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点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IBM认为,大数据、云和极速存储设备是医疗存储的热点。在医院存储产品的选型上,IBM认为,医院应从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业务连续性和数据有效性上综合考虑。
1个理念 3个环境 5个方案
IBM系统与科技部资深产品经理庞文峥介绍了IBM的存储理念,他介绍,IBM的存储观可以用“135”来概括,即1个理念――“数据经济”,3个应用环境――“关键性业务”、“快速部署和使用”和“海量数据”,以及针对3个典型应用环境的5个解决方案。
庞文峥说,数据已经成为用户最宝贵的资产,大家越来越重视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并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资产。在数据经济的背景下,IBM提出了3个典型的应用环境:关键性业务、快速部署和应用、非结构化数据。针对这3个方面,IBM提出了5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闪存,全闪存阵列可以带给用户微秒级的响应体验。
第二个是基于虚拟化的解决方案。服务器虚拟化之后,用户所面临的必将是存储虚拟化,IBM希望帮助客户解决异构环境下的存储问题。
第三个是软件定义存储。用户越来越关心什么样的设备是适合自己的,希望有“私人订制”的存储设备。IBM希望有更多的用户、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开发软件,使存储设备变成个性化存储,更好地服务客户。
第四个是层次化存储。不同数据重要性不同,应该放到不同价值的存储设备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IBM的存储设备产品线包括从闪存盘到普通盘甚至到磁带的全面解决方案,能帮助客户真正实现层次化存储。
最后一个是业务连续性解决方案。IBM业务连续性方案不仅局限于存储,已经做到存储跟服务器实现紧密的结合来实现高可能性方案,实现了无论是存储还是服务器出了问题,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联通,并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站点,来实现所谓的双核的高可能性架构。
医院存储产品的选型
IBM系统与科技部医疗行业销售经理詹爱军有丰富的医疗存储销售经验,在谈到医院存储产品选型时,他说,医院在构建业务系统的时候要从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业务连续性和数据有效性上综合考量。
詹爱军说,构建一套IT系统不仅是在为医院服务,同时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诊疗环境,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常见的排队问题,并不是加快服务器的处理就能解决的,有调查显示,存储的响应能力不够是一大原因。如果用闪存磁盘,可以把患者刷卡响应的时间从7、8秒缩短至不到1秒。
詹爱军建议用本地高可用来保障业务连续性,这样当其中一个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另外一个系统只需要10~30秒就可以让整个业务系统重新启动。而异地容灾的系统切换时间通常要30分钟到1个小时,这段时间医院所有系统是全部停顿的,这显然会对业务产生极大影响。
1.商务英语的概述
商务英语是具有专业性的服务类英语学科,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所以需要对商务英语翻译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保证更好的对商务英语实施教学,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期刊文章等研究,总结出商务英语翻译分类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商务英语翻译原则、商务英语翻译方法、商务英语语言特征、商务英语词汇翻译等方面的内容。
2.商务英语翻译的现状
现在的学校教学更向着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性方面发展。专家和学者都开始探讨和发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教学正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商务英语翻译的社会需求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改变,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2.1商务英语翻译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多数都是语言类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在04年开设了商务英语翻译语言学科,为了是能够满足商务英语翻译岗位需要,更好的表达语言的特定文化和内涵,最终达到能够合理的进行表达,让别人准确的理解表达的想法。院校在开设商务英语翻译学科以来,对商务英语的口语和社交用于进行了重点研究,让教学更加适用于真实交流,让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更好的为以后的就业需求而服务。
2.2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商务英语翻译需要有一定的翻译原则,在对统一的原则制定过程中经过了很多的讨论,从中重视、准确、统一,到之后的保持特点,富有文化内涵的原则。根据商务英语翻译原则我院校提出商务英语翻译需多元化,准确的表达翻译内容,提出商务英语翻译应该保持自身的特点,及语境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2.3商务英语翻译方法。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的方法比较多,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商务合同的翻译,要求翻译者要掌握会计、贸易、金融等方面的专业属于,并能够根据标准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对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合同中的翻译问题,解决翻译难点,熟练运用翻译技巧,针对原文信息运用更加灵活的语言来来表达。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3.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的热点问题
3.1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表达和共通性。
商务英语的翻译研究逐渐的被各院校所重视,从翻译的过程的本质上来看,商务英语的翻译教学还存在着很多提升的空间。研究商务英语的热点问题,需找关联的理论知识,在语境能够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提高翻译的质量。让听者感觉到翻译的语句自然,这样才能达到翻译效果。我们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商务英语的语境进行研究,准备的把握翻译的语境,这也是翻译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语境进行翻译,可以更好的理解原文含义,通过分析语境来找到热点话题。当进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后,语义往往是非常丰富的,此时就不能只从词汇意义和语法去理解原文,更多的是去研究原文的语境和关联。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及时是同一种语言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习惯、思维。表达的方式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行为,是含有交际的情境和文化特征的。商务英语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充分展现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在商务英语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翻译的内容更加有说服力。译文者更好的体会原文的修辞艺术,才能提供最佳的翻译,让译文读者感受到翻译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互通性。翻译的好坏与否主要取决原文作者和译文作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话题,也就是俗话说的两者是否在同一个频道上。
3.2研究问题与方法。
针对商务英语翻译研究语言架构,主要考察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和原理、文化差异和翻译基本策略等方面。对比商务英语学科前后的热点问题,了解商务英语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后的启发和价值。具体研究近几年商务英语翻译的热点分布如何,有多少核心论文建立、有多少文章和摘要被统计,通过提取语料库从中选择频率高的关键词是哪些,并对数据进行如何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和文化差异的关注都比较高,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商务英语学科的背景来看,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对象越来越清晰,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开始从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进步一到思考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关键词:数据网格; 副本优化; 热点副本
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大量的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如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生物医学研究、航空航天、数字地球、大型武器模拟、大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等的应用。其数据量将达到TB至PB的级别。同时,地理上广泛分布的科研工作者和用户都希望能访问和分析这些庞大的数据,而现有的数据管理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性能、大容量分布存储和分布处理的要求。因此,数据网格应运而生,以解决上述应用面临的问题。
数据网格计算[1]为各种应用提供了一个高性能、大容量、高速传输的并行分布广域计算平台。它是对广域范围内大规模的数据集进行分布式管理和分析及使用的一个综合的体系结构,实现网格环境中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数据传输以及访问、复制等操作,并提供到不同存储系统的统一接口,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从而使得数据密集型的高性能计算和大量的共享数据密集型的事务处理及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在数据网格环境下,通过数据的复制使数据更接近用户,可以更快执行用户提交的作业,在更短的时间内访问作业所需的数据文件,以快速提高数据访问性能。作业通过资源(RB)提交给网格。RB将作业调度到不同的计算单元(CE),以提高网格的吞吐量。副本管理器在每个站点管理站点与站点、存储单元与计算单元接口间的数据流。副本优化器负责副本的选择、动态生成和删除。在副本优化服务执行过程中,网络性能和磁盘I/O也是影响作业调度和副本选择的重要因素。优化算法应通过检查计算单元和各个存储单元之间的可用带宽和存储单元的磁盘I/O来从不同的存储节点获得最优的副本。Vazhkudai等人[2,3]表明在网格环境下,磁盘吞吐时间能占用30%的传输时间。因此在计算数据传输时间时,应考虑网络带宽和磁盘吞吐率。这样的优化策略可以更加接近真实的数据网格系统。
本文在有限的网络带宽和磁盘吞吐能力的情况下,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访问特征和副本访问历史记录来对副本进行优化,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就近访问。整个数据网格系统达到一个负载均衡的状态。
1相关工作
在用户提交作业到作业完成这个过程中,副本管理器对作业的生命周期进行三处优化[4]:
a)资源(RB)决定作业在哪个计算单元上运行,即调度的优化。通过计算一个代价函数来实现:
Cost=getAccessCost()+estimatedQueuingTime()。作业总的执行是作业访问文件时间和作业排队时间之和[5]。其中作业访问数据文件时间包括数据文件读取时间、网络带宽延迟时间和磁盘I/O时间。本文中的作业调度流程如图1所示。
b) 作业运行中的动态副本选择。一旦作业在计算单元(CE)上运行,它需要访问不同的数据文件。由于一个数据文件在各个网格站点上可能存在多个副本,当一个作业需要访问某个数据文件时,副本优化器(RO)通过调用函数getBestFile()来找到最优的文件副本。
c)动态副本优化,即触发在第三方站点上复制数据文件。每个站点对所请求的数据文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当特定的数据文件成为热点数据时,则可以考虑将该文件复制到最有可能被访问到的第三方站点。本文通过数据文件的前N次访问历史记录来判断该数据文件是否可成为热点副本,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对其进行复制。
本文在使用OptorSim模拟器的基础上对副本管理器的三处优化进行改进。OptorSim通过模拟(欧洲)数据网格中各个独立部件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达到评估不同的数据管理策略——副本优化算法性能的目的。它以EDG的结构为基础,包括了所有必需的部件,但是重点是在数据管理的副本机制上。使用OptorSim模拟器可以用数据复制与作业调度算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对不同的算法作出评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网格资源。
2算法优化
复制机制决定动态产生副本的时间以及副本放置的位置。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集中的和分布的动态复制方法。本文根据目前数据网格拓扑结构的特点,在集中式动态复制算法[6]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访问历史记录的热点副本产生算法。通过自动产生热点数据的副本,并把副本移动到其他站点上,以求提高数据网格总体的性能。
4结束语
本文在集中式动态副本创建算法的基础上,将热点副本的创建与作业访问数据文件的历史记录相结合,使副本创建更具预见性,并且准确性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OptorSim模拟器,将此算法从两种不同的角度与其他两种算法相比较,并得出了实验数据。 但是对于每次复制操作,不仅网络带宽资源被消耗,而且由于磁盘I/O和CPU利用会使副本服务器负载加重。复制频度必须受到控制,以避免网络和服务器负载过重[10]。本文下一步的工作将对历史访问记录中的N取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讨论在不同的取值时,算法的优劣,使其做到使整个数据网格系统能够负载均衡,用户可以就近访问所需要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一种快速、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FOSTER I, KESSELMAN C, TUECKE S. The anatomy of the grid: 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 [J].IJSA, 2001:15(3):20-23.
[2]VAZHKUDAI S, SCHOPF J. Using disk throughput data in perditions of endtoend grid transfers[C]//Proc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id Computing. Baltimore:[s.n.],2002:2-4.
[3]VAZHKUDAIS, SCHOPF J. Using regression techniques to predict large data transfer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Special Issue on Gri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2003,17(3):249-268.
[4]BELL W H, CAMERON D G, RUBEN C S, et al. Evaluation of an economybased file replication strategy for a data grid[C]//Proc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uster Computing and the Grid. Washington DC:IEEE Computer Society,2003:661.
[5]BELL W H,CAMERON D G, CAPOZZA L, et 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grid replication strategies in OptorSim[C]//Proc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id Computing. London:SpringerVerlag,2002:46-57.
[6]TANG Ming,LEE B S, TANG Xueyan, et al. The impact of data replication on job scheduling performance in the data grid[J].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06, 22 (3):254-268.
[7]HUA K A, CAI Ying, SHEU S. Patching: a multicast technique for true videoondemand services[C]//Proc of ACM SIGMM’ 98. New York: ACM, 1998:41-50.
[8]ZIPF G K. Human behav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Cambridge, MA:Addison Wesley, 1994:15-23.
全球化语境:国际传播面临新挑战
2012年,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崛起中的中国无疑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如何凸显“话语权”,发出中国声音,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中学者们新的关注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陈向阳认为,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和交融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纷繁复杂,未来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和争夺的焦点将是话语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利益调整期,中国经济的腾飞、与西方发展路径和政治价值观的迥异,使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发展路径受到外部质疑①,这些都给中国国际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沈国麟认为,全球化语境生成了国际传播研究中的许多可能性和新的研究对象,因而必须超越功能主义的路径,对国际传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将其看作一种全球行动、一类文化现象和对全球化的一种想象建构②。
对于全球化语境与大众媒体的依存关系,英国著名学者科林·斯巴克斯评析道,“全球化具有全新的特殊社会动力,因为它把相当的重点放在媒体和传播在当代社会中心的地位上……越来越多不同的学术思潮开始关注信息社会、软经济和虚拟平台等方面,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媒体,转变为构成社会真实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③。
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认为,我国当前的对外传播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从“边缘”位置步入世界传媒业的“中央舞台”,但现在所面临的更为艰巨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我国对外传播真正实现“入眼、入脑、入心”④。康何艳认为,中国自加入WTO后,更为紧密地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西方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化的驱使下极力向外扩张,并呈现出跨国经营和话语权两大优势。相比之下,我国国际传播理念较为滞后,媒体缺乏公信力,要完成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⑤这一国际传播重大使命,任务极为艰巨。
吕正韬认为,2012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十二五”规划和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一年,而复杂多变的国际态势和国际环境也对中国的外交智慧和国际传播力提出了重大挑战。此时,国际关系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进一步加深,快速崛起的中国正成为世界新变革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推力。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软实力”和“话语权”建设提上更高的战略议程,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更好地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赢取心灵认同,以更好地服务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推进。⑥
传播理念: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这年,国际传播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并回到“传播理念”这一本原问题,着重探讨了“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两种理念的差异和传播观念转变的现实必要性。
叶皓认为,“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是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公共外交所采取的不同理念。两种理念之间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对外宣传”立足于本国主体,侧重于媒介的一元性与直接性,重视信息的过滤与筛选,具有刚性;“国际传播”则立足于国际受众,重视信息公开,并侧重于媒介的多元性与间接性,因而更兼有柔性。要实现从“对外宣传”至“国际传播”的转变,就要使立足点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使话语体系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⑦。
中国社科院姜飞博士认为,要推进中国传播理念的更新,尽快实现从“宣传理念”向“传播理念”的转型,积极思考和探索核心文化概念和价值观的确立⑧,提升国际话语权。康何艳认为,要解决我国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打破原有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尝试转变传播理念,真正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⑨。
史安斌教授认为,我国的对外传播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完全受制于内政外交的实际考量,结果是“形式大于内容”,缺乏能够被主流国际社会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因此对外传播的内容要实现从“现实政治”走向“观念政治”,向世界传播清晰而一致的价值观⑩。
传播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伴随全球化语境的生成以及传播观念的转变,传播主体逐渐从“一元”发展为“多元”,而新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使多元主体的话语表达成为现实可能。
周庆安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民族国家对国际传播的掌控能力越来越低,更主张通过非政府组织、跨国企业等多种行为体来实现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利益”。(11)吕正韬认为,我们在保持和加强官方话语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利用好非官方的话语源。在话语内容上,精选传播主题,做到既有宏大叙述,又有微观镜像。更多地通过一些非政府组织、智库和民间大使来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形成与官方话语互动配合的局面(12)。
学者叶皓认为,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民间”的外交主体具有更好的亲和力和外交弹性,进退都游刃有余。国际传播的主体应从“官办”走向“民办”,思想库、国际文化名人、跨国公司、NGO组织和数量庞大的华侨、留学生都可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其拥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13)。
关于传播主体的建构,王莉丽提出“多中心”理论。她认为,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政府、智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以及普通公众可以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行动体和舆论中心,这种多元互动的传播旨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以“多中心”开展国际传播,并不意味着政府主导地位的削弱(14),而是以政府为主导,依托于大众传媒、思想库和民众等多元行动主体发挥出强大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新媒体: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契机
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而广泛、信息海量和用户深度参与的特性,因而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新平台和新契机,它作为一支重要的传播力量在国际传播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叶皓认为,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其凭借高度的信息扩散能力和多向互动的全通性特征,已越来越成为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争的政治博弈平台(15)。
隋岩教授认为,现代媒体特有的海量信息集散特性、议程设置功能、公众舆论引导作用等,以及媒介承担外交任务的低烈度性,解决问题的具体性、针对性、短期性,实现内容的新闻性,较之传统外交、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具有独特的外交功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不断增强,作用日益显现(16)。
沈国麟认为,新媒体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不仅仅改变了我们对于信息、媒介效果的认知,而其本身崭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人类传播是一种颠覆和革命(17)。
王莉丽认为,面对国际传播中新媒体化的趋势,中国应在战略布局上突出新媒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网络电视台,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网络媒体,从而更有效地突破西方信息壁垒,大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参与全球话语权争夺(18)。
技术范式:重构国际传播秩序中心
这年,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变革,国际传播技术范式的转移正日益消减传播边界,消减并模糊传播身份,从而导致现代传播生态格局和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构。
龙小农认为,所谓“国际传播技术范式转移”,是指新传播技术给国际传播格局带来革命性变化,改变国际传播原来的主要传播技术平台,迫使所有国际行为体在国际传播竞争格局中采用新传播技术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他认为,自国际传播诞生以来,已发生过三次技术范式转移。这三次技术范式转移分别以当时的新媒体——报纸、国际广播和国际卫星电视为传播介质,经历了分别以“英国——英、美——美国”为主导国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变迁。
王莉丽认为,互联网的普及正引起一场信息革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网络民意号召力的迅速上升,对各国国际传播形成了两大挑战:其一是国家的相对弱化;其二是政府可通过新媒体将本国的外交政策、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他国,影响其民众的文化根基和意识形态(19)。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融合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第四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已初见端倪(20),网络新媒体成为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在这场国际话语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宣扬的所谓“互联网自由”,到跨国媒体集团的极力扩张,美国从政府到媒体展开了全方位的博弈。美国政府一方面高歌“互联网自由”,另一方面却对国际互联网13台根服务器进行严格管控,意图在“自由”和“人权”的掩饰之下,牢牢地掌控国际话语霸权,主宰世界传播新秩序。第四次技术范式转移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要审慎应对“互联网自由”意识形态的渗透,坚持传播;另一方面,更应积极作为,发挥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努力型塑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在重构“中心”与“边缘”的国际传播格局的博弈中赢得发展契机。
趋势展望:超越西方经验,发展中国路径
著名华人学者赵月枝认为,任何一种知识体系都基于本地的社会实践,因而要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勇敢地超越西方经验,发展中国路径。
高红玲、金鸿浩认为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应扎根于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这与赵月枝教授提出的“超越西方经验,发展中国路径”这一观点相契合。
是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开题,该课题立足于对中国传媒所处国际竞争环境与趋势的分析,聚焦于中国传媒的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能力提高的双重议题,考量新的全球脉络下国际传播的发展状况与方向,思考中国媒介所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寻求对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和发展国际传播能力的思想、战略与方案。该课题立足于顶层设计的学术视野,力求通过严谨客观的科学分析和扎实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应用两个层次上提出切实的指导理念和解决方案。课题分为理论、实践两个研究方向和六大子课题。在“国际传播发展趋势研究”和“中国现代传播体系建构研究”这两个相互交织的核心主题上,胡正荣认为,要增进对国际传播话题设置能力的研究,重点研究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抢夺国际话语权 、占领道德制高点;增进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研究;增进对中国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增进对国际传播策略的研究,尤其注重中国理念和价值观的全球传播策略,重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从布局、内容、渠道、运营等角度全方位构建现代传播体系(21)。
关于传播体系的建构,王莉丽认为开展“全方位”(22)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在“全方位”国际传播方面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在政府外交、媒体外交、文化传播三个层面展开。尤其在文化传播层面,孔子学院大力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和根基,增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23),为中国文化以及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2012年中国国际传播大体上延续了近年来国际传播的重大议题,并对传播理念变化、传播主体转换、技术范式变迁以及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格局变化保持了高度关注。宏观层面,国际传播学术界聚焦于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国际传播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国国际传播理念的变化;微观层面,研究者着眼于伴随传播观念变迁我国传播主体的多元建设,以及如何超越西方经验,发展中国路径,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并试图通过深入剖析在这一研究上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博士生)
【注释】
①吴奇志:《前瞻舆论形势,构建传播战略》,《对外传播》2012年第6期
②沈国麟:《论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路径》,《新闻大学》2012年第3期
③[英]科林·斯巴克斯著,刘舸等译:《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
④史安斌:《未来5-10年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策略》,《对外传播》2012年第9期
⑤ 康何艳:《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处境》,《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
⑥ 吕正韬:《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2年第4期
⑦ 叶 皓:《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现代传播》2012年第6期
⑧ 同③
⑨ 同⑤
⑩ 同④
(11) 周庆安:《当代国际传播的三重困境与策略性突围》,《中国记者》2011年第8期
(12) 同⑥
(13) 同⑧
(14) 王莉丽:《构建“多中心”、“全方位”国际传播体系》,《对外传播》2012年第3期
(15) 同(11)
(16) 隋 岩:《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及媒介外交功能》,《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
(17) 同①
(18) 同(12)
(19) 同(12)
(20) 龙小农:《从国际传播技术范式变迁看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战略选择》,《现代传播》2012年第5期
(21)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与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 :12&ZD017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36-01
1 大学生消费现状
经济来源比较多样。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有自己的奖学金或者兼职所得到的收入,整体来说大学生的经济来源相对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除了学习以及生活费用,还有旅游消费、手机费用、恋爱消费、娱乐消费、交际消费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和大学生的家境有很大关系,有些学生每月生活费很高,而有的学生为了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还需在外兼职赚取收入。大学生比较重视交际性消费以及情感消费。大学生无论是谈恋爱、交朋友还是在社团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济支持,这也是一部分学生消费的重要部分。
2 大学生消费热点
2.1 人际交往和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
大学生们已切身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积极地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未来发展。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人际关系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努力增强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和朋友圈,为了建立和维护这份友情,免不了同学、朋友间的宴请、娱乐等消费形式。比较受青睐的形式多为:唱歌、打球、泡吧、看电影等。
2.2 高新科技数码产品方面的消费
当今的时代是电子信息的时代,电子信息依托于互联网而发展,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展现出一股崭新的时代气息,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功能,数码产品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提高,无论是款式还是功能都有利的充斥这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里。而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的主力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在更新自身拥有的高科技数码产品上从不吝啬,并主动追求。然而,在信息化社会里,通讯设备是当下大学生交流情感不可或缺的必备产品。这部分的费用支出则占数码产品费用支出的较大份额。由手机热引发的则是一股通讯热,大学生的话费开始逐步攀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幕的拉开,更使得这些天之骄子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带有先进功能的智能手机。
2.3 恋爱消费
新时期开放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校园的美丽氛围是促使大学生们恋爱的催化剂。然而,爱情需要有一定物质的保障,这种物质保障不一定是昂贵的奢侈品,至少是有一定寓意或是有一定风格的礼物,能够承载恋人间的一段美好回忆。而这方面的消费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增长。由于大学生并不成熟的心理表现,以及对赚钱概念的淡薄,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略显盲目、不理性。这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应当值得教育者们的关注。
2.4 考证消费
为了迎合市场上对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标准的需要,以及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和竞争优势,不惜花费重金来购买相应的辅导教材、报辅导班和支付高额的考试费用。当下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投资还是有必要的,也是增强自身能力的投资。
3 消费发展趋势
3.1 大学生的消费从“量”到“质”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攀升,大学生的消费境况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同。从支出费用的量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比以往的时期要很很多。大学生在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比以往多。在物质丰富的大学时期,大学生却从“学习型”向“享乐型”转变。在追求高品质的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精神享受”。这种消费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改变。从追求物质上的量化过程到追求物质和精神上共同品质的质的过程是当今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
3.2 超前消费现象严重
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超前消费,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在问及他们是否会提前消费时,只有30%的学生回答不会提前消费,70%的学生都偶尔或者经常提前消费。
3.3 大学生冲动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日益突出
“冲动性消费”顾名思义,即处于一种心理冲动下的消费,这种消费是冲动的、没有经过思考的,往往消费者事后会后悔。在问及大学生买东西过后是否会后悔时,只有20.7%的人回答从来不会后悔,而79.3%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后悔过。
4 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措施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相对比较薄弱,可是他们消费欲望却相对非常强烈,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比较富足的生活费来支配,经济实力薄弱以及大学生相对比较不安分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的消费处于一种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比较理性地消费,不理性消费的大学生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对这些不理性消费我们也不能忽视。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一生的品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全社会所有人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大学生消费观的重要性,尤其是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理念[1]。
4.1 优化社会和学校消费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靡、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大学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合理消费,节约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应该合理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念,提倡奋斗精神,宣扬勤工助学事迹,促进大学生正确地对待消费问题。
4.2 大学生本身要重视理性消费观的培养
在大学生消费观问题上,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大学生自身才是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其消费行为的主体,决定自身的消费行为,只有自身意识到消费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必要性,并加强自我教育,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自身消费文化素养。
5 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而大学生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一生的品行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全体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培养大学生文明理性的消费观的重要性,尤其是高校,需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形成节俭的习惯,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张干群.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
[2] 吴茜.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3] 张娜.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分析及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