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弥补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75—03
一、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座位排名收费
有部分教师将班级管理作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一种手段,将学生的正常调换座位变成了一种资源,获取不正当的、违背教师伦理道德的利益。一些教师看到在众多家长的怂恿和推波助澜下,在学生调换座位的需求和前排座位缺少的情况之间制造矛盾,从中谋取利益。
(二)讲课留余地,课外辅导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拖延,课堂上讲的内容不够深入,留一些内容不讲,在课后办有偿补习班。虽然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举办各种形式的补习班,一些学校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机制,但办班现象没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从授课地点的选择、补习过程的把握到信息的控制都有一套运行机制,有偿家教行为也进人较为“成熟”的阶段。
(三)节假日变相收礼
礼尚往来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学生给教师送礼的目的不仅仅是情感往来,更主要的是“沟通沟通”,直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中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是被动地接受礼物,而是主动向学生暗示,默认学生或家长的做法。
(四)牺牲多数学生,为了几个尖子学生
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引导下的基础教育中,教师往往牺牲多数学生,换取少数几名学生的“重点率”或“最高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虽然,在目前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现象有所缓解并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学校、社会、家庭仍然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不得不以考试成绩衡量自身的工作成绩,在有意无意中更多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多数学生,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分配在尖子生上,对多数学生则造成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基础教育的功利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师个体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也是“受害者”。问题是,在应试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少教师从最初的受害者转变成推动者,他们往往从最初的“不忍心”发展成现在的“提倡者”。
(五)教育过程缺少生命意义
在盲目追求考试成绩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教师很难顾及全部学生的需要、情感甚至人格,无暇顾及学生的生命过程和意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打造成近乎机械的、缺少情感的被动过程。从整个教育过程看,不仅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出来,作为学生生命过程的学习过程也缺少了应有的意义。部分教师为了维护这种过程的流畅性不惜采取挖苦、讽刺及变相体罚学生等践踏人格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师的种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话动过程中形成的,和教师的内心世界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在缺少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也失去了教师角色本身具有的神圣意义。
二、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本身的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教师本身的教育价值观缺失的原因,是教师道德缺失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教师本身的道德素养不够,对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的角色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教师工作本身的意义,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本身的神圣的使命。教师没有认识到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服务,而不是谋取利益的过程,他们也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对待,认为学生就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可以由教师占有或支配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在其经济利益驱使下又通过各种不道德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由于教师只看重经济利益,工资收入又很难满足其对金钱的需要,教师自然会把学生当作经济来源或努力把学生变成经济来源。
(二)家长的功利助长了师德的违背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教育条件差距造成的个人生涯发展的差距比以前更为突出,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就意味着在将来的生存竞争中拥有更好的文化资本。于是,部分家长和教师把市场经济规则引入教育过程中,只要对孩子学业提高有帮助,大家就不考虑一些行为是否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家庭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愈演愈烈,从而产生了旺盛的家教需求和争夺教育资源的行为。“权衡之下,自身利益受到的损害对于孩子学业的提高,孰轻孰重,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三)学校管理不力,部分学校明知故犯
教师的种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均发生在学校管理的范围之内,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学校为了贯彻上级精神,也为了师德建设,在师德管理方面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最终没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些学校并不是尽职尽责地制止教师的违背职业道德行为,认为在管理上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保护教师的个人利益或者弥补教师工资低和教师更多的劳动付出没有相应报酬的损失。也有部分学校在管理上达成一种默契,形成一种框架或不成文的规定,把以上各种教师行为限定在某一程度上。
(四)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和教育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不尽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也有待完善和提高。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和过程不完善。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政策、管理过程和评价体系均存在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的惩治制度不严密。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可操作性。当前,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种种不良表现给予积极关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虽然上级部门对此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乱收费、乱办班等行为,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都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可以进行明确界定和辨认的标准,也就是无论上级部门还是学校都没有可操作性强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对什么样的行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教师本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都没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监督过程的作用不明显。
3.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者之间的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出入,很难统一,甚至相互矛盾。比如,家庭的教育目的是让孩子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期望的是学生能形成各种劳动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而学校的培养目的往往倾向于考取高分。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往往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内部,每个教师尽量满足自己的利益或者本门课程的利益,很难形成教师之间的合力。这种不统一的状况无法保证教师职业道德与学校教育目的、社会发展方向相统一,甚至无法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正向发展。
(五)应试教育环境对偏离师德行为提供了生长空间
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决定了学校的努力方向,学校的努力方向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按照学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才能符合学校的要求,才能继续生存。应试教育不仅剥夺了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关注,更助长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功利主义倾向,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过程,甚至将学生变成满足以上种种利益的工具。有偿家教等行为的功利主义倾向本质上与应试教育一致,这也是有偿家教久久得不到制止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统一延长辅导时间,教师收取相应的补课费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改变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的策略
(一)建立适合学校健康发展的组织文化环境
一般组织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白不必说,每所学校都在追求。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很深刻,大部分中小学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因而与应试教育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可以说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和观念层面的文化建设整体上还是比较滞后的。其结果是物质文化建设越来越好,同时制度文化陈旧、精神文化老化、师生文化缺乏人性化、学生发展缺少个性、教育管理功能低效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无论是由上级部门统一管理还是还给学校管理的自,都需要建立适合学生和教师健康发展的组织文化,必须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组织文化。学校也应该明确规定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内容界限、惩罚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例如:个人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校又有哪些责任等,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管理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在教师行为出现一些问题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建设,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培训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说教和培训就能够解决的,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应该是教师行为和组织行为整合的过程、教师的观念和组织的观念整合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监督和有影响力的引导,将教师的行为塑造成符合组织发展的行为模式,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当然,也要保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的相一致。
(二)积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育本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为人师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而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缺乏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应有的关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积极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同等重要。素质教育的思想被提出来至今,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途径。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推进素质教育能有效改变教师、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多方面技能的现状,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考试分数转移到学生更多方面的发展上来;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素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将教育过程变成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双赢”过程,改变现在的学生片面发展与教师畸形发展的现状,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的和过程相统一。
(三)改变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
在应试教育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往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对被评价者的意义。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教师和学生忽视学习过程对未来的学习和适应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长期作用。形成性评价注重从发展的过程去预测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以及需要纠正的方面,比较适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目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发展过程的评价,在发展过程当中肯定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的形成状况,注重教育过程对个人发展的巨大作用,也注重评价对象的参与过程对其未来活动的影响。将教学评价模式从过去的终结性评价变成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学生和家长把主要精力从考试分数转移到学生的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淡化个别课程的作用,有效减少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有效减少教师职业道德中扭曲现象的发生。
(四)正视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法律法规,走内涵发展之路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教育法律法规,要发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不是用简单的惩罚手段使问题隐藏起来得不到实际解决。美联储在发现金融体系中潜在的危险的情况下,没有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问题充分暴露和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是一味地降低利率,所采取的是被动应付的办法,其结果是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的深层次的问题被掩盖或忽视,最终不但没有解决问题,金融危机还是爆发了,而且比人们预想的更严重。因此,要及时发现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正视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学校和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以健康发展求质量,以切实解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提高办学质量。有限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中小学一味追求升学率也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社会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日益变大的情况下,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现实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健康的情绪情感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路。
(五)积极关注社会公众对师德的期待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有所不同。理所当然的,社会、家庭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也有所不同,换句话说,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待和学校不同。在培养人的根本目标上学校、家庭和社会是相一致的,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坚持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上既要考虑学校的观点和要求,也要考虑家庭、社会方面的要求。这一点同样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一
由于教师在知识和管理上的权威,课堂对话通常都是由教师发起,因此教师的引导语就显得非常重要。好的引导语可以使学生思维豁然开朗,视野柳暗花明,还能为对话创造良好的开端,时时进行调控。但是在一些课堂上常会听到这样的引导语:“好,下面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下面谁能来给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来对这位同学说的情况评一评?”“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哪位小朋友说说学习了今天的数学知识以后能帮着爸爸妈妈做什么?”等等。想来这些话太熟悉不过了,好像也没什么不对,但是细细品品,问题还是有的。
那么,这些课堂对话中的引导语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动性倾听的缺失。“好,下面谁来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或“下面谁能来给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的话说完后,我们熟悉的场景通常是这样的:回答问题的学生面对老师认真答题,老师则认真听着,随时纠正和补充。在听的除了老师和发言那位同学周边的极少数学生外,其他学生呢?在听吗?在思考吗?不得而知。就在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市级研讨课活动,课上,作课教师拿着话筒对着某位同学,此时课堂上仿佛就只有他们两个人一般,其他学生都隐身了似的,被“视而不见”。课堂成了一对一的对话。两个人的对话结束后,接下来,老师有时会对刚才回答问题的情况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对一对话后的面向全体评价有效吗?不得而知。为了扩大对话面,教师通常会继续找学生来对话:“下面谁能再来说说?”于是课堂对话始终以老师为中心呈太阳光芒状进行着。每个学生的回答对于其他学生启发有多少?我只知道如果老师让学生继续发言,有些学生的回答会和别人是雷同的,老师这时还是意识不到什么,只是提出要求:“别人说过的不要再说了。”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别人说过的还要说”?原因只有一个:他刚才根本就没有听别人说。那么这些既没有认真听别人说,更没有仔细想别人说的是什么的学生,对教师接下来的评价又能明白些什么呢?
生生之间主动性倾听的缺失,自然就造成了课堂教学难以聚焦,不能使对话的内容在交流与碰撞中得到提升,不能使书本知识“增值”。
第二,导向性模糊易使课堂走向偏颇。“谁来对这位同学说的情况评一评?”或“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当老师说完这句话后,第一个发言的孩子所说的通常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在一堂数学课上,我看到第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首先指出那个说算理的孩子存在的问题,没有说优点。接下来发言的孩子,沿着这一“思路”纷纷挑起毛病来。老师似乎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加入到这样的评价中来,最后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对那位被批得体无完肤的孩子说:“看,同学们给你指出了这么多问题,多好啊,你要及时改正……”孩子涨红着小脸,低下了头。每每这时,我就会想起平时处理孩子们之间的纠纷的场景:几乎从来没有哪个孩子在老师询问怎么回事后,能主动说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是小手互相指着:“他先怎么错的……我才……”说起别人的缺点来头头是道,振振有词。
教师引导语导向性模糊,让本就思考力、判断力缺乏的孩子容易人云亦云,使课堂的积极意义消失殆尽。
第三,责任感、主人翁意识淡薄。哪位小朋友说说学习了今天的数学知识以后,能帮爸爸妈妈做什么?“帮”字总给人一种“被动”的感觉,让孩子觉得家里的事和自己无关,可做可不做,这些事是爸爸妈妈该做的,“我”做是在“帮”他们,似乎父母倒是应该谢谢孩子的帮助了。而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在的“小家”意识,才会有将来的“大家”责任感。类似这样的还有:“谁还没有给我交作业?”看似不经意地“给我交”,却使孩子们就这样慢慢知道了:作业原来是为了交给老师,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析这些有瑕疵的引导语其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课堂上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依然过于强势;二是某些教师因职业习惯,思维定势,习惯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以“园丁”自居,“修枝剪刺”,并冠以促其“茁壮成长”之好意;三是大多数小学教师为女性,既是教师又兼具母亲角色,“母鸡抱小鸡般”将学生护在羽翼下,缺乏民主、平等意识,总觉得孩子年龄小者这不行那不行,需要依附于成人,不能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去培养和要求。
二
课堂对话时这些有瑕疵的引导语,不仅需要有理念的转变,而且要有行为的变化。
1.把“给我说”改为“给我们说”。记得曾经听过朱乐平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整节课只有学生在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听懂了什么,自己从听到的想起了什么,朱老师始终只是一个积极的组织者和聆听者,信息在学生中传递着、交换着,知识就这样在孩子的你一言我一语中习得了。只因朱老师说:“谁来把想法说给我们大家听听?”“谁听明白了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师生的课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语言载体而显示其特有的魅力的,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是教学过程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把“说得怎样?”改为“说得好在哪?建议是什么?”,我们要充分认识课堂语言对课堂导向的引领和对学生的影响,采用和蔼可亲的、激励性的语言,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积极的评价有利于促进主体的发展,反之,则会削弱主体内在发展的动力,积极的评价能促使师生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用“五步教学法”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在编排体系中贯彻了结构主义的语言教学理论,因此现行初中英语课本在第一册就明确提出了“外语是一种工具课”,而掌握工具的重要途径则是练。操练是“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在对一个语言项目的操练过程中教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就能够从不同角度接受语言技能操练。运用“简笔画”揭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热烈的发言中不知不觉地操练所学的语言项目。运用“唱歌”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的固有频率引起共振,从而促进记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科学地安排了兴趣很浓的英语歌曲,其目的恐怕也就在于此。运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增强运用所学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运用“玩”使学生可以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乏味的学为有趣的学。如“接龙游戏”、“张冠李戴”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运用“五步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五步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就是复习。复习的内容多是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学过的语言材料。方式多是采用提问,通过复习无疑会使学生要勤动口、动脑、动手等,使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操练,教师会经常地在那些由教师安排或自然形成的操练小组、小队中指导学生进行操练活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大多数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积极参与课上的各种活动。“五步教学法”的第二环节是介绍新材料,而介绍新材料又常常运用“实物联系、图片提示、动作演示”等方式进行。课堂上若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的指导下学习新的语言材料,学生就必须在课外进行充分的预习和自习,才能使学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地利用“五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三、运用“五步教学法”教学,利于大面积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学督导 实施方略 高等教育
一、前言
目前,许多学校对教学督导机制的建立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众多原因,一些高校的督导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教学督导的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 。这样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高校教学督导机制工作进行新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经验总结中对教学督导机制的实际实施方略进行有利的探索。[1]
二、高校内部教学督导机制实施方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特别是随着教学督导与经济进步、社会需求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得新时期教学督导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督导的任务不再局限于对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指导,而是更为广泛的延伸到对学校总体教学工作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监督、咨询以及对教风、学风、校风建设进行监督。要真正让这样的教学督导付诸实践,必须有良好的督导机制实施方略。下面即针对如何保证教学督导机制高效工作做出几点思考。
1.明确教学督导内容,建立长效督导机制
教学督导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也涉及到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以及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因此开展督导工作必须做到全面、细致,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督导内容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单位与特定的教学形式进行重点取舍,设计出与实际情况贴切的考核表格,进行公正客观的审定。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由此将其作为督导评价的可靠依据 。同时,需要认识到督导工作是一项稳定的常规工作,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临时组织。因此,教学督导需要建设长效机制,使教学督导工作能够更加深入生活,让被督导者不再有对督导者的戒备心理,真正的让他们感受到督导服务的益处。[2]
2.健全督导工作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
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督导工作制度,该制度应主要包括督导评估制度、督导档案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教育督导规程、规范督导工作人员行为的工作守则等。健全督导工作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完备性以及可检测性。
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督导人员的素质以及督导队伍结构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效与成败。首先,高校在选用督导工作人员时就需要设定严格的选拔条件,做到宁缺毋滥,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为保证教学督导能够深入到学科领域以确保其更加专业化,尤其要注重教学督导员在教学督导方面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其次,对于督导队伍的建设应该实行专兼结合、老中青结合的模式,实行任期责任制,使督导人员要十分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力,从而更有利于督导员做好为广大师生的服务工作。最后,要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对督导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使督导员能够在学习与培训的过程中明确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动态,不断吸取高校教育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信息。同时,督导员需要结合所学内容开展专题调研,使得督导行为能够更加符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着力将这支高效内部的教学督导队伍打造成为素质过硬、工作效率显著的行家队伍。
3.采用人性化的督导模式,注意督导的方式方法
教学督导工作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进行换位思考,从被督导者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工作行为。要尊重对教师渴望被他人认可、被社会肯定的心态,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是实现自我价值 。督导工作应从原来的以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以帮助、指导、鼓励为主,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提高其教学质量作为督导目的而不是仅仅去发现不合格教师并将其解雇。通过督导工作的开展,为教师的职业成长建立档案,从教师的专业、进修、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创新等各个方面记录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状况,对教师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此同时,将教师的职业成长档案进行电子、网络化管理,以便于教师网上查阅、正视自己的职业成长过程,有利于其进一步提高其教学积极性。在新教师、年轻教师间开展“听课”观摩课进行互动,督导人员需要提前一个学期通知即将授课的教师,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对下学期所要授课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长时间的授课准备能够不断修炼与提升其业务水平。此外,通过这样的听课活动,能够为师生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避免首次接触时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除此之外,还要讲究督导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深入学生与教师内部的检查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沟通的方式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和督导意见的反馈。督导人员要注意讲究沟通的艺术,使教师能够愉快地接受督导意见或建议,避免督导人员高高在上的错觉,从而使教师深入认识到督导工作的服务性。
三、总结
相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关于教学督导工作的努力与探索,以及各项方略与措施的认真落实,一个“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新型服务性教学督导机制作用下的教学管理新局面一定会实现。这无疑预示着高效的教学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光辉的一步,展开了一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学领域取得重大进步的新篇章。与此同时,服务型的教学督导机制也最终会成为高效教学管理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也是高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基本保障。因此,教学督导在整个高校教学管理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且意义十分重大。[3]
参考文献
[1]孙敏,谢露静,喻敏霞.高校内部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实践与探讨.《管理观察》.2010,9(5):94
[2]谢水清,向银华.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35):49
[关键词]校园安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我作为山村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在学校没有担任任何职务,但懂得一点点法律,在报纸上、电视上经常看到某某学校发生学生伤亡事故,有些人就议论说是学校没有尽到教育管理责任,要追究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社会上有些人根本没有弄清楚每一个个案的具体情况,总是把责任推到学校。
我看了大部分学生死亡案例都发生在校外,在这些案例中有的纯属意外死亡,有的源于车祸,有的源于打架斗殴,但一些受害人的家长首先找学校问责,在这些案例中都是上学或放学途中发生的。我们山村学校从四年级至九年级要上早晚自习,但一些城区学校由于治安状况很复杂没有上早晚自习,这些作息安排完全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硬性规定哪些学校上早晚自习哪些不上。然而很多关于学生的伤亡事故就容易发生在这些时段,每个学校都分为寄宿生和通学生,寄宿生在学校吃住,通学生在家里吃住,当然为了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学校都要求寄宿生上早晚自习,通学生要上早晚自习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并签订《校外安全责任书》。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舅舅、叔叔等监护,这些监护人99%都同意被监护人上早晚自习,但是这些通学生一旦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了伤亡事故,监护人、家长们就要找学校的麻烦,实际上那个《安全责任书》没有起作用,当然,学校也要求这些监护人接送被监护人放学上学,根据山村学校的实际,没有几个监护人能长期坚持接送。
现在的学生很难管教,一些学校发生的学生伤亡事故是学生不服从学校、家长的管教而导致,一旦学生死亡事故发生了,家长的悲痛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家长不管他的孩子是何种情况导致的死亡,他就要来学校哭哭闹闹,甚至威胁要把尸体抬到学校。按法律规定,只要学校没有责任,这些家长无理取闹,可以把他们拘留起来,但谁又去做出决定执行呢?据我观察,很多学校发生这样的安全事故(根据法律,只要是发生在校外的安全事故且学校没有过错就跟学校无关)都推脱不了责任,或多或少要负一点责任。
现在我们一些山村学校强调安全第一,教学第二,“六一儿童节”不敢大胆庆祝,野外出游活动被取消。有的学校锻炼场地太狭窄,两操流于形式,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滑,很多学生懒于运动,一是没有宽阔的场地,二是网络游戏的诱惑。如果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大运动量的项目不敢设立,比如,3000米以上的长跑,可能一些学生要发生休克。
学校几乎每周都要给学生讲安全常识,学校最担心学生在校园内发生伤亡事故,经常对学校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