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组采用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将实验组的23名护理人员进行划分,划分的依据为护理职务的高低,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基础护理人员。其次,在完成划分后,需要明确各个职务层次的护理人员与其对应的上、下级的关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都有固定的职责任务,护理人员要在遵守本岗位任务的基础上对与其对应的下一级职务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干预,并且,护理人员在必要时还需要配合及协助与其对应的上级职务的护理工作。
2效果评价标准
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标准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实行三个月后,可分别对其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评价,其二是对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评价,主要由手术室护理部进行综合测评。理论知识测评与护理技能测评满分均为100分,达到85分为优秀,达到60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评价标准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与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实行一年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分,评分的方式主要通过护士工作满意度量表(MMSS),评分的项目包括9个方面内容,即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薪资待遇的满意程度、对岗位排班的满意程度、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对职业发展的满意程度、工作的责任感、工作中被认可的满意程度、对同事相处的满意程度、对工作沟通交流的满意程度[2]。评分标准: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且将得分均值3.03作为工作满意的最低标准。得分越高,表示工作满意度越高。
2.1护理管理
前后理论知识和技能评价情况实验组在施行分层次管理后,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为(98.93±17.63),护理技能评分为(93.43±9.25),与进行分层次管理前相比分数更高;对照组在施行常规管理法后,护理理论知识评分为(78.93±17.63),护理技能评分为(77.43±9.25),与进行常规管理前相比分数更高,但与实验组相比分数并不理想。对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分情况
实验组在实行分层次管理后,护士对MMSS评分的各项满意程度均高于均值3.03分。对照组在实行常规管理后,护士对MMSS评分的各项满意程度均低于均值3.03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对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蕴积了深厚的传统伦理道德。我们在建立、发展护理文化的过程中,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与美德,用救死扶伤、不谋私利,献身事业、不贪名利、广施仁爱、不计报酬的要求来规范护士的言行,使护理事业日益兴旺发达,这就是“以德兴护”的深刻内涵。发展护理文化,一定要将“以德兴护”作为中心理念。在科室的护理文化建设中,将“以德兴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为护理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并从护理文化理念提升为一种人生信念。
2建设具有一流文化素质的护理队伍
建设一支有着文化素质一流的护理队伍,是建设、发展护理文化的根本保障。否则,护理文化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流文化素质,是指除了合格的学历和一定的医护理论之外,还必须要有三种精神。
2.1无私奉献――崇高的献身精神护理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的事业,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幸福、安宁。为了这一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无一丝的私心杂念,这就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方面,我们以南丁格尔和优秀护士为榜样,感受她们为了人类健康而自觉献出一切的优质品质,把为了事业而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2终生学习――可贵的进取精神当今世界,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论何种职业,一张文凭定终身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要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文化知识不落后于时展,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进行终生学习――连续不断的专业学习与文化积累。终生学习,作为一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优秀护士保持一流文化素质的根本性途径。在我院的骨科护士,都认识到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加大专课程学习已蔚然成风,制订近、中、远期学习计划,同时主动自觉地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直至终生。还有的参加进修、阶段培训,有的进行专业自学,或阅读各种护理报刊。终生学习在科室已深入人心。了解护理发展现状与信息则是大家除上述学习之外的一致行动,护士们的自身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12名注册护士中大专毕业的有6人,还有3人在继续大专学习。
2.3亲密合作――优秀的团队精神护理活动,需要个体的优秀表现,更需要团队的合作精神。因而无论是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还是院外的延伸服务,都要依靠科室或与外科室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团队使用的含义不仅仅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更重要的内涵是具有高度文化素质,但持长不一的多个人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从不同的层面上尽力,在各自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共同出色地完成某一项任务。只有具备了较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才能充分地发挥团队合用的威力,因而,团队精神也是护士文化素质的具体表现。就骨科而言,患者从骨折发生到痊愈,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如缺乏团队精神,很难保证护理的高质量。本科室的护士,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把每一个患者的全程护理都当作一次团队合作的实践,保证了护理质量,赢得了患者的赞誉。今年,在大雪突袭,骨折患者骤增的紧急情况下,本科室护士与外科室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圆满地完成了治疗护理任务。
3推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文化护理模式[2]
2000年,中华护理学会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通力合作,概括出了中国文化护理的定义。情、理、知、行,即关怀照顾、伦理道德、知识、实践。也就是说,文化护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而这个中心是建立在关怀照顾、伦理道德、知识实践的基础上的。我科在护理工作中推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文化护理模式,要点如下。
3.1整体护理――文化护理的需要整体护理本身就是一种现代护理模式,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从多角度、多层次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与健康需求,表现出极强的文化性。我科有幸成为我院整体护理试点科室。在此基础上集中体现了文化护理的基本理念。数年来,整体护理的实施结果,大大地提升了护理质量,营造医院护理文化氛围。这足以证明整体护理与文化护理息息相关。
3.2人文服务――文化护理的关键何谓人文服务,即在护理过程中,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关注,并为之竭诚服务。这是实施文化护理的关键。本科室的全体护士认识到人文服务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实施文化护理的关键。人文服务渗透在整体护理之中。护士们始终以患者健康为中心,一切为患者着想,处处关注患者的权利与尊严,时时关心其身心的需求,“只有患者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3.3健康教育――文化护理的重点文化护理的理念是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的人提高健康水平,由此,健康教育诞生了,并成为当前医疗界的一大热点。又是文化护理的极重要之点。本科室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从整体护理开始,取得良好效果,我科的健康教育以住院的骨折患者为对象,对其进行入院宣教,术前、术后宣教,早、中、晚期功能锻炼的宣教等的健康教育活动。护士们详细地向患者介绍了骨科知识和疾病诊断、病程、预后,并发症以及治疗护理方案,在每一检查之前,介绍其检查手段的必要性,注意事项,配合要求。检查完毕,及时反馈检查结果。患者出院后,护士们进行延伸的宣教,通过这样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3.4无缝隙护理――文化护理的途径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与延伸,护理工作已渗透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护理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为其健康提供保健常识,预防疾病,在其患病时提供治疗与护理,使其康复,在其康复后,又进行跟踪护理,让其注意保健,防止再次患病。在疾病与健康不断交替的过程中,护理始终发挥作用,提供连续性无缝隙的护服服务,有效地保证了人最大限度的健康水平。可以说,文化护理通过无缝隙护理实现,无缝隙护理是文化护理的主要途径。目前能做的是:(1)向社会广泛宣传有关的卫生知识,把防止骨折、骨质疏松等作为宣传要点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2)对住院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使她们尽快康复;(3)对已出院者,借助现代的通信设备进行宣教,让患者及时复诊、回访,尽快恢复健康,保证生活质量,并预防再次患病。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并发症;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作为一种肝脏暂时性支持措施,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预防ALSS治疗时的并发症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ALSS治疗重型肝炎126例256次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1例,慢性重型肝炎85例;男112例,女14例,年龄21~66岁,平均42.5岁。
1.2实验室检查126例患者在ALSS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超声波和心电图检查、全部样本均检测血清甲、乙、丙、丁、戊系列,其中乙型肝炎83例,乙、丙重叠感染27例,乙、丁重叠感染13例,戊型肝炎3例。
1.3治疗方法
1.3.1仪器KM8800型血浆置换仪,中空纤维分离器(PS-06)和选择性血浆成分吸附器(BL-300),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胆红素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用,其中血浆置换71例、血液灌流8例、置换+灌流47例,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灌流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3.2方法(1)本组病例中29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治疗时将血浆置换仪与患者管道接通,每次血浆置换量2000~4000ml,每次治疗结束后用肝素封闭留置待下次再用,留置管可保留4~20天,疗程结束拔管时常规导管培养。(2)236例次采用双针经外周动静脉置管建立通道行ALSS术,每次血浆置换量约3000ml,治疗后拔管,穿刺处加包扎4~6h。
1.4治疗前后监控治疗前常规应用DXM2.5~5mg,肝素10~20mg,治疗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PT值不断调节肝素量和结束时鱼精蛋白量,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ALSS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结果
2.1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126例265次治疗中出现并发症63次,占23.8%;其中血浆反应34次,占12.8%;置管处血肿及出血(单针股静脉置管)3次,占1.1%;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双针动静脉置管18次,占7.6%;置管处感染3次,占1.1%;均为单针股静脉置管者,采用双针动静脉置管后,没有出现此类感染病例;中空纤维膜破裂5次,占1.9%。
2.2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2.2.1血浆反应34例次血浆反应病例中,均有占100%不同程度的荨麻疹样皮疹或皮肤瘙痒,口唇发麻,有时可见畏寒、发冷、寒战、腹痛、腹泻、腹胀,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加,四肢厥冷,偶见房颤;出现时间不一,有的ALSS治疗开始时出现,多数在ALSS开始30~90min出现上述症状,经放慢速度和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继续完成ALSS治疗。
2.2.2血肿及出血(1)29例次单针股静脉置管者发生置管处血肿及出血3次,发生率10.3%,均发生在建立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2次发生在拔管后穿刺部位血肿,经重新压迫及砂袋加压止血后血止;1次血液渗透至皮下后扩散到大腿腹股沟处,经拔管压迫止血及止血药后血止。(2)236例次双针外周血管置管者发生穿刺处血肿及出血18例次,发生率7.6%,表现为穿刺处血肿,数天后周围皮肤淤斑,呈深紫色或黑紫色,经用硫酸镁湿敷及抬高患肢后淤斑吸收。
2.2.3置管处感染置管处感染3次,表现为插管处皮肤红肿,拔管后导管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双针置管者没有出现该类并发症。
2.2.4中空纤维管破膜5次发生血浆分离器中空纤维管破裂,红细胞外逸,经及时发现,终止治疗,立即更换血浆分离器后解除。
3观察及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是以血液净化,体外循环为基础的新疗法,但由于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肝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治疗时容易发生并发症[1]。笔者在126例265次ALSS治疗中发生并发症63次,发生率23.8%。与国内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基本持平[2]。其中血浆反应多见(12.8%),置管处或穿刺处血肿及出血次之(7.9%),全部并发症均及时被发现,处理得当,未出现死亡病例。
3.1血浆反应的预防及护理血浆反应与血浆是否新鲜及患者是否过敏体质密切相关。ALSS治疗需要大量新鲜血浆,白蛋白等异体蛋白,易发生过敏反应,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口唇发麻、寒战、腹痛、腹泻、腹胀等,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3]。预防方法有:(1)治疗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2)做好抗过敏的准备,预防性地应用DXM5mg可减少过敏反应发生;(3)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葡萄糖酸钙、激素等药物抗过敏;(4)出现过敏性休克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静注,血压下降时用多巴胺等升高血压,房颤时用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5)治疗用血浆要新鲜,尽量避免使用陈旧血浆。
3.2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护理(1)置管处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及护理。重型肝炎凝血机制差,而ALSS治疗需要建立血液通路,静脉插管时易引起皮下出血、血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防治方法有:①注意伤口情况,及时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机制;②肝素的剂量,时间要准确;③出现皮下出血,血肿时拔管后换位再插。治疗后,拔管时间不可过早,拔管后局部压迫30min以上,水肿严重时可适当延长,出血不止时可局部加压,应用立止血或静滴止血药,如系肝素中毒引起,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2)穿刺处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护理:①改善置管方法:改单针股静脉置管为双内瘘针外周动静脉置管,治疗后不留管,可有效降低置管口血肿和出血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前者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后者为7.6%;提示后者更安全可靠,可能与操作者的置管技术及是否需要留置管有关,前者要求置管技术更高;②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宜尽早发现,及时加压穿刺,血肿均能自行吸收,出现淤斑后,应适当抬高患肢,局部用硫酸镁湿敷,尽量不在患肢输液等,半月左右淤斑消退。
3.3置管处感染的护理重肝患者机体抵抗力差,留置管重复使用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本研究发现,经股静脉置管者感染率为10.3%,占总并发症发生率的1.1%,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加强导管的护理是控制导管感染的关键。(1)严格无菌操作,有熟练的置管技术,导管与置管口皮肤紧密吻合。(2)伤口2~3天换药1次,用碘伏消毒穿刺口,用3M棉质敷料覆盖,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被汗液、尿液浸湿或伤口有渗血、渗液时应及时更换。(3)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体温的变化,置管口用庆大霉素局部外用,出现红肿时用75%酒精湿敷。(4)伤口渗液不止,局部有化脓性感染或与原发病无关的体温骤升,及时拔管。(5)改善置管术,治疗后不留管能有效降低置换口感染的发生。本文观察发现,经外周血管双针置管者,每次治疗后拔管,局部伤口用络合碘消毒数天,经观察没有上述症状,可能与治疗后不留管有关,我院自2002年采用该技术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该技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LepageEB,LaneR,MckayD,etal.Plasmaseparationforartificialliversupport.JClinApher,1995,10(2):70-75.
一、舒适护理模式简介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Hiao''''sDouble-CNursingModel)”,为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萧丰富先生是非护理人员,但他出版护理书籍,行销过程中接触了各种行业的人,使他更了解社会对护理的看法,深思到底护理专业要如何呈现其独特的工作本质,才能让大众了解到护理人员的角色与功能,同时也让社会大众了解护理人员为什么要有本科、硕士、博士课程。
于是,他提出了“萧氏舒适护理模式”,认为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舒适为考虑的重点。
舒适护理模式的定义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也就是说,护理人员要给予所有的人,包括妇幼、老人、病人一个最舒适的状态。此模式强调护理人员除了作目前的护理活动(Care)外,应加强舒适(Comfort)护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病人,以“舒适护理研究”作为护理专业的代表,此为使病人迅速得益、护理人员立刻被肯定的模式。
二、舒适护理模式对目前护理发展的意义
2.1舒适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的主要内容,使病人迅速得益
目前,在临床上护理人员为了提高其地位,强调角色的重要,便从医生的职责里,分些工作来做。另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又给护理人员增加了非医务性工作。舒适护理模式认为病人到医院有两大需求:治疗与舒适。医生给予治疗,护理人员给予舒适,病人在享受医疗的同时,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达到一个人的身、心、社会、心灵的舒适状态,强调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舒适为考虑重点,在考虑房间温度、湿度、高度、颜色及其他如冷敷、热敷、姿势、音乐、按摩等各种因素时,发现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某些医疗行为究竟是医生的职权还是护理人员可行使的职权,舒适护理模式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属于舒适的,是护理人员职权;属于治疗行为的,仍应还给医生。凡是牵涉单纯的舒适问题,护理人员中的舒适专家有权也有能力给予病人任何方式的舒适处方。
2.2舒适护理模式明确了护理研究方向,能迅速提高护理专业地位
舒适护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舒适护理和舒适护理研究。舒适护理研究是需要科学论证的,当中又可分为较容易的普通舒适研究和较难的舒适护理研究,普遍舒适护理研究大部分是属于物理性因子对人体的影响,如皮肤瘙痒的病人,最好几天洗澡,穿什么衣服,房间温度保持几度合适等等。高级舒适护理研究除了要熟悉护理知识外,还须深入其他领域,如皮肤瘙痒的病人不能使用肥皂,应使用什么来保护皮扶;咳嗽病人什么样的病床角度、什么样的姿势可能减轻咳嗽等等。
专业一定要有高深的理论基础,有专一的研究方向,而目前护理研究涉足很多领域,但不够深入,护理的成就不是没有,而是要引人注目很难,因为护理强调的每样功能,都没有被深入地研究,且不可以被深入研究,因为深入研究便会侵犯其他学科的领域。舒适护理研究终于使护理成为专业,一有独立性,二有发展性,能迅速提高护理专业地位。
2.3舒适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的一致性
模式是一种规范,是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在观察组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龄在1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4.5)岁;疾病种类:颈椎病8例,腰椎间盘突出10例,脊柱骨折10例,下肢骨折15例,上肢骨折17例。在对照组中,男患者36例,女患者24例;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5.2)岁;疾病种类:颈椎病9例,腰椎间盘突出12例,脊柱骨折12例,下肢骨折13例,上肢骨折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就是:患者入院之后,根据常规护理顺序对患者展开临床护理,遵照医嘱开放患者的静脉通道之后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保证患者可以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进行基本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在患者出院的时候,给予健康指导,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的病史、病情、并发症等基本资料予以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准备床铺、抢救设备等。
(2)当患者进入病区之后,及时给予抢救及护理治疗,并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心理状况、疼痛等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
(3)针对情绪不稳的患者而言,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手术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其多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价,在病床前设置一些醒目标语或者栏杆,避免患者从床上坠落。确保医院地面的清洁、干燥,强化防滑处理,避免患者跌倒,出现二次伤害。
(5)因为骨科患者的恢复期比较长,非常容易出现压疮等并发症,一定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翻身、清洁等。并且注意患者的饮食,保证患者营养均衡,逐渐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除此之外,针对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抗生素,治愈与缓解患者的病情。
(6)在患者长期卧床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排便困难或便秘的现象,为此,在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床上小便进行训练,针对术后保留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保证操作环境的无菌要求,避免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在患者出院的时候,给予健康指导,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
两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压疮、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临床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压疮0例,便秘1例,下肢静脉血栓0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4例,压疮2例,便秘4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一般而言,骨科患者均是突发性损伤,经常因为疼痛剧烈、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导致出现较重的思想压力,并且因为卧床时间比较长,很多患者都存在着生活自理问题,进而经常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为此,一定要重视骨科患者的护理,保证患者可以早日康复。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主要就是在基础医学理论、护理知识、专业护理观察技能、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针对性的临床问题处理系统,帮助医患双方选择恰当、合理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消除或者减轻潜在、现有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在该组研究中,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全面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预见性护理中一定要注意:
(1)入院护理与护理方案制定方面
医护人员在接诊骨科患者的时候,一定要马上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有效的护理操作,及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进行给氧、深静脉置管等操作,并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准备工作,建立患者护理档案,对抢救时间、方法等进行记录。在完成紧急处理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查阅,和患者进行交流,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根据医师临床资料与建议,制定护理方案,并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和其一起讨论,不断优化护理方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护理人性化、个性化的体现,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2)心理疏导及健康指导方面
大部分骨科患者因为身体创伤较大,并且发病较为突然,恢复期较长,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抗拒等负性情绪。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调动患者谈话的热情与积极性,之后找出问题,帮助患者解决。有时候,因为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较少,进而导致出现担心、忧虑等心理状态,此时,护理人员可以向患者讲解一些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及效果,进而逐渐打消患者的疑虑,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骨科患者中,经常会出现局部部位功能暂时欠缺的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锻炼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早期训练中,可以让患者借助CPM机训练,可以避免出现关节僵化、肌肉萎缩的现象。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善,可以增加运动项目与训练量,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患者康复的自信心。
(3)营养护理方面
营养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在疾病状态下,因为机体消耗比较大,进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比较高。在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搭配饮食,这样才可以保证患者机体的营养需求,加快患者骨骼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在对骨科患者实施营养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予以详细制定,但是均要遵照基本原则,即营造良好的饮食环境,合理搭配营养,保证食物可口,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般而言,骨科患者的食物中需要含有大量的热量与蛋白质,这样才可以保证患者的能量供应;并且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这样可以有助于消化;食用含有无机盐、维生素的食物,补充患者的创伤损失;食用含有维生素D、钙的食物,促进患者骨吸收与骨形成,加快患者康复。
(4)并发症护理方面
骨科患者因为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很少参加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压疮、便秘、下肢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为此,加强骨科患者并发症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中,一定要时刻保证病房空气流通,在易发生流感的季节,注意病房消毒。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尤其是一些有吸烟史的患者,要求其住院期间禁止吸烟,并且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同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扩胸运动、深呼吸等,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针对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注意患者的饮水情况,一般2000~3000mL/d,同时,用碘伏对尿道口外管、导尿管进行消毒,避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加强对患者饮食、腹部按摩、压合谷穴等方面的指导,减少便秘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保证患者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的洁净,帮助患者翻身,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让患者下床活动,进而降低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