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脉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腘静脉;放射学;介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压痛和浅静脉曲张,严重时出现肢体坏死。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妊娠后期、长期卧床患者及高凝血症患者,其急性并发症为血管内的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PE)和静脉性缺血。临床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全身溶栓和外科血栓清除术,但前者风险大,易造成血栓脱落引起PE和出血,且效果不理想;而后者创伤大且复发率高。笔者2008年6月~2011年6月采用腘静脉入路,行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血栓清除术、经皮腔内球囊或(和)支架成形术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32例患者,男12例,女20例;年龄37~76岁,平均56岁;发生于盆腔手术后16例,外伤骨折术后5例,高凝状态2例,长期静卧1例,不明原因8例。病程2 d~2个月,其中,血栓形成7 d 内18例,7~14 d内6例,14 d以上8例,均为左下肢。全部病例均经超声和血管造影确诊为IFVT 。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除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行患侧下肢静脉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范围,便于确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操作。患者入院后先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或(和)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静脉点滴红花注射液和右旋糖酐注射液。
1.2.2 手术过程
1.2.2.1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30例) 永久性滤器28例,临时性滤器2例,其中2例患者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compression syndrome,ICS)未置入滤器。见图1。
1.2.2.2 腘静脉穿刺插管(32例) 患者取俯卧位,于腘窝处利用超声探查腘静脉及腘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探查情况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腘窝上方3~4 cm处,腘静脉血栓较缩松部位作为穿刺点),并用彩笔标注,然后利用18G穿刺针在超声直视下沿超声探头方向纵行穿刺,一般均能成功。若患者腿部肿胀明显,血栓较多时超声很难探查穿刺针尖方向时,可以轻微摆动针尾,以便利于超声确认针尖位置,当确认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和5F导管鞘,遂分段造影直至下腔静脉,了解血栓软硬度及长度,便于预测血管开通的可能性,并以此决定介入治疗方案。见图2,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患侧腘静脉后置管造影见:股-髂-髂总静脉管腔充盈缺损,血栓形成,入下腔静脉处管腔明显变细。
男性,50岁,因左下肢肿胀、疼痛1周入院
图2 超声引导下穿刺患侧腘静脉置管造影
1.2.2.3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术(32例) 经鞘管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中,在30 min内注入尿激酶250 000 U,并留置导管行持续溶栓治疗:750 000 U尿激酶加入到100~2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以尿激酶20 000 U/h 的速度注入,持续12~24 h(根据凝血指标PT、APTT、Fib 调整剂量和速度)后造影。溶栓期间嘱患者抬高患肢,增加大小腿肌群的张力,使用弹力袜或绷带包扎患肢等方法促进下肢的回流。每天造影观察并根据溶栓进展情况,调整导管的位置,尽量使导管接近血栓。停药指征:(1)凝血功能测定PT大于正常值的2.5倍,Fib明显下降或ATPP、TT时间明显延长;(2)患肢肿胀消退或明显消退,造影证实血栓消失或明显减少,血流通畅。溶栓治疗期间要每日测量患肢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径并作记录,评价治疗的疗效。溶栓疗效评价指标[1],(1)痊愈:无症状,下肢深静脉壁光滑无血栓;(2)显效:症状明显缓解,下肢深静脉造影回流通畅,但壁欠光滑,血管内径大于70%;(3)有效:症状有所缓解,肢体略肿状,造影有血栓残留,血管内径小于70%;(4)无效:症状及静脉造影均无改善。
1.2.2.4 经导管血栓抽吸术(12例)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后,如仍发现较多缩松、大块血栓,导丝导管较易通过的软血栓,置换7~9F导管鞘,以大腔导引导管头端抵住血栓,利用50 mL注射器通过导引导管用力抽吸,保持负压,抽出导引导管,冲洗后重新置入,反复抽吸数次,并用纱布过滤,观察抽出血栓的情况。经上述治疗后再次造影如仍发现有附壁血栓,量大时无溶栓治疗禁忌证继续行溶栓治疗;量少时可以经足背浅静脉行溶栓治疗。
1.2.2.5 球囊扩张成形术(PTA)(8例) 对经导管接触性溶栓、血栓抽吸术后,造影示:髂股静脉仍明显狭窄或闭塞,利用钻挤法使导管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的髂股静脉段直至下腔静脉,置换较硬导丝后,经鞘管置入8 mm或10 mm球囊对狭窄闭塞段作PTA。见图3、4,可见: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取栓后患者腘-股静脉血栓大部分清除,但髂-股静脉狭窄,遂经患侧置入10 mm×4 cm球囊行股-髂静脉扩张。术后见图5。
男性,50岁,因左下肢肿胀、疼痛1周入院
图3 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取栓后血栓大部分清除
男性,50岁,因左下肢肿胀、疼痛1周入院
图4 经患侧置入球囊扩张
男性,50岁,因左下肢肿胀、疼痛1周入院;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复查造影见:股-髂静脉血流较前明显通畅
图5 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复查造影所见
1.2.2.6 下肢深静脉支架(stent)植入术(4例) 对PTA后仍残留>30%的狭窄和髂股静脉受压综合征者[2]或血栓清除不满意(包括陈旧顽固性血栓伴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应行血管内支架(stent)植入,所选用的stent直径较邻近血管腔大10%~15%,覆盖狭窄上下各1 cm。支架置入后仍有明显狭窄者,可再次行球囊扩张。见图6,球囊扩张仍可见残余狭窄,遂给予髂静脉支架植入。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29例在超声引导下,俯卧位穿刺股静脉均一次获得成功;3例因患肢肿胀明显,皮肤张力较大,又由于床旁移动超声探查能力有限,穿刺未获得成功。后经抗凝、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后,肿胀有所消退、皮肤张力减轻后再次超声引导穿刺均获得成功。
30个滤器均一次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且术中、术后随访均未发生肺栓塞(PE)。其中2例患者经颈静脉将临时性滤器取出,取出的滤器中发现小块状的血栓存在,血栓送检病理结果提示均为混合性血栓。
2.2 深静脉血栓治疗结果
溶栓效果观察:32例中,17例(53.1%)血栓完全溶解(痊愈),7例(21.9%)血栓大部分溶解(显效),5例(15.6%)血栓部分溶解(有效),3例(9.4%)血栓无清除,症状无改善(无效)。溶栓有效率(即痊愈和显效所占比率)为75.0%。
采用单纯溶栓的18例中,溶栓程度达到痊愈者10例,显效者2例,有效者4例,无效者2例,其中痊愈+显效者占66.7%(12/18)。溶栓+取栓治疗12例,溶栓程度达到痊愈者5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2例,其中痊愈+显效者占75%(9/12)。32例患者中,2例为ICS,行PTA+支架置入后患者达到痊愈。单纯溶栓和取栓+溶栓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4,P=0.316 > 0.05)。
2.3 溶栓程度与病程的关系
治疗时病程在7 d以内者18例,7 d以上者14例,两组溶栓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溶栓程度与病程的关系(n)
利用SPSS 13.0软件,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溶栓效果进行比较,χ2= 73.000,P=0.028 < 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3 例留置导管在溶栓过程中,穿刺部位出现较明显渗血,暂时停用UK,只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复方丹参注射液维持扩容、抗凝,渗血停止。所有患者溶栓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血尿、脑出血及胃肠道出血等现象及PE 症状(多次床边摄胸片检查未见异常),前述出血并发症均发生在单纯溶栓患者,在终止或暂停溶栓治疗后自行停止,均无必要输血处理。
2.5 随访情况
患者随访2~12个月,平均为5个月,血栓完全清除患者无临床症状复发。1例血栓部分清除随访期内症状反复。所有患者未发生PE。28例永久性滤器置入的患者随访期间,摄片未发现滤器明显移位、倾斜、变形,超声或造影检查提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
3 讨论
3.1 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途径的优点
在超声直视下行腘静脉穿刺大大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避免了盲穿腘静脉造成的胫神经及腘动脉损伤,避免了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及痛苦。有些学者采取经患侧浅静脉注入造影剂,并在大腿中部扎上止血带,待腘静脉显影后在透视及路图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笔者认为患肢肿胀明显时,足背浅静脉很难穿刺。况且腘静脉血栓较多、显影不良时穿刺的成功率较低,需要多次穿刺且步骤繁琐,且绝大多数患者都存在腘静脉血栓,大大增加了胫神经及腘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及患者的痛苦。
3.2 经腘静脉介入治疗有以下优点
(1)顺下肢深静脉血流方向,药物充分接触性溶栓,充分发挥了介入溶栓浓度高的作用。(2)操作方便,静脉瓣膜损伤小。腘静脉内插管及器械操作过程中顺静脉瓣膜方向移动,可减轻或避免对静脉瓣的损伤,防止引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保护深静脉瓣膜功能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必须注意的要点之一,是降低下肢静脉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2]。(3)路径短,操作简便。操作路径为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下腔静脉,介入器械在相对较直的管腔移动,便于操作,在PTA及支架置入时定位准确,不易移位。
然而经对侧股静脉穿刺行患侧髂股静脉逆流插管在寻找髂总静脉开口时常有的困难,导管头较易进入侧支,且进入髂外和股静脉后,静脉瓣可影响导管导丝的通过,强行通过则会造成静脉瓣损伤。逆流插管在置入自膨式支架时定位亦较困难,支架上端的位置难以准确把握。经颈静脉插管至患侧髂股静脉遇到的困难同经对侧股静脉途径。此外,在导管导丝及较粗的长鞘、导引导管经过下腔静脉滤器时,会使滤器产生一定程度的晃动,有引起下腔静脉内膜损伤的可能[2-4]。
3.3 经对侧股静脉滤器置入的价值
PE是深静脉血栓溶栓及机械取栓的严重并发症,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自身存在PE的可能,在导管接触性溶栓和PTA过程中,PE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研究证实,不在滤器保护下溶栓,致命性PE的发生率高[5]。鉴于此,每例患者在行介入治疗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必要的。急性较局限性血栓,或考虑在短期内经介入治疗可以使静脉血管开通,可采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慢性期或广泛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须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1,6]。滤器可经股静脉、肘静脉及颈静脉三种途径置入。经股静脉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直接;(2)血管粗,可进行各种类型滤器置入。经肘静脉需放置外鞘管直径较小的类型。经颈静脉置入时,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较痛苦。经肘静脉及颈静脉放置滤器,操作距离较远,且需通过右心房,操作过程较复杂。本组2例临时性滤器取出后发现小块状白色血栓(为混合性血栓)这阻止了PE的发生。本组2例患者未置入滤器,但患者均为ICS,未行溶栓和取栓治疗。本组资料显示:30例患者滤器置入后,经随访无一例发生术后PE,更加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3.4 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价值
传统对IFVT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溶栓结合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前者多用于急性期血栓,且溶栓药物用量大,易导致出血。对亚急性、慢性血栓效果差。后者创伤大,效果不理想、易复发。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经导管接触法溶栓、经导管取栓已成为治疗IFVT 首选方法。多中心研究表明:导管直接接触法溶栓治疗与全身溶栓治疗相比,在患者生存质量、血管复通、保存血管功能等方面后者明显优于前者[7-9]。文献中急性或亚急性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有效率为72%~82%[10-11],与全身溶栓比较效果明显要好。笔者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为75.0%,其中单纯溶栓有效率为66.7%,取栓+溶栓为7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的经验:单从效果看,溶栓+取栓并不明显优于单纯溶栓,但较单纯溶栓,其溶栓时间缩短,尿激酶用量减少,从而在避免溶栓治疗中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因为出血这一并发症,其发生率与溶栓药的用量呈正相关;因此,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溶栓药的用量非常重要。笔者的另一结果显示:发病在7 d以内者,效果要明显好于超过7 d者,说明对IFVT的早期治疗能提高溶栓效果。本组病例中,2例ICS患者者行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血流通畅,临床达到痊愈,随访未见复发征象。这一结果显示:对ICS直接行支架置入是必需的。3例无效者,均为ICS伴深静脉大量血栓形成。其中1例行综合性介入治疗后,深静脉血栓部分清除,但支架置入后堵塞,再次行PTA和溶栓治疗,支架仍不通畅,究其原因本患者伴有全身凝血系统疾病(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另1例导丝导管未能通过髂股静脉狭窄段,行溶栓+取栓治疗,血管未通畅,遂请外科手术治疗。
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留置导管及导管鞘应固定好,防止移位。穿刺点需要加压包扎,注意观察以防止或及时治疗渗血。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在插管及使用器械除栓过程中,操作手法忌粗暴,需确保在血管内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王小平,颜志平. 腹部介入放射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0-44.
[2] 顾建平,何旭,楼文胜,等. 经腘静脉穿刺介入治疗髂股静脉阻塞[J]. 中华放射学杂志[J].2005,39(12):921-924.
[3] 徐克,冯搏,苏洪英,等. 经颈静脉髂-股静脉血栓清除术的临床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0):768-771.
[4] Grossman C,Mc Pherson S.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 (Review)[J]. AJR,1999,172(3):667-672.
[5] Matin M. PHLEKO-/PHLEFI-study[J]. Vasa,1993,49:1-39.
[6] Cragg A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lysis:a new approach to obtaining access[J]. JVIR,1996,7(2):283-284.
[7] Comerota AJ. Quality of life improvement using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ilio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Rev Cardiovasc Med,2002,3(Suppl 2):61.
[8] Meissner MH.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venous registry[J]. Rev Cardiovasc Med,2002,3(Suppl 2):53.
[9] Elsharawy M,Elzayat E. Early results of thrombolysis vs anticoagulation in ilio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2,24(3):209.
[10] Mewissen MW,Seabrook GR,Meissner MH,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a national multicenter registry[J]. Radiology,1999,211(1):39-49.
【关键词】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03-02
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相似,临床上都可以表现为胸痛和或背痛,缺乏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此类病的影像诊断,研究较少[1-5]。本文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12例穿透性溃疡的MSCT血管成像检查资料,旨在评价其在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男9例,女3例,年龄35-80岁不等。主要临床表现:突发胸痛和或背部疼痛。其中8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使用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先平扫,后增强,行胸腹主动脉联合扫描,非离子型造影剂80-120mL,高压注射速率3.5-4.5mL/s,延时30-35S开始扫描。扫描参数为:螺旋扫描方式,120kV,200mA,层厚2.5mm,螺距1.0,重建层厚1.25mm,间隔0.625mm,重建后数据传至ADW4.2工作站,再行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显示血管及周围结构情况。
1.3 CT分型 参照典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分类,累及升主动脉为A型,不累及升主动脉为B型。
2 结 果
12例AIH中,仅2例为A型,其余均为B型。
2.1 轴位CT平扫、增强及多模式重建表现 ①穿透性溃疡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②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9例;③全部病例主动脉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MPR、CPR均清晰显示穿透性溃疡的部位、累及范围,以及并发症(图1a-b)。
3 讨 论
3.1 病理学特点 穿透性溃疡是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上的溃疡穿透内弹力层,破入中膜称之为PAU[3],PAU常见于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
3.2 总 结本组12例穿透性溃疡的CT表现 ①穿透性溃疡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②并发心包、胸腔积液;③常伴有主动脉壁不规则增厚、钙化等主动脉壁粥样硬化征象。
3.3 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PAU的诊断价值 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等技术。其中MPR是较常用的,可获得任意平面二维重建图像,同时显示邻近脏器的伴随征象。CPR可使弯曲走行的血管在一个平面上显示出来。本组病例采用MPR、CPR不同技术互补并结合轴位图像,不仅能显示穿透性溃疡的部位和累及范围,而且能对动脉壁的溃疡和钙化位置清晰显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重组技术对穿透性溃疡诊断更准确,更快捷,对临床诊断及方案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作为此疾病首先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Tsai TT,Nienaber CA,Eagle KA.Acute aortic syndromes[J].Circulation,2005,112(12):3802-3813.
[2] Yu T,Zhu X,Wang D,et al.Review of CT angiography of aorta[J].Radiol Clin,2007,45(3):461-483.
[3] Ganaha F,Miller D,Sugimoto K,et al.Prognosis of 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 with and without 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a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analysis[J].Circulation,2002,106(3):342-348.
关键词:急诊;静脉穿刺;无回血;原因;护理对策
在急诊患者的静脉穿刺操作中,静脉穿刺见回血是穿刺针成功刺入血管的重要判断标志之一。然而,在急诊患儿的临床护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重新选择皮肤进行穿刺,这样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影响了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利于后续护理干预的开展[1]。本文对急诊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使用头皮静脉输液患儿3584例为观察对象。3584例患儿中,穿刺操作成功后未见回血的有72例,其中5例患儿出现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2次或2次以上。这72例穿刺操作成功但未见回血的患儿中,重度肺炎患儿32例,腹泻合并脱水患儿24例,高热惊厥患儿11例,其他疾病患儿5例。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选择易穿刺的静脉,例如正中静脉(正中静脉是指患儿头皮静脉中比较粗大的一支,短粗而直,暴露程度比较充分)。给予患儿常规消毒操作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别固定于穿刺静脉的两端,右手持针沿着患儿静脉向心方向,快速刺入患儿的头部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后再沿着静脉方向将针头潜行刺入患儿的静脉[2],见回血后可进行固定处理。
1.2.2分析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分析选择回顾性分析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急诊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1.3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正确的穿刺方法,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在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头皮针已经进入患儿的静脉,有落空干且在患儿的血管内滑行顺利,但未看见回血。进行反复挤压头皮针的近端输液管后,仍然没有看到回血。患儿的头皮局部为发现隆起现象,松开输液器开关固定针头后静脉输注通常,患儿表情自然,无痛苦表情。直到静脉输注完成后,局部头皮无水肿且无渗出现象。
2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出现的原因
2.1疾病原因 患儿处于疾病状态中,特别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容易出现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血容量等临床指标出现异常,导致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未见回血现象。
2.2静脉原因 患儿年龄偏小,头皮静脉多为网状分布且尚未形成静脉瓣,血管特点为血管细小、管壁薄、血管充盈不足,1岁以下患儿尤为明显[3]。此外,患儿长时间接受输液治疗,药物刺激血管,导致患儿局部静脉的弹性极差,甚至出现了血管硬化现象,导致头皮针刺入患儿的血管后,未见回血现象。
2.3心理原因 患儿在接受穿刺操作时,因内心恐惧、害怕疼痛而哭闹不止,外周静脉出现痉挛现象,血管收缩变细,管腔狭窄,穿刺成功后不见回血。
2.4护理人员原因 护理人员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调节器位置低:调节器位置偏低,导致与头皮针相连的液体减少,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液体向后压缩较难,增加了回血阻力;②开关未关紧:受重力作用,头皮针开口处形成了正压力,与静脉压力产生了对抗作用,不易回血;③输液瓶悬挂过高:见笑了静脉压与输液瓶内压的压差,不易回血;④穿刺方法:小儿头皮静脉镶嵌与颅骨骨缝内,无法阻断静脉血流,不易回血;⑤穿刺速度:护理人员穿刺速度控制不当,穿刺速度较慢,回血较为困难。
2.5其他因素 头皮针型号偏小;环境温度过低,患儿血管收缩;患儿过于肥胖,血管狭窄等。
3护理对策
3.1纠正疾病状态 ①肺炎影响呼吸功能的患儿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流动速度减缓等现象,患儿在静脉穿刺成功后未见回血现象,对于此类疾病患儿,应该及时纠正患儿的缺氧状态,改善微循环;②腹泻严重且伴有脱水症状的患儿,由于大量的体液流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浅表静脉关闭塌陷,血液粘稠度有所升高。应该及时补充患儿的血容量,纠正循环血量不足的症状;③高热惊厥患儿长期处在高热状态,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迷走神经的兴奋度降低,肠胃活动减缓,消化功能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患儿的血容量相对不足,末梢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血流速度减缓,容易出现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应该及时给予患儿液体补充,以纠正患儿的血容量不足现象[4]。
3.2规范操作 护理人员应该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易于固定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如而后经脉、前额静脉等。根据患儿头皮静脉粗细,选择型号相宜的头皮针。正确执行穿刺操作方法,熟练穿刺技术,胆大心细,又快又准,控制穿刺速度,提高成功率。掌握头皮针假性阻塞的处理方法,轻轻转动头皮针,使用无菌棉球将针柄稍稍垫高,分开头皮针的斜面与血管壁。
3.3输液技巧 在进行穿刺操作时,要将调节器开关置于高处,减小回血阻力;将输液瓶放置于低于穿刺平片处,增加穿刺的负压,提高回血率。使用2ml注射液抽取2ml生理压水,连接头皮针,排气,穿刺进入批复后,回抽注射器,增加负压,促进回血[5]。其他技巧:接头断开法、输液器反折法、热敷法、静脉挤压法等[6,7]。
3.4心理干预 患儿输液区可以张贴一些卡通人物形象,播放动画片等,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和穿刺操作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陈虹宇,赵淑玲,李莹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3:111-112.
[2]贾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无回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139.
[3]杨秀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判断及处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34-3235.
[4]韩霄,王文妍,毛积分.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无回血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09:533-534.
静脉穿刺见回血是穿刺针成功刺入血管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志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而护理人员往往采取重新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这样既给患儿造成二次穿刺的痛苦,增加护患之间的矛盾,又造成血管的破坏,增加穿刺的困难,甚至贻误抢救及治疗的最佳时机。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门急诊患儿20701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有127例患儿153次发生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其中同一患儿出现此种现象2次或2次以上者11例。
2 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判断
护理人员按正规程序进行操作,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明显感觉到头皮针进入静脉(有落空感或针头已在静脉所在范围内),且再将针头向前推进时无阻力,但无回血,打开输液开关,静脉点滴通畅,穿刺局部无肿胀,患儿无疼痛及不适,静脉点滴能够顺利完成。
3 原因分析
3.1 患儿因素
3.1.1 静脉因素
3.1.1.1 自身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且无静脉瓣[1],大多数血管细小、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足,尤以1岁以下小儿为甚。
3.1.1.2 血管弹性差
慢性病长期输液、化疗患儿,长期药物刺激造成局部静脉弹性差,甚至血管硬化,致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回血。
3.1.2 血液因素
3.1.2.1 血容量不足
剧烈呕吐、腹泻及大量出血易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致浅表静脉管壁塌陷,而造成穿刺成功无回血现象。
3.1.2.2 血液流速缓慢
危重患儿大多呼吸循环衰竭,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血流缓慢,不易回血。
3.1.2.3 血液呈高凝状态
中重度脱水的患儿血液黏度高;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粘度增高;DIC的患儿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头皮针细小,容易堵塞针孔,造成不回血。
3.1.3 心理因素
患儿恐惧、疼痛等,外周静脉痉挛,血管收缩变细,管腔变窄,不易见回血。
3.2 操作者的因素
3.2.1 调节器因素
3.2.1.1 调节器位置低
调节器越低,与头皮针相连的液体越少,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间隔,液体向后压缩越难,回血时阻力增大。
3.2.1.2 开关未旋紧
一定要旋紧调节器的开关,使调节器与头皮针之间的液体形成密闭系统,否则因重力作用,头皮针开口处形成正压,对抗静脉压力,不易见回血。
3.2.2 输液瓶的高度
穿刺时输液瓶挂的太高,静脉压和输液瓶内压压差减小,不易见回血。
3.2.3 穿刺的方法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无法扎止血带,穿刺者只有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被穿刺患儿的血管两端,右手持静脉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2],且小儿头皮静脉又镶嵌于颅骨骨缝内,无法阻断静脉血流,所以不易出现回血。
3.2.4 穿刺的速度
受惯性的影响,进针的速度越快,越易见回血;进针的速度越慢,越不易见回血。
3.2.5 头皮针
3.2.5.1 型号
头皮针型号越小,静脉回血的阻力越大,越不易见回血。
3.2.5.2 位置
穿刺时头皮针的斜面与患儿静脉壁相接触,形成假性阻塞,造成穿刺成功后无回血。
3.2.6 环境因素
寒冷、消毒液的冷刺激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不易见回血。
3.2.7 其他因素 胖瘦等。
4 护理对策
4.1 正确选择头皮静脉,尽早开放静脉通路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充盈,易于固定的头皮血管,如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等。对危重、呼吸循环衰竭、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血液循环。
4.2 头皮针假性阻塞的处理
轻轻转动头皮针,或将针柄用棉球稍垫高,让头皮针的斜面与血管壁分开,一般可解除假性阻塞。
4.3 正确选择头皮针型号,提高穿刺熟练程度
根据小儿头皮静脉的粗细,选择相应型号的头皮针。平时要苦练静脉穿刺技术,穿刺时要胆大而心细,对自己要充满自信,不要因怕穿破血管而缓慢进针,要力求又快又准。
4.4 掌握输液技巧
4.4.1 调节器高挂法
穿刺时将调节器开关尽量往高处放,这样输液管里的液体容积相对增加,回血阻力变小,易见回血。
4.4.2 低挂输液瓶
穿刺时将输液瓶稍低于穿刺平面,可增加穿刺的负压,易见回血。
4.4.3 注射器回抽法
用2ml注射器抽2ml生理盐水,与头皮针相连,排气,穿刺进入皮肤后,回抽注射器,形成负压,易产生回血,这是临床上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4.4.4 输液器反折法
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将输液器近端反折,再松开,增加了负压,易产生回血,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4.4.5 接头断开法
穿刺时可将头皮针与输液器接头断开(保持接头处无菌),由于输液器内液体压消失,易产生回血。
4.4.6 热敷法
穿刺前可用小毛巾蘸点温开水在头皮静脉处热敷一会儿,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易产生回血。对小儿剧烈呕吐、腹泻、大出血、休克等导致周围血液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尤其适用。
4.4.7 静脉挤压法
穿刺时可在穿刺点前方将静脉由近端向远端挤压(注意不要触及头皮针),由于给予静脉外在动力,易产生回血。
4.4.8 婴儿哭闹法
患儿哭闹时静脉压升高,易产生回血。
4.5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保护头皮静脉血管
对长期输液、化疗患儿要有计划的合理选择血管,严格遵循由细到粗,由远端到近端,交替使用的原则,保护血管,减少穿刺困难。
4.6 心理护理
输液区可以张贴一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放映儿童动画片,减少小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穿刺时做好小儿的安抚工作,使其尽量配合。
5 小结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我们除了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外,还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穿刺成功与否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灵域》是在起点中文网首发的玄幻小说,作者是网络逆苍天,全文述了三万年前,自称为“神”的搏天族入侵灵域,百族惨败,三万年后,一个怀有搏天族血脉的失忆少年,静候血脉觉醒的那天到来的故事。作者:逆苍天,现已加盟纵横中文网,了新书《万域之王》,原起点A级签约作家,完本作品有《无极魔道》,《大魔王》,《灵域》等。
文中人物谢静璇为森罗殿巡察司,玄天盟谢家家主谢耀阳的女儿,参加试炼会,得到木族传承,在金阳岛通过木族强者遗体传承突破到如意境初期,然后在赤澜大陆南下游历,后来行踪不明。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