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了GDP增长7.5%的目标,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固定投资比2012年增速提高两个百分点,达18%。

“十”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两会”期间各界瞩目的重要议题。发改委在3月6日向“两会”记者表示:城镇化所需的投资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53.37%。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初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资本市场也认为,城镇化将是未来10年中国建筑业的一项长期利好政策。

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管理、节能减排及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投资报告》中,估计2013年轨道交通线路投资规模将超过2800亿元;2013年全国铁路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在房地产业虽然上个月国家及各地公布了“国五条实施细则”,对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今年国家安排新开工保障房630万套,建成470万套。另外,超高层项目推动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2012摩天城市报告》中指出,我国在建的摩天大楼总数已超过200座,5年后我国将拥有800座摩天大楼,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这其中的市场机遇、市场容量十分可观。

今年1月1日,国发办1号文件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动建筑工业化,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这也为行业企业推进技术革新、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也要看到当前的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通胀风险犹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结构失衡问题仍严重。4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9%,较二月份上涨0.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市场预期。在建筑业,近几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虽然保持了平均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尽管市场容量仍十分巨大,但增速已有所放缓。

在我们行业上游的钢铁企业,据2013年中国钢铁企业协会年会报告:中国钢铁企业已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发展期,钢材市场不可能再出现以前每年10%以上的增速,每年钢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保持在2-3%左右,钢年产量将较长时间维持在7-8亿吨水平,较长时期处于“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的状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4月1日的报告显示,3月份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4.6%,处于荣枯线下方,重回收缩区间。这也说明了宏观市场环境积极因素和隐患并存。行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分析,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重视发展质量与效益,在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二、钢结构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1.钢结构行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工商登记从事钢结构的企业超过10000家,其中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有5000家左右,年产能5万吨以上的有40多家企业。这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发和建筑市场的超高速发展、钢铁产量的突飞猛进,行业的整体规模、装备水平、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协会会员企业登记近千家,副会长单位4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25家,名誉副会长单位4家,常务理事单位34家,理事单位101家。行业从业人才超过60万人。

(2)行业产能情况:

从表中可见,钢结构全行业的产能仅占全国钢铁产量的4%左右,行业前40家产能占全行业的22%左右,说明:①行业仍处于高度的不集中状态,属于粗放的发展阶段(年产能超过5万吨仅40家企业);②对比世界发达国家钢结构占年钢铁产量10%以上,美、日等国家甚至20-40%,我国行业仍处于成长期。

显见,行业新涉足的住宅、桥梁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轻钢工业厂房平均三年的占比1/3左右,在钢结构中仍有一定的份额。

从行业看,建筑钢结构约占55%,工业厂房占比51%,超高层占20%。

2.行业的技术创新

钢结构是建筑业中科技含量最高部分之一,其自身的特点更易于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钢结构建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现在可以说我国钢结构建筑综合技术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也推动了我国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至2012年我们会员企业拥有省、部级以上的工法、专利、科技进步奖700多项,是我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3.海外市场发展情况

尽管国际海外市场不容乐观,但我们的行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以全球视野的产业远见和振兴民族产业、助力“中国制造”的崛起的担当精神,2012年会员企业海外市场完成20多万吨产能,60多个亿的产值,海外市场的开拓正稳步进行。

4.劳动力及人力资源情况

对会员部分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企业劳务用工基本情况

可见,90后的劳务已成为企业用工的主力队伍,初、高中教育程度占比80%以上,工厂车间的务工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占比10%以上。

调查发现一级建造师数量相对较少,68%的行业企业一级建造师的数量少于6人;熟练技师占比焊工比例较少,平均不到5%。

三、钢结构行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钢结构有一定的发展,从业的企业也达近万家,但年产能超过5万吨也仅有40多家。多年来钢结构产能一直在占钢铁产量的4%左右徘徊,前40家企业产能占比行业的1/4不到;企业分布不均衡,华东、华南集中了88%的企业,而中西部地区屈指可数。行业集中度不高,仍处于一个粗放的成长期。

钢结构住宅已研发了十数年,产业化仍未达成,市场仍未接纳;行业市场仍不规范,特别是轻钢市场无序竞争,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调查显示80%的企业不能按合约及时回收工程款;现行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和行业资质准入门槛的设置缺陷,挤压着企业的利益空间,限制了企业扩大再发展;尽管钢结构行业有50万从业人才,但建造师和熟练的专业技工的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

四、2012年钢结构行业工作回顾

回顾2012年,在协会的领导下,钢结构委员会认真落实了“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围绕年度工作的重点、关注行业的热点、解决企业的难点,组织钢结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行业当前发展规划及相关技术政策的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上报的“关于《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建议的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在国发办[2013]1号文件,转发的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要求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钢结构等建筑体系。

向住建部报送的《关于在保障性住房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协助住建部相关部门召开保障性住宅采用钢结构体系的专家、企业座谈会。

围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主动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行业诉求,并组织召开“钢结构建筑绿色评定标准专家、企业座谈会”,行业专家学者与修编组就钢结构建筑的绿色特性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相关部门已将协会列入参编单位。

配合“两会”代表完成议案、提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陈华元等八名人大代表提交了第7390号建议《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建议》;政协代表、行业专家郝际平提交了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609号《关于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第4641号《关于加大钢结构产业扶持力度》的提案。

2.扎实开展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的研究工作

2012年住建部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的软科学课题正式下达给协会,委员会根据协会的安排制定了课题推进的具体工作计划,成立了课题研究专家组。

组团赴日对日本的钢结构住宅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进行了学习考察,分别考察日本大和住宅株氏会社、日本鹿岛建设研究所、日本钢铁生产企业资质评价中心,并参观了建成房屋、实验基地,与相关科技管理者进行了多次的交流会谈;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研讨,使课题研究和产品载体相互促进,10月、11月分别在包头、长沙参加了技术交流与总结会,组织专家、企业家对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研讨、交流。

3.夯实了行业基础管理工作

组织召开了行业大会。2012年在浙江绍兴召开的行业大会,主题突出,总结了行业发展的经验和成绩,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并进行了关乎行业发展的高峰论坛和年度技术交流;进行了配套企业及产品展示。

组织召开了主任工作会议。于2012年12月,召集了副主任单位,对行业面对的新形势、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及对委员会的工作要求进行了研讨。

开展了行业争先创优活动。开展了第十届“中国钢结构金奖”的申报和考评工作,经审查评出金奖工程209个,评出优秀建造师146名,推荐出行业前30强企业排名,开展了2012―2014年度“行业定点企业”的申报、评选工作;对16名个人和15个企业的行业科技创新事迹进行了收集、汇总和表彰;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选出2012年钢结构十大优秀企业家。

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2012年新发展会员38家;评选101家新一届金属结构协会理事单位。

开展了行业培训工作。2012年5月组织了“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班,参加280人次;8月组织了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宣贯培训班,培训60余人次;11月组织了钢结构行业培训座谈会,召集山东、河南、北京、内蒙、湖南等省市9家企业进行座谈;开展了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培训工作,已对四家企业(北京东方诚、山东万事达、河南天丰、山东华兴钢构等公司)330人次进行培训。重视专家队伍建设。2012年新增补44人为专家委员会专家。

在一些企业和工程现场召开专家研讨会,组织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工厂、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各类施工方案评审;经委员会推荐共有16名专家入选住建部新调整的建设工程资质专家库。

4.加强了与地方、兄弟协会合作

参加了香港营造师协会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上海建筑钢结构论坛、广东东莞第三届钢结构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港、澳、台协会同仁参加了年度行业大会。

5.加大了行业宣传力度

一年来在“在中国建设报、中华建设报、建筑时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等主流刊物杂志发表钢结构文章报道36篇,在协会网站和钢结构网站报道60多篇;重新对钢结构官网进行改版,发表各种技术论文和技术资料129篇,为企业搭建了新产品推荐平台和VIP黄页,开辟了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五、2013年钢结构行业工作要点

2013年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在协会的领导下,积极引导行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工业化、装配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发挥力量。具体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主要工作:

1.继续推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行业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的进程

继续完善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软课题的结题工作;联合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联盟活动;持续跟进“绿色建筑评定标准”的修编工作,和“工业化建筑评定标准”的制定工作(协会已被选为这两个标准的参编单位)。

2.完善、规范行业资质、标准

完成“金属屋、墙面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开展金属屋、墙面企业产业联盟活动,开展钢结构总承包资质的试点。

3.强化行业培训工作

行业培训按基、中、高三个层级进行;对基、中两个层级,要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的培训,组织行业基础管理培训及技能培训,改善行业基础管理人才和技能工人短缺问题;高级培训开展诸如EMBA的高端培训、应企业和专家要求举办行业信息化管理论坛(BIM、物联网、可视化虚拟技术等)。

4.发挥好专家队伍作用

组织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扩大会议和专家会议,安排部署今年专家委员会工作计划;组织专家服务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咨询服务;加强专家队伍的建设,广泛吸收中青年、中西部地域、科技研究应用前沿(如绿色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信息化应用等)的人才,加入专家团队;根据专家对行业的服务、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授予专家“资深”、“终身”等荣誉称号。

5.加强协会的基础管理工作

认真做好行业的统计工作,为会员企业的发展当好参谋;组织钢结构配套企业和产品的展示活动;组织2014―2016年度的定点企业的申报工作;做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评选章程》的修订工作,维护好“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这个协会、行业的品牌,入选的工程必须是社会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组织召开2013年度委员会主任工作会;吸纳增加新会员企业50家以上,要吸纳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

6.加强协会间的工作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加各地方协会活动,要将我们委员会主要活动计划发给各地方协会,同时收集各地方协会主要活动计划,增进相互的交流;会同港、澳、台协会与新加坡钢结构协会进行交流,探讨成立国际间钢结构产业联盟的可行性。

7.社会扶贫

认真按住建部的要求,发挥行业委员会带领企业和行业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对湖北团凤县的钢结构技术扶贫工作。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虚拟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 价格倒挂 业务创新 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1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9-0005-04

1 虚拟运营商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于2013年5月17日由工信部正式,而在2013年12月26日工信部便向首批11家民营企业发放移动转售牌照,迄今为止已经两年有余。

而在当初以壮大电信产业、激活休克鱼、使通信信息服务迈向个性化与定制化为目标的移动转售,目前又有怎样的发展状况?在2016年1月21日,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政策标准处处长谢雨琦在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的“2016移动转售业务全球发展峰会暨虚拟运营商太湖论剑”上表示,截至2015年12月,移动通信转售的用户总数已经突破2030万[1]。

应该说,民营资本主导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以来,顺利实现了起步,促进了市场竞争,推动了业务服务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与发牌初期大家普遍预期至2015年末转售规模达到5000万[2]以上的差距还是不小的。而从移动转售发牌至今,尽管民营企业申请转售牌照的积极性很高,但很多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正运营的不多。有业内人士形容,这是鲶鱼未能变成鲨鱼[3],更有甚者,有人形容虚拟运营商愁云惨淡[4],70%的虚拟运营商将在5年内退出市场。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虚拟运营商是只被悬空的刺猬,一方面需要与电信运营商抱团取暖,但又怕刺伤自己而缺乏沟通的机制与能动性。另一方面,政策支撑也存在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活力,即被悬空了。

2 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先从虚拟运营商本身的处境来分析[5]。巴士在线董事长兼CEO王献蜀表示,虽然初步有了用户量,但用户质量没有跟上,目前没有一家虚拟运营商能依靠这些用户盈利。蜗牛移动总裁陈艳则表示,碍于号码资源的限制,用户规模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前者表明了虚拟运营商想要发展,必须有差异化的用户,而吸引差异化的用户,则必须采取差异化的业务和经营模式。而对于后者,号码资源只是资源支撑保障政策的冰山一角,实际上,资源保障涉及到很多层面,如价格批零倒挂[6]、互联互通问题[5],甚至是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7]等。对这些因素统一进行梳理,归纳为以下几类原因:

(1)对市场及营销模式认识不足

在移动转售史上,有个不光彩的“乌龙事件”,即蜗牛移动基于友好用户测试却单方面被运营商叫停。它至少说明了我们的虚拟运营商对所处的通信市场认识不足。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工作模式一般分为转售模式、增值合作模式和自建模式[8],而国内一般为增值合作模式。这也说明了国内的虚拟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光靠批发零售是无法立足市场的,因此更多地需要便捷及差异化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这是一种移动互联网式的目标,应该说是对的,但同时,通信业务的高度稳定性以及全程全网的服务又与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模式截然不同。因此,在市场认识上要有完全不同的思想准备。

此外,目前大多数的虚拟运营商都把精力放在业务设计上,恰恰忽略了业务推广,导致大多数用户对移动虚拟运营商知之甚少。我们知道,虚拟运营商至少具备批发与品牌两大特点[9],没有品牌的批发只是简单的转售,受制于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当然无法激活通信行业的休克鱼。

(2)缺乏创新机制

目前,虚拟运营商在传统电信业务上大多数仅限于价格上的竞争,而通信行业是规模效应最为明显的一个行业,电信运营商依靠现有上亿规模的用户,哪怕是低价格也能产生利润。而虚拟运营商的可变成本基本被电信运营商锁定,用户规模即使很大,也不能像电信运营商一样摊薄成本,因此低价竞争更多地损耗了自身的能力。

而在创新上,如阿里的“亲”卡,蜗牛的“免”卡等,确实一定程度上与电信运营商形成了差异互补,但之后的情景进展又让人大跌眼镜:电信运营商意识到自己的短板后,开始“流量不清零”等举措,直击虚拟运营商的痛处,这是一种不信任,正如一对抱团取暖的刺猬,若即若离。更重要的是,“亲”卡、“免”卡以外,虚拟运营商们并没有因地、因时制宜地实施深创新,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设计符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促进电信业的进步。

(3)政策不开放

抛除以上两类弊病外,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家在针对虚拟运营商的政策上设计得不够灵活和优惠。最根本的,工信部和电信运营商都对虚拟运营商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后者不仅需要严重依赖电信运营商,包括前面我们提到的号码资源受限、批零倒挂、互联互通受限等都是由这个因素产生的,而且虚拟运营商一旦介入,三年内不得退出,工信部必要时还可以回收用户,虚拟运营商丧失了用户控制权。要想马儿跑,须得马儿饱,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缺乏政策上的支撑,虚拟运营商这只刺猬正如脚底被抽空了,是一只悬空的刺猬,很容易失去平衡。

3 解决建议

虚拟运营商有没有发展空间?或者说,通过适度的改革能否唤发虚拟运营商的活力?首先分析一下新市场环境下的需求。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用户普及率已经很高,多数省份已经突破100%。由此,移动用户的增速放缓,电信运营商也开始由通话业务转向数据业务,开始流量经营的工作势在必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以及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新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10],同时,3D打印、HTML5和智能穿戴等新技术、新设备也为新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可能,这就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消费者始终是挑剔的,虚拟运营商的优势在于能够实施集中性的资源和低成本策略,从而做到市场的细分以提高用户的体验,这也为虚拟运营商提供的生存之道。

针对以上的负面因素,相应地提出以下建议及意见:

(1)市场定位要清晰

做B(Business,商家)市场还是C(Customer,消费者)市场[11],这是一个问题。连中国移动在个客市场占有率如此之高,也开始考虑重新整合成立家宽部,目标攻占家客市场。中国电信也很早就提了“一去二化新三者”的概念,其目的就是按照互联网的经营理论去拓展市场。个人市场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其产品特征是大众化、标准化,但B市场则完全不同,崇尚个性化、高专业程度。特点的不同,导致经营方式也迥然不同,B市场更需要虚拟运营者进行深耕细作,培植用户的粘性,实现弯道超车。

(2)颠覆式的创新

举个例子,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特征是SoLoMo,即“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和“Mobile”(移动的)。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西班牙虚拟运营商Giffgaff创建了一个能够让用户亲身参与的用户社区,与用户进行互动经营,包括营销、开发和客户服务,从而通过这种创新举动与电信运营商来争夺用户。我们所说的创新,不能简单地是理解为价格转售,而应该是思维模式的创新。从用户体验的立场出发,紧密围绕用户与市场,从产品、资费、品牌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实施端到端的差异化服务。国内虚拟运营商分享通信提出了“SIM+”的理念[12],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让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把SIM卡作为入口,构建“行业+平台+终端+应用”的生态链。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只要持之以恒,便能实现持续盈利的良性局面。

(3)开放政策

开放政策不是针对虚拟运营商的,而是对监管部门的一种呼声。让刺猬落地,让鲶鱼变成鲨鱼,都需要提供相应的平台资源。对于上文提到的典型政策问题,如批零倒挂、解决互联互通、缓解号码资源等,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协调电信运营商调整业务批发价格,但批零倒挂是个伪命题,关键还在于提供批零倒挂的标准,以及政策保障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及监管部门的沟通渠道。此渠道也有助于互联互通和号码资源问题的解决。

幸运的是,目前相关监管机构也越来越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着手解决。早在2014年9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虚拟运营服务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互联网协会虚拟运营服务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工作计划,并产生了相应的主分管领导。应该说,虚拟运营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有助于打通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的沟通壁垒,更能推动虚拟运营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实现产品升级、服务创新和刺猬的落地。正如行业人士预测[13],做好“批发总流量”和“批发折扣率”的监管,明确保护与扶持虚拟运营行业发展的态度,2016年或真正为虚拟运营发展的元年。

4 结束语

移动转售是激活现有电信产业的一味良剂,但在目前,转售的发展近乎停滞,需要另僻奚径。一方面需要重新审视移动转售的市场及营销模式,另一方面需要由内而外地进行创新,监管部门方面呼吁应该有更加开放的政策,才有可能让移动转售脱胎重生。

参考文献:

[1] 刁兴玲,赵艳薇. 2周年用户破两千万,虚拟大佬齐聚太湖探索差异化服务[J]. 通信世界, 2016(3): 15-16.

[2] 左岸. 虚拟运营迎来“分水岭”,市场格局存变数[J]. 通信世界, 2015(1): 28-29.

[3] 薛新. 为什么“鲶鱼”未能变成“鲨鱼”―评说当前虚拟运营发展格局[J]. 通信世界, 2014(26): 24-26.

[4] 宋艳红. 虚拟运营商愁云惨淡[J]. IT时代周刊, 2015(11): 64.

[5] 左岸. 虚拟运营商迟来的春天:月增用户百万,四大问题犹存[J]. 通信世界, 2015(11): 20-21.

[6] 肖清华. 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模式讨论[J]. 移动通信, 2015(7): 3-6.

[7] 舒文琼. 虚拟运营商用一年,六大问题悬而待解[J]. 通信世界, 2015(16): 13-14.

[8] 苏丹,张正凤. 虚拟运营商合作模式与发展策略[J]. 中国电信业, 2015(6): 74-75.

[9] 詹明非. 美国移动虚拟运营的分析与思考[J]. 电信技术, 2014(11): 14-17.

[10] 胡善冰. 新市场环境下虚拟运营企业的战略抉择[J]. 世界电信, 2014(1): 21-24.

[11] 舒文琼. 剩者为王,虚拟运营企业需要摒弃电信化思维[J]. 通信世界, 2014(10): 14-15.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体育管理;美国全国赛车联合会;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47-06

A historical review of US NASCAR’s public relations

WANG Yong-shun1,YI Jian-do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2.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NASCAR’s public relations (PR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NASCAR’s PRs,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R philosophy, PR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 realization are main entry points for studying sports organizations’ PRs; NASCAR’s PRs went through an initiation period, a development period, an adjustment period and a perfection period, during such a process, the organization’s P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PR system is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PR theories, social stratification, media industr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when establishing a system, a sports organization must value the impacts of related theories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s as well as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NASCAR;public relation

职业体育组织是体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组织的发展势必要获得包括政府、企业、民众等广大社会主体的大力支持,通过行政指令处理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一直是我国处理体育实践问题的主要手段[1],然而在缺少政策倾斜、行政支持的环境下,这一支持的获得既需要体育组织自身遵守法律法规、满足大众需求、提供良好的体育服务,更需要体育组织懂得如何维系与上述主体的关系。因此,以职业体育为代表的体育组织必须重视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一种为维系良好公众关系而进行的传播活动和在传播活动中遵循的行为策略和规范[2]。体育组织的公共关系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大类,涵盖与政府关系、与媒体关系、与球迷关系、与赞助商关系、与内部员工关系等,并采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来维系这些关系。美国全国赛车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ock Car Auto Racing,NASCAR)是运用公共关系的典范,经过60多年的发展,该协会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美最大、认可度最高的赛车运动团体。体育记者Beekman[3]在《纳斯卡王国:美国赛车运动史》中指出,电视和赞助商改变了NASAR。电视扩大了NASCAR的影响力,使其受到更多关注;赞助商为赛事的举办提供更多的资金,极大提升了该项赛事的硬件。

事实上Beekman只是点出NASCAR成功的两个外在因素,这两个关键事物都需要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来维持和运转,这就是公共关系。良好的公共关系极大推动了NASCAR的发展,培养职业联赛忠诚度最高的观众、带来“慷慨”的赞助商、形成“彬彬有礼”的车手、营造最为舒适的观赛环境、获得满意度最高的评价,并最终推动其成为成功的体育组织。NASCAR的公共关系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随着组织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NASCAR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合理利用、整合社会因素,从而形成了成功的公共关系制度。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体育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NASCAR公共关系制度进行分析和审视。

1 NASCAR公共关系的发展

1.1 初创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末)

第一,管理者树立较强的公关意识。NASCAR的组织者在赛事开展初期就意识到车手的“明星效应”,并利用这一效应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赛车比赛就像是一场表演,观众对车手的喜爱绝不亚于任何一位好莱坞明星,为了满足观众的追星需求,NASCAR果断地成立“车手之家”,用这一形式拉近车手与车迷的距离,扩大车手的影响,同时也为组织树立开放、灵活、积极沟通的外部形象。

第二,内部公关是这一时期公共公关的重点。“赛事运营的初期,不得不用铁腕来实施规则,否则车手就会自由放纵,无从管理”[4]33。NASCAR成立之初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问题,但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处理内部矛盾必须首当其冲。虽然有一整套制度规定和明确投资者、赛道、车手、车队、员工等多方主体的权益分配,但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时仍需用灵活的公共关系手段平衡、维系各方关系,以利于组织的不断成长。比如,在处理车手私自参加其他赛事的问题上协会极其严厉,但当面对合理的要求时协会的做法又具有人性化,合理的内部公关为NASCAR打造出战斗力极强的工作团队。

第三,观众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公关对象。NASCAR的奠基者就已经认识到观众对这项赛事的重要性,为方便观众的观赛,主办方做出大量的努力:增加工作人员的数量维护赛场的秩序;增加赛场厕所的数量以方便观众如厕;为观众的宿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等。这些努力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合理的公关是NASCAR观众忠诚度提高的关键。

第四,初步的媒体服务及危机公关意识。NASCAR的奠基人比尔弗朗斯曾说:与我们一样,媒体的报道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他们仍然是十分有用的[4]。协会成立之初管理者就十分重视与媒体的关系,组织者尽力为记者的报道与采访提供便利的条件,与记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协会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较大的事件,如1965年失控赛车冲入看台造成观众死亡事件,一度影响到比赛正常进行,但协会通过召开新闻会、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通报事件进展等方式积极与媒体及公众沟通,最后成功化解了危机。

在这一时期,NASCAR的管理者只是认识到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没有建立完备的公共关系部门来执行公共关系的相关职能,也没有相应的公共关系理念来指导公共关系的实践。管理者只是根据个人经验、个人观察及随时发生的事件来制定公共关系策略、履行公共关系职能,以维护组织的相关利益,因此这一时期属于NASCAR公共关系的萌芽阶段。

1.2 发展期(20世纪70至80年代中)

第一,公共关系部作为单独的职能部门正式成立。公共关系部的出现对NASCAR公共关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公共关系作为一项制度在组织中正式确立,其在赛事的运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赛事的组织者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关系的作用,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这也反过来加速了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

第二,政府公关的作用得到突显。1973年NASCAR不得不面临生死攸关的问题:1973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减少对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的石油出口,为应对这一危机,美国国家能源办公室(FEO)宣布控制汽油燃料的使用,而这一政策的推出直接影响以NASCAR为代表的赛车运动[5];这项运动需要更多金钱来应对飞涨的汽油燃料,经营一个车队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为维系车队、参与比赛,车队拥有者又不得不购买比以往更多的赛车[6]。在这一背景下,已经退休的老比尔代表整个赛车界与美国联邦能源办公室进行谈判,谈判前老比尔也为赛车运动制定了一套新的规则:所有比赛赛程减少10%;每次测试赛只能使用30加仑的汽油;测试赛的次数减少。以代托纳赛道为例,1974年的能源使用量比1973年减少了30%[4]63。经过多方努力,赛事没有因为石油危机而停止,停摆危机最终得到了化解,通过这一事件协会也更加重视公共关系中与政府的关系。

第三,开始重视与赞助商的关系。石油危机使NASCAR的管理者认识到赞助商的重要性,与其他运动不同,赛车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只有强有力的赞助商支持,这项运动才能向前发展并保持稳定。为此,NASCAR的公关部专门设立维系赞助商关系的岗位,以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并向观众宣传赞助商的重要性,以实现赞助商的利益最大化并建立最为忠诚的观众群,在赛程赛制的制定方面,NASCAR也极力满足赞助商的需求。

第四,电视改变NASCAR的媒体公关策略。1979年2月,NASCAR赛事第一次实现了电视直播,ABC以5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代托纳500的转播权,赛前的大雨、比赛期间的斗殴使人们对这场比赛的收视率没有太高的期望,但这次直播取得惊人的成功,10.5%的收视率,比赛的最后半小时竟达到13.5%,这一成绩远远高于同期其他比赛[4]84。这场比赛的蝴蝶效应远远没有结束,在得知这一惊人的收视率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NASCAR,连《纽约时报》也开始关注并报道NASCAR。《纽约时报》体育版首页发表文章描述直播的那场比赛,并附1/4版的大照片。在全国观众的注视下,NASCAR组织了最精彩的赛事,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那些疾驰如风、性格火爆、喜爱冒险的赛车手[4]85。电视媒体的巨大作用使NASCAR更为重视媒体关系, NASCAR成熟的媒体服务体系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NASCAR公共关系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公共关系部门的建立使公共关系在组织中得以制度化、正规化,极大推进了公关事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影响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公共关系对象,组织开始针对不同的对象确立不同的服务部门与服务策略,丰富组织的公共关系实践,并形成相应的公共关系理念。

1.3 调整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关系客体及公共关系实践,组织的整个公关事业进入到相对稳定的调整期。

第一,重视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组织在制定公共关系工作计划之前会邀请市场调研公司、公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析目标受众、调查观众的忠诚度,并将这些数据应用于年度公关计划之中。这一时期先进研究成果也被NASCAR吸纳使用,比如这一时期NASCAR非常重视公共关系理念的提出与调整正是受到公关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在科特勒著作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论述深深影响了NASCAR公关关系的理念与实践,组织在今后的公关工作中非常重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第二,对公共关系组织结构的调整。由于良好媒体公关日益重要,以及媒体关系相关工作增加,NASCAR对公共关系的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增设了媒体公关部,这一部门专门负责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为媒体提供相关的服务工作。在建立一些新部门的同时,NASCAR也对原有的一些部门进行了调整,为营造良好的赞助商关系,NASCAR在这一部门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公共关系实践的调整。这一时期,NASCAR的公共关系不仅在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其公共关系的具体实践工作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些调整进一步拉近了组织与赞助商、与观众的关系,对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由于赞助商数量以及收入的增加,NASCAR的赛场、赛道等比赛设施得到很大的改进,更多人力被用在赛事的组织和运营以及服务上,观众对改进的观赛环境大加赞赏。车手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并积极利用媒体改变和树立自己的形象,以利于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自己及所在的车队,和吸引更多的赞助商。

1.4 完善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公共关系理念进一步完善、媒体公关地位凸显以及对观众服务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公关活动特征。

NASCAR公共关系的理念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即形成生态公共关系理念,主客体平衡的公共关系理念以及社会导向的公共关系理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组织修正盲目的公共关系理念,不跟风、不赶潮流、不完全听命于消费者,既满足客体的需求,又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实力及企业的特点,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之所以称其对立,是因为双方有各自不同的利益着眼点,而统一,则是指双方的利益必须通过统一实践活动获取,对观众、媒体、赞助商等公共关系客体,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客体的利益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以社会为导向的公共关系理念,强调在公共关系实践中注入“以社会为中心”的核心思想,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

媒体关系的相关工作进一步专业化。有明显提升的收视率作为保障,电视媒体报道和转播对NASCAR的兴趣有增无减,但收视率并不能完全决定转播权的价格,转播的竞争才真正决定转播权的价格。为此NASCAR将赛事的转播权谈判已交由专门的顾问公司处理,公司根据NASCAR的要求和意图与媒体进行谈判,而争夺转播权的公司为:ABC/ESPN、CBS/TNN、以及时代华纳、FOX电视网。在媒体公关的实际操作层面,NASCAR开发了以媒体日(media day)、制作精美实用的媒体指南(media guide)以及各种以文化节日为背景的媒体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只是媒体活动的一些具体细节,但它们使媒体活动进一步专业化,也使媒体公关的实践得到完善。

新技术的使用也使得NASCAR公共关系的实践得到完善,NASCAR十分重视使用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实现包括公关在内的其他职能目标。NASCAR在线成立于1996年,这也是奥运会第一次出现网站的时间。NASCAR现在的网站成立于2001年,从1995―2004年,车迷人数从6 300万增加到7 500万,猛增19%,可以说新媒体功不可没[4]86。在NASCAR网站建立之前,NASCAR协会的公共关系对象较少直接涉及消费者和社区,主要是由于协会公共关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指导和协调上,网站建立后,协会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加紧密。运用NASCAR门户网站主要面对的公关公众为消费者、媒体、社区及赞助商,而信息传递最为活跃的对象为消费者和媒体。

2 NASCAR公共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2.1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通过对上述4个阶段的历史审视发现,NASCAR公共关系理念从无到有,而理念也随着公共关系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一直指导NASCAR的公共关系实践。从一开始重视公关工作,到随后建立相关公关部门,再到具体理念的树立与更新,充分体现NASCAR对公共关系的重视,以及一直重视与应用最新的公共关系科研成果。

美国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影响NASCAR公共关系理念的变迁、公共关系部门的设置与公共关系实践。首先,简要回顾一下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早期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创造公共关系的“单项传播模式”掀开现代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的序幕,这一模式强调说真话,向公众传达真实的信息,并推动公共关系的职业化。此后公共关系进入伯内斯的“双向沟通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公众为出发点,在了解公众后制定公共关系策略,通过“投其所好”来实现组织的目的。NASCAR之所以在其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公共关系,正是受二战后蓬勃发展的公共关系理论的影响。在“双向沟通模式”的影响下,这一时期NASCAR重视与公众的沟通,认真听取公众的建议,并根据公众的建议进行工作的改进。而随后“双相对称模式”的向关理念在NASCAR与赞助商关系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与赞助商合作过程中,NASCAR强调平等、互利、互惠,这些理念为NASCAR营造良好的赞助商关系,同时也直接促进当时NASCAR“平等互利、真诚沟通”的公共关系理念形成。

“RACE”公式、“角色理论”“大营销”的公共关系理论以及而后的网络公关相关理论,指导NASCAR公关部门具体的公共关系操作与实践。包括公关部门的设立、职责任务的规范与设定、具体工作的实施与计划。由此可见,体育组织的发展必须紧跟相关理论发展的步伐,前沿理论的指导有助于体育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政治与文化因素的推动

一般来讲,一项国内赛事应该不会与政治有太大的关联,但事实却恰恰相反,NASCAR与政治有着很重要的关联,NASCAR必须依靠石油和汽车才能进行比赛,1973年石油危机政府严格限制石油使用量,而在政府内部更是有人建议停止这一赛事,面对这一情况,NASCAR创始人比尔弗朗斯重新出山,积极进行政府公关化解矛盾。政治因素几乎断送NASCAR的前途,此后NASCAR十分重视政府公关,其公关策略也一再调整,虽然政府公关的具体细节一直没有透露,但由此可见政治因素对公关策略的影响。

与其他因素不同,文化因素以缓慢、潜在、隐蔽的方式影响NASCAR的公共关系制度,但它所带来的影响随处可见。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50、60年代,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大众文化从传统的清教文化转变到消费文化,人们通过消费行为填补社会重大变迁带来的“集体神经衰弱”[7]。这种消费文化影响NASCAR的公共关系策略,尤其是对普通观众的策略,舒适的消费环境、便利的购物设施,以及逐渐人性化的观赛条件无不体现消费时代商业运作的模式。美国的汽车宿营文化也是在为观赛家庭提供停车与娱乐场所的过程中逐渐演化生成的,可以说NASCAR的公共关系促进美国汽车宿营文化的形成。

美国是具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在消费中迷失的人们同样需要一种类似宗教的事物寄托其精神、满足其缺失的认同感。赛车品牌、车队成了其宗教追求的替代品, NASCAR公关部门特地建立“车迷之家”“车手之家”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大众的这一需求也推动了NASCAR不断发展。

2.3 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目前,媒体公关是NASCAR公共关系实践中最重要的工作,不论是赛道公司还是总部都设有专门的媒体公关部负责与媒体关系。包括便于电视转播的相关工作、为记者采访服务的相关工作、组织媒体日的相关工作以及媒体消息等。由于组织得当,这些工作得到了媒体的普遍认可,为NASCAR营造良好的媒体关系。虽然NASCAR建立初期十分重视与媒体的关系,但对媒体关系认知、媒体服务部门组建以及媒体公关工作实践是随着美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NASCAR建立之初,纸质、广播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电视媒体刚刚兴起,而后电视业飞速发展并成为传媒业的主导,美国传媒业也从单一的新闻经营向多种产业经营的方向转变,众多实力雄厚的传媒集团纷纷出现。NASCAR的公共关系相关策略也随着对媒体的逐渐认识及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调整。

在理念方面,从认为媒体有些作用到十分重要,体现了大众传媒社会地位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能到现场观赛的观众毕竟是少数,电视业的发展,为NASCAR提供了良好传播渠道,使NASCAR的影响力迅速膨胀,随着影响力的膨胀,赞助商也更加愿意赞助该项赛事,这一利益链条的形成使NASCAR的决策层逐渐认识到媒体关系的作用。

在组织机构方面,由于采访报道与赛事直播不断增加,赛道“不得不”设立媒体公关部协助媒体人员的相关工作;而总部更是设立专门的部门协助媒体的工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期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而在实践方面,有了理念指导及组织机构规范,工作水平有极大的提高,从简单的配合工作,到专业的媒体服务,媒体册的印发、媒体服务的专业与周到、媒体日的高效与融洽都体现了实践水平的不断提升。

2.4 社会分层带来的影响

社会分层的变化为MASCAR带来受众结构的重大变化,这一重大变化直接导致其公共关系实践的重大调整。社会分层是指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8]20。20世纪初,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都市化与移民化进程,美国社会形成了庞大的蓝领阶层,即收入相对较低的下层阶层、工人阶层。与中产阶级、上层阶层的休闲娱乐活动不同,他们的休闲娱乐生活集中体现是喝着啤酒在电视机前观看赛车。

针对蓝领阶层受众的特点,NASCAR在公共关系实践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公关宣传的策略上,NASCAR针对这一阶层的特点选择相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传播策略,赢得目标受众的赞誉。如为婴儿设立坐席、增加洗手间的数量、划定停车宿营地,充分考虑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及其他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产阶级的规模逐渐扩大,部分中产阶级也成为NASCAR的观众,早期蓝领阶层的后代、部分年轻人、中产阶级也加入车迷的行列,为此NASCAR的公关部门又根据这些阶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公关策略,包括社区活动、赛车文化活动等相关的公关活动。

社会分层成就早期赛车事业的发展,NASCAR受到城市中下层居民的喜欢。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阶层的居民成为NASCAR的目标受众,NASCAR的公共关系部门更是通过系统社会人口调查为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3 NASCAR公共关系演进的历史经验

西方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动力思想认为,制度变迁实质上就是交易主体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的分摊,其动力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外界竞争等因素[9],这一理论阐释宏观的社会制度层面。但通过对NASCAR公共关系的演进发现,其公共关系制度受到学术发展、社会人口变化、某一产业的发展及政治文化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科技、经济与社会,因此完全符合制度变迁一般理论。

3.1 体育组织制度发展应紧跟相关理论与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体育组织制度演进过程中,科技因素同样起到重大的作用。理论与科技的发展为体育组织提供更为先进的器物层面的支持,使其在物质层面得到重大提升,而物质层面的发展势必需要更为先进的管理体制支持。与此同时,理论与科技在提供器物层面的支持以外,同样为体育组织的管理与制度发展提供必要物质保障,进而推动组织发展。这一点在NASCAR公关制度的演进方面尤为突出。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研究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学者也提出网络公关及其相关理论,指出“从本质上讲,公共关系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催化五个沟通的趋势,即速度、途径、规则、品牌的重新界定及沟通的商业伙伴。”[10]这一理论深刻影响NASCAR新世纪的公共关系活动,使其形成以网络媒体为主要平台的面向普通受众公共关系模式,这一平台为其公共关系提供新的途径,并大大地提高公共关系运转的速度,在品牌的重新界定及与商业伙伴的沟通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的进步为体育组织提供了新的公共关系手段和平台,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体育组织也为这一技术的使用指定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些又组成新的制度。

随着我国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各相关领域逐渐认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先进的理念应用于实践,但在职业体育领域重视依然不够。以应用网络技术为例,不仅NASCAR注重利用互联网的公共关系传播,其他职业体育组织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互联网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而我国职业体育组织仅仅建立简单的网站,在设计、内容、功能等方面与先进的体育组织相差甚远,在这一点上值得我国职业体育组织重视和学习。

3.2 体育组织制度的制定应考量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通常会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但事实上,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组织制度的演进。在NASCAR公共关系演进进程中,经济与文化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带来社会经济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环境与社会文化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产生新的阶层,当新阶层成为组织目标受众之后,公共关系制度也开始围绕这一阶层展开。组织的发展目标受众是基础,认清目标受众并针对其确定相应的制度是组织成败关键。体育组织在制定相应制度时,必须着眼于目标受众,并根据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也应积极学习美国体育组织的经验,职业体育的发展必须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受众品味与观赛感受需要、社会文化发展方向需要,作为我国职业体育组织应积极发现这些变化与需求,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与管理体系。体育组织长期发展必须重视公共关系。作为舶来品的公共关系已经在中国发展30年,其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一定的影响[11],但我国体育组织大多忽略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职业化加快步伐,但伴随的各类危机也频频发生[12]。在这一背景下公共关系尤为重要,它能为组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NASCAR公共关系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其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规范的公共关系组织结构以及周到细致的公共关系实践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职业组织公共关系制度的不断完善,进而推动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

公共关系理念、公共关系组织建构、公共关系实践为研究体育组织公共关系的主要切入点。体育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纷繁复杂,对上述3方面的研究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体育组织公共关系的特点并有助于发现其内在规律。NASCAR的公共关系经历初创期、发展期、调整期和完善期,公共关系对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共关系制度在演进过程中受到公共关系理论、社会分层、传媒业的发展及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组织在制定制度时必须重视相关理论与技术的革新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体育组织的制度创新必须紧跟学术科研的步伐。NASCAR不断运用先进的公共关系理论指导自己的公关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组织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作为组织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变迁、人口变迁、政治与文化变迁等多种社会因素一直影响着组织制定的制度。

参考文献:

[1] 杨桦,任海. 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4(1):1-8.

[2] 居延安. 公共关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3] SCOTT BEEKMAN. NASCAR nation:a history of stock car racing in the United States[M]. USA:Praeger,2009:20.

[4] JOE MENZER. The wildest ride[M]. USA:Touchstone,2001:101.

[5] GREG FIELDEN. NASCAR chronicle[M]. USA: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2005.

[6] 向洪. 淘金体育[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78.

[7] 王永顺. 美国全国赛车联合会(NASCAR)的公共关系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18.

[8] 张晓立. 美国文化变迁探索: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98.

[9]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10] 齐超. 制度变迁动力理论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09:90.

[11] 卢山冰. 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百年综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168-173.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BIM 商业项目 运营管理

现今,基于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现代商业项目运营管理应运而生,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超高精度数据分析和三维空间定位将成为解决运营问题的有力武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运营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更使整个运营具有可控性,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模型将是业主今后解决运营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IM的概念

美国国家BIM标准定义下的BIM为一个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并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来看,BIM的理念同现代商业地产运营管理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在于整合,它们既在横向整合各种与建筑设施相关的专业和供应商,又在纵向进行全生命周期跨度的整合,可见在商业项目运营中应用BIM理念和技术将能够为业主带来更高的建筑绩效,同时将BIM模型应用于商业运营管理也是BIM的最终目标和国内外研究BIM的团队推动BIM发展的最后进程,未来,BIM模型以其所拥有的丰富信息还将在运营阶段为使用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效益。

BIM在国内商业运营管理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工程建设行业从2003年开始引进BIM技术后,相继“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都开始注重BIM在我国的发展,大型的设计院、地产开发商、政府及行业协会等都积极响应并协同在不同项目的不同程度上使用BIM技术,如上海中心大厦、银川火车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典型项目。虽然BIM近几年在我国有了显著发展,但从项目中BIM应用的阶段来看,还普遍处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到商业运营阶段的案例甚少。BIM在商业运营阶段的应用还未被广泛挖掘,这和运营相关的BIM软件开发有很大的关系,BIM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的支持,现今,我国主要的BIM软件还在以引用国外研发的软件为基础,自主研发的BIM软件主要是鲁班、天正等研发的在设计和造价方面的软件,在运营方面的软件研发还处在原点。

目前,我国引用了一些国外的运营软件进行初级的商业运营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运营阶段的BIM软件与其它阶段的软件交互性极差,造成BIM技术在运营阶段未得到充分应用,同时使得运营阶段在商业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处于孤立状态。为深化BIM技术在我国商业运营中的应用,2012年5月24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了2012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行业BIM的应用论坛,致力于同欧美各国建立以BIM为核心的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技的商业运营管理技术的研究,为以BIM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

现今,在开发商狂热追求商业项目开发所带来的高利润下,运营阶段作为商业项目投资回收和盈利的主要阶段,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达到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成为业主们首要追求的目标。显然,传统的运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引领时代的浪潮,满足不了各大商户和消费群体不断更新换代的营销模式和快节奏生活方式,更不能提供对进行大型设施项目中大量流动人群的安全保证,可见日后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实现不了业主们的愿望,还将给业主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传统运营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成本大、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及总控性差等三个方面。

(一)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消耗的成本大

传统的运营管理是在对人的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运营管理团队,运营团队是商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要求业务人员具有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做到信息最快捷的传送和问题最有效的解决,但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人才的培养和流失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项目团队中的核心人物的选择和提拔上,想要尽快地回收资金在短时间内完成人员的培养和任用几乎是不可能,并且随着物价指数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给业主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压力,由此得出传统的运营管理造成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的增加。

传统运营管理中的能源耗费量大也造成了运营成本的增加。应用传统的运营管理技术很难得到比较准确的建筑能耗统计数据和确切的设备耗能量,致使运营团队在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和相关工作计划时,缺乏有效的建筑能耗数据依据,从而使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二)运营管理缺乏主动性和应变性

传统的运营管理总处在被动状态上,对于将要发生的隐患缺少预见性,突发事件缺少快速的应变性。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涉及供暖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运输通讯系统、监控系统等大量的系统需要管理和维护,这里包含了大量的管道和管线,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维修与保养将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如:水管破裂找不到最近的阀门,电梯没有定期更换部件造成坠落,发生火灾疏散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等。这样业主总处在被动面,问题出现了才慌乱解决的传统运营管理模式,造成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消费者对业主在品质上的不信任、信誉上的不保障,这些损失往往是很难挽回的。

(三)总部对项目运营管理的控制性差

随着商业开发项目在国内的蓬勃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项目信息繁杂,不断地增加了总部的管理压力。传统的运营管理依托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定期的整理项目信息,并以报表、图形、文本等形式把运营信息传达给总部,再等待总部各方面的决策。信息以这种方式传递,促使总部不能及时地了解项目最新的运营信息,不能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不能发挥总部管控的最大效力,更使得总部不能对各个项目运营进行实时控制。

无疑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运营的成本,却没有提升产业品牌和形象,没有增加项目利润,更没有发挥运营管理的最大效力。

基于BIM的运营技术价值和应用

BIM有效地整合了规划设计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的关联基础数据,完全无误地将其导入了运营数据库,再结合相关的网络技术,使商业运营管理更具有应变性和可控性。BIM在商业项目运营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如图1所示:设备的运行和管控、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及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等。

(一)设备的运行和管控

BIM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帮助业主轻松地查询、搜索、定位到其所需的设备,并且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全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仅仅是传统运营管理下二维平面中的长宽高,非几何信息也可以清晰表达,如:设备的型号、生产日期、使用年限、采购人员等。BIM模型不仅提供了完整的设备信息,可视化下的设备定位,将能够把设备定位在一个点上,使精准的设备安拆与维修变得简单。通过BIM和相关运营技术的结合,可以便捷快速地进行设备运行检查、维护和控制,同时系统使设备拟人化,具有感知功能,室内外温差,室内有毒气体的含量等达到相应标准时,设备会自动对管控中心发出警报。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使设备更智能化、更具生命力,这不仅加强了业主对设备的管理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应查询、定位、检查设备的信息等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

(二)建筑的能耗监测和管控

中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其中商业项目的能耗更是惊人。基于BIM的运营能耗管理可以大大减少能耗,缓解上述问题。BIM可以全面了解建筑能耗水平,积累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用能的相关数据,并进行能耗分析和建筑运行的节能优化,从而促使建筑在平稳运行时达到能耗最小。BIM还通过与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将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起来,对建筑物能耗进行诊断和分析,当形成数据统计报告后可自动管控室内空调系统、照明系统、消防系统等所有用能系统,它所提供的实时能耗查询、能耗排名、能耗结构分析和远程控制服务,使业主对建筑物达到最智能化的节能管理,摆脱传统运营管理下由建筑能耗大引起的成本增加。

(三)安保和应急疏散管理

在商业项目中,提供商业人群的安全保障是商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前提。BIM技术所采用的主动化应急管理措施为应急疏散提供了最快且最安全的解决保证,在发现异情时,业主可以通过控制平台直观地确定异情发生地点,控制设备运行(如:及时切断电气开关,打开最近的消防龙头等)防止异情扩散,并且找出最安全、最便捷的疏散通道,BIM还可确定安保人员位置,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人群进行保护。基于BIM技术的运营管理不光对应急事件进行快速指导,还可进行应急预案的模拟,如日常的火灾模拟、人员疏散模拟等,以此减少真正异情发生时,因组织不当和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发生火灾时争取一秒都很重要,业主可以通过BIM信息平台及时地掌握火灾蔓延的范围,并快速地指导各个安保人员对其附近人群进行安全疏散,做到最迅速的指导救援和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可见BIM技术下的运营管理比传统运营管理对将要发生的隐患更有预见性,对突发事件更具快速的应变性。

(四)数据分析和资料整合

商业运营的发展离不开对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基于BIM和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进行的运营数据资料分析,整合及共享将取代传统运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据整集和传递过程,成为日后业主对商业运营项目总控的支撑和保障。商业项目运营中不断积累的大量数据是日后运营管理的基础资料,BIM技术可以将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合,细化各个阶段和步骤,对信息进行最完整的保存和最便捷的共享,它还以最快捷的信息共享方式将各大商业运营项目资料传递给总部,使总部实时了解项目运营状态,它的分类整合、精确分析及信息集成共享将能够给予总部最快捷的决策支持,成为日后业主运营管理中最有效的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以BIM技术为核心的商业运营管理将能够解决传统运营管理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有利于业主在商业项目开发中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并带来更多的盈利。

结论

在我国进入商品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建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业主追求了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就是追求了投资的高回报和低风险。在运营管理中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将把被动化的运营管理变成主动,高速的信息整理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使问题在还未发生时已被解决,严密的预警措施,大大降低了因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问题越是复杂,解决方案越是重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集中整理分析也变得必不可少。高效的信息平台,稳定的操作和管理,使已发生的问题在最小损失下被解决,精确的定位、直观的能源数据分析,使运营管理变得简单。总之,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进行商业项目运营管理是建筑管理信息化的又一大历史变革,更是商业项目经济快捷平稳发展的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1.师征.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何关培.BIM总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何清华,钱丽丽,段云峰,李永奎.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及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1)

物联网协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网络资源;服务水平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查找和利用信息成为人们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途径的增多,人类社会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般信息,如何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优质、快捷的信息保障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是摆在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讨。

一、信息的含义

在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三大支柱资源,而其中的信息资源,对人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显得重要,信息是一种财富,对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叫信息呢?对信息的含义,人们有着各种看法。在系统论中,信息被认为是系统内部联系的特殊形式;在控制论中,信息被理解为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调节为外界所接受时与外界相互作用所获取的东西;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信息泛指一般对象,它能为实现目标排除意外性、增加有效性。大千世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作为图书情报部门,要对信息进行组织,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换,便于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

二、当前信息资源的现状

(一)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获取和传递难度,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

现在有些出版商在发行传统的书刊文献时,此前早已将其同样内容的文献以网络数字版形式面市。据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2004年联机版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近15000种学术期刊中有12000种期刊能够通过电子方式获得。据美国一个出版通信组织2004年春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回收的问卷调查表中,84%的图书馆表示,只要能订购到电子版的学术期刊,他们就不再购进相应的印刷版。更为重要是,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已不再通过传统版途径进行传播。

(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低廉的信息获取成本使得用户更倾向于数字文献信息

与持续上涨的传统书刊价格相比,商业化的数字文献价格在下降,图书馆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费用获得比传统印刷书刊大得多的数字文献,据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2003年用于文献的支出费用为660万元,其中纸质文献占72.3%,电子类图书占27.7%,从而可使用馆的文献数量上,电子类文献占大约2.5万册,占当年采购文献量的41%。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系统引进的数字文献为例。近年来,每年用大约100万经费引进的50多种社会科学类的中外数据库,比起每年用700万元购书经费购买的传统印刷书刊所涵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各种学术期刊数据库就包含了中外权威性的学术期刊索引或全文艺工作者达上万种之多,有些数据库收集的文献书刊历史悠久,有些过刊可以回溯至1665年;不但如此,JS-TOR的所有文章都可进行全文查寻;此外Worldcat图书资料数据库为全面调查前人成果提供了可靠途径,它是全球覆盖面最广、信息收集最全图书资料目录数据库,覆盖了从公元前1000年一直至今用400多种语言记载的资料馆,基本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料,可以查询到世界各国9000家主要图书馆馆藏的近6000万条书目记录,适用于有关学者寻找各时代以及各语言种图书资料,是了解某课题世界范围研究成果概况的最佳工具。再有,数据库中还包括了电子图书上万种,中外各种统计年鉴、统计资料和包含上百万人物传记的参考工具类文献。与传统书刊过长的出版周期相比,数字资源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传达的最新科研成果要及时得多,有些报刊文献甚至是每日更新。

三、当前利用信息存在的问题

然而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由于各种原因,使信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从而影响了信息的利用率,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文化生活。

(一)用户的信息素质存在差异

什么叫信息素质呢?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首先将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在其关于IL的权威报告中指出:“作为具有IL能力的人,必须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从根本上讲,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如何学习,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发现和使用信息。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为任何任务和决策找到所需信息。”

近年来,在对不同人群信息素质调查时表明:不同层次的人,即使是同一层次的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从而信息素质也不一样,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存在差异。年龄差异也会影响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就社会科学院来说,具调查,40岁以下的人主动利用网络数字文献的意识相对较强,而4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在这方面则较弱,这部分人中仍习惯于通过印刷书刊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滞后,尽管办公室配备的网络环境明显改善,并且,他们有些还具有在自己家里访问网上专用数据库网络资源的权限,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去有效利用这一便利条件,他们中虽然偶有上网行为,也仅限于进行一般信息的浏览或简单的事实查询,在满足自身深层次的文献需求方面存在诸多障碍。另外,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水平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能力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的信息能力应当成为当今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二)技术力量薄弱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仍需要技术人员去解决,比如设备的采购、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但图书馆技术人员素质不够理想,正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毕业的很少。此外,人才流失严重,经过专业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外单位,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捉襟见肘。

(三)信息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网络资源

网上资源每日都在更新,面对海量般信息,许多图书馆网站建设信息量小,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一些数据库的质量不高,客观上大大增加了读者有效查询、利用文献信息的难度,当打开一个网页,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有些用户检索到中途就离开从而影响到读者对信息的利用率。以上是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原因,那么应采取怎样的途径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信息。

四、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无论从规模还是速度,因特网的发展是信息采集传播和利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信息用户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信息服务内容,即得到关于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事实说明,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仅靠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增加信息资源的数量和品种是不够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获取能力,是当今信息用户必须具备的信息能力。因此,除了用户的自身努力外,还要依赖于图书馆的帮助。图书馆作为图书情报部门,其核心价值就是“服务”,故“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义务和责任来帮助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

(一)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在这样的社会中,信息素质将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素质。作为图书馆的信息工作人员来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制订信息制度,可以约束他们的信息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工作习惯,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1.加强培训。大家知道,个体的学习对于组织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组织必须投资既经济又实效的教育和培训方法来实现他们员工的学习过程,以此来增加组织成功的机会。这些方法不仅应该给员工获得新知识的机会,而且应该能加强他们现有的知识。通过对他们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等软件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软件的相关理论、操作方法、以及软件的管理与维护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充分调动信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新的知识、技术的学习在无形中会增加信息人员的负担。为了使他们都投入到软件、技术学习中,必须真正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靠压力和硬性规定,如果不能使他们自愿地投入实施工作,很有可能导致“出工不出力”,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行良好培训;让他们参与实施过程,并给予充分的发言权,激发工作热情;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员工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信息用户服务。

(二)加强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用户信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具备信息能力的人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对师生进行外语水平的教育,而且更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从而使他们能通过图书馆主动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而改变那种遇到问题就向老师或父母请教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还要加强他们的文献检索教育,这项工作,应该从小学开始,因为文献检索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另外信息能力的培养,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参与实践。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应当作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把对用户的教育、培训纳入工作计划中,并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同时要做好图书馆的网页制作,广泛深入地向读者宣传、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举办不同层次的图书馆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尤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的读者培训教育,教育读者如何以最有效的手段获取最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教育读者利用网络媒体使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远程学习。另外要做好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和读者咨询工作等。只有真正让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让读者熟知,才能真正起到图书馆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三)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信息资源、信息人员、信息设施、信息用户的需求一起构成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资源的建立、维护、发展与开发摆在图书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读者检索信息的质量,从而影响读者有效利用信息的程度。现代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载体越来越多样化,除传统的纸质文献,还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机读文献和各种数据库,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图书馆应冲破传统的藏书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精心筛选各文种、各类型、各专业、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满足读者对各类知识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总之,要想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就必须兼顾人力、物力、财力,掌握信息技术,培养读者的信息素质,加强馆藏建设的力度,真正实现为读者服务,为有效利用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斌,张立厚.信息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