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神经调节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教学质量是课堂的生命,教学质量低下的课堂是失败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理念,研究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教学的高效发展,这是生物教学的需要,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一、研究新课改精神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措施,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教学效果的生成。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积极相应新课改精神,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能够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自觉高效学习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用新课改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发展。
比如,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研究教材内容,研究教案,根据教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需要明白教师所讲的知识,识记必要的知识就完成了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发展,需要积极进行改革。教师要认识到传统课堂只重视讲解,忽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弊端,能够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主体性为目标进行课堂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等等,这些内容书本上都有,且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对于一些难点问题,比如,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这个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学生自主探究难以形成完整的答案,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只有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 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合理科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提升。如果教师沿袭传统,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采用一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缺乏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开展活动教学、实验教学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促进生物教学的不断发展。
比如,在教学“植物的矿物质营养”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县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对一些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组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不懂的问题提出了,把自己困惑地地方说出来,引导学生之间合作解决疑惑问题。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开展生物实验,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常见的一种植物,进行栽培,分别添加不同数量和种类的矿物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知所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生物教学联系生活,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与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生物知识的形成,理论的得出都是人们在研究生活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教学“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中去,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入“彩色小麦”这种物种开展教学,彩色小麦的钙和铁蛋白质的含量远远超出了普通小麦的含量。同时这种小麦的成分中还有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碘和硒。这种小麦品种就属于基因突变。教师可以把这种小麦运入太空中的状况描述出来,创设一种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所关联的课本内容。这种生活与学科知识整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重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评价的多元化。能够根据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成绩评价的单一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个清晰的认识,端正学生的态度,发挥学生学习主人公精神。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全面客观,关注学习的学习过程,弱化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通过教师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言技巧; 生物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14-001
由于生物学科实验、实践性问题较多,涉及的面广,知识跨度大。因此,语言技巧在生物课堂上的运用,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练就的,并应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规范与技巧的运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正确运用语言技巧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一、“问”的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问题语言的锤炼,反映教师课堂提出问题的技巧,体现教师教学的功底、知识的深广和修养水平。
首先,注意用语的科学性,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这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立意明确,严谨规范,富有逻辑性。有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水螅刺细胞在捕食中的作用时,这样提问:“水螅为什么能捕食活动的水蚤?”结果学生回答出“有触手。”“有刺细胞。”“有神经网。”……若从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看,这个提问具有一定作用。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刺细胞的作用,由于问题的语言不严谨、指代不清,使语言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性,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只需要将问题的范围缩小些,目的再明确些,提出“水螅触手上有什么特殊细胞在其捕食中起重要作用?”“刺细胞怎样进行捕食?”等这类问题,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次,注意问话的启发性。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是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中必须重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诱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求使学生学得生动、积极,达到启迪智慧,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述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设问:“人们谈及酸梅时,唾液分泌也会增多,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课题:(1)引起这种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什么?(是语言)(2)语言和文字属于什么剌激?是具体刺激还是抽象刺激?(是抽象刺激)(3)从人类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看,人类这种条件反射与什么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4)动物能否对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为什么?(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不能对抽象刺激发生反应,因为动物大脑皮层中无语言中枢)教师要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还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
课堂问话还要做到频率适中、难易适度。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式教学。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如在讲述两栖纲时,提出: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因此称它是两栖动物,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问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教学语言要准确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在讲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时,语言应准确、生动。切忌拖泥带水,简单重复,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所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而且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三、生物教学语言要形象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禅益。
四、生物教学语言要科学
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糊笼统。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
五、生物教学语言要有特色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突出趣、新二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元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诸如此类, 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加。
六、生物教学语言要通俗
一、伪讨论的主要表现
有的教师不能根据学情合理设置讨论题,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太难,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又很少,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时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部分教师缺乏对讨论的调控,使课堂讨论的有效性降低。
1.讨论题过于简单,有的在课本上可直接找到答案
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产生激烈争论,通过争辩明确是非、达成共识。可是部分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类似于“春风杨柳多少条”,有的则在书上可直接找到答案,根本不需要动脑筋思考,这样的讨论就显得多此一举、毫无必要。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种调节方式有什么不同,其实这个问题在必修3的P31(人教版2007年第2版)表2-1中已经总结得很全面,毫无讨论的必要。
2.讨论的问题太难
课堂讨论的问题如果难度太大,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这个“桃子”,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感,他们就会放弃讨论。这样的讨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 的组织培养 》(人教版、选修1),执教者在介绍完培养基的成分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植物组织培养为什么是用蔗糖而不是用葡萄糖?该讨论题难度太大,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以自身现有知识根本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组织这样的讨论意义就不大。
3.讨论的问题远离教学目标
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要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的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活动,上课很随意。也有部分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抓不住重点、难点,他们所设计的课堂讨论题严重偏离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讨论意义不大。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必修3(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上课伊始教师就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红楼梦 》里有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对吗?”由于学生还不知道体液及体液的组成成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讨论。这个讨论题也容易让学生浮想联翩,结果有的学生在嘻嘻哈哈闲聊,有的翻阅课本,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这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中悄然流逝了。
4.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性格有别、表达能力各异,在讨论时往往只有部分学生参与。成绩较好的、健谈的学生滔滔不绝,部分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只能作为旁观者,有的干脆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课堂是所有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的讨论也要面向全体。一方面,教师可将讨论的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性,在讨论中可以让学困生回答最基础、最容易的问题,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巡查、把握全局,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要把自己看成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之中。教师要密切注视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对课堂讨论的调控,使课堂讨论有序高效地进行。要防止个别小组转移讨论中心,去讨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5.讨论时间不充足
开展讨论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这样他们才能用心思考、真正讨论。在一节课题为“基因突变”的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基因突变是否一定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是否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这两个讨论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完成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刚开始有的还没进入状态,讨论就被教师武断地叫停了。这样的讨论不彻底、不深入,表演的成分很浓,师生共同演戏给听课教师观看,学生成了配合教师说出标准答案的“群众演员”,这样的讨论不要也罢。
二、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实效性
运用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实效性?
1.创设良好的讨论氛围
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保证课堂讨论有序进行。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讨论。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集体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能讽刺挖苦。要把他们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利用,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错因,以利于更深刻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要特别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
2.合理确定讨论时机
讨论的时机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预设好的。曾经听过一节省级评优课,这位教师备课很充分,在他的教案上,几点几分开始讨论、几点几分结束都有明确规定。课堂是动态的,情况是千变万化不可预知的,不能死守教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讨论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位教师严格执行教案上的时间安排,肯定能在45分钟之内把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完成,但讨论效果却很不理想。有效的讨论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安排,不要把课堂变成执行教案剧的舞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学生的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都会出现问题,这时可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实验时,发现有的学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很淡,这时马上组织学生讨论: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很淡,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通过该题的讨论,学生加深了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的理解。人教版必修2的P121上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正确,有的则持相反态度。孰是孰非?教师可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达成共识,通过讨论加深了对可遗传变异的认识和理解。
3.科学设置讨论的问题
讨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通过讨论让他们明辨是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设置的讨论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在学习光合作用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变化,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讨论:动物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是ATP,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形成的ATP动物能直接利用吗?通过该题的分析讨论,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余地、要有思维含量。讨论题要能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要能激起学生思维内驱力,且一环扣一环,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状态。曾听过一节公开课“细胞呼吸”,教师在介绍完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储存粮食和水果。该题开口较小,且储存粮食和水果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依据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结论。
4.加强对讨论过程的调控
多数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讨论感到茫然、不知如何讨论,由于性格、基础等不同,有的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时成了部分性格外向和优生的陪衬。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要设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时要加强巡查,了解情况,为总结做充分准备。
5.对讨论结果作出合理评价
讨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时不能只关心学生的结论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还要关注学生讨论的思维过程。受年龄、自身的知识储备等制约,学生通过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或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合理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