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对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以“碳的几种单质”为例,采用“她锚式教学”思路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教学最终目的—意义建构的化学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认知科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伴随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开发,要求化学教学设计的观念及技术亦相应地与之配合。而目前,我国多数的化学教学设计仍沿用行为主义的模式,未充分重视化学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协作学习和意义的建构等环节。为此,有必要研究探索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由此可见,人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的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茨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同时还深人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建构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即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而,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①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资料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间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③要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和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同时建构主义还认为,既要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而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即充分利用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针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的化学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化学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化学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在形成新一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式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和化学教学设计思想。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原则可概括为:
—强调学生为中心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人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①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间题;②能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人的后继化学问题;③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间来引导讨论;④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化学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课例
以下是《碳的几种单质》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方案,其目的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下开发具有动画和超文本控制功能的交互式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可用于学习碳的几种不同单质的单元教学内容。学习重点侧重于元素、原子、单质、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侧重于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的联系,木炭的性质和用途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还能独立实际验证。
该系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单元课程的若干主题:了解金刚石和石墨都是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由于二者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木炭等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学习建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意义。
(2)创设情境:创设与碳及其几种单质有关的多样化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包括对自然界中不同物质的观察探索、矿物标本、生产生活实际、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投影、录像、资料、演示实验、验证实验、边学边实验等等。
(3)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兴趣可选择从下列不同的主题进人学习。在学习某一主题过程中,学生可随意观看、查阅、试验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资料、标本、实验,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学习主题1阅读有关碳的几种常见单质的课文,观看矿物标本、自然界中碳的多种单质实物,观看有关的投影、录像、计算机软件。
学习主题2阅读有关石墨和金刚石物理性质的区别和不同用途的课文,观看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录像(动态演示),独立完成验证性实验(石墨的异电性)。
学习主题3阅读有关木炭和无定型碳的性质和用途的课文,观看相应的生产、生活实际录像,独立完成探索性实验,(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
学习主题4阅读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的有关课文,观看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排列示意图的录像,相应的学习投影片,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加强对本主题的理解。
(4)协作学习:在上述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课程主题的专题讨论:为什么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元素除能组成金刚石、石墨以外,还可组成什么物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布置作业,对讨论中的观点加以评判和进行个别辅导。
关键词:高一学生 化学学习 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在学完初中课程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阶段后都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因为初中到高中的化学学习,不管是知识结构和概念,还是学习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质的飞跃.
了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因素,会对高一教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大,心理压力较大.新课改以来,高一阶段必须学完两本化学课本(必修I和II),几乎是让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接受以前三年高中学习的全部化学内容,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成绩与初中相比有明显的退步,这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初中升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同学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必然给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初中化学知识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别是高一,知识涉及面广,常常要用对立统一思想、矛盾主次思想解决,如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等.大多数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是通过课堂上教师讲的一点有限的课本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索,为做题而做题,思维惰性较大.
第三,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大部分都很自信,希望自己能在高中阶段有所收获,对未来充满期望.其中优秀的学生肯定是希望能一直优秀成为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而成绩稍差的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新环境中有所突破,而考试的分数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没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自信心与成绩的落差会让他们学习时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对学习化学丧失兴趣和信心.
针对以上因素,教师应怎样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化学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到高一,又为高二、高三学习化学打好扎实的基础?现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尽量分散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一样容易接受和理解.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一样的教学内容在可能会出现高一与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阶段因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这个阶段性原则,不要任意扩充知识点,深化教学难点,以免学生难以接受出现厌学情绪.
例如,高一阶段的“胶体”这部分知识,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而对于胶体的其他性质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还有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只要求从定义理解和简单的计算,在高二有章节深入再学习.
第二,古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高一的大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思考问题,过于懒惰,往往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跑来问怎么做,而且不善于归纳总结.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听课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的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从这些中归纳总结中找到关联,学会建立知识网络.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创设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多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构建自主高效数学课堂。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积极开动脑筋,在玩中学,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有时,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在新课伊始,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迁移方法,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在教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于是,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如下),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进而通过分析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起点要低,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以旧带新,新旧联系,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4米,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比宽多3米,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宽比长少15米,除空1米做门外,其余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思维实梦想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还要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内化知识、体验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数学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此,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拓宽思维,彰显个性,提升思维含量。如:在“约分” 教学完之后,我设计了一道习题:■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同样的数,约分后会等于■加上的数是()。刚开始,学生都是通过举例子硬推的办法去试,费时又找不到答案。我就提示:“想一想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好一阵子静默思考后,有学生想到了利用的分子与分母相差1份是(31-16)的道理,运用方程解的方法进行尝试:16+X=15×3或31+X=15×4得出最终答案是29。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减去同样的数,约分后也会等于■?进而总结方法。通过本题的练习,笔者认识到,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平台,给予一定的指引,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优化;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创设实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此,本文以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多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谈如何优化练习设计,构建自主高效数学课堂。
一、趣味练习巩旧知,享乐趣学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业欲望,促进学生自主练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高昂的学习情绪,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巩固练习,可以设计“漫游知识宫”的趣味游戏练习。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有侧重于基础性知识题的“红花宫”,有侧重于竞赛题型类的“红旗宫”,有侧重于纠错类型的“啄木鸟宫”,有侧重于总结类的“团聚宫”。看到这些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宫”里,积极开动脑筋,在玩中学,学得生动有趣,学有所得,在不知不觉中一道道数学题顺利地解答出来。这样的练习改变了原来的枯燥乏味,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入在游戏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9加几”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设计孕伏性练习,引领感悟新知
数学练习不单单是指于学生探究完新知后的巩固训练,有时,如果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知教学离不开旧知的铺垫的话,在新课伊始,练习还应承载着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利用旧知逐步过渡到新知领域的一种探究、感悟,但它又不完全是一种新知探究,而是一种孕伏性的练习,旨在引领学生通过练习,迁移方法,延续到新知探究。例如,在教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最简分数”这三方面知识,于是,我设计了一组练习(如下),让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练习体会。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2.将变完的分数与原分数对比一下,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变化?能将变化情况分类吗?
3.哪些分数已变成了最简分数?把变的方法说一说。
4.把还没有变成最简分数的分数继续变成最简分数。
借助这样的设计,将“约分”的含义蕴含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练习边感悟、发现新知,进而通过分析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自行归纳出“约分”的方法,获得对新知的体验。
三、设计层次性练习,帮助内化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与教学内容相符。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练习题的设计所涵盖的面要广,起点要低,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定的梯度。
练习的层次性要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初步形成技能的层次;巩固知识技能,以旧带新,新旧联系,形成系统的层次;应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层次;发展知识技能层次。
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正方形周长”新授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基础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4米,周长是多少米?②提高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比宽多3米,周长是多少米?③实践操作题:量一量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④思考拓展题:一块长方形菜园长60米,宽比长少15米,除空1米做门外,其余四周围上篱笆,篱笆的长是多少米?
这样,学生都能在新授课后的课堂练习中,夯实基础,灵活掌握新知,尝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有了层次,学生就有了选择,有了知识的坡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因材施教也就可以落在实处。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拓思维实梦想
关键词:高中化学;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构建主义;高效
一、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涵义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实施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地不断推进,才得以逐渐引入到我国高中化学一线教学中。构建主义理论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外及课堂内因素的相互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性。课堂外的因素一般指:家庭因素、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成长度、社会教育等。[1]课堂内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学习兴趣、交流主动性等。[2]建构主义教学法旨在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能以理想的层面为目标,逐步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
1.重视学生认知发生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对知识认识、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也就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知识发生的过程,尊重学生自身实际,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进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一般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发育尚未绝对成熟。[3]他们对外界活动的认知及学习方式不同于成人,而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要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教与学的有力配合才是关键。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生特点因材施教。
例如,学习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章节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发生过程,运用由浅及深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回顾,重温化学能及热能的概念,对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和化学反应的速率及限度进行熟悉,然后逐渐引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尊重学生的自身认识发展特点与学生自我的学习适应原则,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合而造成的学习心理压力大,甚至厌学。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就要突出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主义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体本身为教学主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师适当引导、不断完善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例如,学习“水果电池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水果电池,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化学课堂学习不再遥远。
3.重视学生信息反馈
构建主义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旨在强调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信息,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并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从而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例如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课时,教师讲授完毕后,可以设置生活上的小常识,测验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通过试卷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不要局限于考察做题能力,要多涉及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察,以此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收集、处理,科学地设置教学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落实综合素质教学。[4]
三、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法旨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到新课改下高中化学课堂教育的目的,认真分配学生及自身在教学中的职能和角色。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教学,凸显了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质。
参考文献:
[1]樊 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0(12).
[2][3]张惠萍.关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