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点滴积累

点滴积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点滴积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点滴积累

点滴积累范文第1篇

一.博闻强记,于阅读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眼界、获取知识、积累材料的有效渠道,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自觉阅读、自觉积累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下笔思如泉。”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多阅读中外名著和《校园文学》《青年文摘》等优秀报刊,要求学生每天从中摘抄一些优美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熟读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天课上五分钟,为学生有计划地摘记一些名言论据。例如,在“勤奋”摘抄周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讲述“囊萤映雪”“韦编三绝”“霍金著述《时间简史》”等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背诵有关“勤奋”的名人名言,并组织学生利用本周学到的素材进行小练笔。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们头脑中的文字素材将不断丰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也将不再遥远。

二.细致观察,于生活中积累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万物,用心感受人生百态,随时记录下观察所得,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灵感不断。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感受自然》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品味,亲自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心灵震撼。有了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积累,学生们的作文也变得更加灵动传神。其中一位学生写道:“美丽的落叶随风飘落,宛如金色的蝴蝶轻轻飞舞,又似黄色的轻羽悠悠坠落。这一刻的落叶是那么的华美,似乎并不是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是奔向最向往的归属。是啊,丢弃一切尘世的浮华,献身奉献的沃土,这似乎才是生命最美的刹那。”如果没有对于生活的观察,没有源自生活的积累,学生们不会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三.关注时事,于媒体中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不但要积累语言文字,更要积累思想情感,丰富多彩的媒体正是学生们积累的有效途径。活泼优美的娱乐节目、亦庄亦谐的时事杂评、辛辣犀利的新闻聚焦,温暖感人的节日晚会,各类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崭新的思想认知,对于学生的写作益处多多。例如,在指导《战争》一文之前,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战争纪实影片,搜集了古今中外的战争故事,同时摘录借鉴了当今媒体对世界战争局势的各类杂评,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字素材、情感素材和思想素材,最终学生们的文章都很出色。其中一位学生深情写道:“翻开历史的画卷,回眸曾经的血色苍凉。那辽远的古战场上回荡着多少哀魂的悲鸣?那曾经辉煌的王朝背后凝聚了多少将士的血泪?但愿战争的硝烟从此消散,但愿在美好的今天,世界会永浴和平的曙光!”此外,媒体中的妙句也比比皆是,如“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茶以清心,书以养心”等语言的积累,必将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四.结合文本,于练笔中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结合文本多多练笔,同样是积累的好办法。例如,在学完陶渊明的《饮酒》之后,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引用古诗中的名句进行练笔。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出具如下形式的仿写练习:“幸福是一朵美丽的花儿,每一瓣都华美凝重。幸福是孟郊笔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幸福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幸福是陶渊明‘ , ’的悠然。”当学生对这种形式熟悉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训练扩展到整个片段,让学生一方面积累优美诗句,一方面获得写作的感悟。

点滴积累范文第2篇

一、课外阅读,丰富习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规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仅靠课堂是不够的,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为此,在班级我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时时与书为伴。每学期给学生推荐两本课外书,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每天至少要看20分钟以上。开展班内和小组读书交流会,精彩片断赏析,让学生有机会并乐于阅读。每节课前,我都留给学生课前5分钟即兴展示,讲故事、背成语、背古诗、猜字谜,这样为学生搭建—个展示的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从而也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自觉地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我们班还开展“读书考级”活动,巩固和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自从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学生读书热情空前高涨,不断地充实自己,让学生从中获取作文素材。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周围事物要有好奇心,要留心且积累身边的人和事。在阅读的同时我注重要求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把摘录的内容经常翻阅、研究。为此,我要求学生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本“素材本”,随身带着。看书看报时做好摘录,记下好词佳句,优美片断;看电视时记下新闻,有趣的广告,新颖的台词;走在路上及时记下所见所感……再利用早读课,要求学生背诵自己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古诗词等等,分小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背得多,小组成员就可以在素材本上得到由我亲自贴上一颗小星星。这些积累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写作素材的活水之源。

二、课内训练。夯实习作基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内容,编排之合理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语文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以及后来的习作训练的编排,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训练不可忽视。语文教师必许牢牢抓住这一项目对学生进行素质能力的训练。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放过教材中出现的训练内容,并且力争做到每次练笔都能使学生有不同方面的收获。在对学生进行习作、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事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参考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再结合学生实际,写出翔实的教案,最后在教学实践中一丝不苟的去实施,这样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体验。加强习作训练

学校到班级,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良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把每次的活动与习作结合,也就是说,学生要把每次参与的活动记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独到见解,写成习作。每一次的记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重在参与,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在参与中提高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人生观。这样的长期练笔,学生形成习惯,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报纸杂志举办的征文活动,这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报刊中发现征文信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做好组织安排工作,帮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定稿后投稿,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点滴积累范文第3篇

“点滴”者,时间之谓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发明创用以壶盛水点滴计时。东汉时代著名科学家张衡用漏壶原理创造了“瑞轮q荚”,它以五虬吐漏水入两壶,左为夜,右为昼。这是世界科学史上头一件带有机械性的计时“钟”。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水之点滴,形容时间短暂。小学生品德素质的成长,也有个时间上的过程。这是个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此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想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的教育对象变成品德高尚的人,变成有作为的英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机会一点一滴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持久细微的工作。

应该理解到得是,“点滴”虽微,不可小瞧。涓涓细流,能成江河。我国历史上的圣人,思想家孟子曾说过:“源泉混混,不会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说,泉水慢慢地流着,日夜不停地流着,等到水坝盈满了,再向前流去,终于会达到四海。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与此同理,如果不象泉水那样,按照一定过程逐步去做,抓住点滴不断积累,动不动就想一步登天,那将会处于欲速则不达的境地。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家荀子,在谈到个体生长过程的性格,品德在教育的影响下的发展变化时,对“积”做了生动而又独到的阐述。他在其《儒效篇》中说:“故积土而成山,积水而为之海,日暮积,谓之岁”。又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在这里荀子认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做到旦夕不息,日积月累,方可把一般人变成圣人,也就是说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用之材,可见积累的重要了。

古人实施教育的目标是要人成为圣人,我们面对的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的未来,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品德优秀,高素质的建设人材,历史时期不同,对个人成长的要求也就不一样,但是在点滴积累的道理上都是一样的。这个“点滴积累”反映出的道理是科学的,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符合一个人的品德成长规律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的道德品质的变化也不例外。正如列宁所说的:“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化’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对于个体思想的成长来说,就是一个提高和增值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品德素质不断积累的过程。这里可以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过程。

从教学活动中更可看出这一实际道理。以小学生体育课来说,就不能急于求成,总是要有个过程的。例如,在训练学生“跑”的能力时,其速度,其耐性,需要经过长时间训练。做到坚持不懈,天天如是,日日皆然,学生“跑”的速度和耐性自然会提高。这就是个积的过程。再以小学生体育课中纪律的表现来说。也有同样道理,开始上课时的纪律不一定好,经过一两次说教和实际操作,可能好些,又经过一段训练和要求,又有了变化和提高,教师坚持不断在做这项工作,在不断实践中学生的纪律性就会不断变化,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逐渐提高。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更明显,使他们感觉到必须这样做,自觉地表现,使他感到课堂上秩序井然是个令人惬意的事情。

从以上道理和事实不难知道,一个崭新人才的培养,一个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大智大勇,决不是一时的冲动,其品德素质的体现是平时不断积累的结果。英雄人物雷锋曾经说过:“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就这样,在平常,在大量平凡小事中逐渐锻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然雷锋是个成年人,但他的事迹足以说明积累的道理。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是个染黄则黄,燃苍则苍的时期,在他们的脑袋中很少有成人想的那些事情,一张白纸能画出最好的画,为此,我们教育工作要非常重视这个时期的品德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的方向发展。好的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要时时明白他们的心态和需要,进行健康品德教育。试想,一个少年儿童在平常的日子里,不知道怎么要求自己,不愿积极地学习知识,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脑里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因素,待到成人时期怎么会能为别人,为国家,为人类奉献一切。

由此看来,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刻刻得抓,一点一滴的抓,坚持再坚持,也就是说对他们的品德教育要经常化,这也是一个慢的过程,急是不行的,没有一个“积累”的观念,是脱离实际的,是不科学的。

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着方方面面的见解,但是有一条是明确的,那也是就是说点滴积累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恒定规律。

参考文献:

点滴积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系统,电气设计,防雷接地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伴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而,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整个建筑的供电系统和防雷接地工作,也渐渐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笔者多年的电气设计施工,和相关的供电系统和防雷接地工作经验中,笔者发现,供电系统;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尽量满足电源的质量要求、减少电能损耗;防雷接地;内部防雷与外部防雷相结合,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建筑和电气设备造成损坏;在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也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

二.电气设计中的防雷接地分析和探讨

为了把雷电流迅速泄人大地,以防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在做办公楼的防雷接地设计前,首先根据办公楼等效面积和办公楼所在区域的年平均雷暴日等参数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再根据年预计雷击次数确定办公楼的防雷类别,最后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办公楼的防雷接地分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类。

1.外部防雷措施探讨

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带、接地极等有机组成。缺一不可。设计时,首先根据土建所提条件,确定选用何种形式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带和接地极。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物,选用的外部防雷系统各不相同。

在办公楼设计中,经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为0.159 97 次/a,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采用Φ10 圆钢避雷网暗敷于屋檐及女儿墙上作为接闪器,凡突出于屋面的物体均与避雷网可靠连接。避雷网网格大小不大于20m×20m 或24m×16m。屋面避雷网与所有柱内的主筋牢固焊接,利用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引下线在地下800mm 外引线与接地扁钢牢固焊接,其中2~3 根引下线在地上500mm 处引设断接卡供检测用。室内接地带利用基础及地梁内主筋,并与引下线牢固焊接,在底层引出地面供配电箱接地用。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当测试接地电阻不够时,由扁钢接地带外引增装角钢接地极,角钢接地极埋于地下800mm。办公楼接地电阻值

2.内部防雷分析

内部防雷系统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办公楼的防雷设计中,内部防雷主要包含浪涌保护和等电位联结两种方式。

(一)浪涌保护

所谓浪涌,指的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在办公楼中,为防止电子设备遭受雷电浪涌而损坏,故需作浪涌保护。浪涌保护通过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来实现。浪涌保护器的作用是泄放浪涌电流、限制浪涌电压。在办公楼设计中,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的原则。在电源的总进线处安装放电电流较大的一级浪涌保护器,每层配电箱及电梯配电箱内设二级浪涌保护器。

(二)等电位联结

等电位联结的目的是减小防雷空间内各金属部件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做法是用联结导体将处在需要防雷空间内的防雷装置、建筑物的金属构架、金属装置、外来导体、电气装置或电信装置等联结起来。等电位联结分总等电位联结(MEB)和局部等电位联结(LEB)。总等电位联结作用于全建筑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建筑物内间接接触电击的接触电压和不同金属部件间的电位差,并消除自建筑物外经电气线路和各种金属管道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危害。在一局部场所范围内将各导电部分连通称作局部等电位联结。在办公楼设计中,采用总等电位联结,电源进线做重复接地。变配电室设一个总等电位MEB 箱,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设备进线总管等进行联结。总等电位联结线采用BV-1×25mm2 线穿SC32 管。总等电位联结均采用等电位卡子,禁止在金属管道上焊接。各层动力配电箱及休息室卫生问内安装局部等电位LEB 箱进行局部等电位联结,根据需要也可在计算机中心、安防、电信、消防等有电子设备的房间内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三.电气设计中供电系统的分析探讨

1.科学设计供电方案

办公楼电气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办公楼的供电方案。办公楼供电要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满足电源的质量要求,并减少电能损耗。

在本办公楼中,无消防泵和消防电梯,只有应急照明和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因此,应急照明和消防疏散指示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办公楼的电源由上一级降压站经10KV 架空线路及10KV 电缆进一层变配电室,变配电室内设10KV 干式变压器1 台,把10KV 电压降至380/220V 后,为本楼的用电负荷供电。应急照明和消防疏散指示标志等二级负荷采用EPS 应急电源供电。

2.严格加强对负荷的计算

之所以要进行负荷计算,主要是因为办公楼的用电设备工作时的实际负荷不等于设备的额定负荷(安装容量);在设计时,如果直接采用额定容量进行设计势必会造成浪费,因此必须先进行负荷计算,算出全部设备的实际负荷,以便正确选择供配电系统中导线、电缆、开关、变压器等电气设备,还可以计算出全厂的电能需要量、电能损耗以及选择无功补偿容量等,做好办公楼在电气上的节能措施。负荷的计算方法有需要系数法、负荷密度法、单位指标法等。由于需要系数法比较简便,因而低压母线上的负荷计算多采用需要系数法。

式中:Kt 为同时系数;Kn 为需要系数;Q30 为用电设备组无功计算功率(kvar);P30 为用电设备组有功计算功率(KW);S30 加为用电设备组视在计算功率(KVA);Ijs 为计算电流(A);Pe 为用电设备额定功率(KW);cosΦ为功率因数。办公楼设计中,在低压母线上进行无功补偿。利用上述公式逐级计算后,即可得出无功补偿容量。计算出的无功补偿容量为120kvar,补偿后,10KV 侧的功率因素可达0.98,满足供电部门的要求。补偿后的总的视在计算功率为251KVA,选用400KVA 的10KV 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载率为62.75%。

3.低压配电网络

低压配电网络,是指从终端降压变电所的低压侧到用户内部低压设备的电力线路,其电压一般为380/220V。

(一)供电系统的合理配置

为便于维修,多层建筑宜分层设置配电箱,每套房间宜有独立的电源开关。单相用电设备应适当配置,力求达到三相负荷平衡。办公楼共有四层,每层总面积较大,在不同位置各有两个电间,故在每个电间内分别放置动力配电箱1 台,为本层的照明箱及动力负荷供电。

(二)用电质量要求低压配电线路应当满足用户用电质量的要求

电能质量主要包含电压和频率两个指标。电压质量除了与电源有关以外,还与动力、照明线路的合理设计关系很大。在设计线路时,必须考虑线路的电压损失。一般情况下,低压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m。插座和照明应分别在不同供电回路。照明系统中的每一单相分支回路电流不宜超过16A,光源数量不宜超过25 个。插座回路中每一回路插座数量不宜超过10个;电能质量的频率指标在我国规定工频为50Hz,是由电力系统保证的,它与照明、动力线路本身无关,但超过了规定值,将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三)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合理的接地方式

配电网络主要有放射式、树干式和混合式3 种接线形式。在办公楼设计中,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供电方式。动力负荷采用放射式供电,照明用电采用混合式供电。

四.结语

加强对建筑的电气设计中的供电系统与防雷接地工作,对于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能和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其设计的专业技能,结合具体的工程的实际情况,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青 杭州庆春路越江隧道供电系统设计 [期刊论文] 《自动化博览》 -2011年6期

[2]肖盈 建筑电气设备中防雷接地及供电系统的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3]张星 探讨某办公楼电气设计的几个方面 [期刊论文] 《云南冶金》 -2011年4期

[4]金大算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电气设计 [期刊论文]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0年5期

[5]陈新民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电气设计介绍 [会议论文] 2003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2003年建筑电气论坛会

点滴积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

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节约城市用地空间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了社会群体对住房的多元化需求。为保证建筑施工功能的有效发挥,保障社会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当掌握好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以降低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建筑物整体使用效果。

1 建筑防雷接概述

1.1 建筑防雷接地的重要性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产生于雷雨云之中,是发生雷电的先决条件,气象学中,雷雨云叫积雨云。雷电所产生的强大闪电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效应、瞬变静电场和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机械效应,给人类生活带来种种危害。

建筑利用梁、柱、地基梁、桩基等结构钢筋,作为防直击(侧击)雷的做法十分常见,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和地下层建筑物的混凝土基础中的钢筋或混凝土中的金属结构作为接地体时,称为自然接地体,为了均衡电位,降低电位梯度。要对建筑物一定高度以上的侧面,每隔三层设均压环,也就是将引下线与水平层内的圈梁的外侧钢筋焊接成闭合通路。由此,屋面接闪网(针、带、线),引下线,均压环及地基基础的钢筋及金属构件形成一个法拉第笼,这样建筑内各结点形成等电位,而且雷电流也有良好的散流途径。

1.2 建筑防雷接地的类别

防雷装置:包括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其中内部雷电防护装置又可分为等电位连接系统、合理布线系统、屏蔽系统、电涌保护器等几个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避免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影响与破坏需防护空间内的布置。而外部雷电防护装置主要作用是防直击雷,它可以分为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等。等电位联结:是指用电涌保护器或等电位连接导体将分离的导电物体与装置相连,其目的是防止雷电流在两者之间作用产生电位差。雷击电磁脉冲:它是一种由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的间接雷击而引起的电磁效应。该现象大部分是由于雷电流或磁辐射干扰以及被雷电击中装置的电位上升而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接地:目前最常用的防雷接地方式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第一种接地是为了保护设备的主要功能而进行的接地,顾名思义,我们将这种接地方式称之为功能性接地,另一种就是为了保护人或者设备不受到雷电的损坏而进行的接地保护,这种接地方式我们称之为保护性接地。

2 民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

2.1 防范直击雷的设计要点

为保证民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有效的防范直击雷,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第一,可以以接闪杆和接闪网等作为接闪器,也可以通过建筑物内的金属类设备作为接闪器,保证这些接闪器满足相关规范,从而有效防范直击雷。一般情况下,高杆铁塔的建筑物大多选用接闪器或防雷击,以保证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第二,在设计引下线时,应当对建筑物中主钢筋。消防梯等已有设施加以合理利用,并开展规范的测量、外接人工接地体等操作,以保证引下线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电气防雷接地设计效果,更好的防范直击雷。第三,接地装置设计也是民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防范直击雷的重要方面,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对建筑物内的相关设施加以合理利用,在钢筋混凝土土梁以及建筑物周边无钢筋混凝土基础中设计复地接地装置,以铜芯将建筑物内系统设备与接地线有序连接,确保系统之间有序相连,将接地电阻控制在1欧姆以内,从而全面提高民用建筑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确保更加有效的防范直击雷。

2.2 防范侧击的设计要点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物的高度在六十米以上,在超过总高度20%部分,要设计防范侧击的措施。因此在民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合理设计,以确保民用建筑能够更好的防范侧雷击:第一,在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应当保证高层建筑物内钢筋结构妥善连接在一起,以有效防范侧击。第二,在引下线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建筑物内部钢筋加以合理利用,而建筑物外墙金属栏杆以及门窗等金属物若高度合理,也可以应用于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第三,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建筑物内部若存在竖直铺设的金属管道,可以将其底部与顶部进行规范连接,并置于防雷装置以上,以保证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四,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可以对建筑物内的组合柱和圈梁加以合理利用,在合理设置均压环的基础上,将竖直铺设的金属管道与均压环规范连接,从而全面提高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的防范侧击。

2.3 闪电感应设计要点

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为更好的对闪电进行感应设计,应当掌握以下设计要点:第一,在建筑物内部的金属设备及装置进行妥善的接地处理,在防雷装置的保护装置上妥善连接相关金属配件,从而提高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第二,可以基于建筑物管道以及建筑物内相邻金属物之间的距离远近来开展闪电感应设计,尤其是当相邻金属物之间距离小于100毫米时,应当以标准规格的金属线对相邻金属物进行跨接,以保证闪电感应设计合理性,从而提高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整体效果。

2.4 防闪电电涌侵入的设计

就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旦设计不到位,闪电电涌入侵,也会给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为提高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整体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应当加大力度开展防闪电波入侵的设计。第一,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线路引入的不同方式以及防范闪电电涌入侵具体因素来选择适宜的低压线路方式。若此低压线路自地下引入建筑物内部,可以直接在电缆入户的过程中开展防雷设计,将电缆入户端直接接入建筑物的防雷装置上,以保证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并且为后期电缆换接提供便利。应当注意的是,在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为有效防闪电电涌入侵,应当将电缆上的金属物体与防雷装置有序连接在一起,从而全面提高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应当将建筑物内用电设备控制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以确保有效防范闪电电涌入侵。通常情况下,为防止闪电电涌入侵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应当对建筑物内的架空或埋地的金属管道进行防雷设计,以保证建筑物安全。

3 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设计要求

3.1 防雷设计中的线缆布设

在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为保证高层建筑物安全,提高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应当充分做好防雷设计中线缆的布设。也就是说,通过雷电测试,明确雷云高度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物的高处与侧面进行合理的线路布设,以保证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通过对钢筋网的合理利用,形成接闪网带,在高层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基于引下线促使雷电电荷下行,通过接地装置流入地面,从而降低雷电对高层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若引下线产生较大的电压降,而线缆未屏蔽,则会与防雷引下线间产生高电位,异体放电加剧,导致绝缘击穿等情况出现。与此同时,一旦线缆带有钢管穿线,能够与防雷引下线等电位联结,从而避免绝缘体被击穿,保证高层建筑物设备的安全。因此在高层建筑物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应当以钢管配线对高层建筑中的电气线路或有屏蔽层的电缆开展防雷接地设计,如设计条件允许,应当对金属桥架加以合理应用,为线缆提供一个安全空间,从而全面提高高层建筑防雷设计的合理性,提高设备安全性,满足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相关标准,切实维护高层建筑物的电气安全。

3.2 防雷设计中应考虑雷电流

雷电流散流的途径是在防雷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因此电位梯度大,要均衡电位就要降低电位梯度,在高层建筑物中,每三层就要设置均压环,建筑物钢筋会连成一个大的“法拉第笼”,成为一个暗装笼式的防雷网,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可以起到均压和屏蔽的作用,将雷电电流很好的分流,那么在建筑遇到雷电袭击后,就可以避免雷电对建筑造成不良的影响。

4 防雷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4.1 接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接地指的是将流入防雷系统的电流释放到大地,避免使电流能量集中在某一个部位,对被保护设施造成损害。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的释放能量,避免发生电压反击。过去的旧规范要求设备单独接地,但是这种做法现在已经不被提倡,而是改为和防雷接地系统共用接地设备。接地是防雷系统中最根本的要求,如果接地质量不合格,则防雷设施的防雷效果都不能表现出来。

4.2 布线设计

合理布线是为了使防雷技术获得更好的效果。现代建筑和电视、电话、照明等管线息息相关,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为了保证接闪时这些管线免受影响,我们要遵照下面的做法:首先要把这些管线放在金属管内,实现屏蔽;其次,要把这些管线的主干线中的垂直部分放在建筑物的中心,缩小电磁波感应的范围。除了考虑管线的布局和屏蔽以外,还应该在必要的线路上加装电涌保护装置。电涌保护是建筑物防雷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随着各种强弱电设备在建筑物中的广泛使用,其受到雷击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布线设计中防雷技术的研究已经非常必要。

4.3 分流

分流是雷击电流分解的最常见方式,而分流过程所要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少量电流进入电子设备中,这对于不耐高压的设备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应充分考虑建筑物雷击时的分流设计。

4.4 屏蔽

在建筑物设计时应尽量选择钢筋作为建筑物防雷的主要材料,使建筑物形成一个等电位的网状结构,使雷击电流实现有效的分流,从而实现屏蔽。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钢筋的密度,同r要考虑结构的构造因素,因为结构的构造不同,钢筋的密度不同,防雷效果不同。屏蔽不仅能轻松的解决等电位和分流问题,而且对预防雷击电磁波也很有效。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引起相关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高层建筑与智能建筑不断发展,对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应当掌握好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并将其与建筑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有效预防电气防雷接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以保证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建筑使用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参考文献

[1]刚志富.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J].硅谷,2015(4):183-183.

[2]刘奇.建筑电气防雷接地设计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

[3]闵小宝.建筑电气的防雷接地功能与防雷系统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5):209-209.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维护与修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

教学仪器与实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舞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