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桂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伦哲:中标4亿国家电网公司采购项目
海伦哲(300201)公告称,公司7月7日收到国家电网公司发来的19份《成交通知书》,通知书确认公司为国家电网公司2017年车辆第一次竞争性谈判采购项目中的成交人,本次成交总金额为4亿元,占公司2016年经审计营业收入总额的28.28%。
棕榈股份:取得超3亿元EPC项目中标通知书
棕榈股份(002431)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梅江区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EPC总承包工程”《中标通知书》,确认公司与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华银集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为该项目的中标方,项目投资30,744万元。
品读在当今的阅读领域中备受青睐。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演义》就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津津有味地读,带着丰富的情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从而获得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并能积累运用。
一、走进课文,品读字句之美妙
语文教学是颇具艺术张力的教育工作,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文学的天堂里对文本中的语言加以赏析、品味和体悟。请看某位教师执教《桂花雨》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哪一句话写到了桂花的香气?
生1:课文中说,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十里香飘,至少前后十几家的邻居,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
师:文章写桂花浓浓的香,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
生2:运用了“浸”字。“浸”让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桂花的香气。比如,村子里的人在院子里能闻到香气,在家里能闻到香气,在山路上也能闻到香气,在小溪边能闻到香气,整个村庄的人夜以继日的都浸润在桂花的香气里了。
师:小琦君等孩子们怎么品味桂花的香的?
生3:他们走到哪里,香气就散发到哪里,就主动钻进他们的鼻子中。
生4:不过,他们最喜欢到桂花树下去玩和闻桂花的香味。
师:让我们把人们沉迷、陶醉在香气中的感觉品读出来吧。
这位教师仅仅抓住文中的一个“浸”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桂花盛开的季节,小村子里香气弥漫、香味四溢的情景,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无比热爱家乡的桂花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品画面之美妙
品读课文时,尤其是品读写景状物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引导学生把凝练的语言还原成精美的画面。如盛新风老师在执教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就采用了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唤起情感体验、激发个性感悟的方法。
品读画面:藕花深处
生1:我的理解是荷花好多好多,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嗯,满池都是。仅仅是感觉到荷花多吗?同学们能具体说说荷花的美吗?
生2:水面上是绿绿的荷叶,荷叶中夹杂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荷花。
师:同学们能够咏叹几句歌咏荷花的句子吗?
生3:荷花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
师:同学们有没有读过描写满池荷花美景的诗句呢?
生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5: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读得好。《如梦令》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美景的。黄昏迫近,藕花深处色彩斑斓、香远益清,气氛幽静而神秘。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可能更加陶醉了。于是,诗人说——
生(众):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盛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如梦令》时,引导学生把包含着作者丰富情趣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精美的画面意象,并引导学生从意象中体味诗词中所蕴涵的无穷情趣,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文学世界里达到了文我合一的审美境界,引导学生将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
三、鉴赏人物,品情感之微妙
教材中有不少写人叙事的课文都展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品鉴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微妙复杂的情感,那么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被大大地激发起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也能得到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操也会得到陶冶。如《月光曲》教学片断。
师:哪句话是她“随便说说”的,她真的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1:不是“随便说说”的,她是真的非常想去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啊!
生2: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最美好的愿望,是最大的心愿。
师:那么,她为何要这般说?她是一个怎样的姑娘?
生3:她这样说是因为她根本买不起入场券。她家里太穷了。这个姑娘很懂事。
生4:她担心哥哥拼命地赚钱给她买入场券,累坏了身体,所以她“随便说说”。这个姑娘很善良。
师:同学们读懂了盲姑娘的心声。请大家想想,贝多芬后来走进她家的茅屋,仅仅是同情她家的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吗?
生5:贝多芬是因为盲姑娘的懂事、善良才去给她弹琴的。
师:是啊,贝多芬一定是被盲姑娘的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打动了。这么热爱音乐,这么懂事的姑娘,贝多芬希望能满足她的愿望。
在这节品读课中,教师紧紧把握“随便说说”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刻体味这对穷兄妹的手足情深和盲姑娘体贴哥哥的淳朴之情,学生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造福于人民的崇高品格。
四、品味标点,析表达之奥妙
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可以表达语言的情感、节奏、意蕴等,让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更确切、更细腻、更明了。如《八只小猫》教学片断。
“它们是小巧玲珑的小猫,其体态只有一个拳头的三分之一大。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有的打滚;有的招手,有的拍球;有的傻站着,有的跷起一条小腿;有的匍匐不前,有的待人去抱。”
这段话用了排比句式,把八只小瓷猫憨态可掬的不同情态充分描写了出来。句中用了三处分号,把小猫的八种形态组合成了四组。教学时,我就抓住句中的分号展开品析。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这段话。
(生1读,分号和逗号后面停顿的时间没有区别)
(生2读,分号后面有较长停顿,逗号后面有较短停顿,八个“有的”句式自然地分成了四组)
师:现在,我去掉标点,同学们再来品读,然后我再根据同学们的读法重新标点。
(全班一起读,教师全加上逗号)
生3:老师你加错了,有的地方是分号。
师:我是根据同学们读的语气加上逗号的。分号处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反复品一品。
(再读时,教师从学生的停顿中听出了理解、听出了节奏)
师:这八句写八只小猫的话,它们之间应该是并列的,可是,为什么作者不都用逗号而用分号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品一品。
生4:作者按小猫动作的不同、神态的不同分成了四组。这八句话,每一组的两句话所描写的内容是相对和相近的。
师:让我们模仿这段话,自己也来写一段。
这个教学片断,从一个分号切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仿写等,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既领悟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能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生:李贺是中唐诗人,他才情卓越,却英年早逝,有“诗鬼”之称。
生:李贺是唐代皇室的宗亲,因避其父李晋的名讳,而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
师:我作一点补充,因为这事,韩愈很为他不平,曾撰文《讳辩》,其中有语云: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话说得很有分量,但现实没有办法改变。好,继续刚才的话题。
生:李贺曾被举荐当了几年的小官,后来因为生病辞官而归。
生:李贺写诗很勤奋,也很刻苦,白天他常常带着书僮走山探水,一有灵感就马上用纸片记录下来,然后将纸片放到随身携带的锦囊里,到了晚上再把纸片拿出来进行整合,修改,常常是彻夜不眠。
师:我注意到你用了一个词“走山探水”,颇有古意。是呀,自然界的山水草木滋养了李贺的诗情,乃至残灯常常将他瘦长的影子深深嵌在不眠的墙壁上,他也乐此不疲。他母亲见状很不忍心,说:“儿呀,你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吗?”
好,刚才的交流,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李贺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使他在仕途上发展的前景变得渺茫,一生郁闷寡欢;一是他写起诗来有点玩命的意味,也就加重损害了他原先就有病的身体。可以这么说,在心理和生理上,诗人都过早地咀嚼了人生的绝望。很显然这一切都会影响诗人的心绪,自然也就会在他的诗歌里隐现。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李贺“呕心而出”的诗作。先请同学们把《天山谣》这首诗自读一遍。
(学生自读)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诗内容的初步理解。
生:诗中写了一些仙人的活动,有采花的,有吹笙的。对,还有月宫的桂树。
生:还有秦妃卷帘的动态,还有龙和凤。
师:有没有同学再作补充?
生:诗中写了银河,也写了群星在银河中漂浮、流动。
生:最后好像还写了人世间的变化。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能否综合一下大家的理解,用一句话来归纳诗歌主体的内容?
生:诗歌的主体内容是写天庭里仙人生活的一些图景。
师:“一些”是多少?诗歌中哪些诗句分别描画了这些图景?
生:诗歌当中的四联八句,分别描绘四幅图景。
师:非常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四联诗句齐读一遍,体味一下诗中描述的景象。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四组的同学借助适当的想象,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分别将四联的诗句散文化,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轻声讨论。
(学生讨论,有的动起了笔)
师:下面请同学互相交流。
生:月宫里金灿灿的桂花扬着妩媚的笑脸,在风中私语。梦一般的花海,奇香袭人。仙女粉色的衣裙徜徉在花海中,她们信手采下花瓣放入香囊中随身携带,桂花的清香便缠绕在她们的身边。
生:刚从梦中醒来的秦妃,缓缓地卷起北窗的帘儿,一片晨光倾泻在她的身上。窗前的梧桐在晨光照射下分外青绿,依旧小巧的青凤在树的枝头上闪动着黑豆似的眼睛。
生:风吹过,飘来了悠然的笙箫声,王子一袭白衫如玉树临风。笙乐回旋,如同凤凰的鸣叫,逗引起神龙翻云舞烟,播种着瑶草。
生:眉黛一闪,一群粉色的仙女姗姗而来,飘带挽在纤细的手臂上,一阵清风滑过,扬起一抹红色。春天的兰花娇艳欲滴,仙女们采撷着兰花,藕丝裙摆掠过的地方,草叶“簌簌”轻响。
师:非常好,很具有想象力。再请四个组的同学分别给四幅图画各拟一个四字的画名。
生:仙女采香。
生:秦妃临窗。
生:王子吹笙。
生:仙女拾兰。
师:好是好,不过,我觉得“仙女拾兰”的“兰”字,改为“翠”可能更好一些,而“仙女采香”与“仙女拾兰”有重复的嫌疑,可以考虑改为“桂香袭人”。
(学生轻声表示赞许)
师:这四幅图画看似独立的,却是被置于一统的天庭背景之下,描摹的又都是仙人的生活,想想这些画面呈现出来的特点是什么呢?
生:悠然自在,闲适惬意。
师:这样的悠然自在、闲适惬意,还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沉默)
师:我们还是从诗歌中寻找答案。提醒一下,诗中二、三联中有“花未落”和“青凤小”之句,品味一下其中的“未”和“小”的意蕴。
生:“未”是“不”的意思,“花未落”,说的是仙树不枯萎,仙花不凋落。
生:“小”有“小巧”的意思,也就是说青凤依旧娇小。
师:想想,树木不枯,花儿不败,那只引领秦妃成仙的青凤,虽历经了悠悠千年,却依旧小巧。在这仙境中,时间仿佛是停滞不前的,一切似乎都是……(有意停顿)
生(插言):恒久不变。
师:对。刚才同学们在交流对这首诗歌内容初步理解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到诗的最后还写到人世的变化。我们一起看最后两句诗,那位同学先说说诗的大意是什么。
生:太阳就像奔跑的马一样行走得飞快,海水又变成了陆地,扬起了尘土。就是“沧海”变“桑田”的意思。
师:注意一下,诗中“东指”的主体是谁?
生:仙女。
师:也就是说,这两句诗是仙人眼里的人间生活,诗句中人间生活的特点什么?
生:极为短暂,就如白驹过隙。
师:天上人间,在诗人的笔下形成这么大的反差,天上树木常青,天上花色不败,天上仙人红颜常驻,还有龙舞凤栖,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仙境,而这一切恰好又是世间人情物态的一种反衬,这样的反衬还暗含着人生苦短的伤感。在我们最近学过的唐人诗中,这样的伤感也时常显现。大家能不能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生: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生: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生:李白的“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这也正是诗歌的命意之所在。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李贺的《梦天》,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遍。
(一女生读《梦天》,结果读错了一个字音,学生轻声纠正)
师:请同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想想比较诗歌的异同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座位上参差不齐地说“内容”“手法”)
生:内容上都描写了天庭的景象。不同点是,《天上谣》展开的是仙人生活的一个个场景,显现出天庭生活的闲适自在和环境的优美;《梦天》……(一时语塞)
师(点拨):《梦天》更多的是将笔墨倾注在对什么物象的描摹上?
生:对月亮的描写。
师(点头):继续说,诗歌中写了有关月亮的什么内容?
生:有月光初出,光影幽冷像在哭泣;有满月皎洁如玉轮一般。
师:而那云楼半露、那桂香鸣也只是月亮的一个陪衬。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两首诗都写了人世间的变化的快速,不过《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弘海水杯中泻”,还写了人世物象的渺小。
生:《天上谣》用了许多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而《梦天》写的是诗人的一个梦,具有的是梦幻色彩。
(学生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用“神话色彩”和“梦幻色彩”来界定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很有见地,只是他在表述的时候还缺少了一些有力的依据。他提到色彩,也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会想到画面,想想两首诗显现出来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生:《天上谣》的画面显得和谐而清晰,《梦天》的画面……(一时语塞)
(学生窃窃私语,一学生说“多变而迷离”)
师:用画面的“和谐而清晰”和“多变而迷离”这样来表述说服力要强得多。刚才都是从内容上比较,那么手法上有什么异同呢?
生:两首诗多运用了神话传说,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生: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师:想想,两首诗中的景,与我们所读到的大多数诗歌中的景,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诗中的景都是虚景,是想象中的景。
师:这样的一种想象之景,主要是借助于哪一种修辞营造出来的?
生(齐):夸张。
师:两首诗都写了天上人间,无论诗人选择怎样的景象,它只是传达情感的一个载体。那么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对天庭闲适和谐、恒久不变的生活的向往。
生:对人世沧桑多变的感慨。
生:对人生短暂的大无奈。
生:还有对自身境遇的不满。
师:可以说,天庭里的一切是美妙无比的,然而这样的生活只是诗人借助于文字所憧憬的梦,是一种虚幻的存现。诗人真实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品读诗人的另一首诗《秋来》。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读一遍。
(学生自读)
师:再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鉴赏诗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切入角度,就是从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切入。你以为这首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生:“苦”和“恨”。
师:好。“苦”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想想诗人为何而“苦”?
生:因为“秋来”,因为“桐风”。
师:关键词找得很准确。这样的梧桐秋风让诗人“心惊”,于是,一些客观的物象也深深烙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感。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在诗人的视觉与听觉中,灯光似乎特别的“衰”微,虫叫也携带着刺人的“寒”意。
师:这还只是表层的“景”苦和“物”苦,而“景”“物”的苦生发出来的是“心”苦。请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苦的关键句。
生:“谁看青简一编书?”
师:这句诗的意思是,这世间有谁来翻阅、欣赏我呕心沥血所写的诗章呢!诗句潜在的含义是什么?
生:知音难求,怀才不遇。
师:这“苦”,诗中还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找出这句诗。
生:“思牵今夜肠应直。”
师:“肠”,在自然状态里应该是弯曲的,古人形容愁苦郁结之深也常常用“曲”来表述,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说是“肠一日而九回”。
生:柳宗元也有诗句谓之“江流曲似九回肠”。
师:而李贺却自铸新词,用“肠直”之说,来强化本该弯曲之“肠”却被强拉成“直”, 其“苦”之意味,不言而喻。这样的汉字组合,给后人的视觉和心灵都以一种强烈的冲击,让人的心为之而悸动。
诗人内心的“苦”自然转化为心中的“恨”,“恨”是“苦”的深化。那么诗人又为何而“恨”?
生:“雨冷香魂吊书客”。
生:“秋坟鬼唱鲍家诗”。
师:香魂凭吊,鬼唱鲍诗,而且这样的“恨”恒久而绵长。诗中的结句化用了“苌弘化碧”的传说,说的是苌弘因忠贞而遭小人诋毁,剖肠而死,其血为人收藏三年而化为碧玉。
(学生轻声叹息)
师:想想,诗的结句意思是什么?
生:诗人的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无法消释。
师:这样的恨,也正是志士怀才不遇的千古同恨啊!诗人上天只能浸渍在虚无飘渺的幻想中,入世又无以找到知音,只能在阴冥的世界里寻求同调,不亦悲乎!是否可以这样说,诗人只是游荡在天庭与人世中的一个孤魂。然而,正是这个“孤”,使诗人成为中唐诗人中的另类,成为他人无以取代的“这一个”。
自此,我们能否给李贺的诗加上一个修饰语,亦如教材中用“豪放飘逸”修饰李白的诗,用“沉郁顿挫”修饰杜甫的诗?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环节未能展开)
师:我们可以用“诡异多变”来表述对李贺诗的理解。因为“独特”,因为“多变”,也就有了李贺诗的“新意”,其实这也正是中唐诗人对既往诗人诗作的一种突围,正是这样的“突围”,才使得唐诗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最后布置一条作业:课后阅读李贺的诗作《李凭箜篌引》。传统的说法,这是一首描述音乐的杰作,但现在有学者以为,诗中的音乐与音乐和音乐家本身并无多大关系,它只是一个媒介,借助这个媒介,“使得诗人再次领略到某种神秘的意味,并在这种神秘意味的对照下,表达了自己的生存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过常宝教授语),我们同学又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呢?
[附]板书
天上
桂香袭人 秦妃临窗
王子吹笙 仙女拾翠 悠闲 恒久
诡异多变的李贺诗
月起幽冷 云楼半露 想象奇特
月圆皎洁 桂香鸣 夸张大胆
新意
人间
秋来桐风 灯残虫寒 渺小短促
谁看青简 苦
香魂凭吊 鬼唱鲍诗
恨血千年 恨
2、芳香的桂花在我们小区可是常见的植物。当你乘着汽车,忍受着汽油的味道,开进我们小区,闻到的就是随风飘来扑鼻的桂花香。当你下班走进桂花园时,印入你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桂花树。环视四周,你会发现沿路的草丛中有数也数不清飘落的桂花。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命名为桂花园的缘由吧。你闭上双眼,随便用手指点一棵树,它就是桂花树。
3、刚买回来时它还比较幼小,但洁白的小花也开满了枝头,清香扑鼻而来。我每天都忙着为它浇水,还定期施肥。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它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桂花树刚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浅绿色的,逐渐就变成深绿色,秋天的时候,满树都开着漂亮的白花,花儿十分细小,花瓣十分艳丽,缀在枝头的花儿被阳光照耀着就像钻石一般地闪闪发亮,一串串花儿在绿叶衬托下显得异常美丽。
4、桂花的叶子一年四季总是那么翠绿。春天,抽出嫩芽,绿里透着黄,嫩得鲜翠欲滴;夏天,生机勃勃,绿得逼你的眼;秋天来了,桂花落了,这时的叶子看上去显得有些疲劳,但还是那么翠绿;冬天,寒风吹来,像刀子割着人的脸,但是,桂花的叶子不怕冷,依然坚强的守卫着它的枝干。真可谓“四季之绿”。桂花,我喜欢你。不仅喜欢你清香的花,更喜欢你生命的绿叶。
5、桂花非常小,有时,花开了,人们都看不见,但人们一闻到它的香味,就知道小巧玲珑、惹人喜爱的桂花开了。桂花颜色虽然比较单调,但远远望去,好像是五彩缤纷的小礼花。含苞欲放的桂花更美,花骨朵儿鼓鼓的,好像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6、桂花很香很美。颜色黄、白都有。形状像“十”字,味道苦苦的。当有人摇动桂花树树干后,那些桂花就会像小伞兵一样降落在地上,把原来不显眼的地面上铺上金黄色的地毯。桂花近近地闻,并不怎么香,但如果远远地闻,花香就会很浓。这种感觉走了十多小步后就没有了。如果写夸张点的话,那还真是那俗话说的“十里桂花香”啊!啊!桂花真迷人!
7、桂花飘香已有段日子了,这些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窗,让沉闷的房间里能飘满淡淡的桂香。楼下的几棵桂花树全开了,我有点奢望它们不要这样一下子就全开完了,一棵棵地开花,一棵棵地花落,这样空气中弥漫的香味就可以持续整个秋季,甚至初冬,或更久。
8、桂花树起着养育桂花的作用。远远望去,真像绿叶的宝塔、翠叶的世界,绿色的原野。走近桂花树,看树干上的那些树皮,就像老人的脸一样。桂花枝起到让桂花生长的作用。枝条宽的有3、4厘米,细的只有小拇指那么宽,有的比铅笔还小呢。这些枝条有的直冲云霄,有的斜指前方,还有的垂直下落,真像一位仙子,在翩翩起舞。
9、今年的桂花比常年要晚些开花,也许是因为中秋时节这段日子天气变冷的缘故,它也推迟了花期。往年的日子里总是在中秋节前我就闻到了桂花香,那淡淡的夹在空气里的味道让我呆在树下不愿离开。所以,今年就盼望着门前的桂花树也早早的开花就好。而事实就是与想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往往我所想的正是不愿意看到的情景。
10、今天早上我出门的时候,路过桂花树下的时候,突然闻到了一种久违的味道。是的,很熟悉的味道,啊,那是什么?我定睛一看,我没看错吧?再仔细看看,然后我用手扯了点小花下来,看,是桂花,小小的四朵花瓣里藏着淡雅的香。我顺便用手把那几朵鲜嫩的小花骨朵放在手中给揉了揉,一下子手就染了淡雅的黄了。这味道啊,总是萦绕在这一季节里,叫我好不欢欣。
11、金桂和银桂分别开在两棵树上,金灿灿的是金桂,洁白的是银桂。桂花开在叶子下,远远望去,枝叶间好像被撒了一层碎金碎银。仔细看,桂花有三四片花瓣,围在花蕊中间。咦?桂花中间怎么有个小洞?原来,桂花的花蕊就是通过这个小洞长出来的。桂花一团团、一簇簇,恰似亲兄弟、亲姐妹簇拥在一起,又像是一个个金娃娃、银娃娃睡在绿叶做的摇篮中。桂花十分娇弱,只要轻轻一摇,就下起了“花雨”,地上随即出现了一条香气四溢的花毯。
12、两边各有一棵桂花树,每到秋天,这两棵桂花树散发出的香味,十里以外的人都能闻到。桂花树开的花是黄色的,十分的小,直径不到三厘米。中间的花蕊也是黄颜色的,花粉比较多,粉粉的。桂花树的树干很粗。枝条也十分粗壮,这两棵桂花树长得十分茂盛,叶子很多。
13、每当你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每当你在公园游玩的时候,每当你在庭院歇凉的时候,每当你在街头巷尾戏耍的时候,每当……总会有一股清甜的幽香扑鼻而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上几口气。这时你会赞叹不已地说:“真香啊,真香!”
14、秋天到了,我们学校里的桂花盛开了。远远望去,树上的一串串桂花就像天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点缀在晚上的天空,美丽极了。我们走近观察,发现,每朵花有四片花瓣,它们藏在树叶里,好像在和我捉迷藏呢!我正想摘一朵,可是又一想,花是给我们看的,所以我就不摘了。大自然真美啊!我爱大自然!
15、秋天到了,植物园的桂花开了,风儿透过窗子把桂花的阵阵芳香传送到可儿的身边。不用说,可儿早已被桂花那倩丽的身影和那轻柔的脚步给吸引住了,她放下作业,起身来到窗前,凝视着那小小的桂花:呵,一个个小小的米黄色花苞藏在那青青的绿叶里:有的像小黄银铃一样缀满了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可爱;也有的随着风爷爷的指示,像蝴蝶一样欢快地飞向大地。
16、我爱桂花。它虽然没有牡丹花那样雍容华贵,没有月季花那样色泽艳丽,但是它的花朵像一棵棵绿豆芽,小巧玲珑,十分惹人喜爱。它那铁青色的干枝,刚劲挺拔。那对生的碧绿碧绿的椭圆形叶片,衬托着一簇簇小花,那么鲜艳,那么和谐。听大人说,橙黄的桂花叫金桂,黄白色的桂花叫银桂,橙红色的桂花叫丹桂。常见的桂花还有岩桂、九里香、四季桂等品种。不同品种的桂花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真是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17、我家的花坛里有一棵桂花树,他和我差不多大。我说的是年龄不是个子。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花坛里就有一棵比我高的树,现在更高了。小时候,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是树上开出来的小黄花特别香,前后的人家都能闻得到。我家住在路边,花开时,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都会缓一缓脚步,赞叹一声“好香,好香”。
18、我看到这里的桂花是那么金黄色,知道这一些桂花树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桂树了。年纪最大的桂花树已经有一百四十岁了,另一棵年纪大的桂花树也有一百一十八岁了。村里的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两棵姐妹树。它们是我们这里的桂花元老。”这两棵桂花树树身不这么高,但是树冠却是那么大,好象是一顶遮阳伞。树上一片碧绿的叶子中透露出许多金黄色的桂花,让人觉得美丽极了。
19、我有时真是残忍。我不会因为看见你而加紧脚步,我不会因为桂花香而折枝,我不会因为留恋你而回首四顾,我不会因为桂花田田而心茫然,我不会因为和你有1秒钟对视的交情去询问你的名字,我不会因为桂花香销而落泪。因为不是至深,所以没有情动。只是面对十月黄花,扼腕发出一声喟叹。闭上眼睛惆怅,却因为开窗太久而冷到醒悟:没有什么比现实更加温暖。什么想念,什么纷扰,只是一缕烟纹,一丝云脉,飘渺到远方。桂花一荣一枯,而你,是盛放在桂花香气里氤氲出的易逝的回忆。
20、现在总想起人闲桂花落的诗句来,每每我喜欢回味着它的味道,桂花自是恬淡与闲雅的,它的叶子属于宽大而厚重的,而花朵总是在绿叶里藏裹了起来,如果不是先闻香,恐怕没有几人能读出它的美来。它的花太小,不张扬,不象,自是在秋风里有过人风骨,看了自叫人觉得冷傲或是觉得厚重的,而桂花却是亲切而温暖的,它总是亲亲的给你一种温馨的气息,让你久久的围绕,在这属于思念的季节里,给你一点甜蜜与幻想了。
21、严寒的冬天降临了,经不起严寒的树木都早早地枯萎了,落叶了,可是桂花树依然傲然挺立。它的叶子越来越厚,越来越硬了,颜色也越来越深了。它虽然没有夏天那油绿的光泽,但满树的枝叶仍然精神抖擞,奋发向上。
22、一阵异香扑鼻,我闻到了桂花的香味。这种味道特殊,不同于玫瑰的浓烈,也有异于茉莉的清幽,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异香,有醒脑提神之功效。我惊讶了,桂花不是谢了么?怎么还会有如此奇香?我不由自主地抬头看桂树,苍翠的枝叶在寒风中抖动着,哪里有花的影子。这就怪了,莫非花朵已谢但花神未去?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无意中发现,放在水池角落里的那棵四季桂仿佛开花了;近前一看,果不其然,葱茏的树叶中,开满了金灿灿的小花,碎碎的,一朵朵四瓣小花簇拥在各自的枝头,花瓣中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花蕊在风中颤动着。我的心头也为之一颤,多美的小精灵,迎着寒风,你们终于来了。
23、以前说过桂花雨,就是说桂花不好用手摘,而是用手摇,那朵朵花儿就象雨儿一样飘下来,洋洋洒洒,好美的一副画啊。想象着都美,尤其是那黄黄的小花象雨般纷纷飘落下来的情景,如果身上,头上,都洒落了桂花,那香气就扑鼻而来了。
24、有没有闻到一股清香的气味,那就是桂花树散发出的香味。你有没有注意学校的花坛呢?那里面有洁白无瑕的兰花草。这种兰花草十分漂亮,好看极了。兰花草的花瓣十分洁白,中间有黄色的花蕊,粉粉的。兰花草的茎十分细,直径只有两毫米,上面还插着两片绿叶,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三个花坛里都长满了兰花草,让我们一走进校园就会眼前一亮,直夸漂亮。在兰花草间还夹杂着一些兰草,更能突出兰花草的美丽与漂亮。兰草很细很细,只有十厘米左右高。
25、有人喜爱姣媚的,有人喜爱富贵的牡丹,可我却喜爱小巧的桂花。我们学校里种着几棵桂花树。多么茂盛的桂花树呀!远远望去,碧绿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又好像一棵生长千年的绿蘑菇。桂花树的枝干是灰褐色的,它有几十年的历史,怪不得有手臂那么粗。桂花树的外皮非常粗糙,就仿佛一位慈祥的爷爷布满皱纹的脸。桂花树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翠绿色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光彩照人。注意,叶子的边上还有许多尖尖的小刺,这可是它的防身武器。“快来看呀,大家快来看,桂花真美啊!”
26、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时,一阵阵香味随风飘来,我跑到楼下一看,原来是桂花开了。我一阵欣喜,赶紧跑到桂花树下,细细地观察起来:桂花小小的、黄黄的,非常可爱。我采了几朵放在手上,闻了闻,香气扑鼻而来;我把桂花放到口袋里,在我的身上也洋溢着桂花的香味。我兴冲冲地跑回家,拿出口袋里的桂花,给妈妈闻,妈妈说:“真香呀,八月十五了,看来桂花也来庆祝中秋节了。”
27、又到了万点黄金,幽香闻十里的金秋,每年八月十五前后,各种桂花竞相开放。桂花,确实是惹人喜爱的一种植物,素有“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美称,入秋后各种植物开始衰败,有的树已经开始落叶,但是只有桂花,仍然生机盎然,像涂了蜡似的叶子,墨绿墨绿。绿叶丛中的金花、银花、发出阵阵幽香。春天的丁香花也很香,也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丁香花香味太烈,香气传的也远不如桂花,桂花的香味是一种幽香,传得远,桂花又被称为“九里香”。宋朝诗人赞桂花:“人间植物月中根,碧树分敷散宝熏。自是庄严等金粟,不将妖艳比红裙。”宋词又赞:“人间尘外,一种寒香蕊。疑是月娥天上醉,戏把黄云?邓椤?rdquo;这些诗词太美了,看着诗词有种被桂花熏醉了的感觉。
28、远看桂花树,就像一位仙女,随着风,和地上的小花小草们一起跳起了舞儿,唱起了歌儿,整块草坪就好像在举行着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舞会。你看小草们,各个都穿了个牛仔套装,打扮得像个西部牛仔。桂花们穿了一条条黄色的连衣裙,像一个个美丽的小姑娘。桂花树老爷爷则穿了一条中山装,笑呵呵地看着正在跳舞的小姑娘们和小牛仔们。
关键词: 诗词 “趣”文化 童趣 理趣 禅趣
引言
我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众彩纷呈。不仅形式多样、文体丰富,诗歌、散文、小说、词曲、戏剧等各种体裁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写景、状物、抒情、言理及人间冷暖、社会纷纭等无一不是各有所长,美不胜收。对此,我想从内容、形式二者中各取其一,谈谈诗词中的“趣”文化。说到“趣”文化,实际上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思想意境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哪一类文学作品,上至《诗经》,下至晚清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这一文学意象,它的内涵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质兼美的唐宋诗词无疑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从中不但可以发掘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还可以探索到无限神奇的趣味。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古诗词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探寻古诗词中的“趣”文化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以下就以唐宋诗词为代表对诗词里的“趣”文化展开论述。
一、欣赏唐宋诗词里“趣”文化的重要性
诗词教学形式一向比较单一,不太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中的“趣”文化,不仅使教学方式新颖别致,还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因为它可以将知识融入趣味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词的感染力,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同时让学生欣赏古诗词中的“趣”文化,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
二、唐宋诗词里的豪放悠闲之趣
在唐宋诗词中,有很多诗人和词人的作品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趣”。诗仙李白作为唐诗的最高成就者及浪漫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大多是:洒脱不羁,狂妄自负。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所独有的狂放之气中一种超脱豪放之趣。他曾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道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触(《行路难》)。从诗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坎坷。庆幸的是诗人没有一蹶不振、消极郁闷,而是将这些困难与坎坷都化为了自由自在、放荡不羁的洒脱之趣,所以诗人抒发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心声(《将进酒》)。中唐张志和的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这首词勾勒出了一幅江南风景画卷,表达了词人对渔夫悠闲自得生活的向往之情,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同时读者不难发现,词人不完全被生活所困,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闲、脱俗的意趣与情怀。
三、唐宋诗词里的童趣
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诗人杨万里,他诗作中的“趣”文化随处可见。如“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在诗中诗人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胜的神态和强烈的好奇心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欣赏完毕,感觉诗人自己此时也回到了那美好又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读者的面前仿佛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诗中的童趣表露无遗,使读者不得不随着诗人一起,回到了那令人无限向往的童年生活。再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这是诗人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几个动词就刻画出了秧苗在雨中飞舞的情态,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也描绘得生动形象,短短几句诗却展现出了农民在劳动时的一种田趣。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风气壮山河、大气磅礴,但其笔下不乏童真童趣之味,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通过描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字里行间洋溢着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笔调清新、乐趣无穷。
唐宋诗词中所隐含的“趣”,可以说不胜枚举,但我认为以上所论述的“趣”总体来说都是一种感性的体现、表面认识,真正富有内蕴的唐宋诗词里的“趣”,我认为还是这些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理趣和禅趣。“这才是一种深层的理性的思考,是思中有趣,趣中有思”[1],读来令人回味、深思,引发读者无限的感慨,仿佛能够感同身受。无论是浪漫洒脱的李白、李商隐,还是沉郁顿挫的杜甫,抑或风流倜傥的温庭筠,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展现出一股化工之妙的超然韵味。
四、唐宋诗词里的理趣与禅趣
纵览古今,中国的艺术作品强调神韵,讲究空灵,奉“化境”为最高的艺术境界,但真正能达到这一高度的,可以说只有唐宋诗词了。在唐宋诗词中,往往参悟着一股令人捉摸不透的理念与玄妙,使人读之生趣,趣中生思,思中生味,让人意犹未尽,不忍释卷。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期儒佛相交,互为沟通,再加上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得无数文人的审美视角与思维方式发生巨大的转变,从而指向一种冷峻又高远的风格,一股深邃的哲理充盈其间。另外,“唐宋两期特定的历史文化意境与氛围,使文人多了一种理性的思考,重视理念、神韵、禅意等审美范畴,以画入诗、以理入词、以禅入诗,在诗词作品中生发出自己对社会、人生、情理等方方面面的审美观照与审美情趣,寄寓了一种悠远飘逸的理趣与禅趣”[2]。
唐代诗人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是诗人于岁暮腊残,漂泊异乡,不得归家,在长江上孤舟,不觉已到深夜。这两句是写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时序交替如此之快,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的妙处不在写景,而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一切新事物都在旧事物中孕育成长。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将寺院的惨破景象与光景日落的晚唐社会联系在一起,烘托出萧条凄凉的悲剧氛围,揉进沧桑之感,展露出来的是作者的一种历史反思。这里面体现了南朝当时修建寺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包蕴着悲剧氛围,但联系到当时诗人所处r期的晚唐背景,不难看出诗中透现出一种殷切关注国家、社会命运的情感理趣。因此,可以看出我所说的趣并不单纯是一种表象的思想情感上的趣,还可以是多种意识流动所交织组成的多维空间。这类作品还有杜牧的另外三首诗作:《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及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北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是诗人伤春感时之词。花的凋谢,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说“无可奈何”,但是春天的消逝,时光的流逝,其中也有令人欣慰的地方: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在此栖息的一对吗?因此说“似曾相识”。作者在感慨之中似乎告诉人们某种生活哲理: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过程中仍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又如杨万里的“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生活中人们总是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却不知道想要走出“万山圈子”,下山之后仍要上山。此诗把“行人”“下山”时的心理刻画得生动有趣,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启示:生活不会一帆风顺,身处顺境时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后面有更大的困难在等待着你。
这些唐宋诗词中都寄寓幽深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一种人生感悟的理趣。诸如此类的作品,唐宋诗词中比比皆是,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是在托物言志,寓理于景,因而更加含蓄而耐人寻味。这些诗句都表明,作者不是在单纯写诗词,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道理融入诗词当中,我想这就是这些诗词生命力顽强、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再次,在造象与意境方面,唐宋诗词所展现的禅趣也别有风味。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就突现出了一种花开花落的生命流程,热闹、欢快、愉悦,充满了禅性的判断与启示”[3]。与之相似的还有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书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桂花的纷落反衬春夜中主体人物的寂静,整个境界犹如空无一物的真空世界,玲珑剔透,冰晶可爱。此外,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欧阳修的《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流露出了一种意境美与造象美,并将这种“意”与“象”有机地融合起来,以禅入诗,以理入诗,呈现出一方新的视野与空间,让人如痴如醉、耳目一新。
结语
唐宋诗词作品中反映的“趣”文化,还表现在人性、自然、意念等各个范畴领域,不胜枚举,了解这些,不仅有助于老师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了解我们的诗词文化,同时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是现实生活的反馈与关照。所以说文学即人学,是人的心理学。无论是唐诗宋词中的理趣、禅趣与其他的“趣”,还是别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趣”文化,都是人的一种心绪的迸发、突现与升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闪光点及精华。同时是人类深层意识的萌发与拓展,是人的思维接触一切之后的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唐淑云.宋趣诗审美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8(6):62-68.
[2]张银芝,袁月.论宋诗中的理趣[J].安徽文学,2009(9):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