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作者:李峰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第四,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化学肥料、农药基础上的化学集约型农业,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量上去了,但代价是巨大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当代甚至后代子孙带来了极大危害。此外,由于长期不重视清洁生产,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进而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若要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笔者认为,近期应着力加强的工作包括: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制定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循环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宣传教育与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等。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物业化管理是我省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模式管理和运作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产经分析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总结成功模式以达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也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第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

因此,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第四,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农民虽然是主体,但也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需建立起门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围绕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服务。第六,加强循环农业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与相关国家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研讨、项目合作等活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对国外发展循环农业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更快更好地研发出符合我国发展循环农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第七,加大宣传教育,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其有全新的认识,树立循环农业发展新理念。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不断通过实践把循环农业思想和模式有效的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能够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营造良好氛围;三要普及推广各类循环农业新技术,重点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网络、光盘等现代媒体与技术,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对广大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开展更实际、更便捷、更有效培训。确实作到“政策措施落实到村,技术要领普及到户”,把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环境;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 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 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 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 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 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J].农业科技与发展,2013,(4).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陕西石泉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65-01

1 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5.13万人,总耕地面积1.94万hm2,其中农耕地1.31万hm2。2015年农业(种植业)产值55 40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 214万元的48%。全县共建有10个农产品市场,其中县城2个、镇级农贸市场8个,基本满足石泉县农产品供销,还有3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和200余家粮油小型加工企业。

2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 种植业整体发展滞后

种植业产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自然状况,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标准化桑园、烟草、茶叶、大棚设施栽培产业经过多年的示范建设,目前仅在少数乡镇、少数重点村有一定基础,规模、产业及区域布局雏形初现;大部分乡镇、村差距很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和区域布局及产业化。

2.2 农耕地逐年大幅度下降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扶贫迁移、新农村建设占地扩大[1-2],石泉县农耕地由1996年的1.84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1.26万hm2,减少0.58万hm2,年均减少527.27 hm2。随着农耕地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3.15万hm2下降到2007年的2.35万hm2,减少0.8万hm2,年均减少734.55 hm2。农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持续减少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种植业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也受到制约。

2.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石泉县是山区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成本高、农民经济基础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少,全县仅3 533.33 hm2旱涝保收田,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减产、涝也减产,种植业受自然条件、气候灾害的影响太大,缺乏保障。

2.4 农业规模化程度很低

大部分农户种植规模小(

2.5 农业产业化缺乏政策扶持保障

现有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未真正落实到县级,地方财政更没有能力进行扶持。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投入扶持引导,发展缓慢。信贷资金扶持乏力,特别是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困难,企业缺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力,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

2.6 农业产业化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种植业农产品除茶叶基本形成产、加、销产业化雏形外,优质粮油和瓜果菜均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户除自产自食外,销售原粮、油菜籽、瓜果菜鲜产品缺乏粗加工及深加工能力,农产品不能升值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增产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推动力。

3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巩固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农业。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粮油作物面积,主攻单产,保证石泉县粮油自给。要巩固和适度扩大经济作物产业区域布局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单产及单位产值。

3.2 增加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利用国家增加农业投入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的政策,组织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加强石泉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科技扶持力度,对已有发展基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乡镇、村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科技扶持,促进区域布局的适度扩大和种养水平的提高,尽快形成“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产业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3 抓农业产业区域建设重点,实现率先突破

根据各乡镇、村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制定种植业产业发展规划,分别进行农业产业区域建设开发。原则上以村为单元整村推进,选择一项有基础、有发展条件的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建设,区域布局形成之日就是“一村一品”建成之时。

3.4 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种植业生产力水平

引进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养植关键技术,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大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要以强村大户为重点进行科技示范,带动产业区域布局内重点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靠农业科学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益。涉农部门及有关事业单位做好良种及新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植物病虫、种植技术指导、物资配套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65页)

3.5 利用市场功能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三大要素是市场、技术、效益,三者缺一不可,要重视和利用市场引导功能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培育和经营农业产业化就要高度重视产品销售这个关键环节。政府和有关涉农部门要做好产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及营销工作,农业产业的产品“既要生产得出来,又要卖得出去”,更要有经济效益,“三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特别要重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依托经销大户把生产的农产品销向外地、销向大城市甚至出口。农产品产地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和农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是取得市场准入的门槛,拿到准入证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和大超市销售,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时必须通过“两个认证”,做好产品进入市场的前期I销工作。

3.6 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

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牵引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区域布局。当农业产业建设种植规模和产品达到一定的生产能力后,仍然出售原始初级产品时,产业发展就会受阻甚至夭折。在建设开发初期就要注重培育小型加工企业,将原料产品转化为初加工产品,实现第一次升值。通过小型加工企业的滚动发展和优胜劣汰,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扶持其发展。达到“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项产业”的目的。

3.7 加强农产品贸易市场建设

目前,县城2个农贸市场已经不能适应石泉县农产品贸易需求,场地狭小、交通拥挤,购销双方均为不便。建议新建农贸市场,以适应农产品交易的需求,努力为内销和外销农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的贸易平台。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8-15.

[2] 郑会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92-96.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1)从产业角度看。从2001—2010年,中国的GDP增长走势保持在9%以上,但是与GDP的逐年增长不同,第一产业占GDP增长贡献率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可以看出,相对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第二三产业,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经济增长远远落后。

(2)国民经济增长对农业经济增长推动的影响。以GDP同比为X,以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为Y,讨论GDP变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经济增长速率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的作用,也就是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变高,农村里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农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下降。

(3)农业收入增长的问题。现代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几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一度出现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其次,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药化肥等价格普遍上涨。另一方面,自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农产品入关关税降低,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冲击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入减少。

(4)农村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不健全(从单一散点单产式经营到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产业链发展)现代市场主体的发展采取重城市,轻农村的对策,致使农村消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村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农村市场经营模式大多以单一的散户为主,由散户种植农作物再自行将农作物卖如市场或是有相关人员以一定的价格收购农作物。前者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整,运转不灵,流通秩序混乱,市场信号扭曲,流通组织薄弱等原因,会致使农民缺乏对价格变动及时的认知导致农产品以低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从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农村市场体系还没有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蜕变为现代市场经济。后者由于没有完善的收购制度,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农产品的交易里农民也处于弱势的一方。

2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1)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为7.2亿,但是这种计算并不包括已经离开农村到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这部分人群在中国的数量约为1.7亿至1.8亿之间。因此在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60%左右。而有“欧洲厨房”之称的匈牙利这个原本传统的农业国,二战结束时,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3.8%,但到1990年时已减少到14.9%,而现在则不足5%。同为亚洲国家的韩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人口超过80%,但目前韩国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但农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我们用60%的农业人口养活了我们13亿人民,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英国只用1.7%的农业人口满足英国了55%的粮食需求,显然过多人口滞留农村以及较低的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这部分人大都处于青壮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这部分人的离开一方面缓解了农业劳动力过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也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3)农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个存在已久的事实。农业作业中技术水平低直接导致大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实。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农村,这导致农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缺乏创新思想以及创新能力的农村在城镇化大发展中,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由于农村发展的缓慢导致农村资金不足,农村基基础设施不完善,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

(1)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村现在存在的现况是劳动人口众多,但土地资源却相对匮乏。在这种资源禀赋下,传统小农经济又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是加大对村办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村办企业的规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通过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渐降低,农业劳动力大量的转移到非农业产业的目标发展。最终实现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降低,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过程,从而达到21世纪的全面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