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丝樊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教育;情感淡漠;反思;策略
网络教育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综合应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使学习者和教师处于准永久分离状态,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它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设了虚拟传统教学的环境。网络教育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网络教育同时也具有随优点而来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不仅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同样也扮演着环境的角色。师生之间感情的流露、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培养着处于这一环境中每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教师的示范,同学的榜样,更是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而在充满虚拟色彩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教育营造了一种更加“物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计算机代替了教师,E-mail、BBS、NetMeeting等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者接受教育的活动从生动的、富有情感的真实情境过渡到无人性化的机器面前。在这个机械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只需点击鼠标、敲击键盘,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理性的工具淡化了非理性的情感,面对“人化”到“物化”的转变和发展,人的态度、情绪、感情的表达受到限制,网络在表面拉近人距离的同时却使人的心理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态度体验,它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伴有一定的生理变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高兴和喜悦、气愤和憎恶、爱慕和钦佩等都是情感的不同表现。情感是一种内涵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精神活动,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的《情感领域》中,情感的含义不仅包含了哲学和心理的基本含义,而且内涵更为广泛,它包括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情绪意向或倾向等。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人是有感情需要的,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感情社会。“知识并不是文化要求的一切”。教育目的决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获得技能,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情意需求,使他们在知、情、意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讲,情感不可能与一个人的成长割裂开来,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习者习得知识、提高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顺应学习者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提高他们的情感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可见,情感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的情感才能。情感才能是在对情绪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来实现对个人心理调节的才能综合。一个人情感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这就是情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决定于智商,80%决定于情商。但情商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培养。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所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情感教育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都不应该忽视情感教育。
二、网络教育中的情感淡漠问题
现代网络教育虽然突破了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突破了传统的校园围墙和教学媒体,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形式上的单一性,但同样由于这些特征导致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的情感交流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教学资源中的情感流失
在网络教育中,原本丰富的教学资源学变成了简单的“课本搬家”或“电子教案”,用单调乏味的文字资料信息传输代替了原本应当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那些应当存在的、富有情感律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失落了教师人性化教学特色的、机械的、冰冷的文字语言界面。学习者只看到与文字教材差不多的流媒体教材,或一大堆教案的堆砌,而看不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情感化教学角色”的表演。师生间的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生无法零距离地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者的精神风范。在物理距离上远离现实校园,学生无从获得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氛围的熏陶。
(二)师生交互中的情感缺陷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习者面对的是隐匿在显示器后的“教师形象”,而无法真正聆听到教师富有表现力的讲课语言,更看不到具有个性风格特点和强烈知识暗示色彩的教师表情语言、体态语言和行为语言,使得传统课堂上那种能够激发教师课堂激情的活生生的学习者文化群体形象,和能触发学习者群体进行知识感悟的教师文化个体形象,已不复存在。教师生动活泼的课堂表演,学习者如痴如醉的知识聆听,师生之间的顺畅交流,似乎正在成为一个远去的梦。取而代之的是BBS留言板上学习者的问题和辅导教师的留言,借助E-mail师生双方进行的答疑。这一切交流活动,都是以语言文字形式进行的,缺乏情感的参与。
(三)“游戏化”导致的情感缺失
网络的虚拟性易使人类失去真实的生活,缺少现实感和判断力。比如,医学专业的网络虚拟手术系统让医学生练习做手术,军校的网上模拟作战训练系统让学生演练战场作战,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游戏化”。允许出错和反复练习,这虽具有提高技能、娴熟方略的正面效果,但也有轻视、漠视生命、麻木精神的负面心理隐患。极易造成人的情感淡漠。
(四)网络教学实践的简化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放到了技术应用、资源开发以及规模效益的形成等方面,造成了无暇旁顾的教育简化行为:将教育简化为教学,将教学简化为知识传授,甚至将知识传授简化为考试辅导。这种简化行为的运作原理,是将显性的有形的易考核的予以保留,将隐性的、无形的、不易考核的予以舍弃。如此一来,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创新教育等必然要淡出教育本体,从而使原本复杂的,以全方位、多维度为特征的教育系统工程变得简单了,原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关怀变肤浅了。
(五)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现实生活中的物理时空、身份性别、人情世故、行为规范等人际交流的繁杂因素在网络中均可以被忽略。人在网络中可以“违背”现实生活的惯例、准则,以相对的意志自由超自然、超现实地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网络环境中的这种人与人,网络人与现实人的交流变得不可思议。个人淹没于信息当中,形成“数字化人”,集体活动减少,相当多的人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盛行,大家安全感差;个人隐私虽有一定匿名性,但传播受众面大,传播速度快;各种心理疾病增多;由于网上各类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影响,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给人们的正常交往与互动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将学生异化为物,而且最终也使教师异化、从而使师生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三、反思与解决策略
网络教育中的情感缺失会导致人的情感淡漠,这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情感缺失”。单纯地把培养高智能、高技术的人才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而轻视学生的情感目标的实现,强调科学教育和认知领域,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和情感领域,从而导致教育情感层面日渐衰弱。二是情感领域教学设计困难。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者需求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一般来说理智领域的教学设计具有客观性和定量性,而情感领域大多是隐性知识,定义的模糊、定量表示的困难难以使情感用信息传输符号加以编码。三是交互不到位。远程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在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不太完善使得交互不及时,因而学习者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在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中,尽管有了资源超市,却很难保证学习者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中,由于缺乏现实生活的了解,彼此难以建立真诚的信任,更别提心灵的沟通。
网络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存在的情感淡漠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解决。
(一)设计情感化网络课程
作为网络资源的设计也要注入情感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这很容易实现。比如老师的语速、语调、表情、动作和眼神都可以传递情感信息。但在网络条件下,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文字或图片、动画来表达情感。所以在设计网络资源交互时要把情感符号考虑和设计进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的,促进情感交互,从而树立信心。
(二)实施探究、协同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建小组,形成一种平等、互的、探究、协作式的小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探究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消除学生社交方面的孤独感以促进学生情感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实施探究、协同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打破自我学习的封闭状态,师生、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还可通过举行学习报告会、集体研讨会,把学生召集到校园里来感受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来弥补网上虚拟的交流。
(三)反馈形式多样化
反馈是网络教学中互动的方式,及时反馈是人性化教学的要求,也是情感关怀的体现。采用多种反馈形式,有益于改善情感的交流。如除BBS、E-mail、NetMeeting外还有Weblog、WiKi、站点QQ等(实时或非实时的,视频或非视频的),甚至于采用打电话来回应对方,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反馈形式。
(四)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为学习者提供全程、全面、及时、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因此网络教学平台应及时提供辅导、答疑、讨论和作业评比等动态教学资源和信息,还要提供远程学习咨询,以及能够实施导航、内在浏览、查询、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的教学,能够实施网上教务、考务管理等,构成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增加教师对网络学习的参与度,使教师从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到减少学生困惑、如何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搜索引擎的选择、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动机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在线及时交流和同步、异步交互,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
(五)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目前,伴随着卫星通讯技术、交互视频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网络远程教学已经具备了多种交互手段和交互工具,允许教师和学生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形式进行交互式教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伙伴之间进行双向或多向交流的需求。实时聊天系统、网络过滤系统、课件制作软件等,WAP技术中的Peer-to-Peer的应用以及移动学习(M-Learning)中采用手机的彩信功能等,使网络教育中的个别辅导与协作学习成为可能,智能技术能帮助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些技术拓宽了网络教育学习者的交流空间,有利于情感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为网络教育的情感交流增添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爱锐,左明章.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2).
[2]谭千保,张进良.论网络教育的缺失:认知与情感的分裂[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一、首先我们要准备好工具:
包括锋利的剪刀、疏松的盆栽土壤、一盆叶子健康的非洲紫罗兰、育苗的小容器和一个喷壶。
二、非洲紫罗兰的叶插操作:
1、准备好一盆枝叶健康的非洲紫罗兰,最好是等大部分花凋谢后进行,想要叶子快速生根发芽,那么就不能选太嫩或太老的叶子,最好是选底部网上第二圈的叶子,健壮没有病害的叶子就很容易繁殖成功。
2、连同叶柄剪下来的叶片,要剪掉一部分叶柄,叶柄只需要留1/3左右即可,叶柄不要留太长,不然会干枯,影响生根。
3、先不要急着把叶子埋到土壤里,先要把叶片的伤口晾干,伤口未愈合就种容易腐烂吗,先放在一个干净浅盆,晾在遮阴通风处。
4、最后就用放在这个盆里面2周左右,环境不要太干燥,有灯光就行了,放入1~2厘米深的清水,这样叶柄下就能长出根系。
5、根系长到3厘米左右,就可以移栽到疏松的盆土中,土壤微润不潮湿,当然不要用深盆,很容易积水烂根,保持通风和温润的环境,温度保持20度左右。
樊增祥(1846―1931年),字嘉父,号云门、樊山,又号天琴,别署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出身武官之家。幼聪慧颖悟,勤奋好学。少时即有文名。后游京师,出张之洞、李慈铭门下,得恩师指点门径,文名更盛。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累官至陕西、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后,避居沪上,不久寓居北京,曾任参议院参政。樊氏博学强识,擅诗、词、文;犹工诗,有诗作三万余首,其中次韵、叠韵之作颇多,以对仗用事为能,在诗坛享有盛名①。著述勤奋,著作达数十种,皆收入《樊山全集》②。
樊增祥不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也是这个时期颇有影响的词人。其师李慈铭就认为:“今世词家,独吾与子珍、云门耳。”③这一评价自然有师弟自我标榜之嫌;事实上,在近代众多的词人中,他们师弟虽也是名家,但并不是那么杰出,是很难负其自誉的。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樊增祥收在《樊樊山诗集》(上、中、下)中的词,计有《东溪草堂词》二卷、《双红豆馆词赓》一卷、《弄珠词》一卷(见《樊山续集卷二十八・二家词赓(下)》)、《五十麝斋词赓》三卷、《樊山集外卷六(诗余)》一卷,共约780多首词。对一般的诗人或词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而对樊山来说,与其诗相比,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也正因如此,樊山的词名一直为其诗名所掩。事实上,樊山词的成就也无法与其诗的成就相比。其师张之洞就说过:樊山的文学创作,“诗第一,文次之,词又次之”④。
樊樊山为词“始学苏(轼)、辛(弃疾)、龙洲(刘过),继乃专意南唐二主(李Z、李煜)及清真(周邦彦)、白石(姜夔)”;“五十以后,不名一家,多师为师,取屈曲尽意而止”。其词主要创作于中、晚年。尤其是晚年,樊樊山才名富有,又以清遗老寓居京师,为“楚中三老”之一,与友朋文酒唱和极盛,且又“髻盐蘖模端忧多暇”⑤,遂填了不少词。其词多绮语,引来非议颇多,有损其格。但就其词的整体创作来说,尤其是他早、中期创作的词,由于个人的为官、为学、交友以及生活经历等原因,不少赠答题咏之作,却写得清娓动人,饶有情致。请看其《满庭芳》:
明刊《薛涛集》,为乙庵题。
万里桥边,枇杷花底,闭门销尽炉香。孤鸾一世,无福学鸳鸯。十一西川节度,谁能舍、女校书郎。门前井,碧桐一树,七十五年霜。
琳琅,词半卷,元明枣本,佳语如簧。自微之吟玩,持付东阳。恨不红笺小字,桃花色,自写斜行。碑铭事,昌黎不用,还用段文昌。
乙庵即沈曾植(1851―1922年)。曾植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巽斋,晚号寐叟,别署乙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郎中、安徽提学使,后署安徽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学识渊博,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这是樊山老人为好友沈曾植获藏的一部明刊本《薛涛集》而题赠的一首词。这本《薛涛集》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提到薛涛,学人们都熟悉,她是唐代著名歌妓,极富才艺,与刘采春、李治、鱼玄机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又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她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著名诗人都有唱和。词的上阕简述薛涛生平,慨叹她一生清苦,到75岁时凄凉死去。下阕则具体描写明刊本《薛涛集》,揭示题意,进一步赞美薛涛的多才多艺。全词述事有如白描,委婉曲折,分寸亦把握颇好。再看其《齐天乐》:
己卯春初,寄子珍都门。
雕轮试碾瀛洲路,萋萋又生芳草。锦树垂灯,冰河试艇,约略春回琼岛。花砖步早,看袖拂宫黄,御烟微袅。苑柳依依,认君犹是旧时貌。
离人江上望极,倩青禽寄与,芳绪多少。解玉烟皋,传梅水驿,别是新来怀抱。风情渐老,自小别吴江,便疏歌笑。回首瑶京,碧天云缥缈。
子珍即陶方琦(1845―1884年)。方琦字子缜,一作子珍,号湘湄,一号兰当,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督学湖北、湖南,号称得士。喜书画,工诗古文词。樊、陶二人都是李慈铭的高足。光绪二年是光绪登极恩科,樊、陶二人都参加了此科会试。结果,子珍鱼跃龙门,入翰林院学习;樊山则名落孙山。他们都住在李慈铭的官邸,朝夕相处,切磋唱和,成为挚友。第二年会试,樊山终于如愿以尝,高中进士,亦入翰林院学习。于是二人关系更为密切。散馆后,两人分开,虽天各一方,却常有信函往还。此词作于光绪五年(1879年)。词中述写两人之间的深厚交谊和分开后浓烈的思念之情,委婉曲折,自然真切,不愧词场老手。又如其《金缕曲》:
为爱伯师题《秋江菱榜晚霞图》
照影情波里,映秋汀、菱花一翦,晚霞明丽。镜里春人红裳薄,刚似芙蓉并蒂。有无限、夕阳诗思。蘸取明珠多少泪,染情天、一抹鲛绡紫。浑未隔,绛河水。
潇湘旧爱牵芳芷,甚新来、凉苹罢采,玉双系。侧帽花间填词客,只办香吟粉醉。早料理、双鬟钗费。一舸霞川寻梦去,唤杨枝、作姊桃根妹。谁会得,五湖意。
《秋江菱榜晚霞图》乃晚清学者、文学家李慈铭所绘制。李慈铭(1830―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改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别号孟学斋、花隐生、霞川花隐,晚号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湖林馆、白华绛跗阁等。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仕途不顺,入赀为户部郎中。生平学识渊博,通经史百家,尤长于史学、小学,工诗词、骈文,又善书画,名满朝野,被大学士周祖培、兵部尚书潘祖荫奉为上客。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目睹朝政日非,不避权要,大胆抨击时政,表现出忧国忧时之心。樊山应乃师之请,为《秋江菱榜晚霞图》题写了这首词。词中摹写越缦老人徜徉山水湖林之间的意趣与生活,细腻真切,文词清丽动人,甚得乃师欢心。
其《长亭怨慢》也是为人称赞的此类词作:
题张樵野廉使《琴台秋禊图》,即送之山左。
听江笛、烟中⒂铮唤起汀洲,断鸿无数。渺渺晴川,暮帆摇曳、向前浦。月痕娟楚,刚照入、牙台去。除却酒樽时,只载得、焦琴玉麈。
凝伫。把山公高致,写入淡烟轻素。黄骢去也,又相送、晚枫江路。蕙带结、满握愁红,柳枝怨、明湖秋雨。算剩有琴边,一叶残云无主。
张樵野即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出身世宦之家,纳资为知县,累为朝中重臣荐举至道员,并累官至户部左侍郎。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曾两次走出国门,担任多国的出使大臣。期间,受命管理京师矿务、铁路总局,支持康有为变法。后,被慈禧太后革职,遣戍新疆,后被杀。他既是晚清有名的外交家,又是颇负文誉的文学家。工诗文,善绘画,喜收藏,同樊增祥交谊甚密。这首词就是在张荫桓即将启程赴山东就任、樊增祥前往为之送行并见其所绘《琴台秋禊图》感兴而作。词的上阕写《琴台秋禊图》,重在表达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下阕写送行,重在表达离愁别绪。整首词写得委婉含蓄,情真意切;词中多处用典,却自然妥贴,了无痕迹。
樊山早年所写的一些吟咏农村景色和个人感受的词,亦颇有特色。如其《虞美人》:
余昔旅食潜江,往来于三湖四湖间者凡五六年,率常以夏令过此,则荷叶如云,朱华绮望,舟行其间,左右皆花枝萦带也。比以九月再至,风香露粉,零落俱尽,但见疏柳成行,湖水Q绿而已。抚舷怅然,遂有斯制。湖滨儿女有能歌者,固将受之云。
年年来去明湖路,打浆依花步。女郎家住水香村,一路低荷软柳似青墩。
今年重泛明湖曲,秋水莹寒玉。荷花浑不似当年,只有断桥垂柳尚依然。
樊山早年曾在潜江、江陵等地书院教书多年。这一带都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每当夏天往来其间,只见堤岸上杨柳依依,草绿花红;湖中则荷叶一望无际,清香弥漫,鸥鹭飞翔;不少渔船穿行湖中撒网捕鱼,不时传来阵阵歌声。舟行其间,颇为惬意。但多年后的深秋再来此地,岸上只有疏柳在寒风中摇曳,湖中则是一望无边的绿波,荷叶花粉早已零落。前、后相较,不禁让人感慨无端。又如其《倦寻芳》:
积雨初晴,春暄极美,独步至绿萝溪上,归赋此词。
紫桐细乳,黄鸟轻飞,春丽如画。约略溪桥,总有倩红相亚。细柳腰身轻似燕,小桃颜色娇如马。更东来,问经过多少,曲台花榭。 已负了、南园佳约,西竺香期,芳事都罢。甚处惊鸿,也似浣纱娴雅。照影羞临春水曲,避人遥在垂杨下。谢东风,那边来,暗飘衣麝。
阳春三月,积雨初晴,阳光普照,分外温暖。迎着明媚的春光,独自来到郊外溪流堤畔,放眼四望,只见流水潺潺,杨柳轻飘,桃李争妍,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置身其中,好不心旷神怡!然而,面对如此美景,却不能与亲人友朋共赏,又不免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伤感。全词写得清丽澹远。再如其《双调望江南》:
甲申秋九月过灞桥尝赋此调,比以暮春再至,红亭碧柳,依依有情,用前调写之。
关中柳,殊有故人情。二月青丝堪络马,一春金缕不离莺。流水带红亭。
三年别,车骑此重经。好是南山与君眼,春来不改旧时青。认得弃]生。
光绪十年(1884年),樊山被朝廷任命为宜川县令。在赴任途中,樊山于九月七日到达西安近郊的灞桥。站立桥头,只见“秋柳数株,摇落可念,枨触既久”,颇有些感伤,便写了一首《双调望江南》的词。几年后的一个秋天,词人又一次来到灞桥,并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灞桥旅店题壁》(亦题作《八月六日过灞桥口占》)。此次来灞桥正值暮春,满眼的“红亭碧柳”,草木葱茏,花艳叶绿,鸟飞蝉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心情分外舒畅,不禁想起甲申年过此所填的《双调望江南》词。于是,仍用前调写了这首词。全词写得颇为清丽别致,与其《灞桥旅店题壁》可说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樊山早、中期所写的一些怀人之作,亦颇有特色。如其《凤凰台上忆吹箫》:
六月既望,为亡妇忌日。自丁卯及今,逾十三寒暑矣。是月方移居横街圆通道院,窗外修柏一树,月明风细,如闻秋声。永夕彷徨,写以商调。
粉镜全抛,衣香尽灭,更无梦到楼西。为道潘郎文采,渐减当时。惟有年年今夜,多情月、长照虚帷。尘封处,犹余锦瑟,长与人齐。
天涯又逢肠断,正晚花庭榭,萤点罗衣。香篆里、初温玉茗,小]红栀。惆怅十三年事,无人觉、鬓已成丝。绳河转,移灯别谱秋词。
由词前的小序可知,此词大约作于光绪六年(1880年)的六月间。十三年前(即1867年)的六月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樊山的妻子离他而去――这对经济上本来就极其困难的樊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年来,樊山虽然为了个人的功名、仕途和全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但一直都没有忘记亡妻。每到其忌日,无论自己人在何地,不是写诗追念,就是填词缅怀;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写得情真意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妻子去世后,樊山坚守17年不续弦,时人都感到不可理解;这件事对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亦实在难得。樊增祥的同僚涂少卿就曾对樊氏弟子田某称赞道:“子之师,奇男子也。自弱冠至四十,不御内者十七年,此岂易到耶?”⑥
再看其《莺啼序》:
十余年来,爱师、子珍寄余诗札多至盈尺。暇日展视,春明旧事恍在目前。于是子珍怛化忽已三载,爱师浮沉郎署,音讯亦疏。余薄宦秦中,了无佳兴。以畴昔亲爱之人,一旦有死生离别之感,徒持其生平手迹,慨想前尘,亦可悲矣。爰制此阕寄爱师都门,并告子珍之灵,使知故人之心不隔幽显也。光绪十三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