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文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文朗诵

课文朗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朗读

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语感又是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组成部分,朗读与培养语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化朗读对提升语感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在初中课堂上强化朗读的意义

1.强化朗读可以陶冶情操,升华人生。

初中语文课文篇篇文笔优美、构思巧妙、质量上乘,作者们都饱含深情地用妙笔,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课文就是一种感化、熏陶,朗读这些文章会使人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会使人受益终生,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从朗读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激励学生树立“从小学知识、长大建和谐”的远大理想。

2.强化朗读可以品味文章,升华语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诗、词、小说以及剧本等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富有感染力,可以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自己升华语感。首先强化朗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比如,在教学《望岳》这首诗时,就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情;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诵读品味作者的绵绵乡情。其次强化朗读可以体会文章的形象。例:在上《登飞来峰》这首诗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体会作者表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再次强化诵读可以体会美妙的语言。只要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就可以体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议论文的逻辑,不仅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还可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之终身受益。

3.强化朗读可以提升表达水平,升华能力。

强化朗读对于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成绩和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对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和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朗读,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通过强化朗诵,帮助学生准确领悟词语和句子的内涵,背记佳词妙语,为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基础,全面升华自身能力。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朗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1.规范诵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正确读”。

学生在课堂朗读时,教师应认真倾听,朗读之后,教师要实事求、恰当明了地进行分析、总结之后,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必须姿势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准确,节奏合理,语调生动、富含感情。努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朗读兴趣,如此长期地进行练习,定会使师生的朗读声情并茂、和谐婉转,真正读出作者之情、文章之情、人间之情。

2.营造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尽量说”。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营造丰富多样的说话活动形式。笔者可以尝试开展成语接龙竞赛、音乐和诗词欣赏、即兴演讲比赛等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不断丰富教学实践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说”之中。比如,在学习了初一第一单元的诗歌之后,根据本单元要求,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让学生开展研究探讨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围绕这个主题活动,搜集有关材料,然后归纳、整理、撰写成小论文在全班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通过这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对诗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又能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构建灵活机动的督促方式,让学生“大量读”。

加强对朗诵的督促,首先要加强基础工作,就是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也是训练朗诵的基本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要结合朗诵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诵知识,使其有“迹”可循,有“章”有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要让读准读畅、如此环环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4.打造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尽兴说”。

课文朗诵范文第2篇

1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什么是朗读技巧?朗读技巧,就是指为了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2以情煽情,找准重音

在我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教师范读时的眼神变化,面部表情都能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鸟的天堂”一课时,文中写了作者两次来到了鸟的天堂,但是因为来的时间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就不同,第一次来时是在傍晚,只看到了大榕树没有看见一只鸟;第二次是在早晨看见有许多的鸟,在指导学生朗读大榕树的美丽和鸟儿的多时,我注重了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的变化,有时还配上动作将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另外我还要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听清楚每一句话的重音在哪个词上,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这里的大和不可计数就是重音)(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这句的到处是重音)这样学生再朗读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进入情境了,而且还能把赞美的语气读出来了。再如:低年级《红领巾真好》一课,这一课是一首诗歌,全诗分为两节,第一二节主要讲可爱机灵的小鸟;第三四节主要讲少先队员放鸟巢和自制警示牌,告诉人们要爱护小鸟。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在讲解时要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在范读的时候注重了字音,“红领巾真好”的真;“崭新的木牌上写着不许打鸟”的崭新和不许打鸟等等,这样学生既读出了感情,又理解了课文。

3直接引导,对比读文

对于有些句子,蕴含感情比较复杂的句子教师可以直接的提示,如:把这样的句子抄写在小黑板上或者是打印在纸上,一句一句的帮助学生标出重音、指导如何停顿,让学生自己试着读、互相比较读、跟着教师读,直到读出感情为止。例如:一年级“小壁虎结尾巴”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两个句子:(1)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第一句是课文中的原句,第二句是对比的句子。首先让学生分别读一读这两句话,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课文中的原句会好一些,能读出课文中小壁虎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小动物,向别人借东西时口气要委婉一些。与此同时也能教育孩子要做一名有礼貌的好孩子。

4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读书氛围。一些比较欢快的课文教师可以找一些欢快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朗读课文;如“红领巾真好”、“荷叶圆圆”等;有些悲伤的课文教师要找一些低沉的音乐,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在低沉的音乐声中就很容易入情入境了。再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有些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情境: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森林,认识了一位狮子妈妈和两只小狮子,这节课这两只小狮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现在让我们找一找这两只小狮子,看看它们在哪呢?在做什么呢?在这一情境的创设下,学生读文的积极性就会很浓厚,很想知道这两只小狮子在做什么。所以学生读文时也会很认真,入情入境。

5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总之,指导朗读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做好必要的示范,努力营造情感朗读的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良好读书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益终身,让我们从小就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吧,让好习惯陪伴孩子们一生。

课文朗诵范文第3篇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老师提议让我们在明天举办一个小聚会,可以报名参加,也可以报一些自己拿手的节目。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的参加,有报名讲笑话的,有唱歌的,有模仿秀的,各种各样,这时我开始想,我什么都不会做,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我报什么节目呢,我思来想去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可朗诵,因为有的课文老师说我朗诵的很好,所以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朗诵,回到家中,我选择了以前关于记忆儿童节的课文,我熟练的读了好几遍,然后开始朗诵,这样可以保证自己朗诵时不会因为不熟练出现停顿,我练习了好多遍。

真希望明天的儿童机我可以发挥自己的实力把这篇文章朗诵的很好。

课文朗诵范文第4篇

一、从音节音调入手,夯实学生“语言”的根基

要说好话,首先要说准确,然后才能有语言文字艺术的价值追求。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咬准每一个音,能够正确拼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低年级是学生学习语音、语词、语调的最佳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所以,这一阶段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先天优势将语音基础打好,才能为学生的说话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音学习一定要下大力气,对辅音、元音要严格进行区分,要将每一个音节的发音方法掌握好,辅音音节的发音方法尤其重要,对其中的卷舌、翘舌方法,气流的强弱方面一定要把握到位,使学生读准每个音节,并能将音节进行拼读。例如:“b p m f”、“d t n l ”、“g k h ”、“j q x”这四组音节的发音方法在气流的强弱控制、音节的爆破与否方面都是学生要注意掌握的。教师也可以将相同或者是相近的音节串联起来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拼读学习与训练。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教材第二册第22课《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一句在字音上比较容易混淆的话,如“司马光砸缸”。这句话中的“光”和“缸”两个音节就需要多加练习才不会出现“司马缸砸光”这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顺口溜给学生(例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使学生通过练习顺口溜来提高语音辨别能力和自己的语音发音水平。

二、从朗诵赏读入手,陶冶学生“语言”的情操

在低年级学生能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朗诵。通过朗诵学生不仅能够熟悉课文,并借朗诵这一方式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得到一个很好的把握。而学生朗诵文章,对语音巩固加强也有重要帮助。同时,学生对文段的断句、停顿、语调升降逐渐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此外,学生对一些优美的句子也能够有一个牢固的学习和把握。故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赏读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途径。

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第5课《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歌,断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断句都是2、2、3,从感情基调看,这首诗歌“月落、乌啼”是一种比较萧索的景象,而“江枫、渔火”是此时作者在深夜看到的船外之景,“对愁眠”可以看出作者的无眠和愁绪,从这两句来看,我们发现这首诗歌的整体基调是低沉的、落寞的一种感情,学生读起来应该是低缓声调,音调的变化也不太明显,到“姑苏城外寒山寺”感情又相对平复了一点,没有那么的深沉、低落了,但是到“夜半钟声到客船”借用钟声来反衬周边的寂静,自己一个人羁旅在外的愁思,学生朗诵的感情基调又要比开头两句更低,通过这样的朗诵欣赏才能将作者的那种孤独情感表现出来。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文章的字、句、段的把握都还很浅显,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朗诵课文,多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诵课文,并对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做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从竞赛辩论入手,促进学生“语言”的提升

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朗诵比赛或者是辩论比赛。朗诵比赛针对的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等基本的说话准确度和好听度的考察。辩论比赛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这样的课堂小比赛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度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是非常好的训练。

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比赛,如:

1.语音,可以是最基本的10个音节朗读,如“z c s ao ou iu un ün y w”,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认读,看看哪组学生的发音最为准确。

2.语词,可以找出5个基本的词汇,如“爸爸、祖国、骡子、、悄悄地”,然后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3.对语句的考察,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然后看看哪位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例如苏教版教材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锄禾》、《江雪》等课文,并且,朗诵第一名的,颁发小红花或者纪念奖章,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还可以开展辩论比赛,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难度也要大一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出题的难度。例如可以就所学的苏教版教材第三册第4课《做什么最快乐》这篇课文出一个辩论题,正方的辩题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快乐”,反方辩题为“做大家认为对的事情最快乐”。然后教师可以挑选出支持正方、反方观点的同学各4名进行辩论。这样的辩论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和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能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使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让学生不仅能说话,还会说话。这是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低年级教师,我们只有迅速转变观念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学会从教学的细节着手,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课文朗诵范文第5篇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语文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教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