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净土五经一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其实,高三生物复习并非杂乱无章,以下方法和技巧可供考生借鉴。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把书本变薄,把知识变厚。
建议每天利用20分钟读教材,因为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成为命题点,而每道试题也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再现。那么哪些知识才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呢?
将高考中的常考点、易错点进行合理提炼,并按照专题复习。如细胞专题、光合作用专题、细胞呼吸专题、遗传及变异专题、植物激素调节专题、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专题等,这些小专题在近三年的高考中都是命题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只要对照书中所列知识小专题,化整为零,逐个去突破,就能有效地全面掌握和排查知识,而且也能避免因知识多、琐碎而无从下手的弊端。
通过以上复习我们就能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到实处,再结合讲解,从而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融会贯通,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巧“烂熟于心”。
二、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对基础知识强化记忆的同时还要注意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纵横引申和拓展,构建成知识体系。一方面可以对照复习书的目录对知识点进行回忆、联系,把各知识间的联系串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把零散的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便于准确地记忆,迅速地提取,灵活地运用,对于回忆不起来的知识要及时复习相关章节,然后画出重点、难点、疑点,有针对性地听课。另一方面可将一个专题内的知识通过一条主线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或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复习资料中的前4个专题囊括了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将这些小专题绘制成一个细胞专题,利用这个专题也可以纵向与后续小专题构成的增殖专题、代谢专题、遗传专题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细胞生命活动的大专题,从而将知识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形式在头脑中构成一个体系,提高综合能力。
三、强化能力,提高应试技巧。
理科综合中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那么,主要考查哪些能力呢?
生物学科对能力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
2.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
3.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
4.探索和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用恰当的方法探索和验证生物学事实;
5.获取新知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和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
以上五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也体现了高考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是逐级加强的。具体表现在:
(1)表述能力: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答案。
一轮复习中,熟记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只凭死记硬背是不能有效巩固、检验知识掌握效果的,要充分利用试题中的填空来检验。各名校试题中的填空内容是命题者充分考虑、慎重选择的题目,而且兼顾了高考考查的高频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这样通过相关填空的检测既能有效地掌握本部分知识的考查点,也对知识进行了对比、梳理,从而有效节约时间,进行针对性的记忆和训练。
(2)注重图表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对图表、图形的分析题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图表分析题考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题目的训练,要建立图解与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方式,学会读图,学会分析资料,学会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
大量有关图表的试题,内容涉及生态和环境热点(如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如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工农业生产及人类健康热点(如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和国内外大事,从而有效帮助考生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以及迁移信息的能力。
(3)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实验题是高考理综试题中赋分较高,而得分率较低的题目,是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瓶颈之一。从近几年的考查情况看,实验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考查的又多是实验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实验设计,并在实验设计中包含了对实验方法、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细节的考查,所以“得实验者得理科综合”。复习时,要加强对实验设计能力的专题训练,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实验步骤,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和灵活性,并加强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
(4) 重视应试技巧。
应试技巧也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学会辨别试题指向;学会找题设中的关键词句;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和无关信息;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学会分析图表、数据和曲线;学会选择最佳答题方案;学会将新信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有不少考生反映:对教材上该记的知识点都记牢了,可考试就是拿不到高分。原因有三点:一是审题能力不足,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二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较差,不会根据题意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三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答题不规范,专业术语常写错。所以进行必要的模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但在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里,面对繁杂的复习资料上的习题,如果一味地陷入题海就会使复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只顾做题,也会错过自己静思、静悟和模拟作答的过程。因此如果考生认真选择一本汇集了各省市的名校试题复习书,书中的习题也都经过精挑细选,并且附带了题目的详细考查点、题目难度层次和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等,这样就可以通过自主解答,然后对照答案与解析使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更明朗、更清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四、优化复习方法,事半功倍。
联系前后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学会利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均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常用的复习方法有:
⒈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纵横比较,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细胞呼吸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因素与光合作用的比较,免疫调节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等。
⒉串连法。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物流 成本美国 中国途径
一、美国物流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专家RobertV. Delaney先生认为,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并据此提出,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
物流总成本二运输成本十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然而这一计算公式,是基于物流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来考虑的。它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运输成本包含了几种常见的运输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同时还包含了货运成本和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
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利息,它是由于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其中:
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x库存总金额
把库存占压的资金利息加人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则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来计算的,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二(存货持有成本十运输成本)4%
这个4%的比例,则是一个经验值,大体上符合美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损失巨大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缺乏规范的核算,但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己在探讨和摸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国外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美世顾问等调查中国物资市场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物流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服务模式和运作观念落后,人才短缺,成本高、效率低。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中的比例平均占9. 5%一10%之间,而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20%-40%,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全社会物流成本结构中,运输费用增速明显,占总成本的比例有所下降。当年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55 %,比上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保管费用增长相对较快,比例有些上升,当年保管费用占物流总成本为 31.4%,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速回落,占物流总成本比例保持13.5%,只比上年下降了0. 1个百分点。
三、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一)降低运输成本的途径。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货物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往返运输、迁回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充分提高运输效率。在满足客户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运用运输管理系统(TMS )将小批量分次付运适当合并为较大批量一次付运。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货物的破损率,提高运输效益。
(二)降低存货持有成本的途径。
1.提高仓库的利用率。目前,我国已有仓库面积3亿多平方米,而其空置率却达到40%。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使用第三方物流、实行作业标准化、采用直接从厂家到客户的付运方式、采用较高效率的仓管系统、无纸化办公、考虑采用托盘操作或租用托盘等措施提高效率,减少存货和仓储费用。
2.合理控制库存水平。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保有一定的库存量,以降低缺货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降低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
用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武装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中国与美国物流成本的最大差距在于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我国为14%,美国仅3. 8%。这反映了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差距。
(洛阳市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服务工作的对策,并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当前公共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对文献用户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用户服务;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7-02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一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传统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经不是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来体现,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和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网络服务模式来体现.
1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不但摧毁了公共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搜集保存、加工整理、使用和服务模式,而且打破了图书馆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新型的服务模式也随之出现.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渐从满足部分用户纸质型书刊文献需求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网络覆盖领域内所有信息用户并以提供文献数字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模式.其主要有:
1.1 开放型服务模式.网络的利用,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突破了地域的“围墙”和“阵地”,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主要方式为:将采集、加工、组织的文献数字资源,通过网络建立的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向各个基层图书馆提供,由此供给广大用户使用.例如:洛阳市各县的文化示范区正在建设的总分馆制,就是利用网络设备和设施,逐级建立总馆和分馆,形成四通八达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所有文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系统扩大查找、借阅和阅读范围,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满足城市里不同用户的需求,又满足了农村广大农民用户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得到充分提升.
1.2 主动型服务模式.各馆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通了各项服务工作.例如,通过洛阳市图书馆的网站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办理续借、预约图书,还可以浏览文化新闻;了解新书动态和馆里的活动信息;文献信息用户还可以在网上利用馆内储存的大量数字资源.这样,大量文献信息用户开始“走进”图书馆,而图书馆服务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由被动服务变为了主动服务.强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3 针对型服务模式.通过网络方便了交流,与用户的心近了,了解用户的需求更快了,并能紧密地配合社会用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读者的满意率不断攀升.例如:洛阳市图书馆通过网站,开通了“读者之声”、“参考咨询”、“实时咨询”等服务的版块.网站收到信息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和咨询,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给予答复.这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1.4 政策型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换方便快捷,公共图书馆网站通过与政府网站链接,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并能及时了解市政府当前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快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决策服务.如:洛阳市图书馆网站在近两年的政府"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同时,还针对本市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的实现使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
1.5 多样型服务模式.网络不仅使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范围扩大,也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由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多样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及现代化的多功能设备,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把文献资源迅速向数字化的多媒体、光盘型和数字网络型转移,大大提高了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的效率.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更广泛,载体形式更多样化.公共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搜集者和传承者,转变为文献数字资源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1.6 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环境使图书馆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也从单纯的借还图书服务,转变为多层次文献数字资源服务.更多的图书馆业务人员从事的是文献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加工,并对文献信息的每一个环节增加了智力投入.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文献数字资源中心.图书馆业务服务人员,被称为“信息员”、“导航员”等.例如:洛阳市图书馆网站上提供的书目数据库,就是一种新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也是将简单的查询服务方式,逐渐转向了智力型服务模式.
2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用户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用户对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表现有:1、服务方式多样化与服务范围国际化;2、服务时间及时化与服务方式个性化;3、服务功能集成化;4、服务效益增值化.公共图书馆要掌握用户对文献信息的种种需求,立足于“读者第一”,以文献信息用户需求为中心,从软硬件、人员、技术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最大成效的实现双方价值,图书馆才能更好的发展.2.2 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服务观念:从“单个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服务;服务范围:从只能提供本馆馆藏转向可提供全球性资源;服务内容:从单纯提供纸质文献转向数字资源和多媒体服务;服务方式:从手工操作向多元化发展.
2.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2.3.1 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3.2 应该从宏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公共图书馆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等专网链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3.3 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
2.3.4 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3.5 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身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中国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
2.3.6 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文信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介绍到中国,更好地为我国信息用户服务.
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基本采用了总分馆模式,因此打破了多中心、多系统、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格局.由此网络环境下各馆要强调协调一致,实现网上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服务功能.如:总馆与分馆的网络建设要一致,统一规划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各馆在业务上以及资金和人力上都要分工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
3.2 强化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价值.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而文献资源的价值是通过用户的阅览、学习和使用来显现的.公共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文献信息资源和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的优势,利用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处理使之转换成为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辐射面大、快速、便捷的优势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使得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还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和服务功能,并体现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3.3 拓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要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文献的书目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搜集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他们都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3.4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崭新的网络时代,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万文娟.Humam Library: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阵地[J].图书馆论坛,2014(1):27-33.
【关键词】现代旅游;东林寺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佛教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类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东林寺作为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具有十分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来到寺庙进行游览。然而其佛教旅游开发现状与其高质量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并不匹配,同时旅游对东林寺各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东林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现代旅游对东林寺的消极影响,对于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旅游对东林寺消极影响的调查分析
基于文章的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问卷,就旅游对东林寺的消极影响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共收回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0份。
现代旅游对东林寺消极影响的问卷分析:
(1)游客不良行为对东林寺的消极影响分析
在参与调查的游客中,游客的行为如表2-1所示,这些行为会对东林寺产生不良影响。其中,燃烛烧香、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这三类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分别占到了58.62%、48.28%、32.41%。这是因为部分游客来东林寺朝拜、祈福和还愿,他们用燃烛、烧香来表达心中的虔诚,过多的烧香对空气产生了污染 。
(2)现代旅游对东林寺僧人的消极影响
如图2-1所示,在参与调查的僧人中,认为旅游活动的开展会减少僧人休闲游憩空间的占60.55%,持否定意见的占39.45%;如图2-2所示,在参与旅游是否打扰僧人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同意的占68.33%,不同意的占31.67%;如图2-3所示,在参与旅游是否增加僧人精神压力的调查中,同意的占62.11%,不同意的占37.89%;如图2-4所示,同意旅游影响僧人修行观点的僧人占调查人数的72.15%,不同意的占27.85%。可见,旅游对东林寺僧人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2.现代旅游对东林寺的消极影响
2.1 破坏了东林寺的生态环境
一到旅游旺季,东林寺游客云集,可能超过了东林寺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游客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例如游客在拜祭的过程中点蜡烛、焚香等行为,导致空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此外,由于东林寺建筑多为木架结构,燃香又易造成火灾;燃香产生的大量烟雾不利于古建筑等文物的保护。有些游客环保意识差,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攀折花木以及对景物的任意刻画、涂抹,会对东林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东林寺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游客产生的垃圾仍然会对东林寺水环境等产生污染,使东林寺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受到了威胁,造成东林寺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东林寺的可持续发展。
2.2 不利于东林寺佛教文化的保护
佛教文化是指因佛教活动而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是由佛教物质文化和佛教精神文化两部分构成。佛教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绘画、佛教饮食等。佛教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佛教伦理、佛教礼仪、佛教法事、佛教节日、佛教音乐等。东林寺胜迹如林,著名的有出木池、三笑堂、虎溪桥、聪明泉、上方塔(据说供奉着佛驮跋陀罗带来的五粒佛舍利)、下方塔(又称雁门塔,即慧远墓)等。游客的到来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提出了挑战。由于游客的某些行为(如毁坏佛像拿回去做纪念、乱拍佛像)会对东林寺的佛教文化产生破坏作用;同时因为游客人次的增加,加大了一些佛教建筑的损毁,如虎溪桥,因为游客来东林寺旅游,增加了人们通过桥身的次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得桥面磨损的比较厉害,加快了人文景观的老化,它们会慢慢失去原有的光彩。
2.3 挤占了僧人的时间,影响僧人修行
自古以来,僧人远离俗世,避居山林,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随着东林寺旅游的兴起,僧人已无法像以前那样与世隔绝,避世清修。由于每天有大量游客涌向东林寺,东林寺已无法保持往日的清净。一方面,游客到东林寺来游玩,打破了它的宁静;另一方面,僧人的修行时间也受到了挤压,为了与游客更好相处,他们会花些时间去思考一些问题。虽然大多数游客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不能否认有些游客的行为(比如男女之间过于亲密,女游客衣着暴露),在僧人眼中是对佛门净地的亵渎,会对僧人的修行产生不利影响。
2.4 减少了僧人休闲游憩的空间
游客的到访使得僧人在东林寺活动的空间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地方本来是僧人修行的场所,由于游客参观游玩,使得僧人不得不放弃在这些地方感悟佛法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僧人在这些地方休闲游憩的时间。
2.5 打扰了僧人的正常生活习惯
在参与旅游打扰僧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查中,同意这种观点的僧人占68.33%,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占31.67%,因而旅游活动对僧人的生活习惯确实有干扰。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习惯与游客大有不同,东林寺僧人日常生活一般有早晚课、念佛堂日课。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东林寺来,为了保障寺院的正常运行,东林寺就会安排僧人去处理相应的事情,这打乱了他们的修行安排,从而打扰了僧人的正常生活习惯。僧人为了能使自己更好的修行,会改变已有的生活习惯,以避开影响。
3.东林寺旅游的影响调适
3.1 正确定位东林寺的功能
东林寺是修行弘法的场所,过度地、盲目地发展旅游,会导致东林寺失去原有的核心价值。因而东林寺在发展佛教旅游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功能,始终要牢记这一点——东林寺作为宗教场所,它不是一个赢利性的单位,而是僧人和信徒的精神家园。基于这样的考虑,东林寺发展佛教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弘扬契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佛法,积极服务社会。在“以人为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下,东林寺将游客和信徒的捐赠用到了寺庙的建设上,并积极向社会辐射,开展社会福利事业,范围涉及慈善基金会、弘法等方面。东林寺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利于佛教的繁荣进步;另一方面,东林寺要提高自身的佛教素养,积极扩大净土文化的影响力,并牢记东林寺的宗教功能,这是东林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营造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东林寺具有宗教场所和旅游景区双重身份,其核心身份是宗教场所。如果东林寺失去了宗教价值,其旅游价值也将大大降低,最终导致东林寺的不可持续发展。当前东林寺为了营造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开办了净土宗研究生班,向出家众和在家众招生,学习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法义等;每年开展净土文化夏令营活动,参与活动的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讨论学习。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东林寺需要从更深层次发掘、弘扬净土文化。通过营造浓厚的佛教氛围,加强东林寺佛教文化底蕴,这可以从多方面入手:(1)向社会推出佛教研讨班,主要是招收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青年,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佛教礼仪和研习佛教养生等,来提升东林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2)定期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目前东林寺的佛事活动在信众间有较大影响,但在宣传上还有待加强。(3)开辟禅园。游客在师傅带领下,深层体验寺院生活,包括聆听禅师授课,静坐禅修等,这可以加深游客对净土文化的理解与学习。(4)东林寺大师亲自讲经,传递佛教文化的真谛。(5)突出东林寺的寺院文化。一是突出东林寺的传统文化,如开辟专门场所纪念历任高僧等。二是突出净土文化,如播放净土音乐及举办净土茶道表演等。
3.3 提高东林寺僧人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僧人是东林寺的主体,是东林寺发展的核心力量,东林寺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寺院僧人及工作人员的素质。东林寺在历史上曾出过不少高僧,如慧远、贯休等,东林寺的脱俗之气也历来受人推崇。拥有良好形象、具备足够佛教知识和道德修养高的僧人,能对游客和香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东林寺发展佛教旅游,僧人受到的物质诱惑会增多,需要有比前人更坚定、更纯洁的信仰。在东林寺开展佛教旅游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世俗事务,需要足够的工作人员处理。东林寺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一些义工,他们处理寺院日常杂务,接待外来居士、游客,为接引广大信众提供了方便。东林寺僧人和义工的素质普遍较高,但其中还是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对他们加强管理,用佛学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也有助于维护东林寺佛教氛围。
3.4 发展东林寺佛教生态旅游
旅游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佛教的生态观,恰好符合生态旅游的发展。佛教要求人们善待一切生灵,对大自然不能无度占有,更不能恣意破坏。这种佛教理念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人与人平等相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相一致的,在开发佛教旅游资源时理应遵循。
开发东林寺佛教旅游资源要坚持走生态旅游的道路,才能调适佛教人文、自然景观和旅游开发的矛盾。东林寺佛教生态旅游使游客感受佛教的生态底蕴,保护佛教旅游资源,是一种绿色型、保护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旅游。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践东林寺佛教旅游的生态性。
3.4.1 采取合理手段,从管理上坚持生态性原则
(1)正确筹划。东林寺佛教文物古迹的修复和重建,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特色,坚持“修旧如旧”,切忌“整旧如新”,周围的人工造景也要与之协调。(2)合理规划。合理开发东林寺的接待项目,在开发时要控制旅游规模和人数,使东林寺各方面井然有序。(3)警示、规范游客行为。通过东林寺的标识牌,提醒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做出破坏东林寺环境的事情,如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
3.4.2 宣传佛教教义的生态观
佛教中有许多教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教义,如惜福、节约、素食、放生、绿化环境等,向游客进行宣传教育,使游客的观念得到净化,自觉保护东林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1)保护自然环境。东林寺作为佛教圣地,生态环境比较好。因此,在开发东林寺佛教旅游资源时,必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特别要杜绝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保护人文景观。东林寺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如上方塔、下方塔。这些人文景观历史悠久,需要受到格外的保护。
3.4.3 倡导、组织一些具体的生态活动
寓“教”于游,让游客充分体验佛教的生态原则,让生态观念贯穿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如:通过放生和品尝东林素食等活动,提醒游客不要滥杀生灵,无度索取;通过建议用敬献鲜花来代替焚香烧纸,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建议游客“惜福”,提醒游客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现代旅游对东林寺的文化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旅游对东林寺的影响利大于弊,其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东林寺的发展。同时通过对旅游的消极影响进行调控,可以实现东林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艳,德村志成.论旅游业与佛教文化的共赢发展——以杭州灵隐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