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师二附中

华师二附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华师二附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1篇

合理安排时间复习

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

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每一遍复习都有侧重点

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效果比单纯的记忆要好;为此,要掌握知识应注重理解,而且每一遍次的复习不能简单地循环往复,要有侧重点、针对性;这样可使复习以及对知识的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2篇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业改革还跟不上步伐,市场上现成作业是“多”“繁”“杂”,但绝不够“新”“优”“精”,可谓良莠不齐,很难说适合我们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作业进行“选”、“编”,把“选”和“编”结合起来,更容易适合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身的发展。习题的“选”、“编”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次推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建立了“选题练习――纠错强化――变式拓展”的模式,强化了“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换。本文就习题选编原则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难求全面,权作引玉之砖。

一、查漏阶段:有针对性的选题练习

通过第一轮基础性、全方位的复习,正确地选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习题是关键。“选”是指选择别人或现成的优秀的、合适的作业,但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套用,而是有所选择。试题内容的范围,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那么,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是命题工作的法律文件,不能超越。不能仅凭教师的好恶而超过规定范围选题,这无形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与我们提倡的减负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笔者建议把选题的主要精力放在近年高考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上,从中选出符合当年高考要求的试题或试题的部分内容。同时要照顾到基础性习题(包含特定教学单元内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以起到稳定情绪、激发兴趣、深入浅出的作用),开放性习题(包含过程开放型和结论开放型,主要训练发散和求异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充分调动潜能的习惯)和实践性习题(包括类似科学探究过程的简约程序,主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地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结合,从而达到对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更好地把握。

高三复习中有一部分时间是用来考试的,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自己知识的薄弱点,从而来弥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还是审题粗心大意;是化学术语书写错误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心理紧张,等等[2]。只要这样不断反思与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培养化学学习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观点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复习指明方向。

二、补缺阶段:有目的性的纠错强化

经过第一步的练习,学生的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本模块中对于知识的运用情况。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必须进行分层教学,让后进生“吃得着”、“吃得了”,让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因此,教师在选编试题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编基本巩固性试题、拓展性试题、综合性试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而对于群体性的易错问题、“盲点”问题要重点讲,并在讲解的基础上继续选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成果总结,看看哪些毛病已经“痊愈”、哪些“顽症”尚未根除、哪些是新犯的“毛病”,从而不断地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难点。

另外还要说明两点,第一应该引导学生把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知识点相应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点,标出该点纠错题位置、出处、错因及简易分析等内容。第二要注意控制题量,保证学生在30min左右完成练习,维持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和效率,这样的题量也保证了教师能完成每份作业的批改,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

三、提升阶段:有指向性的变式拓展

通过错点强化,学生需要进一步对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试题,为了更好地挖掘化学知识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并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要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2]。我们鼓励教师在分析学生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对题目加以改编或创新,对涉及的知识点向多侧面、广角度进行合理变换,即进行变式训练。这样可以保持原命题的本质不变,不断变换原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形式、或空间、或内容、或图形等,产生新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去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解决一类问题的变化,让学生逐步养成深入反思化学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善于抓住化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化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进而提高化学复习的效率。

这里的“编”就是自己编写、设计、创制作业,意味着量身定做和创新发展。这不仅锻炼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的放矢地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新编试题重点要体现一个“新”字,即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试题设问要新颖,思维性要强。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挖掘化学试题素材,从生产生活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挖掘化学试题的素材,寻找它们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的契合点,命制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区分度高、能力立意的高质量试题。

例如:今有①CH3COOH;②HCl;③H2SO4三种溶液,选择填空:

(1)当它们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是_________。

(2)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的关系是_________。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电离平衡概念、不同溶液中pH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在讲评例题后,再让学生完成下列6个变式训练,意图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变式1:当它们p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关系为_________。

变式2:当它们p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则开始时反应速率_________,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相同状况),所需时间_________。

变式3: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烧碱溶液,需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关系为_________。

变式4: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①、②、③三种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烧碱溶液反应,要使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烧碱溶液的体积关系为_________。

变式5:将p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后,pH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变式6:将pH=5的H2SO4溶液稀释1000倍后,C(H+)∶C(SO42-)=_________。

通过以上发散训练,学生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如下图),认知结构得到重组,达到有效建构知识的目的。

最后强调一点,作业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适的量才是最好;作业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

参考文献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3篇

索尔・贝娄 《勿失良辰》 父子关系 异化

索尔・贝娄是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在《勿失良辰》中从文学方面探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孤独,绝望,痛苦,死亡,自由选择和人必须有的责任。《勿失良辰》审视了主人公汤米・威廉痛苦的一天,从早晨他在纽约中城区百老汇街的葛丽安娜酒店出现一直到下午在一个陌生的葬礼上痛哭流涕为止,写出了现今在美国这样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个人是怎样受到金钱定位,社会偏见的威胁以及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勿失良辰》中我们能够看到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即人物关系异化,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中反映出的父子异化关系。

主人公汤米・威尔姆是一个重情感讲信用的中年男子,可是他的生活却总是一团糟,没有人理解他愿意接受他,甚至他的父亲艾德勒医生都觉得他是个头脑简单,缺乏经验的。艾德勒医生虽年过八十但精力充沛,头脑灵活,永远衣衫整洁,口才也很好。但他只愿意活在他一个人的世界中,不想卷进威尔姆麻烦不断的生活中。他对自己儿子的痛苦不闻不问,总是摆出一副铁石心肠的样子。当威尔姆的生意遇到困难时,他本想从父亲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可是父亲根本不能理解他的行为,还告诫他说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无情无义。威尔姆想要的其实只是父亲的关心理解和家庭的温暖,可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也没能实现,父亲给他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不理解,责怪与失望。艾德勒医生对威尔姆就像对待自己的病人一样。作为医生,他对儿子的内心不感兴趣,丝毫不关心他,而且他还爱慕虚荣,总是在一些朋友面前吹嘘威尔姆生意成功。父子亲情在现代物质世界里发生异化,血缘亲情并不像以前那般温暖,充满关爱。

威尔姆和父亲艾德勒医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老一代力图保持犹太文化传统和年轻一代被美国文化所同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父子冲突中,父亲代表了对犹太传统文化的固守和坚持,而“儿子”拒绝接受犹太传统,但是在美国寻求同化却遭遇了失败。父子冲突的焦点是父子两代人对于犹太文化传统接受的程度及其各自的态度以及被美国文化所同化的程度。威尔姆和艾德勒医生之间的异化关系可以从威尔姆改名中看出,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威尔姆・艾德勒改为汤米・威尔姆,这表明他心里对摆脱犹太传统束缚和开始全新的美国式自我的渴望。威尔姆改名字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的父亲,因为它的父亲并不承认他的新名字,一直称呼他的原名“威尔基”。而他自己一方面努力想真正成为“汤米”但另一方面他却始终摆脱不了“威尔基”,这反映了他渴望保持的民族身份和融入美国的愿望的冲突。艾德勒医生实际上是一个半同化的犹太人,他比儿子威尔姆更能适应金钱至上漠视情义的美国社会。而犹太家庭是非常重视父子亲情和兄弟情谊的,艾德勒医生对他儿子的这种态度其实已经说明他自己也已经是一个半同化了的犹太人。威尔姆和他父亲之间的亲情异化就是通过他们俩之间对待犹太传统的冲突和矛盾表现出来的。威尔姆因追求同化而失败,以至于在美国社会中找不到立足之地时,他才意识到改名字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是无法去除他身上固有的犹太传统的。在小说的最后,威尔姆在一个陌生人的葬礼上失声痛哭,他只是在哭自己的苦难,以此来发泄自己被父亲冷落,拒绝并且嘲笑的痛苦,以及对冷漠的父子之情的绝望。威尔姆需要的只是最平常不过的父子亲情,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和父亲沟通,他父亲始终不能相信并理解他,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怀疑责怪他。究其根源,父子关系弄到这样的地步主要因为父亲坚持传统而儿子背离传统。“犹太性”可以说是父与子冲突的焦点。“在犹太移民美国化的这样一个过程中,移民们呈现出了种种矛盾的心态。这种传统与同化的两难处境体现在犹太移民身上也就表现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迷惘。”(刘兮颖)《勿失良辰》中威尔姆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和矛盾,表现出的是自我批判的意识。所以,在西方精神文明日趋没落的情况下,精神危机和异化已经成为时代病,人与人之间不能交流理解,异化现象呈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

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起源于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二战一方面给人们心灵造成很大创伤,使得人们对传统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另一方面,二战之后科技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且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然而,生存空间的扩大并不等于生活空间的扩大,人们没有从物质的富有中得到快乐,反而被物质世界挤压的无法喘息。“人类所取得的成就像滚雪球似的迅速增长,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变成了吞噬人的力量,也导致了人本身的物化。对物质的占有并不能带来幸福,相反,会让人感到极度的空虚。”(刘兮颖)

西方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世界,钱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贝娄揭示的正是美国现实存在的问题,父子之间的矛盾在《勿失良辰》中得到了深刻的刻画。物质生活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却没有跟上脚步,人们精神上受到金钱的束缚,成为钱的奴隶,在生活中满是烦恼麻烦,前途茫然,且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内心无助,充满绝望。通过威尔姆,索尔・贝娄揭示了人们对金钱的崇拜。艾德勒医生虽然有一笔可观的财产,却不愿意对儿子伸出援助之手。以至于后来威尔姆的钱全被塔姆金医生骗走。艾德勒医生选择了金钱,放弃了亲情。父子关系的异化直接原因是金钱,威尔姆曾对父亲说过:“不,你恨我,假如我有钱,你就不会这样了。上帝作证,你必须承认这一点,是金钱把我们弄得父不父,子不子的……我爸爸对我有几分像是陌生人”。当然父子关系异化的根源还是两代人对待犹太传统态度的冲突和矛盾。

总之,《勿失良辰》反映了现代美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而出现的人类关系异化,文中所谈到的父子关系,异化现象是整个人类关系的具体体现。索尔・贝娄通过《勿失良辰》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多一点爱,人们应该珍惜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在物化的世界里更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不要使精神世界成为一片荒原。

参考文献:

[1]索尔贝娄著.王誉公译.勿失良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4篇

一、课堂练习选取的相关要求

1.整理选取的对象

分析《考试说明》和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全国Ⅰ、全国Ⅱ,安徽卷作为参考,从中归纳总结出选择题、大题的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选择题:7道题共涉及12个知识点,大致如下:

(1)化学与环境、生活、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综合;(2)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定律);(3)离子方程式;(4)离子共存;(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6)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7)原电池和电解池有关知识;(8)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9)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10)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11)化学实验有关知识;(12)有机化学有关知识。

四道大题:共涉及6个知识点,(1)化学实验;(2)物质结构;(3)电解质溶液;(4)原电池和电解池;(5)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6)有机推断。

在高考中学生得分较低的是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化学实验,有机和无机推断。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2.明确选取的目标

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题目进行选取,是为了让练习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对练习进行科学、系统的选取,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练习的功能。

3.提升二轮习题选取的效率

练习题选取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综合性练习题能使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习水平,教师要给予重视。因此,要做好基础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的和谐配合。有效性包括练习题选择“度”的把握和运用时间的把握,习题贵在用得“精”“当”“巧”,需要把握最佳时机,掌握适当的“量”和“度”。

二、重视练习题选取的趣味性、情境性、实践性

教师平时要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注意它们与化学的联系;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如在课堂上加入这样的题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下列做法不利于食品安全的是( )

A.用聚氯乙烯塑料袋包装食品

B.在食品盐中添加适量的碘酸钾

C.在食品加工中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

D.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现在比较重视食品安全,本题以此为考点,考查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安全问题,如塑料袋、加碘盐、食品添加剂、农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通过本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了食品安全问题,关心身边的食品安全,也使学生觉得化学并不是枯燥的学科,对化学渐渐产生兴趣,而且在核心素养方面都有效地得到发展。

三、合理优化精选,提升调控能力

(一)目标导向性,练习题的选取要呈现多样性

1.内容多样化

在内容设计上,可以设计“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补充性练习”“总结性练习”等不同的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范”“解题策略”和“方法小结”等附加模块。

2.类型多样化

(1)选择题专题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选择题综合试卷中分布有7道题,根据题量一般限时在15~30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题为6分,失分太不合算)。一节课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使该知识点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能力。

(2)四道大题专题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主观题在综合试卷中分布有四道大题,一节课选一个知识点的4道题,限时35分钟完成,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一般一个知识点有2课时可完成训练,第3课时抽个别题讲评。

(3)每周进行一次理综学科内综合

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普遍的做法是限时训练,但是理综综合时间比较长。因此我们化整为零,限时用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试题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训练。7道Ⅰ卷选择题,4道Ⅱ卷题,限时45分钟完成。这样能充分利用时间,学生也能得到更有效的

训练。

三、重视化学课堂训练及时有效的反馈

1.变“全面开花”复习为“微专题讲座”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果采用“全面开花”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一是重点不突出;二是时间不够;三是容易使学生反感。采用“微专题讲座”的方法,学生会有一种新鲜感,必然会另眼相看、兴趣高涨。专题的内容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解题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因此设计专题练习,如差量法、守恒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与极值法等等,每个专题设计几个典型习题。

2.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在复习时必须做一定量的练习题,试题不要太难、太偏,但有些学生完全抛弃书本,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另外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3.体现习题递进式的顺序

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恰当的、合理的练习呈现顺序往往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产生一定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比较”这个专题时,只需将本专题常见的习题进行归类,我在二轮时设计成以下递进式的题组即可。

基础题1:在醋酸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关系是

递进题2:100mL 0.1 mol/L醋酸与50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递进题3:把0.02 mol/L醋酸溶液与0.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递进题4:将pH=3的醋酸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在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

基础题1属于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可以直接作答,不做展开。要求的思维层次比较低,有了题1的铺垫,中下等?W生就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解决其他习题,递进题2表面上看好像比较麻烦,其实只要一写方程就明白了,只是将问题由定性转为定量,其实最终溶液仍与题1一样,答案自然就出来了。而递进题3、4均是在1、2题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习题,每个习题均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需要用前一个习题的思维潜在方式和新的思维潜在水平结合起来解决。

华师二附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高三地理 二轮复习

思维可视化是指把本来不可见的思维通过一系列图示或图示组合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它有多种图示方法,如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逻辑关系图、模型图,这样更能促进学习和知识整合的构建,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增强复习效果,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概括、归纳、分析能力等)的有效途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与第一轮复习不同:一轮复习侧重地理知识点的细化,讲究考点的深度;二轮复习侧重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借助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点的广度。在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中,如何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将思维可视化落到实处,使学生知识储备更完善,提高地理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实用性,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运用思维可视化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看,高考侧重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影响因素、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地球与地图的相关知识;人文地理要素的区位、变化发展、区域发展问题分析,等等。这些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必须夯实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二轮复习教学环节中,在课堂上通过构建主干知识导图,使得学生对课堂地理知识的体系有完整的认识。

大多数的一轮地理复习板书结构是大纲式的,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相对单薄且独立。而二轮地理复习要进行地理知识的横向构建和纵向构建,即构建要素内部、要素之间的自然、人文领域的立体知识网络。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的有效手段是实施“思维可视化”。

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小结时用思维可视化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外,还可让学生绘制思维可视化图。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浏览整节或整章的知识,有大概的知识脉络,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并依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可视化图,再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概括要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或者布置课后作业――绘制思维可视化,小组长收集作业并进行完善,完善后的思维可视化图由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并给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改变传统的做笔记的方式,主动回顾知识,参与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过程,建构系统立体的知识网络,达到迁移知识的目的。所以思维可视化在二轮复习课中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清晰化概念,把知识化零为整,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学的课本由厚变薄,迁移能力逐渐提高。

整合地理主干知识、构建思维可视化图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整合过程,也是学生形成系统立体的地理知识再认知过程。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导图很重要,是二轮地理复习的主要成果,也是进行地理知识再整合的一个总纲目。地理二轮复习在这样的纲目指导下显得更有效。

二、运用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建模,快速解答地理试题

根据近年来福建省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能力立意主线,侧重考查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进行判断推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在作答高考试题中的问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把学过的知识和问题快速建立关系。为什么学生没有思路?回想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只是简单地重复和灌输地理知识,疏忽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思路,而运用思维可视化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思维可视化使学生将高中系统地理原理应用到地理问题中,构建分析思路,做到答题规范。因此,在高考地理试题评讲课中应该运用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建模,而不是老师包办一切模式。

例如(2014年新课标II文综卷地理部分第36题):(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此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解决此类问题,将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老师可以先让学生绘画思维导图,再组织学生交流,渐渐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最后通过学生展示,老师加以点评,达到进一步完善的目的。上图是在课堂上最后完善的思维导图,从此图可看出,解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答而不漏。

三、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进行课后复习

很多学生课后复习时,往往把课本和笔记翻开,从头到尾地看完和背完,就算是复习地理。这样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只是在重复和记忆知识,而没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故再回顾时就脑袋一片空白。也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明白地理问题,下次再面临同样的问题却不会,这些都能反映学生课后复习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老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可视化外,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使用思维可视化,让学生以思维可视化进行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二次消化。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复习使用思维可视化?笔者认为可通过下列的步骤引导学生:第一,抓住这节课“点”即关键的要素;第二,回想这节课老师提到的跟点相关的内容即线进行延伸;第三,回想跟这些“线”有关知识进行补充,建立模糊的思维可视化;第四,翻开课本和笔记本,查阅有没有遗漏的,进行标示,构建明确的思维可视化;第五,每次课后复习时,重新画一张,最后的思维可视化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