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素材高考版

作文素材高考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文素材高考版

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归纳总结;书面表达

作文课是高三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有效的作文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通过作文题目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的技巧。

一、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1.提高审题立意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往往被爆出“零分作文”的新闻,而大部分的“零分作文”的原因是作文严重离题。因此,在作文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让学生能够迅速、正确地掌握命题者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语文作文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所侧重,改掉传统作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的习惯,专门抽出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其次,要在课堂作文训练中结合人教版新教材来布置一些作文命题,尽量做到命题的多样化、细化、具体形象,总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在看到题目时才会静心分析,在头脑中整理出写作思路;第三,要依据近几年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进行课堂训练,要加大作文题目的难度,侧重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分析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探讨材料的引申意义,寻找立意点。

2.加大阅读量,为审题立意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指出:“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动手去作的。”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阅读模块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依据高考命题趋势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二、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培养学生总结各类文体结构的习惯

高三语文作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备考,让学生在总结归纳高中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课教学中,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高考作文题作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高考作文题展开训练,并且引导学生对历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找出高分作文的共同点。如,2008年有写偷看老师的日记来歌颂老师关爱学生的品质(63分)的作文,2009年有通过时尚写母爱(65分)的作文,这两篇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描写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主动总结高分作文的文体结构,虽然目前高考命题趋势是文体不限,但在备考时期可以让学生多写记叙文类型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一套行文方法。

2.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归纳作文构思的模式方法

除了学会总结文体结构形成自己的行文方法外,学生在作文课中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作文的构思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用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让学生自拟提纲,在拟纲训练中学生逐步提密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再对高考高分作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比自己拟的提纲和高分作文提纲的不同点,最后进行总结。经过构思模式的训练,学生不但对如何写作文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对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有了自己的心得。

三、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多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在写作内容方面力求做到新颖生动,在细节方面要做到语言细腻,引人入胜。具体在教学中可以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例如,2012年山东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在开篇进入主题后先后用了四个排比句结构,让读者耳目一新。又比如,2012年的湖南省满分作文《一只手上的中国》在开篇点题,层层递进,吸引读者深入到故事中。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了感悟和积累,在作文训练中也不再拘泥于模式化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文体意识;立意导向;赋分

高考作文是一种非常态的写作方式,它通过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习作能力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我国的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选拔人才。伴随着我国高考大范围自主命题,2004年话题作文的数量达到高峰, 2005年的高考卷中首次出现了新材料作文,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 2010年高考的材料作文的数量达到了历年之最。到了2012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

然而,每一个命题形式都各具优劣势,在应用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话题作文增大了套作的可能性,难以保证测试的有效度;材料作文限制过多,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立意空间;新材料作文的题型主要是事理类和事件类两种类型,它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立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无法规避的问题。比如多样的审题角度,容易使考生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角度产生套作,于是命题的思辨性被抹杀。

究竟采用怎样的命题形式才最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这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问题。为了消解作文命题的弊端,2015年一个新的作文命题概念――“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应运而生。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中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了说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其实,这类作文命题形式早在中国古代的策论写作中就出现过,与当下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也很相似,并且当下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也经常采用此种方式,这便说明它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需求的考试类型。很明显“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下达一个指令性任务,让考生更好地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遵循明确的命题要求来写作文。由于命题取材的时新性和话题性,它的写作方法与时事评论更接近。

历史上,诗文一向被奉为正统文学的正宗。春秋先贤提出“立德、立功、立言”,谓 “三不朽”。《周易》中也有“修辞立其诚”之说。其中,“立言”、“修辞”都是人们抒发志趣、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传之于世,给人以启迪和鞭策。“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气盛言宜”、“文以载道”等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打开一片新气象,甚至对当今的作文教学也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在写作文体学视野中,“文体意识”一直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没有直接限定文w,但在实际命题中却隐含着作文文体的指向。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很明显要写成议论文更适合表明态度,这样更能凸显出学生的思辨力。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于漪认为“议论文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①议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议论文对培养学生对事理的思辨和判断能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议论文在体式上变化不多,主要靠论理上的深刻透辟取胜,因而不容易写出个性和亮点。“任务驱动”型作文呈现出的文体方面的 “伪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变相强制。学生往往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集中积累“万能”素材,淡化“分析”,呈现出的作文模式往往是按照“观点(态度)--事例―结论(结尾空洞照应开头进行粗暴地升华)这一结构展开,而且不少考生在举例时叙述素材拖沓冗长,整个议论文变成“四不像”。与此同时,有些教师抓住议论文这一种文体来教,学生抓住一种文体来练 ,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作文的基础就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议论文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文字散发灵动的“魅力”。因此,那些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清新温暖的散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消失在高考考场上。

其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立意导向上,题目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从片面的时事热点中偏重对思想道德的考量。这种倾向削弱了作文思想的多样性和表达的个性化,已经蜕变成“命意作文”,学生的思考角度被限制住。这仿佛映证了林富民教授当年在反思话题作文时说的“目前的高考是误用国家考试,是选士意识的一种不当体现”。①高考作文命题必须要丰富发展它的功能,利用它的引导优势,让学生“对生命、对生存状态、对阅读的经典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见解”。

再次,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作文赋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其中一个重要写作原则就是“暗含主流价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不得主流意识的作文”,评卷教师们常常依据题目中强烈的“对社会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强化“主题”的正统性和重要性。“个性”思考被“公共意识”取代,高考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地作文被教条地揣摩和模仿,真正的好文章不会来自考场,因为它代表不了学生的最好水平,所以成熟了一段时期的向理性回归的命题趋势又陷入了“应试”训练的“百慕大”。

高考作文命题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在发展,比批评更重要的是提高和超越,需要长期从事高考作文阅卷和指导工作的专家、语文教研员和高中教师从学术的层面进行较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真正使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开放简明的题目、包容的文体、兼容的表现力、对于现实的关照和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 何明.中学作文教育实践问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亚盟.我国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4

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第3篇

活学活用,点石成金,谁能脱颖而出?

全国海选,同台竞技,精彩角逐――实力说明一切!

竞赛规则:

一、大赛设初中组和高中组。每三个月为一个赛季。《作文与考试》下旬刊“高分素材”将在1月、3月、6月、9月分四次集中刊登作文赛题和推荐素材。参赛者可任选每一赛季的三道赛题之一参赛。本刊将从2012年2月起每期择优刊发参赛作文。同时,大赛向全国一线教师、专家、作者公开征集赛题和推荐素材(每道赛题附2-3则素材)。赛题要求:大胆探索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风向的前瞻性赛题;题材新颖、视角别致、富于时代感和样式丰富、题型创新的赛题;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地、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的赛题;要求是原创赛题。素材要求:鲜活新颖为先,热点经典兼顾,形式丰富多样。征集赛题除供大赛选用外,本刊将开辟“素材题库”专栏择优刊发,稿费从优。以上参赛作文和征集赛题统一寄至《作文与考试・高中版》下旬刊“高分素材”(信封上注明“素材达人秀”),或发送至本刊编辑邮箱:st-arthur@163.省略/zuowenyukaoshi;腾讯微博:t.省略/zwyks-gzb

五、奖项设立与奖品:设季赛优胜奖一、二、三名和优秀奖2人,奖励《作文与考试》2012年下半年杂志;半年“素材演练达人”一、二、三名和优秀奖3人;奖励《作文与考试》和本社出版的《中学生博览》2012年下半年杂志;年度“素材演练达人”冠军、亚军、季军和年度优秀奖5人,其中冠军奖励《作文与考试》和本社出版的《中学生博览》《润》2013年全年杂志,亚军奖励《作文与考试》和本社出版的《中学生博览》2013年全年杂志,季军奖励《作文与考试》和本社出版的《润》2013年全年杂志;年度优秀奖奖励《作文与考试》2013年全年杂志。

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第4篇

2013年高考将成为甘肃省高考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是普通高中2010年全面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即将迎来的一次全新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由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构成,六个大题,18个小题。包括现代文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作文(60分)。第三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与第四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为选考题。必考题125分,约占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约占17%。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

语言文字运用,在总说中提出了“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总体要求,“致用”的目的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现在对于语言表达,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另外,将常见的修辞手法由8种增至9种,即增加了“反复”。2013年高考语文运用题分量加大,要指导学生坚持进行有效的书面表达练习,不能把不加推敲的“毛坯”语言呈现在试卷上。

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审题训练,审题决定了作文的层次。其次要训练考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能写出有清晰的文体特征的文章。最后要做好素材积累训练,一是积累哪些素材,二是如何运用素材。语言表达要有文采。应先将语言表达通顺、流畅了再提高“文采”,提高作文“文采”,需要运用好“三把剑”——比喻、排比和引用。

二.夯实基础

新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可以用几个词语概括:秉承传统,有所突破;重视基础,关注能力;强调理性,鼓励创新。考试内容主要由阅读和表达(其中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构成;二是试题分必考和选考两大类;三是试卷的布局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更加明确了,逻辑线索也更为清晰;四是就各考查内容的权重作了重新分配,单纯的知识记题的比重大大降低,而侧重于语文运用题的分量明显加大,呈现结论与呈现过程并重成为命题改革的主流。

新课标考查的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复习备考方法仍然适用。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梳理、基本能力的培养,还是基本方法的总结,都可以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高效的复习方法。所以,考生一定要牢固树立文本意识,扎扎实实抓好人教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部分内容,对教材中常出现的任何基础知识都不能轻易放过,才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试题。

三.强化训练

1、阅读速度要快,了解大意,尽可能地多读几遍,才能准确把握文意。

2、注意审题,确定答题范围和考点(内容、形象、技巧、语言),由此确定答题方向。

3、按顺序答题,由易到难,注意答题分值。

4、回答表现手法类题目时,切忌笼统,应该结合文章具体来谈,要有针对性。

5、在原文出处前后找答案要点,答案尽量用文中的相关语句来概括。

6、有字数规定的题目,作答时不能超过所给字数。没有字数限制时,应该多列几个小点。

7、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的题目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原文的语句,找出答案后改成自己的话。

8、要注意文面的工整、规范。

作文素材高考版范文第5篇

一、纠正观念

进入尾声复习后,学生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拼命做题,认为做得越多越好;二是对做题有了厌烦心理,不认真复习,认为复习未必有用,全指望“临场发挥”。这两种偏向都是侥幸心理的反映,都是极不利于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自己的观念。

后期复习,做题是非常需要的,但并非只有做题。首先是“题”的选择。省二模过后,学校都会拿出十套左右的有针对性的模拟试题布置为学生去做,或套题、或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次是“题”的做法。一定要学会用“脑”做题,在做题中思考,在做题后总结,在总结后运用。这样,才能起到“借训练培养能力”的效果,否则就只能陷于题海而不能自拔。

至于后期放弃复习的做法,则是完全错误的。考前一个月,状态的保持非常重要,而这种状态来源于每天的温故知新。因此,不但要复习,而且要保证每天有一段时间的复习。比如,每天给出一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或积累作文素材、或强化基础知识、或熟悉答题模式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最佳状态保持至高考。

二、知己知彼

语文复习中,若能做到对“己”对“彼”明了在胸,那么,复习的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知己”,指的是能清楚自己的备战情况,哪些知识点已经成竹在胸,哪些知识点还需再加强化,哪些知识点至今还不甚明了。比如,病句的六种类型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判断?文言阅读中的常见实词和虚词是否完全掌握?根据上下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否完全具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表达技巧是否牢记在心?现代文阅读中的几种题型是否能够应对自如?只有做到“知己”,才能在复习中有所针对性,有所指向,也才能使复习的效率最高化。

这里的“彼”有两层含义,一是《考试大纲》;二是高考考点。所谓“知彼”,就是要求大家对大纲和考点十分熟悉。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在解读《考试大纲》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还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试卷的长度、题型的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因此,对《考试大纲》一定要做到仔细研读、透彻领会,把语文高考复习的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大纲》的过程。

除了熟悉《考试大纲》,大家还要对高考的各考点烂熟于心,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将各知识要点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构建各考点的知识体系。以诗歌鉴赏为例,首先要知道诗歌鉴赏的几大考点,如语言、形象、技巧、情感四大类。再以其中的“技巧”为例,不但要知道“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大类,还要知道各修辞手法的作用、各表达方式的分类、各表现手法的效果等。

三、有的放矢

所谓有的放矢,就是强调后期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在最后阶段有较大收获。如此,“的”内容就非常重要了。

1.薄弱点

薄弱点,也就是增分点,将自己最短的一块木板增长,水桶的容量自然增大。当然了,这首先要求大家对自己的语文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哪里是自己的软肋,哪里是自己最短的一块。

2.突破点

语文的各考点中,有些考点是可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的,比如作文、诗歌鉴赏、社科文阅读等,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突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使效果最大化。

3.重分点

在语文考卷中,分值最重的莫过于作文和现代文大阅读,占去了82分的分值,可谓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两大板块得分可观,语文的总分自不待言。因此,大家在复习时可以将精力适当倾斜,让这两大块能够有很好的收获。

4.易得点

纵观语文试题,有些考点只要稍下功夫,便可将分数收入囊中。如背诵默写,最近几年只考查教材内容,只要认真记忆,便可稳操胜券。又如病句判断,只要将六种病句的类型透彻掌握,便可做出准确的判断。

5.调整状态

如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固定在上午9点到11点30分,提前调节好生物钟,以保证高考时的良好状态。又如可以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书看报,一来张弛有度;二来可以在看报中开拓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在读书中学习多种语言风格和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