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管理类专业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409.

[2]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1,13:150-152.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2〕9号.

[2]曾贵,王超.应用型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学院学报,2015(2).

[3]孙兆明.非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9).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93-0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 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 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由于MIS 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8]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E Jing-rong,LI Qing,RAN Jian-yu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Wanzhou 404000,China)

经济管理类专业范文第5篇

通过对经管类模拟软件实践教学的研究,发现在类似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实验效果不佳,很难达到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实践教学;仿真实验

1 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的现状

1.1 校内实践多以实验软件操作为主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殊性,不可能进行真实的训练。因此,大多数情况是在实验中心的电脑上利用一些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软件的操作流程逐步练习。每个软件都有自己的操作规则,系统自动设定参数,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规则,并能熟练运用,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课程。如果是期末集中实验,学生将在实验室进行一周的模拟实验。

1.2 不同专业各自为政

经济管理系下设几个不同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会计专业等,这些专业虽然都在实验中心进行模拟实验,但是依然是各个专业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进行练习,没有横向的、交叉在一起的综合练习。而实际的市场经济中,这些专业都是错综复杂的混在一起的。例如,企业的营销活动打算进入国际市场时,就会涉及到国际贸易中的知识,在做国际贸易时,仍然需要进行营销,但是这些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财务预算的支持,都需要会计的参与,还会涉及更多的方面,比如银行的信贷、物流、仓储等。应该说,学生现在做的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而已。

1.3 所学知识断裂

学生在理论课上的学习是每门课程逐一学习的,而模拟实验也是分别进行的,可以说从理论到应用都没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融汇贯通。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了销售和物流的知识,却不知道物流和仓储对销售工作及业绩的影响,具体会有多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独立的,这样到实际工作中,肯定会经常“碰钉子”。

2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兴趣逐渐下降

刚开始做实验时,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模拟的经营环境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接触、了解,做一些模拟练习也非常感兴趣。但是,每一个模拟软件都是要进行好几次重复的操作,即进行6-8个季度的模拟练习,做的次数多了,学生就感觉没意思了。而且,这几年实验中心上了不少软件,以至于学生从大一开始直到大四毕业,每年都有类似的模拟实验(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同),到最后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了。

2.2 敷衍应付多于思考

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都是敷衍了事。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去做实验,基本上是盲目的进行操作,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数据之间的联系,更别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盈利目标该如何进行操作。有的学生仔细的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每一步都详细的策划,但是最后结果却不理想;而有的学生随便点击,不过大脑,10分钟完成操作流程,但是结果却是得到高分。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更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下降,不能认真思考问题,进行试验只是应付差事而已。

2.3 试验教师懈怠,不利于提高水平

目前实验中心,只有两位专职实验教师,但是上实验课的学生人数多、学时数多,再加上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比较强,大部分的实验课都是任课教师兼职上实验课。这类教师毕竟时间有限,对于模拟软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是指导学生进行流程操作,对于软件中的参数设置,软件开发等工作力不从心,所以,就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实验在机房进行,老师负责指导,而大多数时间是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又不认真,很少提出问题,老师相对就比较轻松,慢慢的对实验课也不是特别用心了。所以,实验教师的整体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

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目前大多数的软件模拟实验教学只是走一个流程而已,没有实现我们的实践教学目标。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考

3.1 单兵作战改为团队协作

从经济管理系的整体角度安排实验,即把全系的学生混合在一起做综合实验,可以集中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实验时间调整为3-4周。这种调整需要其他方面给予全力配合。首先,各个专业、各个课程的模拟软件要整合在一起,每个环节、每项业务都要成为“产业价值链”中的一项具体工作;其次,要求实验教师不能只懂一种软件,要对每个软件都熟练掌握;最后,实验场地要进行扩大,能够容纳更多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

3.2 培养实践教学教师团队

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和实验教师团队有直接关系。多数高校教师都是只注重理论教学、搞科研,实验教学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教师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中非常的一项就是实验教师团队的培养和建设。首先,从学校要给予重视,增加其培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要求教师本身对其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

3.3 考核形式转变

模拟软件的综合实验,在大四上半学期进行,这部分成绩不再是某一个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平均占到20%),进行综合模拟软件实验后,考核成绩将作为一门独立成绩进行评定,并计入学分。为期3-4周的综合模拟软件实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学生胜任某工作的能力;第二,团队的总体成绩;第三,每个成员的个人表现;第四,老师对每个学生的考核打分。

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所有的模拟软件整合在一起,把实验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仿真实验室。在人们印象中,仿真实验是物理、化学等理工科的“专属名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管类等文科也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把制造企业、物流公司、银行、会展中心、工商局等政府部门、销售公司、零售终端、仓储公司等一切经济实体缩小、搬进实验室,让所有经济要素在实验室中进行,而操作这些实体的正是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先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实战演习”。

4 应注意的问题

综合仿真实验室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大量资金购置设备,需要场地,需要相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具备非常宽阔的场地,能够容纳各个公司、各个部门;其次,给每个公司、银行、政府等部门配置专业的仪器设备,虽然是仿真实验,但是和现实中所用的设备是一样的;再次,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的规则进行,不允许出现投机取巧的行为;最后,实验教师要进行监督和指导,并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