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者见罗敷

行者见罗敷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者见罗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者见罗敷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沟通技巧;逻辑性分析护理;神经内科复健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9-02

在神经内科复健期的护理中,如何实现有效护理,如何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如何创造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如何让患者感受到医者的关怀,都是目前医学界的难点[1]。针对这个问题,本次研究对沟通技巧与逻辑性分析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复健期的应用,进行初步尝试,旨在为医学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参考与行为依据。通过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包含56例病患,在患者复健期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观察护理效果的不同。针对对照组病患,提供常规性的复健期护理;针对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用多种沟通技巧,向患者提供逻辑性分析护理,在护理服务结束后,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收治112例病患,男性72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6-76岁,平均年龄:64.6岁;病情:86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对照组共56例病患,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37-75岁,平均年龄:65.2岁;41例脑梗死,15例脑出血。实验组共56例病患,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36-76岁,平均年龄:66.2岁;45例脑梗死,11例脑出血。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势等方面的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我院在收治112例神经内科病患后,依据分组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针对对照组,我院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护理;针对实验组,我院护理人员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沟通技巧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同时将逻辑性分析护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具体方法为:首先,护理人员应用沟通技巧,构建起良性发展的护患关系,使用人性化的语言与患者交流,针对神经内科病患常表现出的记忆力衰退与思维能力下降,护理人员保有绝对的耐心,在护理时做到眼神柔和、面带微笑,病患即使存在语言障碍,无法与护理人员交谈,但是却能从内心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从而提升了依从性,增进了亲切感与信任感。在护理高龄患者时,需要多次重复,以强化记忆,锻炼患者的记忆与思维能力[2]。其次,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要尊重病人,将病人视作独立的个体,保护其人格尊严。重症脑血管病患在疾病晚期常会处于昏迷状态,护理人员应一视同仁,不得马虎。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比如进行输液、鼻饲、翻身、抽血时,都应该叫出患者的姓名,讲明为何进行相应操作[3]。如果病患出现烦躁、躁动、反抗等负面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耐心劝解,避免出现护患冲突,在保护患者尊严的前提下,疏导其不良情绪,确保护理程序的正常进行。逻辑性分析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首先了解患者病情状况,从整体上明确护理工作的程序,积极做好相应准备。在进行护理服务时,遇到问题不是在病患身上找原因,而是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与特点,找出针对性对策,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神经内科病患多数伴随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这些都导致患者存在人际关系交流的缺陷,很多患者做不到生活自理,常出现负面情绪,比如自卑、失望、担忧、恐惧、焦虑等。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应用逻辑性分析护理,指导患者积极处理生活压力,指导家属安慰病患,鼓励患者宣泄内心郁结,调整心态与情绪,最大限度地保证积极的心态,促进复健期的康复。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P

2 结果

经过复健期护理,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护理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

3 方法

在临床领域,护理是辅助治疗的必备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的诊治。护理工作集合了医疗技术与人性关怀,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神经内科,很多患者病情危重,需要进行急救与护理。病人多数存在沟通、生活自理、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不便,对其进行的针对性护理的难度更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4]。为研究沟通技巧与逻辑性分析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复健期的应用,本文选取112例病患,开展对比试验,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在神经内科患者复健期,沟通技巧与逻辑性分析护理的应用,相对以往的常规护理,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进程,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适合得到更多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倪丽,谭巍,陈敏,余琼.神经外科坐位手术患者的术中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9(05):114-117.

[2] 赵丽华.人性化护理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情绪及行为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1(10):135-139.

行者见罗敷范文第2篇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的结尾写愁,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久不停歇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广,之浓,之久。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没有渲染手法的运用,只是用江水形容出愁的绵绵不绝,无穷无尽。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句通过描写风、天、猿、渚、沙、鸟这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渲染出肃杀苍凉的秋江景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思与迟暮之感。

又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诗歌创作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烘托可以用人烘托人,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的本意是要表现罗敷的美貌,但又没有正面写她如何美,而是通过过路人、耕、锄者被她的美貌吸引而行为为之迟,年轻人见之搔首弄姿的描写,写出了罗敷美丽的程度。

烘托也可以用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烘托也可以用物烘托人,如白居易《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弹奏完乐曲,音乐美妙动听,引人入胜,作者不是直接写音乐的余音袅袅,而是通过写周围船上的悄无声息,人们沉浸其中尚未走出音乐的境界,江面寂静,月白风清,从侧面进行烘托的。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第一,看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

第二,看从属关系:

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作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回头再看例(1),“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4)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先写衾枕之冷,再写窗户之明,又写竹折之声,连从三个方面来烘托夜雪。托体是“衾枕之冷”“窗户之明”“竹折之声”,主体是夜雪。与渲染不同,烘托的托体与主体,既不相似,也不相属,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再回头看例(2)。托体是行人、少年等人的反应,主体是罗敷之美,托体能够反映主体,但托体并不是主体的具体表现形态,托体和主体并不相属。

行者见罗敷范文第3篇

所谓模糊美,是指审美客体本身由于自身形象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一种朦胧模糊而又确实真切的审美感受。模糊美是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美,是一种能够激发读者丰富想象的美,它的美,就在于既朦朦胧胧又真真切切。

分析如下:

一、姓名的模糊美

《陌上桑》中的美女罗敷 ,作者虽写其美,却无一字正面描写,全凭侧面点染烘托。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美貌女子常用的姓,“罗敷”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美貌女子常用的名,围绕着主人公的姓和名,作者在反复强调着一个“美”字。“好”,刘熙《释名》曰:“好,巧也。如巧者之造物无不皆善,人好之也。”“好”的本义即指姣好漂亮的女性。作者以“好女”来赞罗敷,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女主人公的美貌异常和超凡脱俗。至于罗敷是如何美丽,诗中没有明说,完全依靠读者的想象来创造。从主人公的姓和名以及“好”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中,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各自的头脑中加工至美的罗敷的形象。罗敷的美,在诗中体现出来的既是一种真切、确实的美,又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美,是一种读者在各自头脑中经过自我加工的光彩照人的美。

二、形貌的模糊美

关于罗敷的形貌,诗中仅具体地描写了她发型的时髦、耳环昂贵及服饰的华美,至于她形貌的美丽,主要是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她以后的种种反应来体现的。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写了人们见到罗敷以后对她的惊慕与倾倒,甚或由此引起的微妙的家庭纠纷,让读者在旁观者反应的折光中,觉得女主人公确实美得超群出众,好得异乎寻常。从描写中,人们只能得到罗敷奇美无比这样一个模糊概念,至于她到底如何美丽,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读者都会在各自脑海中幻想出一个至美的罗敷的形象。

三、结局的模糊美

《陌上桑》的结尾同样运用了模糊美的手法。在诗歌的结尾,罗敷以夸夫的方法巧妙地规避了太守对自己的不轨企图。罗敷的夸夫既是对太守“宁可共载不”的可耻要求的坚决拒绝,又是罗敷聪明机智、临危不惧性格的典型显现。诗歌在罗敷的夸夫声中结束了,这出喜剧也在胜利的欢乐中闭幕了,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比如使君听了罗敷的夸夫之后,如何张口结舌、不知所对,如何尴尬狼狈、无地自容,如何战战兢兢、逃之夭夭诗中并没有写,然而读者却又完全可以想象。作者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交给读者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从而为读者展开了一个远比诗篇文字字面所显示的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文学创作中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也具有模糊的美。模糊美能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能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这可以从《陌上桑》中得以验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按照德国美学家伊塞尔的说法,属于“描写性语言”,它不像“解释性语言”那样准确,而是带有模糊性的。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所创造的可感艺术形象也是带有模糊性的。这种模糊性、不确定性既给接受者带来了某种麻烦,同时又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从而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美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并不仅仅为《陌上桑》所独有。如《红楼梦》塑造了林黛玉等众多美女形象,以林黛玉而论,她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以上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看,读者很难确定林黛玉是怎样一种相貌,只能模糊地有一个弱不胜衣、多愁善感的美女的形象。

行者见罗敷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

1.写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

《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描摹乐曲,而是通过周围听众陶醉其中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体现了它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属于侧面描写。

在理解侧面烘托这一创作手法时,我们还需要把握烘托跟对比、衬托三者之间的区别。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而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显然,这首诗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这几句诗用了衬托的写法(当然也有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现李凭高超的箜篌技艺,有这样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很明显,作者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行者见罗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叙述;议论;象征;虚写

一、运用叙述的方式

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这首诗写诗人走向院中而懒开院门这件事,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诗的前两句是说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停了,诗人缓步走向深院,白天也懒得去开院门。后两句是说诗人漫无目的地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细看小院景色,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那苍翠欲滴的青苔,好像要爬到诗人衣服上来。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学院内青苔的美丽、可爱,从这些叙述中流露出诗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

二、运用描写的方式

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诗人眺望远去的白帆,直到它逐渐消失在天边,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正滔滔向东流去。从这个景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送别朋友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不正像江水那样绵绵不尽吗?

三、运用议论的方式

如,宋朝诗人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此诗通篇采用议论的方式,弹琴需要主体“手指”和客体“琴”两种事物,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出美丽的声音。我们从这些议论中,可以悟出诗中的道理:主观和客观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则万事可为;二者相离,则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借助客观条件,更要进行主观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办好。

四、运用象征的方式

如,宋朝诗人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用作为象征物,它不同百花在一起开放,卓然独立,宁可死在枝头,也不愿在北风中飘落,从而表达了诗人坚守民族气节,不向恶势力屈服,不向元朝统治者低头,具有大义凛然的精神。

五、运用比喻的方式

诗中所写的甲事物,其实喻指乙事物(诗人真正要表达的事物),甲事物只是虚晃一枪罢了。

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若不看题目,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它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诗,其实它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作“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

六、运用暗示的方式

即诗人使用春秋笔法,不直言其意,字面意义看不出作者褒贬什么,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褒贬之意。

如,唐代诗人韩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从字面意义看,是写寒食节到了,法定禁烟,而五侯(皇帝宠信的太监)却不受这个限制,傍晚时分,皇帝让人给他们送去蜡烛,他们家里飘散着轻烟。这些内容暗示了:皇帝宠爱太监,造成太监掌握大权,最终亡国,警示唐王朝不要重蹈覆辙。

七、运用典故的方式

如,元朝散曲家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 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曲子用了三个典故:一是曹操带兵攻打东吴时,在长江中横槊船头,洒酒于大江之中表示凭吊;一是孙权在赤壁战役中,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一是诸葛亮在长江边上摆上八阵图,使曹军误入其中。这三个人都能在自己有生之年有所建树。作者运用这三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能够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的追幕和向往。

八、运用托物言志的方式

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描写的事物是“石灰”,它忍受着千锤万击,置身于烈火焚烧也不在乎,为的是把青白留在人间,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面对逆境、面对灾难、不屈不挠、永保清廉的节操,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历史的书籍上,也就是要在历史上留下美好的名声。

九、运用虚写的方式

如,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歌不是正面描写罗敷的美丽迷人,而是从侧面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的忘情反应,从而让读者展开联想的翅膀去想象,你想象罗敷有多美,她就有多美。这正是虚法的妙用。

当然,古诗的含蓄手法,不仅限于以上几种,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相关期刊更多

诗探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中国电子商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