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图: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图: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
一、课前诵读,精彩纷呈
课前的诗词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借助诗词的优美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诗词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2. 以诗带诗展思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其他的一些送别诗,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由于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因此,小学生解读古诗、体味意境就会比较困难。显然,这就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
不过古诗教学在各类高校中研究还是比较深透,因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因无从落手,于是开始模仿高校教师的方法,选择讲读、传授式的方法,展开古诗教学,从而忽视了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领着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死胡同”里恶性循环。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
面对这样的背景,不禁让很多老师和家长痛心疾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自身反思,改变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直面经典,还我童真。
在小学语文的第一学段中,古诗和儿歌、韵文一样只是识字教学的材料。但因为识字教学的材料为古诗,比较特殊。所以,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上,教师以各种游戏的形式让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再结合儿童自身生活实际,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只有用这种“童化”古诗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培养第一学段的儿童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学习的实效性。
一、蹲下去,和儿童一起诵读古诗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诗歌教学中更占重要的地位。诗歌由于富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
然而,对于古诗文来说,仅有朗读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该让学生诵读古诗。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只要我们能够俯下身子,听听孩子们的童声,从他们的内心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共同诵读古诗,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站起来,引儿童学会解读古诗
解词意,说诗意,就是要求学生的“表象外化”。学生由于个人的基础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然有差异。只有让他们脑中所组合的表象外化,才能比较透彻地了解诗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众多儿童的口述,不会的可以有榜样模仿,错误的可以得到纠正,缺漏的可以得到补充,使之逐步完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的听和说的能力。
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本身起点都比较低,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外化表象,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老师就会选择讲解的方式灌输。然而,这种灌输对于“胃口不佳”或者“根本没有胃口”的孩子来说只会是“消化不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迅速理解,找到突破口。
如一位教师执教《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根据诗意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简笔画:一棵刚长出嫩叶的大树,树边是一圈稀疏的篱笆,篱笆旁是一条伸向远方的小路。然后问:“你看图后告诉老师,诗中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图、读诗。很快便说出诗中写到了小路、树、篱笆等景物。而且理解了“一径”、“篱笆”的意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图画,诗画结合,并顺势引导:“看看图上这些景物的位置。你能说说前两旬诗的意思吗?”这样,无须赘言,学生不仅凭借图画理解了“小径”、“深”的含义,且能讲出前两句写的是:“稀疏的篱笆旁有―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的花已经落了,枝叶还未形成浓荫。”在教学后两句时,执教老师又询问学生:“你们读了后两句后,你认为图画上该添画些什么?”这一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执教老师用黄粉笔添画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和一执扇儿童,学生们一看图,喜笑颜开,兴趣倍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
又如一位教师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进一步启发道:“作者可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眺望江南?(画明月、诗人)”图中有明月高悬、江水潺潺、诗人独立,加上老师动情的描述和悠远的《春江花月夜》曲,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那个月色浓浓、令人倍生乡愁的夜晚,从而使他们触景生情、融情于景,领悟到这首古诗的深远意蕴,达到思想的升华。
只要我们能适时、适机地将一些图文、音响等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站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地去体会,解读古诗所表达的意思,这样就能得到事半功倍之效了。
三、跳一跳,促儿童灵活运用古诗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写道:“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诗教学的要求应明确合理,对儿童学古诗要求不能过高。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孩子,更不能苛求地要求从古诗中品出些什么人生的大道理。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如果,当积累成了“死记”的累积之后,那积累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了。如何才能让小学生,特别是第一学段学生将积累的古诗学以致用呢?关键就是“儿童”古诗教学方法的“跳一跳”策略。怎么“跳”,其实就是跳出学习古诗的“围城”,创设个体情境,让学生们根据情境来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可以想到谁的诗。
我们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执教《草》的一个片断:
教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名一学生到前边来1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教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学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教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啊?
学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新芽。
教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学生:……
教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学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教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学生:不是“窟窿”,是“枯”和“荣”,就是春天和夏天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教师:哦,我听懂了,我孙女儿真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我一直是都很喜欢梅花。所以爱屋及乌地喜欢着所有与梅有关的东西,手机里的古筝名曲“梅花三弄”更是百听不厌。
梅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傲骨,高洁。它与其它的花不同,它从不在春天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与其它的花争奇斗艳,而是选择在冬天。在寒冬,当所有的花儿都因畏惧寒冷而退却时,它却在冰天雪地中独自盛开着。那红艳的花,给洁白而单调的冬天增添了生机。
那红色的瓣,小巧的花朵,仿佛在倔强地向世人诉说着它的不屈不挠。不管风雪怎样的摧残,都依然挺拔着身姿,开得愈加的娇艳。
梅,作为我们家乡的市花,我想这除了与老家多梅,种梅的历史长之外,它还代表着我们梅州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梅州作为粤东山城,交通不便,是大家眼中的贫瘠之地。在古代还被称作“恶溪”。但勤奋勇敢的梅州人却毅然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客家人外出打工,创业,或出海。在吃遍所有的艰辛之后,有了成就也不忘回来建设自己的故乡。在今天,几乎每家一华侨的梅州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的“华侨之乡”。
梅花的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每一位客家人。人们常说,只要有天有地有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儿女勤劳能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早期有邓世昌,,黄遵宪等爱国人士,他们或带领广大群众英勇抗敌,或实业救国。近代有田家炳,曾宪梓等著名的企业家。甚至还有前泰国总统他信,新加坡总统李光耀等。他们是我们梅州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不但读懂了梅花精神,更是将梅花的魂深入到骨子里。
看看今天的梅州,一座座的大桥,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更是把梅州的经济推上了新的。我相信,拥有梅花精神的梅州人是不会安于现状的,只会更加奋发向上。在不久的将来,梅州将会更加的辉煌腾达。
一、根据语文书上各单元的中心话题训练说话内容
从初一到初三,各年级的语文书都是按单元编写的,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的话题。有的集中反映家庭生活,亲人之情;有的集中反映学校生活,师生之情;有的集中介绍仁人志士,爱国之情。教师可布置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见解。如教魏巍的《我的老师》这课时,可让学生说说“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另外语文书上有许多关于说话内容的说明和指导,并配有相应的说话内容。教师也可根据其中的一些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优秀服务员李淑贞接待顾客时,见到知识分子,她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爽利口,好不好?”见到工人进店,她说:“师傅,今儿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见到乡下大娘进店,她说:“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这位优秀服务员见到三种不同对象的顾客,问候语言也相应地做了调整,文雅、直接、朴实,恰到好处。教师根据这段内容,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向老农和气象员询问有关气象谚语的内容。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的发言有本可依,有话可说,既利于文本学习,又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训练说话内容
语文课上,学生研读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新鲜的问题生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这些问题进行说话训练。有位教师在执教《斑羚飞渡》时,问学生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不应该猎杀它们。在这篇课文中,正因为猎杀才造成了如此的悲剧,这是人类难以接受的。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以童话或神话的方式重新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个全新的美好的结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说出了美好的结局。又如讲完《济南的冬天》这课时问学生:“假设你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因为有即时情境的感染,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效果良好。
三、根据文本内容“空白”训练说话内容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未定性,指导学生对文本空白的探究,可让学生对文本有多元化的解读,借此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文章短小精悍,内蕴丰富深刻。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窗》进行多元化的个性解读,说出从“窗”中自己能看到什么、为什么。这时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同样是一堵墙,为什么在不靠窗病人的眼中是一堵光秃秃的毫无美感的墙,而在靠窗病人的眼中却成了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差别就在于靠窗病人有一颗善良的、热爱生活的心。他精心描绘一幅幅优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并不存在的画面。这样美好的“景物”也正是靠窗病人美好心灵的投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创造;生活中不仅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他们“说话”能力。
四、结合国内外、校内外的事情进行说话训练
当今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而且也要两耳“闻闻”国内外或校内外的事情。教师可要求学生经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翻阅报纸,将一些重要信息向全班学生“”。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都会感动学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如果教师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来说话,他们肯定会兴味盎然。我们还可以结合纪念“五四”运动、国庆节、教师节等活动以及学校里多姿多彩的生活等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所在的班级内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有刻苦学习者,有助人为乐者,也有不如人意处。可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既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结合成语、格言、古诗、名人名言训练说话内容
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语言简洁,含义隽永,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程门立雪”、“墨守成规”、“三顾茅庐”、“刻舟求剑”等成语,不仅故事情节生动,适宜于说话,而且还包含着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等。古诗中有的诗抒发了一种情感,有的诗描写了一幅美景,有的诗叙述了一则故事。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的图景、故事重编一下,口述给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