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学习氛围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结合小学教学,就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谈谈以下思考。
教师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这就要求以科学的精神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材。在教学时,我力求把教材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知识的新观点、新材料。这就必须在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各科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后面教学内容基础,教师要多花时间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学会知识的迁移,对知识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的不同个性得以张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对难点逐个击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教学内容。例如我在教学《渔夫的故事》这节课,先让学生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让学生想一想: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接着让学生交流对渔夫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最后总结,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智慧的巨大力量。这样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解决了文章的难点。教师要吃透教材,比较透彻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这样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教学的目标才能了解清楚,才能准确把握好教学时间,才能把前后知识与训练的联系处理好。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学生的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着手,密切联系语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让情节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调动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对教材要加以处理,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和修饰整合,让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教学情境,把日常生活情境加工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内容作为课堂情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想方设法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大量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素材是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应用材料,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拓宽思路,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时,将实际生活知识和课堂知识紧密联系,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如果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从心里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由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学。教师在上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预设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设法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其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出问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小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由此掌握大量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心,在参与中提高兴趣,增强能力。
一、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兴趣培养,使其乐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源于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知识产生需求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吸引学生,怎样把教材变活,怎样展现学好思想品德课这一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形式多样,讲解生动,操练灵活,并且注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时巧设一定难度,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培养,完善教师的人格魅力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教师的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愉悦,感到振奋。特别是教师的眼神,能表达出很多的情感信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能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因此,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通过情感的体验内化成道德及行动,这还需要完善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也包括了教师内在的特点,如风趣幽默、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有爱心、宽容……往往这样的老师是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本人曾看过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里面有个案例给我很深的印象,书中举例一学生捉弄老师,把橘子皮放在讲台上,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老师勃然大怒没有找出“案犯”并惩罚全班进而耽误整节课,另一种则是幽默化解:我喜欢剥了皮的橘子而非橘子皮。不用多说清醒的老师都知道应该选第二种处理方式,因为这种幽默的方式能有效化解师生间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也有其特点,他们的表扬也不是简单的几句赞美的话语,而是具有有建设性,表扬的语言是描述学生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们的感觉,而不是去评价判断学生的性格和品行。因此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式的表扬就像药物一样,可以暂时让学生感觉舒服,然而他也会养成学生的依赖,会成为学生获取称赞的源泉。另外,评价式的表扬会让学生备受压力,会引起他们的自卫和逃避。联想起自己上课,原来我一直在犯这个毛病。一道题,第一个学生没有回答正确,第二个学生回答正确我就常常这样表扬:好!非常好!表现不错!真聪明!……却不知这种无心的对比式表扬严重打击了第一个学生,甚至还有很多没有做出这道题的学生,也被打击了,有的学生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切!有什么了不起的!而被表扬的学生要么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错,要么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表扬而麻木。仅仅因为一道题我就对学生做出了好还是差、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判断,怪不得有很多学生尤其是中下生在课堂上越来越不敢开口,生怕被老师或学生认为自己很差,甚至下课后也不敢来问。我想这种针对具体行为的表扬能让对的同学开心也能让错的同学不会受到打击反而会去反思自己。课堂是学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地方,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喜欢课堂,就算课后再怎么补也很难学好这门课程。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人人都需要他人的赞美,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尤其需要。学会赏识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恰如其分的对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获得进步。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小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后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
三、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充分利用教学中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
关键词:基于主题; 前置预设; 运用技巧; 智慧理答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81-001
什么是理答?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与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候)、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本文就如何在品德课堂智慧理答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基于主体,智慧理答
有专家认为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如可以给予肯定或表扬,可以提供补充信息或必要的解释,可以探问或转问,也可以复述或重新组织学生的观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陈述正确的观点或答案。所有这些决策的生成,对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对话的流畅性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有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程的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此,作为课堂评价的一种特殊方式,课堂理答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承认由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理解水平高低所造成的学习层次存在差异,尽力做到以人为本。对于课堂问答,很多老师喜欢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不太重视理答。
例如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
师:看,每天清晨,(出示图片)当我们还沉浸在梦乡,哪些人已经在为我们辛勤地劳动着了?
生①清洁工人已经开始打扫大街小巷。
师: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美丽、整洁的环境!
生②父母在为我们做早餐。
师:体谅父母的辛劳。
生③送报的叔叔大清早就将报纸送到了手中。
生④人民医院的医生也没休息。
师:你一下子就想到了医生,在你和医生之间一定发生过什么难忘的故事吧……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是呀,这么多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一大清早就离开了那温暖的被窝。
看,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无论是冬天里的寒风大雪,还是夏日的骄阳酷暑,他们都早早的忙碌在了街头巷尾。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智慧理答,让课堂增添了无限亮点。
二、前置预设,智慧理答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下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这只是一则寓言,在我们的传统教学实际中,虽没有这样愚笨的“渔夫”,可常有这样的认识与行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所“预设”程序的过程。其实,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能不断激活学生思维,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给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真诚而富有激情的理答能够在课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流行语、顺口溜等多种形式的语言理答,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有所收获。
三、运用技巧,智慧理答
课程标准指出:恰当、适时、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能拓宽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整个教学过程按照预定的课堂目标深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因此,当学生的回答和表述肤浅、粗糙、片面甚至有错误时,教师应紧追不舍,不断通过追问、转问、探问和反问等理答技巧去引导、点拨,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他们的认识。
例如一年级下册《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布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搜集父母在一天中为自己做的事情。课上,学生纷纷交流:爸爸每天送我上学、妈妈每天给我做早饭、爸爸每天陪我玩游戏、妈妈帮我整理书包……面对学生的回答,老师追问:是不是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越多就表示他们越疼爱自己呢?及时关注课堂中出现的认识偏差,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在辩论中认识,在辩论中升华。
所以,当课堂出现分歧之时,老师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的道理通过方式变换、巧妙点拨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感知,比直接告知更有效,从而实现智慧理答的价值追求。
理答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对话意识与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新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是不太关注理答行为的,往往是优秀的教师或者说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关注课堂中的理答行为。教师如果坚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长此以往,教师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2012年第11期、2012年第12期
[2]崔允教授.《课堂理答ABC》,东北师范大学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一、为幼儿创设情境,加深音乐的感染力
幼儿年龄小,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有有情境的音乐活动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走进活动,促进情感的体验,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听老师讲故事是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事情。在音乐活动中,我因势利导将其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从小故事中理解音乐活动内容,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我在教幼儿唱歌曲《小马》时,就将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活动,帮助幼儿很快的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情感,学习起来很投入,幼儿能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让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幼儿注意力。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作为教师应该开动脑筋制作一些形象直观的图画、头饰等,幼儿便会很快地被形象直观、精美的图画所吸引,从而增强学习歌曲的兴趣。如: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我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又如:歌曲《青铜神树》,在已经用CAI课件认识了青铜神树的基础上,我出示我园制作的精美的神树图片,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虽然他们已经了解了一些,但幼儿同样被图片所吸引,积极踊跃地说出了神树的基本特征。当我请幼儿在图片上找龙和鸟时,他们都想上来摸摸,找找,兴趣很高,为学习此歌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尽管这首歌曲学习后没有经常唱,他们大多数幼儿仍然能脱口唱出,印象较深。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通过对该歌的学习,不仅拓宽了知识,而且感受到了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这样,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互相渗透,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多方受益。
三、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博士茄德教授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有对某种艺术感受和体验的欲望,而幼儿又有着常人无法估量的想象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就注意多让幼儿充分展开他们的联想进行发挥。
在进行歌表演《春天》的教学时,我先不急着教歌词,而是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出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可以自由讨论。稍后才请幼儿把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用已有的知识和优美的词句描绘出来,也可以用动作来表现春天。等到幼儿说得差不多时,才把歌词展现出来,让幼儿听一听歌里唱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春天有何差异,使他们去享受想象后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能力。
幼儿有着非常的想象力,创造力也随着想象力的丰富而提高。韵律活动《我的小手》曲调欢快,内容简短,适于幼儿填词创编歌曲。我就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幼儿在原有歌词小手拍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去创编出小手除了拍,还能做的事情,充分去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幼儿先后编出小手能干的动作:拉,提,摸,擦,搓等,并把这些自己创编的动作愉快的进行歌表演,使幼儿充分地体验到创造成功后的欢乐。
四、由教师的权威性转为师生平等对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课前集疑,指导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确,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学生结合预习,借助工具书以及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课文,明确课文类型及特点,写下不懂的问题。老师收集疑问,作为备课的参考,还对好的质疑作肯定的评价,对提的不妥、不好的问题加以修改、指点,提示可质疑的地方,如课题、标点、重点词句、看似矛盾处、描写的空白处等。并在适当的环节作质疑示范,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尝试解开疑难,这样就使预习的目的更加明确化。
2.以疑为扣,组织教学
某一环节的质疑,只能满足于学生思维的瞬间活跃,是不够的。如何让学生节节有疑,节节质疑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疑作为阅读教学的主线,相连的扣,推动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得到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动力和精神。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情。我通过语言描绘及各种媒体,触动学生的情感,如《穷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发生在旧沙皇俄国的故事,主人公一家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见到邻居惨死,毫不犹豫帮其抚养遗孤。你们见过这样的穷人吗?激发了学生的同情与敬佩之情,也引发了他们心中的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第二步,巧设悬念,导疑。学生步步推进的质疑,离不开教师相机诱导。如《穷人》:课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课文思路入手质疑:文中的穷人指谁?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品质的?根据学生的质疑,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读课文,理出文路:"风雨夜,等夫归,心焦急--见惨状,抱孤儿,心忐忑--渔夫归,养孤儿,心欣喜"。文路的归纳,又令学生生疑:主人公桑娜为什么要把孤儿抱回家?她的心情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就这样步步引向深入。课中,根据主人公桑娜的情感和活动线索,我引导学生抓住四个要点,作为深入质疑的突破口,即:第一段的想"心惊肉跳",第二段的"忐忑不安",第三段的两处"沉默"和"桑娜拉开了帐子"。第二课时的教学就以后三个要点的质疑为主线,组织教学。其一,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围绕学习重点,依据学习方法,凭直觉找出最能反映桑娜善良品质的词句,再想:这些词句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踊跃质疑。我及时的收集、分类、整理、归纳,帮助学生的疑问有条理的呈现出来:(1)"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在什么情况下非这样做不可?她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2)既然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是她回家后又为什么忐忑不安?她当时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待学生释疑后,我又引导:桑娜的心情是这样的矛盾不安,丈夫回来后,她又是怎样做的呢?读课文后,学生抓住文中的两处"沉默"质疑,这两处要点的质疑,学生的目的都是在于深入挖掘桑娜内心世界的激烈矛盾:帮助邻居,义不容辞;给丈夫雪上加霜,实不忍心!在挖掘的过程中,桑娜可贵的品质也就鲜明可感的呈现于学生面前,真切的感受,学生的心灵震撼了,w会更透彻了。
第三步,自读自悟,释疑。质疑是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还要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释疑权仍在学生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方法:找、嚼、联、换、比、读、议,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信释疑。
质疑与释疑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思维就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训练过程,创新潜能在不断地挖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