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设与生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1篇

“生成”是相对于“接受”所说的,“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的结果。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华明《锁定“错误” 放大生成》)

当然,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不可能一切尽在预设中。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可以由教师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的。即使预设得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依然会有许多“非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往往给课堂带来两种结果——尴尬或精彩。如何善待“非预设生成”,使其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催化剂,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深度和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

下面我们看唐爱华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案例]《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片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生只有20根小棒的情况下,让学生用小棒表示35。只有部分学生合作完成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们的小棒都不够,我们就把小棒合起来了,摆了3个一捆的,5个一根的。

师:你们觉得自己的方法怎么样?

生:……

师: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寻找合作伙伴,共同解决困难,我为你们的做法感到高兴。下面再摆一个数——67。(学生们纷纷寻找合作伙伴)

生2:老师,生3不跟我们合作,他在玩彩笔……

(生3不仅没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亲切地):生3,你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

生3: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

师(好奇地):是吗?快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生3:我用粗一点的彩笔一根表示十,用细一点的小棒一根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重复一遍?

(生4重复略)

师:你真了不起,通过假设的方法,使手中仅有的东西表示很大的数。这种方法真是太妙了!下面大家再来表示一个“98”。

生5: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粉色的小棒1根表示1,9根白色的和8根粉色合起来就表示“98”。

生6:我左手里的每一根都表示十,我拿了9根,右手里的每一根都表示1,我拿了8根,合起来就是“98”。

……

师:你们想得真好!今天你们给了老师不少的惊喜,我为有你们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生成;把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

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要用心捕捉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这一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要创造充满生机的课堂,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而又不拘于预设,珍视生成而重自然实效。

一、精心预设,期待生成

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不精彩的课堂。精彩正是源于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位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教师可这样设计:给学生三根小棒,问学生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都回答能。(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学生经过反复拼,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怎样使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们能对这三根小棒进行处理吗?”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获得了预设中的生成。

这显然是预设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这样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教师应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实现“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握数学的本质。因此,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二、不拘预设,随机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中,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这种意外资源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教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资源瞬间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作学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将圆16等份或32等份,剪开后,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只是把圆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反馈时,让一位学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就已经达到教师的预设目的了,但情绪高涨的学生无法平静,争相举手,想把自己探究的方案展示出来。这时,教师不是强行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而是放弃了原有的设计,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到台前唱“主角”,学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又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和一个近似的梯形。教师让学生描述、展示,最后整理得出:S=пr2。教师要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课堂教学,尽情享受数学的乐趣。当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产生偏差时,教师要冷静应对,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财富。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使讲堂真正变为学堂,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成功探索的发展学生数学思想的精彩课堂。

三、面对意外,巧妙生成

叶澜教授告诉我们,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一“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教师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位数减法”时,教师让学生质疑,一学生说:7减9等于多少?教师说:“7怎么能减9呢?不能减。”学生说:“老师,能减,7-9=-2,我从书上看到的。”这时,老师心有不悦非常武断地说:“这是你们以后才学的知识,现在不要讨论了。”教师让学生质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因为课堂发展出乎意料而乱了手脚。如果教师能这样引导,效果会怎样:你们看,7能减9吗?把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能巧妙引出一个活泼与智慧结合的精彩学习场景。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

四、真实朴素,创造生成

一堂好课的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一点是常态下的课。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营造课堂氛围、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位教师是这样上的:先让学生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分数,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自由表述),接着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内摆上2朵红花和两朵白花,让学生从中找分数,接着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分数,最后教师指着一位学生让大家用分数表示,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分数。因为有前面真实朴素有效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案例中没有精致的预设,没有华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只用一本教科书、4朵花上了一堂真实朴素而有实效的数学课。这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真实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石,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的个性是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预设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3篇

一、课前精心准备,实施弹性预设

新课程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预设并不是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充分,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足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文本”是生成之“母”,“预设”是生成之“父”。追求生成的课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离不开“预设”,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进行课堂生成。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这是促使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重要前提。

二、营造和谐氛围,尊重个性生成

课堂是复杂多样、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例如,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请学生思考:兄弟俩为如何吃大雁争论不休,结果让大雁飞走了,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我预先没想到,这个小小的问题却引来几个学生激烈的争论,一时不肯罢休。若让学生争论下去,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若紧急叫停学生的争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我临时调整教学进程,将本堂课剩下的近15分钟时间用于学生争辩,正反两方对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大辩论。在乱而有序的辩论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也深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有利的培养。

三、重组生成信息,正确区分良莠。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应当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见解,这时教师不可打压学生的观点,而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予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起来,共同探讨。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不能因为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悟语文与生活。其他超出文本,脱离主旨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加以科学地指引。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捕捉新的能够引发学生“二次生成”的兴奋点。

四、加强实践反思,促使和谐统一

要促使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课堂语言精而准,能高效地引领学生。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苦思冥想,而且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生,掌握学情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艺术有时可简化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课堂上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造就了“生成”的多样化,教师因生成“吃一堑”时,就为下一次预设“长一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4篇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提问”是最具创造性的方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还能使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很好地体现,从而激发其思维的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的学习,这是“问题式”教学方式独有的优越性,也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设置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并通过课堂上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这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倡导的初中历史课堂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我们将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关的规律,更好地为以后的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在研究过程中,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教师就必须明确:①什么是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时、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设计怎样的问题;②再深一层,教师设置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问题是否有效的?包括问题提了之后能否起到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否成为课堂的活跃点,等等;③要考虑问题提了以后,如果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教师应该从哪几种方向进行重新提问,对问题再次调整,等等。这些都是问题式教学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关于“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这一领域首先是值得我们加以探讨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浅显的探讨,了解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提问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情况,以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能力,促进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以形成教学策略建议,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所有精彩的生成都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因此,教师首先要理清“预设”和“生成”的概念。所谓“预设”,简单来说就是教学设计,这里主要指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而所谓“生成”,简单来说就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在原有的预设基础上,学生符合预设思路或者离开、超越了预设思路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预设和生成,提前做好预设,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调整好生成,以使课堂效果最大化。在研究中,我们将提问的主体限定为教师,被问的对象则限定为学生。有的人会问,精心的预设是不是指精心设计好有利于自己教学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预设好的问题课堂上向学生抛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往问题的标准答案或者教师心中的思路走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提问过程中遭遇卡壳、冷场、收不住的尴尬场面;当提问的进展与课前预设不一致时,教师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预设的问题在不同的班级会产生不一样的表现;同样的提问在不同的教师教学机智水平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等等。在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既需要精心地预设,更需要教师学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有弹性地调整预设的问题,并形成精彩的生成。因此,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教师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设计对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问题。这种问题是指对课堂结构和方向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问题。比如,现在人教版新课改的课本,知识模块的排序是比较灵活的,不一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序,但是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利于知识点间统一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一定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在知识模块的环节链接中,把两个知识点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有利于整体的学习和学生在清晰线索的思路下深刻地记忆。

2.问题表述要注意精确并且符合学生的水平。教师预设的问题要注意精确,如果提问的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思考回答,反之提问的范围过小,这类问题只能是无效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注意避免出现歧义的发问,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展开,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还应使用简单、直白、易懂的语言表达问题。

3.及时点评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方案走,作为教师,都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点评,这是培养学生加强思维能力和积极参与课堂的关键。反之,则会带来消极影响。

4.加强教学机智,成就精彩课堂。当课堂出现无可避免的意外性生成的时候,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确面对它,并且启动自身的教学机智能力,从容、淡定地将意外性生成所带来的不良效果最小化,使课堂教学能够继续顺利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所成,而是要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学习。其实,不仅备课是一种预设,面对课堂上不可预知的意外生成也是一种动态的预设,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教学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例如,某位教师在教授中国近代史的时候,在讲授到有关日本发动,特别是讲到“”这一框题的内容的时候,为了丰富教学的效果,使用了大量日军屠杀我国同胞的图片,图片内容大都比较血腥和残忍,当学生目睹这些照片时,都激愤不已。这时候,教师就提出问题,“看了以上图片你对日本人的行径有何感受?”其中一个小男生当场拍案而起。本来同学们大都敢怒不敢言,经这一闹,大家都纷纷鼓掌支持,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教师眼见课堂快要失去控制,只能草草给了一个参考答案,并要求学生课后再继续讨论该问题。显然,这样的课堂是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也没有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还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想法设法运用自身的应急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探讨,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预设与生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有效课堂

课堂不应是某一固定教学流程的训练场、展示台,而应是师生互动、激情和智慧迸发的动态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朝气的孩子,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复杂多变的,教学是否有效也就存在不确定因素。教学是师生互相交往过程中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必定有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预设与生成揭示着课堂教学中的确定与不确定性。然而,真正要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两个方面,使课堂充盈而有效,却远远没有我们说的这么简单。长久以来我都在思索: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如何相融共济、水融,使精彩的预设让课堂更有生命力,动态的生成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

1.精心设计教案,体现个性,为动态生成做铺垫

课前准备很重要,它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所教内容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学生留足自由思维的空间,形式上不能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模式化,应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足够的余地。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这样的预设能够在教案与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广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抓住课堂契机,联系实际,激励课堂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思考、智慧、情感、求知欲的活生生的学生,可以说课堂是复杂多变、充满变数的,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意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死套教案,亦步亦趋,一味按照课前的预设机械推进,用“死教案”牵引“活学生”,就必然导致教学呆板僵硬,课堂死水一潭,学生上这样的课也毫无兴趣。要在复杂多变、节外生枝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目标,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机械呆板的模式,除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外,更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和巧妙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敏锐地意识到其课程价值,将其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契机,以实现课程创生。如:某一日,伴随着上课铃响,我踏进了教室。教室里有点吵,原来有人扔了半截冰棍在走廊里,所以大家议论纷纷。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因为我今天所要教授的内容是《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我提出:“冰棍该不该扔?”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艰苦奋斗永远不会过时。我及时地将这一偶然事件转变成有利契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挖掘学生资源,联系生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知其所想,给其所需,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时,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群体,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未曾预料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重,以学生的情感态度为重,积极引导,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教学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精心设计提问,体现梯度,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有讲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通过课堂设问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讨论,从中展示并突出矛盾冲突,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1)教师的提问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原有水平,应通过课堂问题的设计,恰当引导,将学生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动力,才会得以不断进步。

(2)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向其他学科渗透,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3)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形成一种认识冲突,但切忌问题过偏、过大、过难。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给学生几个台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情感的体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5.创设情境,鼓励质疑,为课堂生成奠基

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课堂上展示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学习情绪倍增,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二者不是绝对的对立,而应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缺一不可;任何将其割裂开来、偏重一方的做法都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挖掘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并产生创造灵感、教学机智,随机调控,即时发挥,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向提高科学素养的方向转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创造富有生命灵性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外语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大学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