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内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范文第1篇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拒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中医内科范文第2篇

【摘要】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结构,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 对患者给予照顾和帮助, ,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性质与效果 ,手段,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整体观念理论、辨证施护以预防为主,注重养生康复,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汲取了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随着社区医疗的开展和中医走向世界,中医护理学愈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中医护理的性质及医学中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例如采用针灸、点穴、穴位注射、脐疗、按摩、中药热敷等多种技术操作解除尿潴留;中医更注重预防、保健、调养、康复,历来强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主要包含调理和护理两个方面。调是指指导人们调摄、养慎、避忌,如适寒温、适劳逸、调七情、节、饮食宜忌、病后调养等,护理是指对病人的照料、服侍,观察病情,协助医生治疗等。采用耳穴压豆法、推拿按摩、梅花针、中药离子透入及气功等多种方法调整人体内外环境,治疗失眠症;通过针、炙、耳穴压豆、拔罐、外敷中药等处理疼痛、便秘、褥疮、肌注后硬结等。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但是醉着临床实践,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因此我们传统统中医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实用的内容来满足需求,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相结合,使中医护理规范化、科学化已成为中医护理发展的趋势。

2 各种情形下科学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2.1 特需内科的护理:随着社会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对部分特殊需求的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在总体上,、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服务护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为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复;(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 (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2.2 心内科患者安全风险与护理:心内科患者是指那些身患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病人。例如跌倒、猝死、出血等,具体的护理手段及方法: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自采取的护理对策:对于跌倒患者:遵守三个“半分钟”的原则,即坐起半分钟、平卧半分钟、下肢垂下坐床边半分钟。在此过程中,要加强防止行走时、洗澡时跌倒,而且还要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在病人的病床前插各类标识,如“防跌倒”等标记。加强心理上的安抚,对于患者的家属应该避免和预防脑出血及高血压。

辩证施护:

根据护理基本法则,再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理、法、护一致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基本特点有:1.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同病异护 相同症状由于引起疾病原因(机体自身、地区、季节)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同样以“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气滞者理气、血瘀者活血”确定护理措施。3.异病同护 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可采用同一护理方法。4.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 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医护理教育过程中应在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学整体观念,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心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对策 安徽省医学协会信息中心

中医内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8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浓厚,在进行中西医的对比之后,已然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使得中医又重拾地位,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随之,中药也便更广泛地得到临床运用。本文从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作如下介绍。

1 消化内科常见病症: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和胃肠道改变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疾病,往往与胃肠道相关的其他疾病并发存在,比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排便不规律、大便不正常。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具体症状,中医会把它细分,像“便秘”、“腹泻”等。根据实践,该疾病症状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第一,腹部。如疼痛。患者往往是顺着肠道感到不舒服或者是疼痛,重者为剧痛,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症状在排出大便或者排气之后会有所减轻。第二,腹泻。一般在饭后特别是早餐过后,排便频繁,且大便稀甚至无法成便。量不大但次数多,一般晚上恢复正常。第三,便秘。有便感但排不出来便,通常一蹲就是一个小时,几天甚至上十天才大便一次,且大便颜色异常。第四,腹胀。这种现象白天比晚上明显。

依据以上四种症状,中医追究产生此疾病的根源为心烦、气不顺使得肝气郁结,影响到胃肠。由此,中医根据症状的不同便对症下药,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腹泻”型病患,主要采用参苓白术丸制成的中成药;治疗“便秘”型病患得采用另外的中成药,如舒肝片等。其疗效评判结果为两种即有效和无效。主要通过大便来评判,大便次数、量和颜色形状恢复正常为有效,反之为无效。当然评判过程中,还要参考其他症状的恢复情况。

2 消化内科里中医的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由3组共7种中药组合而成,即姜、夏(辛开温散)和芩、连(苦寒清热)以及参、草、枣(甘补调中)。半夏泻心汤作用众多,能抗炎症、调节肠胃功能、抗菌止泻、保肝促消化等等。

第一种为寒性脉象,表现为:喜暖怕冷,手脚发凉,全身乏力,面露困疲之态,声低乏气,喜静恶动,不爱喝水,脸色不红润。脉象现阴脉特性,舌苔呈现淡白之色。第二种为热性脉象,表现为:喜凉怕热,手脚温热,心烦气躁,声高气足,有食欲但会反酸烧心,口燥易渴,大小便异常。脉象现阳脉特性,舌头发红,舌苔泛黄。第三种为寒热交杂脉象,表现为:热性脉象特性与寒性脉象特性相互交错。

根据不同症状确定用药的不同,各种药物的量不同便可治疗不同症状的病患。芩、连具有苦寒清热的作用,所以对于热气较重的病患,这两种药物用量就适当增加,加到10g左右;对于寒气较重的病患,芩、连的用量就要适度减少,芩减到3g左右,连减到6g左右。姜、夏、参、草具有辛开温散、甘补功效,那么对于热气较重的病患就要减量,对于寒气较重的病患就要加量。所以中医要根据病患寒热多少来确定这7种药物的分量比重。

3 消化内科里中医的临床方法:中医“和法”

中医主要运用“和法”原理,也被称为和解法,是指使用和解疏泄方剂,起到祛除病疾、调节平衡、恢复正气的治疗方式。“和法”在医学上运用甚广,如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滞郁结等都可使用“和法”进行调理。但“和法”也需要方法得当,否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在消化内科中,诸如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之类的疾病均可使用“和法”。以下四种是消化内科众多病种中运用“和法”治疗的几个例子。第一种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第二种为肠结核、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功能性胃肠病。第三种为便秘。第四种肝、胆、胰疾病。中医“和法”在消化道疾病中运用广泛,具有绝对优势。因为中医“和法”既能从症状上治疗还能从根本上即精神层面上治疗,让病患精神愉悦,健康由内而外。这也是与西医有别的地方,也是与西医相比,颇具优势的一点。

4 提升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近年来对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应用情况调查来看,中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认可,与中医相关的各种药物,各种疗法也都取得很好的疗效,同时与西医相比,中医的优势也逐渐被凸显出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医在消化内科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前景之广阔。

4.1 制定符合CAG病理、病证特点的辨证分型标准 医学界一直在追求有医学上的突破,比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胃粘膜病理和癌基因表达的证病相关变化的研究。就现状来看,慢性萎缩性胃炎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所以该标准的制定是医学专家急需解决的难题。专家需要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模型,再分别将脾虚证、肝郁证、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联合建造模型,设立相关组进行比照,从而制定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反应慢性萎缩性胃炎各种不同病理特点标准,这样便有利于早日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析标准。

4.2 抓严临床疗效科研设计工作 大家都知道,医学研究就筑长城,工程任务艰巨,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从众多的医学报道分析,其病例选择和疗效评判标准也不尽相同。为了抓严抓紧临床疗效科研设计工作,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金投入,把科研和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就目前来看,诸多医院都存在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无法让科研顺利进行,但医院依然应该积极争取,通过各种方式争取经费,大力支持科研设计工作。

4.3 加强药方研究,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可观,但是距离突破性发展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不能安于现状,放弃继续研究的决心,而是要精益求精,加强研究,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时,在保留中医特色的基础上,遵循医学研究,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制定评价标准,继承和发展中国古文明中医医学。

参考文献

[1] 胡应峰.浅谈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12:199-200.

中医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内科急症;中医思维;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97

心内科急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 患者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将造成残疾或死亡等严重后果, 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文将选取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本院就诊的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临床研究, 探讨心内科急症的现代中医治疗思维, 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 年龄49~86岁, 平均年龄(64.34±4.06)岁, 疾病类型:心律失常18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脏骤停6例。

1. 2 方法

1. 2.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科)》确诊为心内科急症;②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③排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产褥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者;④无脑、肾、肝、肺等机体其他重要器官严重器质性病变;⑤对本次研究所需各项治疗措施具有良好耐受性, 可遵医嘱完成治疗;⑥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 2. 2 研究方法 对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中医医师完成所有患者中医治疗工作, 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医护人员、询问患者及家属等。记录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疗效, 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 2. 3 治疗方法

1. 2. 3. 1 心律失常 若患者先期经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时也可加用或改用中药, 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Ⅱ度1型、Ⅱ度2型、Ⅲ度)、病态窦房结和综合征, 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昏厥史, 可根据中医理论中“心悸”证实施辨证救治, 药物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丽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1. 2. 3. 2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患者经西医处理复苏后, 根据其实际证型提供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措施:①气阴两虚:治疗原则以益气养阴为主, 药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生脉散加味(鼻饲)等;②痰热蒙蔽清窍:治疗原则以涤痰清热开窍为主, 药用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鼻饲)、清开灵注射液等;③气滞血瘀:治疗原则为活血祛瘀, 药用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④阳虚欲脱:治疗原则为回阳固脱, 药用丽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可加用参附汤、真武汤加味(鼻饲)。

1. 2. 3. 3 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无明显合并症、梗死面积较小、已经失去溶栓机会或不宜实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选用纯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真心痛”范畴, 急性期宜化痰祛瘀为主, 药物可选用具有豁痰行瘀的温胆汤+失笑散、越鞠丸+失笑散, 嘱其绝对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实际表现可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 应注意若患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应给予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①显效: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②好转:各项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③无效:各项临床表现均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 结果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经上述中医对症治疗后, 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9.47%, 无效率仅为10.53%。见表1。

表1 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临床疗效分析(n, %)

治疗效果 例数 所占比例

显效 21 55.26

好转 13 34.21

无效 4 10.53

总计 38 100.00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 祖国中医理论已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救治疾病过程中。研究表明, 我国将现代医学俗称为西医, 而传统医学则俗称为中医, 因此临床对待同一病证可出现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案[2]。

有研究显示, 根据临床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患者不同临床表现, 中医思维可分为先中医后西医、先西医后中医、单纯中医等多种形式[3]。此外, 在治疗前确定大的中医思维后, 仍应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细分证型, 实施中医辨证给药, 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本文研究可知, 心内科急症中轻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宜采用单纯中医治疗思维;心律失常、心脏骤停患者则可给予先西医后中医治疗思维。本文中38例心内科急症患者给予正确中医思维治疗后,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47%,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提示正确运用现代中医思维治疗心内科急症效果显著,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

综上所述, 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现代中医思维, 待确诊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 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荣芳, 程友桂, 孙开婷, 等.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在心内科病房教学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7):114-116.

[2] 张咏梅.在中医院心内科实施优质护理的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22):115-116.

[3] 叶丽燕.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急症康复期临床效果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11):160-161.

中医内科范文第5篇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中医内科治疗,以15d为一个疗程,观察患者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效果。

结果: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5例、9例和7例有效患者,总有效率为98.1%,1例无效患者,无效率为1.9%。

结论: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 湿疹治疗 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13-01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 [1],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在发作时不仅有大量的溺水渗出,还会引起人体难以忍受的强烈瘙痒感。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湿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湿疹53例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接受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内科在治疗湿疹上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在7至61岁,平均年龄28.15±8.44岁;最短病程11d,最长病程3.5年;重症湿疹13例,中度湿疹24例,轻度湿疹16例;头部发病患者37例,全身发病患者9例,下肢发病患者7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湿疹程度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重度湿疹患者、中度湿疹患者和轻度湿疹患者。所有患者的基础药方为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并依据患者湿疹程度酌情增减药物用量。将所有药物综合并用水煎熬,每日给患者服用三次。15d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都接受3个疗程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控制饮食。

1.3 疗效判定。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患者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无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很大程度的消失,有瘙痒感,对生活和工作还有一定的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并出现病情加重情况,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2 结果

53例患者在接受3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后,重度、中度和轻度湿疹患者分别有7例、15例和9例患者疗效显著,疗效有效的重度患者、中度患者和轻度患者分别有5例、9例和7例,总有效率为98.1%;1例患者治疗无效,无效率为1.9%。

3 讨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湿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湿疹既可以由人体的内在因素引起,也可以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湿疹易反复难以根除,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湿疹的发病机制多有患者不科学的日常生活所致。例如患者饮食不规律,过多饮酒或食用辛辣或刺激性强的食物,患者脾脏和胃脏严重受损,并出现湿热内蕴症状,一旦患者外感风湿热,内外两种因素同时对患者产生作用,从而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肌肤失养,血虚风燥,最终形成湿疹 [2]。从湿疹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湿疹可分为三种: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和亚急性湿疹 [3]。三种湿疹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瘙痒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正常工作,一旦治疗不及时,病情会进一步扩散而加重。而且病毒在皮肤内可以存活多达数年之久,患者治疗不彻底,病情容易反复。在治疗湿疹患者时,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以及患者其它临床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的病情,消除患者皮肤瘙痒、出水等症状,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的痛苦。虽然西医有治疗湿疹的药物,但是西医药具有治疗时间长、消除患者时间短的特点,患者治疗的时间也增加,患者需承受更长时间的痛苦。而中医内科治疗则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给患者使用的金银花、桑皮、甘草、栀子花、蛇床子、白鲜皮、花粉、滑石、杏仁、苦参、生地黄等11种中草药在改善患者病情重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如栀子花具有清热利尿功效,花粉为患者提神,增强患者抵抗力,同时还能帮助患者快速消除疲劳和美容的功效 [4];苦参清除患者体内的热燥感和湿气;蛇床子可以燥湿温肾;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且对患者的胃脏没有副作用,可以祛除患者体内的毒素 [5]。将所有药物混合使用,具有疏风解毒、利湿凉血的作用,从而消除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本次研究中的53例患者在接受以3个疗程治疗后,有98.1%的湿疹患者具有显效或者有效的治疗效果,而只有1例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无效率为1.9%,本次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治疗湿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湿疹患者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士兵.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探析[J].中外医疗,2013,21(11):118-119

[2] 王国颖.湿疹的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7(03):163-165

[3] 董世松,李继民,刘永涛.清热凉血解毒方治疗湿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07(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