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凡的美丽

平凡的美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凡的美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平凡的美丽

平凡的美丽范文第1篇

但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

就可以让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变成不平凡的人生。

雷锋就很平凡,

就像一滴水一样,

但他用不平凡的行动,

做出了伟大的事业。

一滴水,

很平凡,

但如果没有一滴水,

怎么会有千千万万的浪花呢?

在平凡的生活中,

平凡的美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电影;思维习惯;语文素养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一)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影视作品是一种集文学、音乐、美术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由于日常教学的系统性、目标性等特点,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辅助资源而存在,并不能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简单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应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创设情境或者营造氛围。比如课前导入的音乐视频等。(2)对文本内容的形象具化。(3)对拓展探究内容的补充引导。

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无论是上述哪种应用方式,其实都是简单的剪切粘贴,从本质上说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和认知发展要求,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了。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已由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其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高中生语文学习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及习惯和教师平时的日常教学阅读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思维层次和审美倾向更让人瞠目结舌,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很多人文精神学生根本无法体会。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不能细致地观察;(2)缺乏独立的思考;(3)不会个性的表达。究其根本,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进行反思。我们现在要确定不再仅仅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更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喜欢学什么,采取兴趣优先、需要优先的原则。

(三)微电影的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时尚的表达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而俗话说:长文章,好作;短文章,难攒。微电影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因此,微电影和语文教学可以完美地契合。

二、微电影欣赏与创作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微电影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笔者觉得不仅仅是某时某段的应急或者补充,更应该说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培养和塑造,从欣赏到制作的过程,也是从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一种全新创造。

(一)在欣赏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观片的过程其实就是观察的过程,而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一般教学中的影片欣赏,多是片段或者画面,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选择的观察对象统一,观察重点单一,观察目的明确,学生的观察始终呈现一种被动的接受,所以观察质量和观察能力很难提升。而当微电影在课堂出现的时候,因为时间短内容完整,学生更能形成一种整体的观察体验,化被动为主动。

1.完整的观赏体验保证了学生观察的整体性

2.自由的选择观察重点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3.无负担的观察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习惯

(二)在辨析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国内主要视频网站关注,我发现许多民间创作的微电影作品,主题多集中在反思社会温情和责任感缺失上。即使是以商业为目的的微电影,往往也能考虑到更多的人文性。课堂上除了有效的观赏、必要的辨析讨论,还能将之引入生活,也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有效的提高。

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所接触和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一定是适合学生的,对新奇事物的诱惑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辨析,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表达和审美也流于俗套甚至粗鄙。这个时候我们简单的说教或者课堂教学的引导已经不起作用,因为网络上许多东西的刺激显然来得更加直观和直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顺应时势,用形象直面形象,让学生在对比鉴赏中体会和感受美的意义。

这些资源的利用,我们不需要直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指示或者让学生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对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辨析,他们其实可以通过自我的熏陶来实现。

(三)在实践尝试中发挥个性运用语文知识

随着观看数量的增加和观赏内容的拓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然有着创作微电影的冲动和愿望,鼓励这些实践尝试,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价值,自觉自愿地提高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1.剧本为王,将观赏和写作相结合

一个好的剧本是电影的生命,学生在学习书本中的有关剧本时是绝对无法体会这句话的,但是在实际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且会自愿地积累素材,多多进行写作。

2.感受感悟,发掘生活生命中的闪光点

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故事,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所以我把微电影的创作定位于学校生活时,学生忽然发现自己周围的一切其实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

三、存在问题及思考

对“微”系列的应用其实一直是我在思考和尝试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其实对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和成长的平台,我曾经用一些话语总结“微”系列的价值:

信简常的话语,是时刻不停地牵挂,

博小世界、大舞台,心在梦就在,

影美在眼里、美在心里,美在每个有发现的眼睛,

只有充分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我,才能使得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平凡的美丽范文第3篇

回头失盈迷茫间已麻木

曾见过高楼俄倾成平地

看透了天道循环无止歇

曾看过老师深沉的眸子

瞬间明白平凡并非无魅力可言

粉笔与黑板的轻轻絮语

渲染了秋天那灰白的颜色

吟诵学生心中永恒的爱

在神圣的梦境里

在大漠的荒辽里

轻轻地诉说

讲述着耕耘与收获的故事

一花一草一木平凡在湛蓝的天空下

一人一物一事平凡在平凡人的眼里

流连顾盼之间

道破了平凡的魅力

启开生命的长笛

平凡的美丽范文第4篇

五月是快乐的,她总是在护士的歌声中穿行;五月是惬意的,她总是在护士的足迹中溜跶;五月是无私的,她的心总是和护士的心贴得很近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人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护士,人们赋予我一个骄傲而浪漫的名字-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用自己的真情造就了一片幸福,用自己的爱心守护了一方平安!少了对亲人的问候,却少不了对病人的照顾;少了和恋人的相聚,却少不了对病人的关怀;不是不想浪漫,而是想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不是不爱家人,而是无法割舍对职业的那份牵挂!我们没有悲壮豪迈的言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真情和爱心!

两年的工作体验让我感觉到护士的工作不像别人说的那样伟大,很平凡。但可贵的是,我们都在坚守着这种平凡,都在平凡中默默奉献。马克思说过: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能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这句话难道不是很好的映射了我们选择的职业吗?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自怜,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 却是一种奉献 。

平凡的美丽范文第5篇

一、美国翻译研究派的理论观

1 从翻译史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勒菲弗尔认为,“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翻译视为理所当然。更确切地说。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自己演化中某一时期流行的翻译技艺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中国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起初是“偏于质”(直译),因为,当时的许多外国译者不怎么懂汉语;但到了两晋时期。译者大多数熟悉梵文与汉语,译文就趋于“达”而“雅”了。讲究词藻,与当时的文风相近。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容易接受这种文风,但更多的潜在原因恐怕是中国始终自以为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缺乏重视另外一种文化的自省意识而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翻译一方面绝不仅仅是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翻译技艺多个世纪以来都在不断变化。

2 制约翻译的七大文化因素。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勒菲弗尔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1)思想意识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处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中。他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即译者自身的思想意识是影响其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2)赞助人的力量:赞助人依靠自己或团体的经济和地位,通过翻译工作者使文学系统纳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自己服务。(3)诗学:由一系列文学要素(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和文学在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两种因素构成。译者在原作诗学和自己文化的诗学之间进行妥协,以自己的译作影响着所处时代诗学的发展。(4)论域:指原作者和译者所属的特定文化的一整套概念、思想意识、任务和事物。原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形象、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文本类型、措辞、阅读对象及其所习惯的行为模式等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5)翻译、语言发展和教育:首先,翻译丰富了母语表达的方式,如:词汇、修辞手段等;其次,翻译是学习外语的有效办法:但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等。(6)翻译技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想给出具体的规则技巧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的忠实决不能单纯从语言方面来解决。(7)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代表了某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翻译文本必会受到严格的检查,如《圣经》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势必被要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思想意识、诗学和论域等。

3 翻译是改写文本。长久以来,翻译都处于非创造性的文学边缘地位。相对源文本和原作者而言。翻译文本和译者似乎永远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和从属的。翻译也因此处于尴尬的非学科地位。然而。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是改写文本:如同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编纂文集等一样,翻译是创造,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勒菲弗尔在他的专著《翻译、改写及文学名声的摆布》中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4 翻译研究的地位。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翻译研究派突破了语言学和传统美学的翻译研究范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系统思想。勒菲弗尔和其他代表人物,如霍尔姆斯(James Holmes)、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一起,各自或共同和专著,主编“翻译研究丛书”,传播该派学说,力主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二、美国翻译研究派的实践评析

勒菲弗尔在《文学与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第二章中,尝试着把自己的翻译理论用于具体教学,就语言使用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分别举例并进行了论证,包括头韵、典故、比喻、新词、拟作、双关语、语域、情景和时间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例子都是孤立的,未能和自己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的翻译是既能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能表达原文的言外之意。但他也承认,在翻译实践中。一般往往只能完成第一个任务。他建议译者应学会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即:文化-文本-文本结构-段落-句子-短语-词: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层次上,译者可以运用他所学到的一切语言手段和阐释手段,但其最终目的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本,而不是斤斤于词和句,要注重目的语读者的诗学和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