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肿瘤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3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4结论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需要轮转的科室相当多,在肿瘤科轮转时间常较短,一般为1~3月,然而肿瘤学专业性较强,需要学习的知识相当多,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全部学会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不同专科医师的培训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肿瘤学专科医师,以后可能从事肿瘤科专业工作,培训时间相对也较长,其培训的目标是了解肿瘤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加强肿瘤综合治疗观念训练,进行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达到能独立处理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肿瘤科常见急重症病的处理,对某些疑难病例有一定的分析鉴别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
针对轮转的其他科医师,由于以后多不从事肿瘤工作,主要的培训是掌握肿瘤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培养肿瘤综合治疗观点,对不同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进行选择,学会各种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置,能及时会诊和转诊。不同专科又有不同的侧重培训重点,外科规陪医师训练其外科手术无瘤观念的建立,获取病理诊断的重要性观念;内科规陪医师训练某些情况局部治疗的重要性,药物剂量如化疗的规范使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最佳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影像科医师了解不同恶性肿瘤可能的影像学表现,了解肿瘤科医师关注的影像学表现,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优质的影像报告等。
2制定全面的培训制度
制定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和计划,包括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完成的病例书写相关内容,参考的经典书籍等。制定具体实施细节: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出科评定等。制定针对指导医师和规陪医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高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操作上,初入肿瘤科的规陪医师由住院总医师对我科工作流程的初步介绍后,将规陪医师分配给住院医师,可由住院总医师制定每周安排一位住院医师固定时间进行一次讲课,安排高级医师一次教学查房,每周的病案讨论由规陪医师准备及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出科前进行问诊查体及病例书写,安排理论考试,最后结合每个规陪医师的表现,进行综合排行,对优秀的培训医师及指导进行表杨。
1.1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45例,女75例,男女之比为1:1.67,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年龄17—75岁,平均43.5岁,其中17—20岁6例占5%,21—60岁105例,占87.5%,61—75岁9例,占7.5%。本组甲状肿瘤发生于左叶34例,占28.3%,发生于右叶61例,占50.8,两叶均出现者11例,占9.2%,发生于甲状腺峡部14例,占11.7%。全部患者中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其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12例,有脑梗死病史者10例。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术中或术后取病理活检,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mm,快速HE染色,置于镜下观察,同时收集患者的详细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与临床表现分析。
2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67,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发病年龄方面20—60岁发病105例占87.5%,为该病的高发年龄段,良性肿瘤107例,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多为多发性结节,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平均直径为3.5cm,恶性肿瘤为孤立结节或多个结节,多为甲状腺状癌,癌肿直径为2.5~7.8cm。病理表现:良性肿瘤多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体甲状腺体积增大,平均直径为3.5cm,切面见大小不等的结节,包膜完整,内有囊腔形成,囊壁较薄,囊腔大小不等,内见棕褐色粘稠物质,中央部分有出血坏死和(或)钙化。镜下可见甲状腺正常结构消失,结节内滤泡大小不一致,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包膜厚薄不均,结节内可见出血、囊性变,纤维化、钙化。结节外甲状腺组织无压迫萎缩。恶性肿瘤常为孤立或多发结节,质硬,本组大多为状癌,单发病灶,大小不等,为实质硬结节,无包膜或只有部分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鱼肉状,部分癌组织表面呈颗粒状突起,可见葡萄族样的状物突入囊腔。镜检可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状,大小不等、长短不一,按大小分枝情况分为I、Ⅱ和Ⅲ级状腺癌,癌细胞核大而苍白,染色质稀少呈细颗粒状均匀地分布在核内而形成“毛玻璃样核”,分布在间及瘤细胞的纤维间隔内,HE染色呈深蓝色或黑色。本组1例恶性未分化癌,为梭形细胞癌,镜下见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细胞,核分裂相多见。
3讨论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的鉴别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肝血管瘤和肝脓肿都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结果两例误诊延误治疗.结论:一些原发性肝癌与肝脓肿及肝血管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正确鉴别二者之间关系,才能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在沿海地区乙型肝炎高发区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者,预后亦不乐观;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常有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0-2007在新加坡医院,本组共收集10例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囊肿。
1.1误诊为肝囊肿
本类为女性6个,男性4个,大都以上腹胀满不适伴发冷,发热半月到两个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胆囊炎,多发性肝脓肿”经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转入院。一般情况较好,“T”38-39℃,无黄疸,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约1-2公分、脾未及、肝区叩痛较明显、肠鸣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其周围有低回声晕圈病灶”。CT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较高,较厚的壁,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外周壁有强化,病灶内CT值为23.5-30.3Hu。决定行手术门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1.2误诊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叶性肺炎住院期间行B超检查诊断为肝多发转移癌,以后由于经过多普勒超声及腹部CT检查均考虑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查甲胎蛋白为10,因而否定上述诊断,2-4个月后患者情况迅速恶化,肝脏急剧增大,B超检查肝转癌的图像均更趋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结果
一年后随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内死亡,血的教训肝癌不能误诊.
3讨论
3.1本组第一类肝癌病例均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尤其当癌肿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感染时更加难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其准确性受多方面影响。当肝脓肿还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学上与肝癌不易区分;当肝癌瘤内出血尤其继发感染时与肝脓肿相似。另外影像医师的经验对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例凭B超或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但如能仔细观察B超或CT所示,肝癌与肝脓肿仍存在差异。AFP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对的专一性。本例进行AFP检测,且只测1次,如能反复多次检测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文献报道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70%[4],故有一定比例阴性病例存在,对于AFP阴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检测阳性,B超或CT证实肝内孤立或多发性肿块要考虑肝癌的可能。.
3.2第二类患者采用普通B超,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常不易确切。此时可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为在三维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轮廓最为清晰,立体感较强。有些作者指出,因为肝血管瘤回声较肝组织回声稍增强,由于灰阶差异较大,所重建的三维图像效果较佳,相反,原发性肝癌多为浸润性生长,其轮廓与周围邻近组织的灰阶差异较小,所重建的三维图像则逊于血管瘤,而某些回声的转移瘤征象的三维显示效果欠佳[1].
据文献报道,磁共振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有肯定价值,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超过所有其它影像诊断片[2],童华山认为无论原发性肝癌还是继发性肝癌多为多发病灶,在磁共振图像中,T1W时多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占位表现最常见;而肝血管瘤多为单发病灶,在T1W时一半为低信号,T2W时多呈很高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3]。
4.1在本例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①本类CEA15.50-18μg/L(超过了正常参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提出怀疑为肝癌的患者如AFP阴性,则应联合检测CEA、FT和βz-MG,只有当三者均呈阴性时,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肿穿刺活检,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确诊日期提前;④该类患者既往无胆道及门静脉引流区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养阴性.
4.2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正确诊断率。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诊断某一疾病时,不要一叶障目,对可能导致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均应考虑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曹辉,等,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11(6);250.
[2]程红岩.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2:8(3):55.
【关键词】肿瘤血管抑制因子综述
近年来中药或有效成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跃,也具有明显的广度和深度。
1中草药研究动态
1.1去甲斑蝥素范跃祖等观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胆囊癌的增殖与生长。其机制可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改变血管内皮细胞PCNA/凋亡比、下调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达有关[1]。
1.2小檗碱小檗碱(berberine)为黄连(毛茛科植物)、黄柏等(芸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种生物碱,作为抗菌药已有悠久的历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体内、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2]。娄金丽等研究小檗碱对bFGF活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小檗碱对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细胞周期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细胞内钙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小檗碱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小檗碱能明显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使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显增多;使细胞核浓缩、甚至裂解成碎块,同时使细胞内钙增多;并诱导活化HUVEC发生细胞凋亡。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将bFGF活化的HUVEC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诱导活化HUVEC细胞发生凋亡等机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发挥其抗肿瘤作用[3]。
1.3白藜芦醇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和多种药用植物中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目前至少已经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早期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保护心血管,调节血脂、抗病原微生物、护肝等多种生物学作用。自从Jang等于1997年系统报道了白藜芦醇的抗肿瘤作用后,迄今已发现白藜芦醇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起始,促进,发展三个阶段,而且可以抑制肿瘤血管形成。1.对内皮细胞的作用,能够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及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血管的生成。2.对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调控,可以通过下调各种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及受体的水平,近而抑制血管的形成。3.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白藜芦醇能够直接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同时体外实验发现白藜芦直接抑制HUVEC细胞分泌MMP2溶解明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管形的形成.4.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可以通过抗凝作用阻止血管的生成。5.对黏附分子的影响,白藜芦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激活的人HUVEC和人单核细胞产生ICAM1及VCAM1,降低细胞之间的黏附能力。6.对环氧化酶的影响,白藜芦醇使肿瘤组织环氧化酶2(COX2)MRNA的表达减少,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的形成。7.对INOS的影响,研究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抑制巨噬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NFKB而减少胞质蛋白稳定的MRNA水平[4]。
1.4姜黄姜黄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黄色素和挥发油,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姜黄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是姜黄中的三种主要色素,混称姜黄色素。李剑明等研究证明,3种姜黄色素单体能够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表明抑制血管生成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之一[5]。
1.5逆癌酮以往研究发现丹参酮具有抗肿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参酮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作者以逆癌酮对A549细胞系和PLA801D细胞系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外状态下,逆癌酮可下调肿瘤细胞VEGF、CD44V6的表达水平,上调PLA801D细胞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提示逆癌酮有抗肿瘤血管生成效应[6]。
1.6海参实验研究证实,海参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肿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胡人杰等发现海参与可的松合用有极为明显的抑瘤增效作用。肝素与可的松合用具有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而海参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与肝素有相似之处,故推测海参与可的松合用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7]
1.7乌三颗粒乌三颗粒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软坚散结。石锦萍等进行了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干预的研究。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病理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对小鼠S180肉瘤组织进行了MVD、VEGF、bFGF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乌三颗粒能明显下调MVD、VEGF、bFGF的表达,表明乌三颗粒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这可能是乌三颗粒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8]。
中国-1.8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g3是中药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其分子式为C24H72O13。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3体外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MM1)、黑素瘤B16FE7细胞、人小细胞肺癌细胞(OC10)和人胰腺癌细胞(PSN1)的浸润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对高转移性小鼠黑素瘤B16FE7细胞肺转移及Balb/C小鼠结肠癌细胞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与其抑制肿瘤细胞浸润、黏附和抗血管生成的活性有关[9]。中国
1.9大豆异黄酮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裸鼠异种移植,探讨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观测移植瘤的重量、出瘤时间、成瘤率,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VD。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内可见形态不规则,且无明显管腔的新生血管,血管分布以肿瘤组织的边缘处为多见,各组微血管计数金雀黄素组最少,出瘤时间及成瘤率各治疗组都明显减少,以金雀黄素组最为明显,其次是高黄酮组和低黄酮组。根据实验可以看出,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能减少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在体内生长[10]。
1.10鲨鱼软骨提取物近10年来,不同的实验室从不同的鲨鱼软骨中获得了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生物活性也有差异的鲨鱼软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它们都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和对荷瘤小鼠的确切抑瘤效果。2000年和2001年,有学者从我国沿海鲸鲨软骨中提取分离子两种高度纯化了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SCAIF1和SCAIF80,它们对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对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11]。
2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血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肿瘤血管生成,这其中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内在联系。活血化瘀药物通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其增殖,可能有效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血瘀"状态,而消除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条件,在血管形成前期阻断肿瘤病变进一步向恶性发展。加强活血化瘀与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关系的研究,对明确不同类型的活血化瘀治疗肿瘤的适应证,筛选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活血化瘀方药,探索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等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孙伟.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TrapeJ,BuxoJ,DeOlaguerJP.Serumconcentrationso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advancednonsmallcelllangcancer[J].ClinChem,2003,49(3):523524.
[3]娄金丽.小檗碱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6,22(3),235236,243.
[4]曾文涛,白藜芦醇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12):918921.
[5]李剑明,杨和平,刘松青.3种姜黄色素单体抑制人内皮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2,31(9):804.
[6]秦建军,周清华,袁淑兰.逆癌酮对人肺癌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J].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463.
[7]聂卫,王士贤.海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天津医学,2002,14(1):12.
[8]石锦萍,杨红,周毅,等.乌三颗粒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1):22.
[9]高勇,王杰军,许青.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