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忆江南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浑江断裂带;地震 ;地下水异常
中图分类号: P315.72+1 文献标识码: A
1 浑江断裂带西南端地震活动概况
浑江断裂带西南端自1973年以来共发生地震51次,其中3级以上地震10次,2级以上地震26次,有感地震28次。历史最大地震为1968年1月7日,通化市银厂发生的ML4.9级地震(吉林省地震台网测定)。区内地震具有震源浅,有感面积大,影响范围广特征。2001年10月18日通化县大泉源发生ML3.5级和ML3.0级地震(间隔40秒连续发生)。2003年10月9日—11日在通化县大都岭连续发生以ML3.9级地震为主震的序列地震(ML3.9、ML3.6、ML2.1)。(见附表1)
表1
在该区内连续发生3次ML3.5级以上地震,是有地震记载以来少见的,这是浑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由东北端向西南端迁移特征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表明浑江断裂带西南端地震活动自2001年10月进入期。
2 浑江断裂带西南端地震地质概况
浑江断裂带处于中朝准地台两个Ⅲ级构造单元相接部位,属地壳运动活跃地带。该带西南端构造十分发育,规模、产状及表现各不相同,区内主要构造线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向,其次为北西、东西向及近南北向。据大量资料推测,断裂带切割1—5KM,主要为壳断裂,由此可以得出区内地震多半为浅源地震。根据区内构造展布规律,两组及多组构造交汇部位地震发生频率较高,如大泉源---快大一带。该区位于华北地台向延边优地槽过渡部位,新华夏构造带上,受板块运动影响,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较为活跃。
3 二密、英戈布地震观测井水位异常
二密、英戈布地震观测井始建于1987、1989年,二密井位于通化县二密镇,英戈布井位于通化县英戈布水库,两井均由通化县科技局管理,1993年2月12日,柳河县三源浦ML4.2级地震前七天,二密井和英戈布井出现水位固体潮畸变,地震发生后,水位恢复正常反映。
2001年10月18日,二密井、英戈布井水位下降(打破正常年变下降形态),英戈布井下降幅度较大,陡降约20厘米,然后上升,在第二次下降时发生通化县大泉源ML3.5、ML3.0级地震。二密井在上述时间也出现相同形态异常,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见附图)。
2003年4月,英戈布井水位突降约40厘米,其间受降水影响,形成下降—上升—下降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至六月。二密井在同一时间呈上升趋势,两井打破多年同步反映形态,一直持续到六月份。二密井在9月9日出现一个明显的突降漏斗,英戈布井在水位总体下降趋势中,呈下降—上升—下降波动,10月9日-11日发生了ML3.9、ML3.6、ML2.1级三个地震。
4 地震与地下水位异常对应关系分析和地震预测预报探索
二密井、英戈布井自投入观测以来,区内一直未发生4级左右地震。1993年2月12日在距上述两井约40KM和30KM的柳河县三源浦附近发生ML4.2级地震,震后发现上述两井在震前七天,同时出现水位固体潮畸变异常,分析认为,二密井、英戈布井能够捕捉到浑江断裂带西南端及邻区范围内4级左右地震前兆信息。2001年10月18日通化县大泉源发生ML3.5、ML3.0级(间隔40秒)地震,震前一个月内,二密井英戈布井有明显的水位异常。英戈布井异常幅度较二密井明显。分析认为,英戈布井水位异常幅度大于二密井,是与两井距震中距离不同和观测井含水层段岩性差异以及观测井深度有关。(见附表2)
表2
通过对大泉源ML3.5级地震震前两井水位下降异常的震例总结,对2003年4月英戈布、二密两井出现的水位下降与上升异常进行了探索性的预测预报,填写了中等地震预测预报卡上报吉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地震三要素为:发震时间2003年5月30日前;震中浑江断裂带西南端(以通化县城快大镇为中心半径25KM范围内);震级ML3.6-4.5级。2003年10月9日—11日,在通化县大都岭附近(距快大镇约11KM)发生了ML3.9级地震为主震的序列地震。总结发现,地震预报三要素中,震中震级准确,发震时间存在误差。分析认为,两井地下水异常非同步性反映,是映震区发震构造受震前地应力变化牵动作用,对两井所处构造形成非均匀外力作用的结果,导致两井水位呈下降与上升异常反映,这可能是地震前的初始表现形式,地震发生前的水位呈同布下降变化是临震的最终表现,这是造成ML3.9级地震预测发震时间误差的主要原因。
5 结论
通过对大泉源ML3.5级地震的震例总结,以英戈布井水位和二密井水位下降异常为依据,开展对大都岭ML3.9级地震的探索性预报,取得了震中、震级的准确预报结果。由此可见,浑江断裂带西南端范围内的两口地震地下水观测井,对区内及邻区三次ML3.5级以上地震震前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对ML3.9级地震预测预报中出现的发震时间差异原因和两井水位异常幅度差异,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为今后应用地震地下水异常,对浑江断裂带西南端及其邻区的中等以上地震的监测与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
关键词:民族音韵;赏析;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75-1
【教材简析】
这是四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节教唱歌曲课,歌曲内容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这是一首民族调式的歌曲。歌词是诗人白居易晚年时代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句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本身就像是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其配上旋律,从音乐的角度与诗人一起感受江南的风景美和对江南的向往忆念之情。曲作者在尾音处用五声中的徵音作为结束音,徵音在五声中的位置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中的火,意指表示欣欣向荣的景色,这个尾音正与诗中描述的江南风景一致。在上课之前,我搜集了白居易《忆江南》的三首诗词,以及用苏州评弹演唱的《忆江南》,自己还特意学习用苏州白话方言演唱《忆江南》。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地方方言的韵律上更好地感受民族音乐,从而感受诗人对江南的恋恋不舍的情感。
【课堂实录】
师:好的音乐需要静心欣赏,在上课之前季老师想和同学们先来听一首优美的歌曲,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师:听完这首曲子,你想象到了什么景象?找一位同学来模仿古代诗人诵读这首《忆江南》。
生齐读
师:著名作曲家戴于吾用旋律演绎了这首诗,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季老师将这首歌曲唱一遍,请同学们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出示《忆江南》歌谱)
师:让我们一起把歌词按照歌曲的节奏读一读,注意二四拍的强弱。
师:多美的诗啊!你们知道“谙”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熟悉
师:在这里作曲家用了四拍来表示“谙”这个字,同学们可以慢慢唱,帮助诗人打开记忆之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连线的地方用连贯的声音。
课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我告诉学生们这首歌曲是由DO,RE,MI,SOL,LA五个音构成时,一位女同学高高地举起手来,很神气地对我说:“老师,你错了,应该是宫商角徵羽。”
说的真好,这正是我要说的本课中音乐旋律结构的重点,民族调式的五个音。同时他还告诉其他同学本歌曲是哪个音落尾,从音上感受作曲家想要表达的诗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于是我立即表扬这位同学:“这位同学说得真棒!这首歌曲是由五声组成的,它们的唱名分别是DO,RE,MI,SOL,LA。它们也有自己的名字叫宫商角徵羽。”
师: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五声调式,其实地方语言更是把握我国民族音乐的关键。我们新学的这首曲子,是诗人回忆江南风光时所作的,那么在江南当地的艺术家就把这首曲子用方言进行传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苏州评弹所表演的《忆江南》。
师:在课前季老师也学习了用苏州白话演唱了《忆江南》,在苏州当地的评弹艺术家都是用白话演唱的,你们想听一听白话版本的《忆江南》吗?
师:其实在民族音乐中掌握地方语言也是把握音乐风格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白话,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
【反思】
1.穿越音乐的时光隧道
在准备这节课时,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了诗歌创作的背景,知道了很多是我之前所不熟悉的知识。起初备课的时候,我更多是从诗人的角度去读歌曲,差一点把这节课上成音乐课中的语文课。后来在一遍又一遍的唱谱中,发现这首曲子是典型的民族调式歌曲,仔细分析歌曲调式尾音落在“徵”音上,就提出了第一个疑问:“为什么落在徵音上,而不是落在五声中的其他四音上?”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将最后的尾音换掉试唱一遍,原来作曲家是想表达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喜爱和忆念之情。在小学的课堂上不宜把理论讲得太深,而应重视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课中我给学生介绍五声调式,了解民族音乐的结构,并让他们了解掌握民族音乐不仅要学习五声调式还要从地方语言特征来真正地感受民族音乐。这样就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移到体验民歌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上来了,学生学得也轻松。
2.采集民族音乐的奇葩
春天是杭州最美的季节,正如老舍所说:上帝把春天赐予了杭州!我们何其幸运,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西子湖畔、人间天堂!今天老师就选取几首相对比较成功的仿写习作与大家分享。
二、写法复习
1.我们先请这几位小作者来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吧!同学们如果觉得好的话就给鼓鼓掌!来,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挨个来!【过渡】
老师发现,这几首词牌,有的是老师上课教过的,比如《望江南》《如梦令》《相见欢》《菩萨蛮》;可是还有几首词牌像《清平乐》《蝶恋花》,老师是没教过的,我们同学却能写得有模有样!这让老师又惊讶又欣喜,老师觉得同学们好厉害哦!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们来问一下小作者。
2.你来说说看,怎么想到选择没学过的词牌写?你是怎么写成的呢?
3.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归纳宋词仿写的方法和步骤:A.选择词牌 B.查询格律 C.依声填词
【小结】这就是上学期,我们通过四节《唐宋词赏析》语读课,学到的宋词仿写的第一个步骤:依声填词。这几位同学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而且,有的还写得挺有韵味。
三、赏析学生词作(预习作业)
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说说,这几首你喜欢哪一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作为初学者,这几位同学的习作写得已经很不错了,连没有参加春游的老师,我也能从大家的作品中感觉到湘湖的春色和同学们的心情了。
四、运用所学知识,修改下列词作
瞧!经过一个学期《唐宋词赏析》课的学习,我们中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大胆地开始了唐宋词仿写的尝试,并且慢慢写出了感觉。
课下,老师也了解到,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喜欢词,就是觉得仿写太难了,有时候辛辛苦苦写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平仄、押韵有没有对上,也检查不出来。这里,老师从上学期同学们的语读课考卷中找了几首考场习作,请同学们对照相应的格律,帮同学检查一下,哪些地方不符合词牌的格律。
1.检查平仄和押韵
试做修改如下:《忆江南-兰亭》
阴山忆,最忆是兰亭。羲之鹅池名天下,书圣旧地聚书灵,能不忆兰亭?
【小结】看来,只要同学们耐心仔细地对照格律,都能检查出出律的地方。以后同学们自己写完也可以这样进行自我检查。
2.修改练习(预习作业)
查出了不符合格律的地方之后怎么办呢?对,就要修改。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大胆地往前走一步: 对照押韵表,在尊重词作原意的基础上,对出律的地方试着加以修改。
【提醒2点】A、有时候碰巧了改一个字就成功了,但是很多时候没那么巧,可能要改一个词,甚至于整句话都要调整。B、不管怎样,别忘记修改完之后最后再对照格律检查一遍。
3.修改展示
A.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一下本组同学修改的诗句,选出符合格律的,写到黑板上来。
B.点评修改稿。分级归类:①第一级别:对(即平仄押韵符合格律) ②第二级别:顺(语句通顺) ③第三级别:妙(用语典雅有古韵)
五、依声填词练习(一)
练习了检查、修改之后,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老师抽走一首词中的一句,请同学们依据词牌的格律要求,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尝试着填写一句。
【记住要求】1.要依据词牌的平仄和押韵要求填写。2.最好能兼顾上下文的意思和情感。
《破阵子》格律 《破阵子・春景》
中仄中平中仄, 燕子来时新社,
中平中仄平平(韵) 梨花落后清明。
中仄中平平仄仄, 池上碧苔三四点,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叶底黄鹂一两声。
中平中仄平(韵) 日长飞絮轻。
中仄中平中仄 巧笑东邻女伴,
中平中仄平平(韵) 采桑径里逢迎。
中仄中平平仄仄 疑怪昨宵好,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元是今朝斗草赢。
中平中仄平(韵) 笑从双脸生。
六、结束语
古诗走进课堂,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有了些感悟。
一、 进入诗境
带领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古诗自身的特点来选取相应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和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了解到作者与诗人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再去体会“唯见长江天际流”所包含的两重意思,既写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联系现实
以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入境古诗的桥梁。例如教学《望洞庭》时,引导学生回忆游览南湖、净月潭等熟悉的景点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再去学习诗歌,就会兴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过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时,先讲述发生在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理解诗人寄予诗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解好题眼
古诗题目简洁、含蓄、深刻,弄懂题意,内容便略知一二。题意理解的关键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对于“不值”讲解得就非常有创意:“不值吗?值!”让人拍案叫绝。
三、 理解诗意
用我们的感官去参与古诗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准关键
对于古诗中关键字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字面意思,还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区别,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学《滁州西涧》时,抓住“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怜”,弄懂它是喜爱、怜惜的意思,“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则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对归隐山林、安闲生活的向往!
2. 听——古乐悠扬
恰当的音乐背景的播放,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播放一首《霓裳曲》让学生感受盛唐繁华,随着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伤感、苍凉的古乐,诗人对往日盛世繁华的怀念,对如今悲惨遭遇的无奈,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这乐曲中渗入到了学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诗境要学会赏析,整体把握,如《春晓》一诗的前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不说春光使诗人心情愉悦,而是使飞鸟怡然自得,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同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同理,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声和景营造诗歌的境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一支出墙的红杏使满园春色尽现我们眼前,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敏锐的鼻子,嗅出古诗中的味道。
4.想——联想画面
学生要充分了解古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将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像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忆江南》一诗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启发学生想象在这这如梦如幻的江南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这美景怎能不令人怀念!这情怀怎不令人追忆!
5.读——诵读成韵
古诗注重音韵的和谐,所以朗读一定要讲究节奏。如五言绝句可用“二二一”节奏或“二一二”节奏,七言绝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节奏,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当然诵读古诗最重要的是读出情来。现在很多教师以让学生高声诵读来增加效果,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扯着脖子高声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乐》、想象瑰丽的《将进酒》、苍凉悲壮的《从军行》、忧国忧民的《示儿》,不禁汗颜,莫让这一声声吼毁掉我们中华千年的文化瑰宝。
那么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我们的教师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学时做好功夫,还要以身示范,进行朗读指导,用我们的声音,我们深刻的体会去诵读,从而感染学生从对我们的模仿到自己心灵的进入,然后从他们喉咙中发出的就是诗人的慷慨豪迈和浅唱低吟了。
四、 用好辅助手段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下辅助手段,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
1. 以诗作画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教学中既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也可以诗词为内容,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描绘出诗词中的意境。
2. 以诗写文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补白、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独立创作等多种练习形式让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用文字描绘出来,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 以诗成戏
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所以对于他们进行的古诗教学,可以边说边唱,边讲边演。如教学《古朗月行》时,学生了解“白玉盘”、“瑶台镜”、“青云端”、“捣药”这些词意,在之后的朗读和背诵中,用手势和动作将他们形象的表演出来,恰当的肢体语言能够提高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
4. 以诗放歌
古诗的语言生动,充满音韵之美, 极适合配乐演唱,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晓》《出塞》《长歌行》……课外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课堂上让学生欣赏并学唱,自然兴趣盎然。同时还可以开展给古诗配新曲的活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调动。同时为了给古诗找对曲子,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蕴有了透彻的了解。
五、 创新设计作业
诗歌教学的作业,应该多层次,富有个性化,既能够对课堂学习加以巩固,又能使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设计如下作业:(1)说:把诗歌的内容说给家长听一听;(2)画:画一幅表现诗歌意境的画;(3)写:写一段话,将诗中所描绘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展现出来。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智慧,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信心。
当我们听到校园里回荡起朗朗的诵读声,这是古典文学生命力旺盛的体现,当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这是民族文化振兴的曙光!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中漫游,用古诗的神韵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无穷乐趣!
1 运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亦是如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关键。在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一文时,通过网络视频将课文中描写的珍珠鸟真实展示出来:“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些原本抽象的文字通过视频渐渐清晰起来,此时珍珠鸟的形象直观而生动。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还可配上美妙的乐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马上提高,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网络资源是图、文、声、色多种形式的集体呈现,不仅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而且使得学生的情操得到升华。学生在舒适的心境下感受文字创设的情境,渐渐喜欢上这些文字的表达方式,学习课堂的内容时注意力更加集中。
在小学教学中,普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易分散,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现在,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将过去的抽象不可能感知的观点尽量具体化呈现,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和形式都能接纳。在课文《江南水乡——周庄》中,描写的江南古镇周庄的美妙景色让无数人憧憬和向往。但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的秀美与北方的壮美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他们根本无法体会周庄的秀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网络视频,将周庄的美妙情景真实呈现出来。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学生的内心深处感悟了水乡的秀美,对祖国美好的景色不禁感到向往和自豪。
2 优化网络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还要注意适度和适量的原则。网络资源因其资源的丰富化,更新速度的快速等优势备受青睐,但是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可以查阅和运用,绝不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注重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教师应关注对于网络资源的筛选。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知识吸纳方面不能实现有效的选择,需要教师把好关,因为信息过度泛滥会导致输入模式的混乱。教师及时把控好这方面的内容,结合实际不断完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诗时,诗词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的无限留恋和思念。传统的诗词解读课总是让学生感觉很无趣,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仅仅触及知识的表象,而对诗词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学生不能体会和理解。在诗词课堂可设置部分网页,分为佳作赏析、知识天地、沙龙讨论等。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如沙龙专区可以设计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不仅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本文可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如:对“红胜火”和“绿如蓝”采用的技巧的探讨;“能不忆江南”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的无限思念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作者这样留恋;等等。在BBS论坛上,学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广泛参与其中讨论,在论坛中各抒己见,好的帖子大家可以顶帖,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加。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重塑教学角色,改变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更多地扮演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和手段,使得学生自主和主动学习成为今后学习的潮流和方向。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过去教学中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更加自主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在强调信息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遵循信息的自主选择的原则。网络是一个大的数据库,而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才是关键。语文教学本身是个信息扩大化的过程,单纯的课堂知识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个死记硬背的知识输入模式,很多时候还需要知识的输出,是在一定创新模式下的知识整合和蓬发。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应该适时地调整,改变过去传统的“教鞭+粉笔+黑板”的观念,借助新型网络工具,增加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语文教学中单一授课方式很生硬,严重限制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转变认识,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认真研究网络环境和新规律,积极发挥教师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相长不要仅仅停留在纸上,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认知。
4 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对于网络使用仅限于基础的数据资料的查询和信息的整理。在网络环境下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申请个人主页,为学生创造机会主动学习。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和特点,学生可以不断充实和装扮自己的知识库,不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还可根据学习的实际发表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网络与多媒体等手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网络环境里学生可以接受知识,同时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进行输出。网络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主动的分析,不断判断输出的知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