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国的新年

韩国的新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韩国的新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韩国的新年

韩国的新年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词语 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 语言和谐

新词语是语言对社会变化表现最敏感的部分,它凸显了语言的动态变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语言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5年首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诞生,教育部、国家语委已连续五年向社会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报告中,新词语始终是考察的重点内容。报告中的年度新词语指当年产生并在大众媒体中出现的词语,包括新词义。根据报告对新词语的统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近年来的新词语进行分析。

一、新词语的主要特点

从词汇学角度分析,新词语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数量逐年递增。报告自2006年起,对年度新词语进行了量的统计。近4年来,每年提取的新词语量分别是171条、254条、359条和396条。由这些数据可见,每年产生新词语的数量都明显增加,而近两年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第二,多音节词语占优势。双音节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语音形式,但是新词语中多音节词语已占据明显优势。从2007年开始,三音节代替双音节词,成为新词语最具优势的语音形式。在2009年,三音节词语已占全部新词语的51.1%。三音节、四音节的词语能够比较准确快捷地表达丰富的内涵,同时又不失简洁。第三,构成材料以汉字为主体。除汉字以外,新词语还采用字母、阿拉伯数字等材料,如“E两会”、“7时代”、“G字头”。有的新词语甚至完全采用字母作为构成材料。第四,就词的结构方式看,传统的偏正式合成词能产性最高。此外,后附加式合成词比例较大,如这几年居高不下的类后缀构词“~门”、“~族”、“~客”、“~奴”等。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新词语中叠音方式构成的词明显增多,如“范跑跑”、“楼脆脆”等。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新词语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反映社会问题,并形成词语群。该词语群可能以某一重大社会事件为中心,如2008年的“5・12地震”词语群、“北京奥运会”词语群、“金融危机”词语群等;也可能以某一格式为标志,如“被~”词语群、“楼~”词语群、“~门”词语群等。其二是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词语迅速融合。这一特点在近两年的新词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2008年的359条新词语中,来自网络的有66条。其中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居多,且形成几个较大词族,如“山寨~”、“雷~”等。这些词语先在网络出现,随后很快渗透到其他媒体,显示了网络语言很强的渗透力。2009年的新词语中,“躲猫猫”、“被就业”、“楼脆脆”、“寂寞党”等词语都是先在网络上出现,而后直接与社会生活融合。

二、新词语与多元文化

随着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以及语言宽容度的不断增加,新词语愈发活跃多元。新词语来源呈现多地域、多领域、多渠道的特点。

多地域指新词语来源于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它包括国内的各个地区和世界其他各国。如2006年的新词语“倒扁”、“红衫军”,是我国台湾地区当年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两个词语。多地域性的特点更充分地体现在外语对新词语的影响上。每年都有音译或直译自外语的新词语,如音译自法语的“跑酷(Parkour)”,英语的“晒(share)”、“托业(TOEIC)”,等等,“乐活族”、“婚活族”中的“乐活”是对英文中“LOHAS”的音译兼意译,“婚活”则是直接采用了日语的汉字词。此外,上文对新词语特点的分析中也已提到,外文字母也作为构词材料出现在汉语词汇中,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E两会”等。值得一提的是,每年都有完全的拉丁字母缩略形式的新词语出现,比如“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VC(Card Verification Code)”、“GQ(Green Quotient)”等。

多领域体现在新词语分布于生活、时政、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体育等各个领域。其中生活、时政、经济、文化领域产生的新词语最多。以2009年396条新词语为例,生活类词语共117条,时政类86条,经济类65条,文化类48条,这四类占据了新词语的绝大部分。

新词语来源的多渠道除了报纸、广播等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也包括现已成为主流媒体的互联网。网络助推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上产生的词语已不再限于带有游戏、谐谑色彩的“濉薄“东东”等词语,也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网络传播特点的“顶”、“沙发”之类。随着中国的互联网和网民都越来越成熟,网络已经把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揭示、调查、监督作为传播重点,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意见的一个平台。网络词语与社会生活词语迅速融合在一起。

三、新词语与语言和谐

多元文化为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生动活泼的新词语彰显了语言的活力。与此同时,多元文化也不可避免地给语言的规范带来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关注。

针对新词语中的外文缩略词语这一现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指出:“这类外文缩略形式在汉语中已出现滥用的趋势,它们的属性及规范还需进一步研究。”客观地看,外文缩略形式是一种便捷的表达方法,对其不加翻译并直接使用是全球化大环境下的一个必然结果,部分外文缩略形式的流通也体现了公民接受能力的提高。但是,过度使用已经妨碍了表情达意的效果,这种“滥用”是必须进行规范的。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曾对各广播影视机构下发通知,提示各个部门规范使用广播语言,在非外语频道,播音员主持人在口播新闻、采访、影视记录字幕等方面,不要使用外语及外语缩写词。这一举措虽说有“一刀切”之嫌,但也是规范外语缩略词滥用的一种尝试。

另一备受关注的问题即网络语言问题。2009年报告对网络语言使用频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占样本总数的31.3%,有时使用的占50.0%,很少使用的占15.6%,从来不用的仅占3.1%。在回答“是否认为在一定情况下,网络语言比普通语言更能传递信息”这一提问时,93.3%的受访者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网络在催生新词语方面的突出作用也在报告中得到了肯定。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网络语言发展迅速,网络新词语产生数量多、快,其中一部分能够形成固定词汇,而此外的很大一部分对汉语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冲击。错别字和谐音字歪曲了词汇的正常读音和规范写法,一些词汇令人费解,影响正常交际。网络词语幽默、谐谑、睿智的特点为语言增添了活力,但其不规范性是对汉语的污染,尤其会影响到青少年的语文学习,需要好好规范。

在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语言自身选择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新词语不断产生,同时也不断隐退。由于时代性鲜明,新词语记录的多是当年特有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而从使用频率来看,新词语中只有个别进入高频词,一些新词语只是在一般层面的一些特殊人群中使用。报告对2006至2008年新词语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至少30%的新词语生命力只有一年。由此可见,不合时宜的自然会被淘汰,对新词语的规范无需武断。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为新词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辅之以合理、适度的引导,我们的语言生活才能更加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韩国的新年范文第2篇

为什么许多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国,但传统节日却能长盛不衰,而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却名存实亡,年轻一代对此越来越冷漠?

我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节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撑。节日无非有几种类型:宗教或信仰性的,政治性的,世俗性或物质性的。尽管各种节庆的方式大同小异,但因其基础不同,流行的范围与延续的时间也迥然相异。政治性的节日最脆弱,因为一旦政治标准改变或政权更迭,相应的节日也会被取消,甚至会成为新的禁忌。世俗性或物质性的节日,依托于一定的群体与自然条件形成的社会和人文地理环境,这些条件一旦改变,节日也不易维持,或者不得不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以至逐渐消亡。唯有宗教或信仰性的节日最为稳定,只要这种宗教或信仰还存在,只要有信众,那么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形式发生什么变化,核心内容都不会改变。

一些国家还在流行并扩张的节日,大多属宗教或信仰类,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者本来就不具宗教或信仰性,或者已失去了宗教或信仰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是一个集政治、信仰、世俗与物质为一体的节日,自然最重要,也能成为全民的节日。中国历来重视纪年,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新年的庆祝是对除旧布新、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的祈求。古时,每到新年都要举行一系列重要活动,如元旦大朝会,各地上报户口、收成、治安等政绩,祭天,祭太庙等。新皇帝继位后,一般也要到第一年新年才改年号,节前,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要封印、封门,停止办公,节后才开封上班。新年也是财政年度的开始,或者财政以新年为统计标准。民间最重要的是祭祖,附带还要祭祀各种信仰的神灵,如灶神等。其次才是合家团聚,物质享受和娱乐活动。那时,游子急于在除夕前赶回故乡,最紧要的原因是要祭祖。不得已在外过年的人,也必须遥祭祖先。

中华民国废旧历,传统新年改称“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用公历,春节的政治性已不复存在,国家要隆重庆祝的当然是1月1日元旦,而不是以农历计算的正月初一。继续将正月初一称为“过大年”,意味着元旦只是“小年”,只能是民间的自我安慰,也是对元旦的政治地位的实际挑战。以来,主流思想否定了民间传统,1949年以后的一些政治运动将祭祖一类列为封建迷信,祭祖之类成为每次移风易俗或革命造反的对象,一度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家人团聚和吃喝玩乐,而随着生活的改善,平时都能吃喝玩乐,过年已没有什么吸引力。一旦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合家团聚也将失去魅力。

日本和韩国古代都采用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曾是最重大的节日。日本在改用公历后干脆将“旧历年”的活动全部搬到公历年,时间变了,内容却完全没有变。皇室与政府同样举行各种典礼与活动,神庙僧人也保留全部仪式,民间同样除尘迎新,吃团年饭,午夜去神社祈福,因此并没有失去其重要性。韩国的“旧历年”失去了政治性,但民间的信仰不变,祭祖依然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在南极韩国考察站中,还见到韩国考察队员在过年时北向跪拜祭祖的照片。有些节庆,看似仅有世俗性或物质性,但只有在与信仰结合时方能持续。如端午节,不少地方有挂菖蒲、薰艾草、涂雄黄等习俗。如果只认为是物质需求,那么在医学发达、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废弃。如果将这些看成是人类向自然祈求庇佑,与诸神和谐共处,则任何药物、再清洁卫生的环境也无法替代。

韩国的新年范文第3篇

每年春节,大英图书馆、中小型博物馆、剧院、基金会、大学乃至社区中心都会举办介绍中国文化及传统的讲座。中小学校还纷纷给孩子们讲授中国的春节习俗,教孩子们学做红包、灯笼以及中国龙等。

在伦敦,唐人街每年能吸引近600万游客。由伦敦华埠商会主办的特拉法加广场春节庆典,也已经成为了伦敦的著名旅游品牌。

法国:新春彩妆大巡游

每逢春节来临,装饰着红灯笼的巴黎市政府广场便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巴黎市民也会携家带口来到游行和演出场所与华侨华人一同庆祝节日。

巴黎13区是巴黎最早有规模的华人聚居区,拥有欧洲著名的“唐人街”。13区的华人社团新春彩妆大巡游活动每年都吸引了超过10万名各国人士到场观看,巴黎市长更是每年春节都亲自为迎春狮子点睛。

泰国:除夕祭祖,初一布施

在泰国华人圈中,春节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除夕夜的祭祖仪式。除夕的白天,大多数华人会在家中的小祭台上摆满祭品,鸡鸭鱼肉等大菜、汤圆和芋头等甜品以及时鲜水果都必不可少,此外还要摆上烛台香炉。点上香烛,家中成员一一祭拜祖先,这才算是完成了除夕最重要的祭拜仪式。

与中国许多地方的传统不同,泰国华人并不急着在大年初一早晨去亲友家拜年,而是要到自家附近的寺庙里行布施礼,以求来年平安。布施时,人们通常并不摆阔,只是准备三五种食品或甜点,放入僧侣手捧的钵中,完成仪式便可。

新加坡:喜气洋洋送柑橘

农历春节在华裔人口占近七成的新加坡,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气氛最浓厚的节日。圣诞节一过,大街小巷和商业区就换上了中国传统的春节盛装,大大小小的红灯笼高高挂起,年画也贴了出来,一片喜气洋洋。牛车水各个中国传统式店铺里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新加坡华人过春节,家家都要蒸年糕、贴春联、逛花市,除夕全家吃团圆饭。春节那一天,晚辈纷纷给长辈拜年祝贺,孩子们则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年初一扫帚要统统收起来不许扫地,以免扫走吉祥福气。新加坡华人在拜年时,一定会拿着一个精致的小纸袋,里面装有两粒柑橘作为贺年礼,两粒柑橘象征着“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和“好事成双”等多重意思。柑橘成为新加坡华人农历新年前必须采购的年货之一,春节前往往供不应求。

中国澳门:

吃发菜,求发财

每到中国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春节还有元宵节,澳门的节日氛围都显得很浓厚。在澳门繁华的街道上,早早地就挂起了中国传统的灯笼和各种过年灯饰,特别是在著名的旅游景点“喷水池”和大三巴牌坊,更是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澳门人过年,也像内地一样要吃年夜饭,许多酒店早就推出了各种年夜饭套餐,里面自然少不了岭南一带传统的几样东西,比如和“发财”谐音的发菜,以及东星斑等各种海鲜。和内地人不同的一点是,澳门人除夕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那就是到妈阁庙上香,来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平安。

中国香港:

贴挥春,逛花市

过春节时,香港大多数店铺或居民的家里会贴上相当于内地年画和春联的挥春,比如“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等,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香港市民在吃完年夜饭后,习惯于一家大小逛花市。春节期间,港岛和九龙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

和内地人一样,香港人也会在大年初一走亲访友,正式拜年。这期间,最开心的是收“利市”,即压岁钱的小孩子。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市的欢笑声。不过香港人一般不包 “大红包”,身上所带以备不时之需的成叠红包,多数都装着10~20港币。

韩国:

年糕换水饺

韩国的华侨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山东,老一辈人把整个山东的习俗全都搬到了韩国。最初,人们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神,发面蒸饽饽迎新年。但近年来,这些习俗已经完全消失。华人在过年时吃的水饺,也已被韩国年糕所取代。旅韩华侨习俗被“韩国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变快,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与韩国人通婚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人的习俗也慢慢融入到了韩国社会中。

澳大利亚:

龙舟竞赛压轴戏

悉尼每年都举办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压轴戏龙舟竞赛往往会吸引数十万观众。数百名乘坐龙舟的队员竞相泼水,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武术表演以及民族歌舞表演,都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墨尔本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巨龙”。每年春节,200多名健壮的澳洲人和华人扛着这条150米长的巨龙串街走巷,非常壮观。

加拿大: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每年腊月,加拿大的华裔社团就陆续开始欢庆春节了。舞龙与舞狮、武术与杂技、歌舞与服装表演、庙会式的展览、狂欢式的游行等活动为当地社区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欢庆活动中,也有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参与,如在舞狮队伍里常常能见到“老外”的面孔。近年来,加拿大华人庆春节,逐渐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独乐乐”,发展成以社团为基础的“众乐乐”,过春节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

美国:

帝国大厦灯光秀

韩国的新年范文第4篇

2004年的1月2日,韩国政府正式叫停了首都名汉城,改名叫首尔。这也是中韩两国或者是中朝两国,或者叫汉和朝鲜这两个民族,多年来的恩恩怨怨中间的一环。韩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抵制中国文化,包括他们用了那么多年的汉字,最后变成了拼音文字。他们宁可因此导致很多歧义,也要减少使用汉字,最后只有自己名字是用汉字写的。名字现在也要慢慢地改成拼音,改成拼音以后,很多字其实就只发出一个音,就搞不清楚你姓方还是姓王。但是他们为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我觉得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受了太多年我们的影响。之前有很多年是我们的附属国,导致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太多汉族的东西,包括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为什么要叫汉城呢?他们听了以后肯定也不舒服,所以就改叫首尔了。

今天大量韩国青年对汉字的认识已经很生疏,因为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和美国碰到很多韩国人,我们完全可以交流,虽然他说话我听不懂,我说话他也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笔谈。那个时候的中国年轻人和韩国人一见面,就拿着一支笔,写下来的汉字意思是一模一样的,大家完全可以交流。大家看历史记载,当时出师朝鲜的时候,到了朝鲜我们的官员和朝鲜官员之间不需要翻译,双方就笔谈。朝鲜过去很多伟大的诗人用汉字写的诗,也很漂亮、很美好。

但是韩国为了自己的文化独立,进行了大规模的去中国化,包括他们把很多我们固有的节日,就像端午节当作他们的节日去申遗。我知道很多节日是可以共用的,并不是汉族专有的节日,可端午节屈原好歹也是一位中国的名人。春节,像这种历法上的节日,不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的节日,我觉得可以共用;中秋节也是一个历法上的节日,因为月亮圆了,月亮照亮了中国,也照亮了韩国,我觉得是大家共有的节日。

韩国的移民在美国,尤其在加州,他们每年不遗余力地呼吁、奔走,进行公关、游说。美国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包括市长、州长、总统都要发言祝贺,以前官方说叫Chinese New Year,祝贺中国新年,也就是春节。但由于越南、韩国移民不遗余力地努力,加之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投的票也越来越多,影响了政府。最近几年美国的官方到了春节的时候,已经不叫Chinese New Year,而叫Lunar New Year,也就是农历新年。当然很多华侨非常愤怒,我觉得还好,我觉得有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各个民族共有的,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比如说月亮圆的那一天是人类共有的。只不过东方民族觉得那一天是美好的一天,西方民族觉得那是有狼人出现的一天,是恐怖的一天。

但是不管怎么样,月亮照着每一个民族,实际上大家可以共有。春节我认为也可以由东亚民族共有。端午节属于纪念屈原的,我觉得是不是能够共有还值得讨论,但是汉城改成首尔,这个事情不可改变,慢慢地也可以适应。虽然像我们这一代人说起来还是要说汉城,但是往下再年轻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原来首尔叫汉城,这也没有什么,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这是民族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人类向文明进步的一个应有的姿态。

韩国的新年范文第5篇

阿根廷:“粮仓肉库”为菜烦恼

阿根廷素有世界“粮仓肉库”之称。但是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阿根廷食品价格飞涨。新年伊始,各种蔬菜和肉类的价格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节节高升,让百姓叫苦不迭。

萨拉大妈今年50多岁,和记者住在同一栋大厦。按说能居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帕勒莫区的人都是阿根廷中产阶级里的中坚分子,他们一般在郊外有别墅,车库里停着两辆车,买菜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眼睛都不用眨一下的事。但是前几天,记者在电梯上偶遇她时,她竟向记者诉起苦来。

萨拉说,她近日买了一块上好的牛排,竟花去了她80比索(折合人民币150元),以前这类牛肉只要50比索。另外,蔬菜水果也“贵得出奇”。物价飞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已经影响到阿根廷各个社会阶层。有些阿根廷穷人已经为如何填饱肚子发愁。记者曾看到,有些穷人等待在快餐店门口,如果有打包外带的客人出来,他们会上前请客人把套餐中的薯条给他们充饥。

韩国:家菜涨势惊人

新年以来韩国国内物价呈现急剧上涨势头,特别是食品价格的飙升给韩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据韩国统计厅发表数字,韩国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升了4.1%。特别是农产品等新鲜食品价格比前月上涨了2.6%,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了30.2%。其中,1月份白菜价格同比上涨了152%、大葱上涨了108%、萝卜上涨了近85%、西红柿上涨了30%以上。

据报道,韩国农产品价格自去年8月创造12.3%的纪录以来,连续6个月持续了两位数的上涨趋势,而水产品也是自去年6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持续了10%左右的上涨。而农、水产品价格上涨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影响了相关加工食品价格的上涨。据报道,1月份的加工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2.8%,自2009年11月以来创了新高。

韩国媒体分析,最近韩国物价飙升的最主要原因是寒冷气候、口蹄疫、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

印度:洋葱大涨卖到芒果价

今年2月,由于政府干涉,去年一直噌噌涨的洋葱价格略微有所下降。2010年12月份,印度的食品通胀率飙升并超过18%,特别是洋葱价格疯涨。除了洋葱价格的惊人涨幅,其他家常蔬菜的涨幅都在70%以上。洋葱是印度的关键主食,其价格最高时每公斤超过80卢比(约11.6元人民币),价格和芒果相当,几乎是正常年景的5倍。

由于印度蔬菜价格猛涨,印度国内的鸡蛋价格也随之攀升。在首都地区,每枚鸡蛋的价格升高了1卢比。印度家禽协会一位发言人表示:“有些蔬菜的零售价格过高,而穷人们买不起这样的蔬菜,于是便将鸡蛋用于一日三餐。”

印度相关部门指出,暴雨造成洋葱产量锐减,再加上一些不法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行为,是导致洋葱价格疯涨的主要原因。为了稳定洋葱价格,印度政府决定禁止洋葱出口,同时对洋葱进口实行零关税政策。

墨西哥:全民抢购玉米饼

近期墨西哥食品价格上涨的话题也被炒得火热。墨西哥《改革报》连续几天关注墨西哥食品价格。报道说,由于前不久墨西哥北部地区遭遇了60年以来最严酷的寒潮天气,墨西哥2011年度的玉米产量预计将减少420万吨。玉米饼是墨西哥人的首选主食。相关机构分析,2011年,玉米饼价格预计将上涨10%左右。这则消息一出,令墨西哥普通民众深感不安,许多墨城市民都赶到超市大量采购玉米饼。

美国:价签更新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