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第1篇

(一)“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就以《望岳》一文教学为例,总结一些“导学案”的具体用法。

1.合理分组

进行“导学案”教学首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有同质小组与异质小组两种模式。同质小组是依据学生成就标准划分的同质群体,便于组织,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班级上可以分成1、2、3三个小组;异质小组即“工作小组”它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如优等生3人,后进生3人,中等生5人),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当然,所谓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的区别,老师要心中有数,但是不可公布。

2.设计好“导学案”内容

在“导学案”设计时,要本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首先提出一个中心的问题,引出课程内容,而后根据针对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预设不同的学习要求,组内形成互补的局面,同时,各组之间又能相互交流,形成网络化的学习结构,再设置好老师总结时需要讲的大概内容(此部分还是要侧重于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设置好各组学生该完成的作业以及综合评价的方式。

3.“导学案”课堂实施方案

(1)课程导入部分

上课开始时,就是课程导入的阶段,用5分钟的时间。首先设置一个有效的中心问题,它是实现问题学习的关键,它也是教学中课程设计的焦点所在。教师设置的问题越真实,问题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在《望岳》一文教学中,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可以问学生:“泰山在哪里?从文中,你认识到泰山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

(2)师生互动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用10分钟的时间,教师可以采取导学法、纠偏补漏、及时矫正、积极评价的策略,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与回答问题。

(3)当堂检测

这个阶段大概用5分钟的时间,目的在于初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后进生,要让他们回答出课前提出的问题,然后用提纲式检测法,让他们说出课文的基本脉络;对优等生、中等生组同学可以采用练习法,让他们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检测学习成果。

(二)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和心理学理论,遵循反映论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富有感彩的情景和氛围,使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深化课本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1)感知

创设画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第二段写景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百草园的美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

(2)理解

深入情景,理解课文,领会感情。讲读时。抓住图文相通之处,从图导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加深对百草园景色的印象,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讲解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这样,从图导文,启发学生想象。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段内容、写作手法、艺术特色的领会、理解。

(三)提问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提问法教学的内涵

提问,顾名思义,提出问题要求回答,提问法教学,就是通过提问,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应答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问,是将沙子过滤掉的贝壳,光华美丽。提问方式是提问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出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但是问题中涵盖一定的知识和意义,能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内容,学生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时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对错,正确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错误的话就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3.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学生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如果刚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没有预想的好。循序渐进的提问也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和谐师生情感

“创新能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创设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共探讨同研究的引导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火花。尤其是要做到教师和学生人格上要平等。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他的人格都要受到尊重。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第7条就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自读感悟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恰当的引导方法以及有系统的过程训练。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阅读是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历、兴趣以及观点融入到阅读的内容里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并通过与学生交流,纠正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理解错误,补充学生阅读时思考的遗漏,以确保正确导向学生的思维。

三、结论

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科学教育观,及时科学地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究优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起他们创新的火花,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教学流程;作文

《先行组织者作文教学与评改》从学生方面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导学练用。

一、“导”

导是教学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主要是导出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我们要运用调查问卷、学案设计、黑板展示的头脑风暴、知识导图等方法让学生明晰地展现他所掌握的东西。

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由教师主导设计的一种问卷形式,教师通过设计的问卷内容,可以重点了解学生的知识,也可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为学生的学与练建立基础。

2.学案设计

在学案中我们将学的重点与难点用文字的方式写出,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说,并举出相应的生活或文本的实例予以说明,观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3.黑板展示的头脑风暴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运用材料后,我们让学生在黑板上将自己的材料写上去,教师运用分类提示将它们按照不同要求分类。暗示学生材料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不断丰富材料,形成作文的材料库。

4.知识储备导图的建立

让学生从材料的感性认识中,通过逐渐细化的分类,形成知识的基础经验;再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将知识以术语的方式表述成概念性文字,形成知识点,用概念形式进行分类、排列,形成知识链。再通过每节课的讲解,逐渐形成知识体系。

导学图教学是一个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再到理性整理的过程。在设计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材料选取点,对之做一定的延伸与拓展或细化处理,以使学生建立深刻而广泛的对知识的认识,并能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文本与生活的交替呈现使学生没有了对文本的疏离感,也不会对知识的接受产生恐惧。

二、“学”

1.学什么

我们在作文教学课中始终强调的是记叙与描写,关于记叙我们要强调记叙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等问题。在描写中要学习对象、方法、顺序、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先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再将知识进行细化。这种细化最好与学生的学习科目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形成一个感性运用的可能性。

2.怎么学

语文文本可以提供比较综合的知识内容,对综合知识的分解是难点――将其中的知识点分离出来形成一个个训练问题,并让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本材料进行不同文体的体现,通过分析比较来发现这个知识点建立的意义。

3.从哪学

如果呈现的学习材料仅仅是文本,不免单调。用生活中的材料以拉近对知识的亲近;用学科中的材料,调动某些偏科者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视野;用视频、音频材料,扩大理解的层面。比如,组织观看第十放映室的各种各样的师生关系来感受老师这个形象;播放“雨”的音频资料,感受雨的形态、大小、疏密;播放“雨”的视频资料看不同触感的雨对不同人带来的感受。

三、“练”

练要解决是否明确,是否掌握,是否能够在作文中运用的问题。其环节要明确具象知识、迁移具象知识、整理具象知识。

1.明确具象知识

在练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所学知识点,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再将课内相关文段做由知识概念到知识现象的练习,设计的问题与知识相扣,使学生在练习中将知识逐渐明确。随之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环节,将知识逐渐具象,将知识整理明确。

2.迁移具象知识

学生将搜索文段中相关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答题形式,在设计中尽量使用术语,学生将自己做好问答的文段进行展示,在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同类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呈现材料库,为模仿的多样性做准备。

3.整理具象知识

老师将学生掌握的知识具象可能表现的文段进行整理,挑选比较适合的段落进行展示,安排布置成作业。如,景物描写的顺序相关训练,可以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训练从概括描写到具体展现;用《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段;用《春》“春花图”训练动静结合,“春风图”训练多种感官。

四、“作文”

1.写前思

给出作文文题,将文题进行词语分割,比如“成长的路上有她伴随我”可分割成词语“成长的路上”“她”“伴随”“我”。确定写作的主题词(中心、关键词)“她”“我”是人物描写标志词,以此确定文题要求以写人为主。也将其他词的限制或描述的内容进行分割“伴随”是行为描述词,行为动词具有叙事功能,因此要写“她”与我之间的相关事件,“成长的路上”限定事件发生的时间。

将文题的词语含义分别分析,呈现出个性化的写作相关内容具象化,完成各自擅长内容题目,如“他”可以理解为真实存在的人物像父母、师长、邻居、朋友,相关描摹“他”的语言、动作、神情、行为等等;也可以理解为人物、品质、性格、意志;也可以理解为书本,也可以理解为像集。将题目改写成“母亲的微笑伴随我的成长”,搜集文库进行头脑风暴,确定写作材料。如加上“成长的路上”这个限制词,“成长的路上”的理解为学识成长、心理成长、见识的成长、感情的成长等表现,将题目改写成“母亲的微笑伴随我的见识成长”就可从待人接物、说话做事方面搜集文库进行头脑风暴,确定写作材料。

2.写中排

如何将几部分内容进行有机相融,这就如同给了学生一堆堆积木,要求它搭建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屋,就要分析这些材料的功能与作用,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以形成材料的基本属性。 老师在此过程中将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东西在黑板上呈现,对其他学生有一些提示也可。

3.写后评与议

相关期刊更多

百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百色学院

百花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艺术百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