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家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评价;科学实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55-01

当前,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在科学实验的考核中让学生们强记一些实验的现象和实验过程,而忽视对他们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情感和价值观的考察与评价。但是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如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研究怎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评价。

一、制定合理的指标标准

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评价成绩与全班的考核结果挂钩,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那些新班级,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这个班级是怎样进行考核评价的。然后与班主任沟通将科学实验课堂的评价加入到班级的考核评价中。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每一个阶段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在每次统计之后直接体现在班级考核评价结果中,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科学实验。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就是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对既定的评价标准进行修改。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一个学期中评价标准需要统一。在学期初始,教师告知学生对新学期所制定的评价标准,并与学生一起商量修改,最后定稿。当评价标准制定成功之后,一定要坚持在整个学期都严格执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并在下一学期中进行修正。科学实验的课堂评价要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性质的评价是一种形式,但是学生们可能对一些物质的评价更感兴趣,如为表扬一些学生,可以奖励他们一些手工制作的小红花。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是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就是有效的。

二、重视个体的针对评价

对学生个体的评价需要注重的是有针对性,个体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减少他们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总是爱低头,但是有的时候又会很认真地听讲,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通过对他的鼓励让他知道在课上应该怎么样做。当一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想要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满足他的要求,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展示自己,并认真对待他的回答,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评价。同时,在以后的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也要对这些同学多加关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教师可以把评价项目具体划分为习惯形成、创新思考、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和实践操作等,因为这些项目反映的是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例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少数学生会知道花蕊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会提出来雌蕊和雄蕊的关系。因为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所以教师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对植物一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如在学习“种植我们的植物”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之后买一些花籽进行种植,并进行观测记录。还可以提示学生对这些种子的生长进行拍照记录然后带到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交流。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是对他们学习积极性极大的激励,更是对他们探索精神的鼓舞。因此,小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评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发挥出作用。

三、端正实验的评价理念

在科学实验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有为了促进学生实验水平提升的激励评价,以实现小学教育培养的基本目标,还要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体现出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心。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进行评价的理念有时候不端正,只重视对实验理论的传授而对实验操作一带而过,只重视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还有一些教师单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出现普遍的无效性。因此,要想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期末的时候教师把学生这一学期的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提供给学生家长进行了解,与家长交流并制定下学期的学习目标等。班级中小组的实验结果也需要教师进行评价,将小组评价结果作为奖励优秀小组的依据,并鼓励小组中的学生继续努力。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凡是涉及到相关评价的讨论,都需要严格对待。这样,在正确的评价理念下,就能探索出一条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正确评价学生的道路。

四、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科学实验学习中发挥出潜力和创造力。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能促进学生对科学实验知识的吸收,不断提升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固定不团体 协作精神 科研能力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普遍不强的现实已引起普通高等教育的关注。从普通高等教育本身的特征出发,加深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教育概念和内涵、相互关系及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认识,从而使普通高等院校树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是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肩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2]。因此,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如何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国内外众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多种探索。“固定小团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的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展开,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激励,使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各固定小团体自己去学习、去创新。改变学生团队精神淡薄、自我管理欠缺、集体荣誉感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的现状,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起到一定作用。本研究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组成小团体,宿舍长为管理员,一同学习,一同研究某个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石家庄学院8个教学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期刊论文,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综合参考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2.2.2专家访谈法

访谈有关专家,为教学中运用“固定小团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提高科研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打下基础。

2.2.3实验法

2.2.3.1实验分组

把自然班随机分为多个实验班与多个对照班,每班样本含量为20―30人,保证两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两班的课由不同教师授课,教学内容、环境相同,教学总学时均为34学时。

2.2.3.2教学实验模式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方法教学,采用讲解、示范、练习三段式教学形式。实验班采用“固定小团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考核评价分层处理。

3.结果

3.1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固定科研小团体的优势。

力量有限的生命个体一旦以团队形式有效组织起来,往往就会释放出巨大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同宿舍的同学是相互最了解、在一起时间最长、最易组织的小团体,采用以宿舍为小团体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对于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团队成员与其所在团队的关系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对团队成员表现为积极的认同和尊重;团队成员对团队表现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团队与团队成员表现为相互依存,休戚相关[3]。人总是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归属感,它必须以团队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为前提。有了这个前提,由团队成员组成的团队就会被视为“家”,一个与团队成员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团体,依仗这个团体,团队成员可以获得工作、学习、生活、发展、繁衍、社会保障所需要的条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以获得更高需要的满足,真正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团队也通过对成员的尊重,鼓励其个性发挥,重视成员对团队发展的创新意识,帮助成员在团队中发展与定位,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在激烈的竞争中常胜不衰。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还表现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时,团队成员遵循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以团队的目标和利益为重,牺牲私利和小利,服从公利和大利。另外,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团队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团队成功时,成员为其而骄傲;团队陷入困境时,成员为其而忧虑。这种集体荣誉感激发着成员的工作欲望,使他们在工作中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

3.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研究。

在团队研讨教学模式中,教师起到计划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等作用,为学生自主、合作式的学习研讨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构建和谐氛围,激发群体智慧,实现教学目的。同时,该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一方面,团队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成员参与管理、决策和全力行动。团队不同于其他一般群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团队成员的平等性,他们会共同讨论,共同决策,分担领导作用,同为管理者,因此,在对待团队事务上,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应该尽心尽力、全方位地投入工作,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团队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奉献精神。我们上面讲过,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试想在现在这个提倡个性、追求独立、突出个人能力的时代,要想使这些既有个性又有很强独立工作能力的人通过自我克制在一起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必要时还要甘当配角,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即团队成员在与他人共事时,不只是看到自己,而是从大局出发,在为他人、为团队、为社会的贡献中,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3.3考核评价以小团体中最差的同学成绩作为小团体成绩。

考核评价以小团体中最差的同学成绩作为小团体成绩可以促使小团体的同学相互督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较差的同学为了集体荣誉、不拖累小团体,也会尽自身最大努力学习进步。在活动中应强化过程,淡化结果,使每一个同学都认识到,参加活动是为了学习该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相互配合,怎样加强团结;在中专教育中,还有一些社会实践的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教师只要明确实践目的,具体的实践计划、分工与合作都由各小组自己完成。他们会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亲身体会和感受团队作战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创新能力和团队出击的意识。这种开放式团队化的学习方式极易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和潜力,对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4.讨论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心智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既有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的提升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变革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及健康心智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北京大学在1998年先后设立了三项“基金”,大力支持优秀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活动。近年来我国其他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科研,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高校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认识的不足,我国的高校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的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模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告别了原先熟悉的一切,将远离故乡和父母,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大学生将面临新的学习方法、新的集体、新的管理模式、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等一系列挑战。一部分大学新生因为无法尽快适应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换,面对大学给予的相对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从而逃课、荒废学业,甚至降级、被劝退学。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资料表明:在世界公司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都在倡导团队工作方式,所谓团队就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承担责任的个体形成的集合。21世纪是人类更多地依靠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团结协作精神在发展过程中作用显得越来越大。

当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能意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中并不能主动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行动时缺乏信心,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可以说是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都比较欠缺,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学校对其进行深入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要素之一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和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学生求知欲不强、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创新意识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弱、学术理论功底不深、制度不够不健全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大学的战略任务的实现。在这种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

立足我国的国情,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实践证明,高校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有助于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作为高校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断加以完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之路越走越宽。

5.结语

固定小团体教学对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铁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9,(8):7-10.

[2]施宙,高永军,张殿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104-105.

[3]张海林.建国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4-105.

[4]秦宣.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71-74.

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第3篇

由于生化总学时不到100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师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认为绪论课非常简单,按照书本上的概念解释,讲多少与后面内容无关。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全书的学习指南,是对课程的高度概括,其首因效应在教学实际中具有重要意义。讲好绪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揭开生物化学神秘的面纱,克服“望而生畏”的心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生化的信心,也有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使教师在后继的教学工作中事半而功倍。实际上,想把绪论讲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积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从整体上把握整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好的绪论课能促进学生后面章节知识的学习。其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后面章节正常教学。因此,我们不可忽视绪论课的重要性。

二、联系临床,采取举实例、故事教学

绪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对绪论的讲解不够生动。因此,在绪论课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联系口腔医学专业,适当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或者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案例,介绍一两个通俗易懂的生化学家小故事,侧重于科普性,暂不作深入讨论。随着课程的进展,对于涉及的内容再做进一步讲解。在介绍什么是生物化学时,可以通过解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明星故事,采取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例如2012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研究细胞核重编程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约翰·格登在1962年发现,细胞的分化是不可逆的。而40多年后,山中伸弥带领的团队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成功地将人的成熟体细胞逆转成为具有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同样,在讲述生化研究内容时,教师可就相关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经常不刷牙会产生龋齿?为什么酒精可以杀菌、消毒?为什么有的人喝牛奶就容易腹泻?为什么需要减肥的人要控制高脂、高糖饮食?新生儿为什么会在特定时期发生黄疸?为什么必须合理应用抗生素?乙型肝炎疫苗是如何研制的?为什么说人类已经进入“分子医学时代”等,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到“生化就在我身边”。教师还可以结合近几年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技术的应用,并举例如疫苗和新药的研制、遗传病的诊断、基因治疗的临床案例等,说明生化在医学基础课中的重要地位。

三、积累素材,善于运用多媒体

生物化学课理论内容抽象枯燥、代谢反应复杂,单一的板书教学已经逐渐被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网络等平台搜集积累资料,包括有趣的文字、形象的图片、生动的动画、视频等。掌握这些素材以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制作出学生感兴趣、内涵丰富、科学合理的绪论PPT课件。通过课件教学,展现多媒体教学直观、信息量庞大、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放大生物化学“系统性强,基础性强”的学科优势,弥补了生物化学看不见、摸不着的缺点。

四、注入情感教学,增强师生间情感交流

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第4篇

1.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歌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教师的智慧,将一些优秀的侗族文化渗透在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可以用侗歌(多耶)来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侗族的优秀文化。比如可以向学生介绍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这是我们侗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告诉学生,只有努力学习了,以后才能更好地将这些优秀的侗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样,学生受到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必能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刻苦学习,敢于争先,为国争光。

2.充分挖掘课本当中的德育教材并与侗族文化有机结合

在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的材料,教师要把它挖掘出来并与侗族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科学家执著追求的科学研究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在排列、组合和概率引言部分,讲解乒乓球比赛时,可以附带列出我国近年来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让学生领略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受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只要充分挖掘,就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3.运用好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当中的优秀特点来进行品德教育

侗族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当地村规民约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当中有一种不服输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数学教学当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根据少数民族学生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课堂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团队精神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解题能力竞赛、数学家小故事交流会等各种活动,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科学家小故事范文第5篇

一、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喜爱学习化学的情感。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兴趣较广泛,也容易转移,而他们的兴趣往往限于直接兴趣的水平。具体到化学学科,即较多地具有直觉兴趣(新奇、好看)和操作兴趣。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对于演示实验非常有兴趣,看得很起劲。有一次由于实验室施工,没法准备演示实验,我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就只能描述实验现象,不能给学生真实的感知享受,结果我发现这一堂课不仅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遗憾,而且我的激情也大打折扣,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可见,掌握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掌握其心理活动,激发其兴趣,发展其“好知”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2.用生动的化学家小故事,课本插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新版的化学教材与传统的化学教材有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新版的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局限,改成以科普读物似的版本,既注重了知识点的传授,又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配合以各种图片和小故事、小情景、资料库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我还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化学家的生平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科学家们的发现之旅对于自己的启发。同时给学生大量展示有关化学、化学家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科学探究处处可为。

3.运用多媒体动画,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莫过于计算机。电脑的使用使很多无法现实讲述或者演示给学生的化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一张嘴,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25%,如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工具,就能接受约65%,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如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词、悦耳动听的MP3音乐等,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从而确保学习的成功。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学、 自考等。教学领域最适合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媒体的辅助和参与将会使教学领域发生一场革命。

二、平等尊重信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颗温暖的舒心丸。教师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学生,达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默契,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师生合作,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将产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两种心理状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因此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循循善诱,不断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调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

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只有把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希望老师能注意到自己,哪怕是瞬间的注视,学生都会感到幸福。如果教师有不尊重甚至歧视、挖苦学生的言行,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阴影。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正确评价与激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孩子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成功感是化学学习中非常宝贵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被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这就为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将极大地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平时及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及表扬,对回答很好的学生多说几个“回答得非常好,你很聪明,非常正确”等;对回答得不够完整的学生也给予“很好,好的,很不错”之类的评价,然后把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让学生以掌声鼓励,消除他们的顾虑心理。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对自己树立起信心,同时对教师也会产生喜爱之情,从而把对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转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激发学习动力。

我曾经带教一个班,刚进学校的时候与其他平行班都差不多,后来他们的班主任调走了,于是新来的英语教师成了他们的班主任。这位教师是区里的先进,对学生非常负责,对班级也是尽心尽力。每年教师节的时候,全校所有的教师都收到他们班学生自制的贺卡传达祝福和感谢。我也一直以为他带的这个班肯定很出色,可事实往往出乎人意料。这个班级的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成为了年级中的最后一名。我很想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后来我做了他们班的化学教师,才慢慢发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原来就是正确的评价。或许是这位教师对他们班的学生要求太高。他们班的学生曾经跟我说:“我们班考了第一又怎样,我们班主任还不是照样说我们考了第一不算什么,跟第二才差几分,人家很快就会追上来的。”虽然这位教师对这个班级尽心尽力,他们班的学生却一点都不喜欢他,甚至于有点讨厌他。我觉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教师似乎不太会表扬学生,没有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上的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学习产生了反感,也对班主任产生了反感。我曾经看到过这位教师表扬学生,可是那种表扬也是面无表情,一语带过的,然后就是用这位学生来刺激其他同学,要求其他同学也要进步。难怪他们班的学生不喜欢他,因为这位教师似乎很少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却常常将学生跟其他班级比较,要求学生成为近乎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