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方法
引言
在工程建设中,对混凝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进行集中化管理,建设了很多混凝土搅拌站。搅拌站质量管理就成为控制混凝土质量与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下面以具体工程项目为例,从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和探讨具体的质量管理方法,希望能对施工单位加强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1项目概况
本文参考的A搅拌站,所采用的是2台2HZS180C型混凝土搅拌机,该工程配料、搅拌、以及电气控制设备组成了自动化混凝土搅拌机。该搅拌机使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系统,工作性能佳,生产效率高。该搅拌站从安装到调试,再到完工,已经完成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作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提高了工程进展速度,促进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总的来说,对搅拌站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混凝土搅拌站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下,搅拌站无论是在生产、保养、维修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行之有效的完成。
2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提高搅拌装置管理水平
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贯穿生产混凝土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对设计和开发产品的质量控制、生产控制等进行管理。质量管理是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保证混凝土产品质量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提高桥涵质量。科学、合理地控制混凝土质量、提高其附加值对提高搅拌站装置整体管理水平、创新装置技术等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
2.2提高搅拌站综合竞争力
混凝土质量与工程的安全有密切联系,且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运行过程中有一些潜在危机,一旦发生危机,将会使项目工程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还会使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有效的、高效的质量管理能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3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策略
3.1优化组建混凝土搅拌站
第一,混凝土搅拌站的选址。混凝土搅拌站建设地点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运输距离远近、原材料进场道路的便利以及和施工建设规划的配套。第二,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混凝土搅拌站场地的布置要以搅拌楼为核心,砂石料仓库的布置要方面运输,粉料仓库的布置要密集紧凑。第三,混凝土搅拌站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混凝土搅拌站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工程项目所应用的搅拌机型号、数量等,尤其要关注施工建设高峰期间混凝土的生产能力。第四,保证混凝土搅拌站的文明施工。混凝土搅拌站是工程项目文明施工评判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混凝土搅拌站场地选择要开阔、布局要合理。
3.2加强对优质原材料的使用
混凝土生产涉及的原材料有水泥、砂石、胶狭稀⑼饧蛹痢⑺。这些原材料的质量会影响混凝土质量。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严格选用。第一,水泥原材料的选用。水泥材料选用的重要标准是稳定性,具体需要结合混凝土生产强度来选择适合的水泥强度,同时,还需要对水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第二,砂石材料的选用。砂石材料对混凝土搅拌和工作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在砂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的应用中砂,石料的选择上要做好连续级配,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提升级配水平。第三,掺合料的选用。混凝土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掺合料包括粉煤灰和矿粉。不同工程项目对粉煤灰和矿粉的性能要求不同,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结合不同的施工要求选用不同等级的粉煤灰、矿粉来生产混凝土。第四,外加剂的选用。外加剂是混凝土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工程建设。为此,混凝土搅拌站要选用减水率高、塌落度损失小、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外加剂。
3.3混凝土生产前期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
(1)加强对原材料的合理管理。第一,砂石料进场的时候要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从而有效避免底部出现积水的问题。水泥、粉煤灰等粉料在进场的时候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潮和防雨管理。第二,砂石料要按照品种和规格进行区别管理。第三,各种材料的标识要做到清晰可见,安排专门的人员管理;(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和管理。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中配合比的计划、开发需要围绕混凝土质量要求进行,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现阶段,混凝土生产所涉及到的原材料众多,为此,混凝土搅拌站管理人员需要建立混凝土原材料信息管理库和配合比信息库,加强对各种混凝土生产原材料的统一管理。混凝土配合比的开发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混凝土配合比要能够保证混凝土材料良好的工作性能,比如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密实性良好。第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充分满足施工工程的结构强度、耐久性等。第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加强对高效减水剂的和混凝土外加剂的合理应用,通过降低水胶比来提升混凝土强度。第四,混凝土配合比中要适当的增加优质性的粉煤灰和矿粉,从而在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提升混凝土密实性。混凝土配合比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工作:首先,混凝土配合比管理要充分考虑工程设计的要求,加强对施工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换算的检验。其次,混凝土配合比要实现动态化管理,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应用混凝土配合比。最后,混凝土配合比在设计完成之后只能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3.4混凝土生产时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控
(1)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能够提升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水平,具体需要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设备机械、加工原材料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管理。完善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需要全部门员工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的了解,提升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加强对员工工作的技术性指导。另外,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需要实现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控体系的信息化发展。混凝土搅拌站内部的生产设备、原料库房、配合比库房等各个生产部门、工序信息需要在信息系统指导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升混凝土生产质量;(2)加强对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检验。第一,做好事前控制。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和混凝土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及时掌握混凝土生产的动态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第二,加强信息反馈。通过对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检验资料的分析,了解混凝土质量发展变化规律,结合工程实际有效改进混凝土配合比,提升施工质量、施工效率。另外,要重视总结引起搅拌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原因,如果是人员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人员的岗位能力,并认证其岗位资格;如果是设备因素造成的,就要加强对设备的保养、维护,保证其计量精度,从而均匀搅拌混凝土;如果是控制方法因素造成的,就要及时调整并修改控制方法,改进搅拌站质量。
结语
尽管混凝土搅拌站的质量管理相对简单,但要想做好搅拌站的质量管理工作依旧需要做大量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与混凝土质量、施工单位在市场的生产与竞争能力等有直接关联,所以企业管理者务必要熟练掌握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业务,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使施工单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曹宁.关于混凝土搅拌站质量管理方法的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07:61-62.
关键词:测量工程 测绘 质量管理 控制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118-02
1 测量工程概述
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科学、工艺、技术和经济实体,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和特点。测绘产品是反映地表上的自然、人工要素及其在地理空间的位置和属性信息的,而这些信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需要利用和必须依赖的基础。而工程测量是把工程地区各种地面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地面的起伏状态,用各种图例符号,依照规定的比例尺测绘成地形图,或者用数字表示出来,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要测绘的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物地貌虽然复杂多样,但其形状和大小均可看作是由一些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所决定的。测量工程的主要任务有控制测量、碎部测量、线路测量、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工作。
2 测量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3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GB/T19001-ISO9001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如图1所示。
4 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工作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这里所指的科学方法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优势,力求在这个系统中避免发生损失和浪费。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
4.1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测量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1)己知数据的检查;(2)控制数据的检查;(3)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4.2 测量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量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4.2.1 图形检查
数据在整理,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悬点、缺边等),使得图形在进行拓扑运算的时候出现错误,所以必须进行图形检查。具体的图形检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错误图形记录检查:检查图层中是否存在如悬点、缺边等错误的图形记录;(2)环状图形面积检查:检查图斑的面积和图斑与自身相交造成面积不等的情况;(3)面积检查:检查每个行政区域内部图层的图斑面积与该行政区域面积之间的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其它检查:如重叠检查、缝隙检查、自相交检查和线闭合检查等。
4.2.2 属性检查
属性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属性数据是否丢失或者不完整,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表结构检查:检查图层的表结构和数据库中相对应的是否相同;(2)字段值非空检查:检查特定字段是否被赋值;(3)重复编号检查:检查某个字段是否有重复的编号;(4)字段值范围检查:检查字段值是否在设定的范围内;(5)枚举检查:检查字段是否在设定的枚举表中。
4.2.3 风格检查
图形风格化问题即符号化问题,是数据转化过程中最再棘手的问题之一。不同绘图平台下图形数据的符号(如颜色、线宽、线型等)是不能兼容的,这是因为不同软件的符号库和符号化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中风格的丢失问题,只有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对应起来,也就是将符号库对应起来,才能实现风格的转换。风格检查也就是要素编码的检查。
4.2.4 拓扑检查
一些数据模型支持拓扑关系(如Coverage),而另一些数据模型则不支持拓扑关系(如 Shapefile),而且不同软件支持的拓扑关系也可能不一致。当从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向不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拓扑关系会丢失;当从不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向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必须重新建立拓扑关系。重建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所丢失,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拓扑检查来获得。
4.3 测量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是测量人员进行的一组操作。测量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测量过程的输入是被测对象,在进行测量之前它们的测量信息或测量数据是未知的或者不是很准确知道的。经过投入资源,例如由有资格的测量人员,利用经过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按照规定的测量程序,在受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量操作,实现测量过程的转化,由被测对象转化成为具有准确可靠测量信息的产品。
测量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量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量工程必须遵照规程进行图根控制及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野外测量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应有操作人员签署,方为有效。测量过程通过自查、校核、审查进行控制,消除测量产品标识记录、数据输入、数据计算、数据输出和绘图中的差错,防止不合格品出现。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测绘过程输入输出的编目、图、表格数值等均有标识和可追溯性。与相关专业互提资料应填写《互提资料卡》并请接受人签收。控制测量中,输入的是起算数据和项目的各种参数指标要求。GPS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己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测区中央子午线、独立基线边等。
导线控制等常规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所要求的限差等;水准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高程、控制等级所要求的各种限差等。操作就是严格依照各项规程由操作员通过仪器设备对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输出的是符合相应精度指标的控制点数据及控制网精度评定结果,包括闭合差、误差椭圆、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中误差等。碎部测量和线路测量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是对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和属性信息获取的过程。输出的是合格的数据和信息。施工放样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和放样点数据信息。操作是将放样点在实地标示的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复测数据及误差信息。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是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过程,输出的是成果数据或图形。各种测绘过程都应按时的填写相关的记录,各种质量记录是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实施或运行的主要证据。
5 记录和标识
测量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记录的保存应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需要时进行装订,便于以后检索。所有记录,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记录的保存期并由文件作出规定。一般记录的保存期为1~3年。
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测量设备必须有计量确认状态标识,采用的标识可分为:合格标识(绿色)、不合格标识(红色)和准用标识(黄色)。其次是各种文件记录成果等要做好标识。
6 结语
该文通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分析质量管理系统要素,设置质量管理点,进行质量检查等论述了测量工程中质量管理的系统控制。
参考文献
[1] 丁莉东.测绘生产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与探索[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3):119-122.
[2] 刘永祥,张文军.测绘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2):160-163.
关键词:园林建设;质量管理;方法
目前,全国各地的园林建设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园林建设工程发展起步比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健全的园林建设标准,并且整个园林工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多样,所以,导致了我国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要切实提高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有必要完善园林建设质量的管理方式以及模式。
1 建立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保证园林建设质量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我国园林建设工程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所包含的内容又非常复杂,同时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渊源,使得我国的园林建设工程也相应的具有了文化内涵。所以,对于园林的质量管理会比其它建设工程项目更加具有难度,如果要切实有效提升我国的园林建设质量,就必须构建健全的园林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2 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我国园林建设工程中的招标与投标过程中,必须构建责任制的招投标工作,必须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园林建设工程上至主要的负责人、管理人员,下至建设工程招标办的工作人员和评委,按照每个工作人员不同的职务与职责,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责权限,制作出严格的园林工程建设责任要求,明确园林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岗位守则,奖励以及惩罚规则方式。建立健全的完善监督机制能有效规范招标与投标行为。
首先,国家的纪检监察部门可以直接监督,确保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能顺利进行。其二就是要不断增强有形市场,健全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特征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对那些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必须处罚与整治;对于那些由于自身条件不够,而通过使用其它单位资质而投标的企业也必须“明朝秋毫”,绝不放过漏过任何一个;坚决不允许不够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园林建设工程。相关建设职能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增强对招投标市场的执法管理力度。对于园林建设工程过程中招投标存在的贪污或是弄虚作假问题,一旦发现,必然严加处置,为园林建设招投标市场的良好发展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
3 实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度
必须实行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监理制度,才能够有效保证园林工程质量的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必须遵守科学原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园林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监督与管理。园林监理制度是以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工程管理工作交托给监理工程单位为核心,建设监管单位在园林建设公共项目管理与监督中的绝对权威性,对园林建设工程的质量、建设计划、支付金额、索赔赔偿等各个方面。通过采用科学技术、经济杠杆和合法的合同等方式,对园林建设工程进行全方位监管。工程监管单位具有对工程支付同意批准或是否决的权利,通过各种措施有效管理园林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确保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能够依照合同进行。作为监理单位不仅要保护好业主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还要维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监理单位要保持自身的中立地位,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做到公正守法、科学公平。
4 做好园林设计质量管理工作
园林建设工程中设计质量的管理通常分为3个阶段:提出园林建设的要求;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全面综合地选择设计方案。园林工程设计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设计方案不仅与园林建设工程的造价、质量具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于整体的园林建设工程项目也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园林方案时就采取多种方案选择,通过对比选择出最佳、最适合的园林设计方案,并且还切实联系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附近地理特征等。
5 加强养护的质量管理
定期维护园林是园林建设工程不同于其它建设工程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园林中存在大量的植被,如何有效地强化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工作,是提高园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园林中景观质量的好坏重点就在于园林绿化工程后期的保养与管理,如果园林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做的不好,就会妨碍园林整体的质量。例如,不定期清除野草,就会形成景观草地里长满野草的现象;缺少浇水灌溉会使植物干枯;不防治害虫会使植物生病,所以,增强园林的养护工作,对于提高园林整体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04+.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是由建设工程本身的特性和建设生产特点决定的。建筑工程及其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的固定性,生产的流动性;二是产品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件性;三是产品形体庞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具有风险性;四是产品的社会性、生产的外部约束性。基于建设工程以上特点,形成了建筑工程质量本身具有以下特点:建筑工程质量受设计水平、材料好坏、施工方法先进与否、技术措施是否到位、人员素质的高低、工期等多因素的影响。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我国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逐步改革完善形成的,或多或少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打上的烙印,还存在着政企不分、政出多门的状况。由此形成的局部封闭管理和内部监督体系,难以实行严格、公正的质量监督,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不力,导致行业内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使工程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1.2 设计漏项多,变更大设计是工程的灵魂,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根本。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节省投资、提高质量。现在,有的项目无正规设计单位,有的项目设计跟不上施工的需要,有的设计深度不够、漏项多、变更大。
1.3 总包与分包责任不明招标投标管理不严,总包与分包责任关系不明,总包缺乏统一管理,为了私人利益,层层转包,非法转包的结果造成施工方以降低质量来获利。招标投标中合同管理缺乏法制化,致使合同管理约束性差。
1.4 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质量和法律意识淡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实施,既明确了建筑施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明确了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质量管理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一些施工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
1.5 质量监管不到位工程项目缺乏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质量管理责任不清。有的项目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或监管部门未能充分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或不能发现问题,或没有及时上报处理。有的项目存在施工单位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
2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2.1 各级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大建筑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治理工程质量。虽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规已经制订不少和实行,但这些法规还缺乏威慑力,一些严重质量事故责任者未能受到应有的查处。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实施,这一现状将得到改变。因此必须积极持久宣传贯彻《建筑法》,严格依法治建,重点要把各乡镇、各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纳入到法制化、程序化管理轨道;坚决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施工报建、无委托质量监督的工程项目;严厉查处质量事故责任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建设活动各方真正重视工程质量,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2.2 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出现阶段人们的对建筑功能的需求,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经济政策。在这个阶段造成的失误,一旦施工完成,是难以在以后弥补的。所以,政府对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和设计单位本身的自我监督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要加强设计单位的管理,首先,通过招标投标选择资质等级高、实力强、管理先进的设计单位。其次,采取设计方案评比等方法,优选设计方案,并反复论证、修改、审定,优中选优。
2.3 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强化招标投标管理,健全各级招投标管理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禁止层层转包、无证或越级承包等违法行为。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使整个建筑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4 提高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2.4.1 健全质量体系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施工企业要搞好工程质量,就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质量管理通过质量体系持续有效地运作。对施工企业而言,质量体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它是否科学、实用、健全,是否与国际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模式接轨。当前要以宣传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为契机,围绕更新、改造、完善和健全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和健全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对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及所有的质量活动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全面控制并形成文件化(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作业指导书、报告、表格等)。二是注重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不是把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统统,而是要对照标准进行完善、更新、补充和健全。所以,科学的质量体系应强调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满足标准要求。三是注重持续有效运行。通过运行――审核――评审――改进,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和良性循环。
2.4.2 强化质量意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认识和态度的综合表现。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搞好质量管理的第一道关。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职工懂得所从事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质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4.3 实行质量预控是提高工程质量的科学方法质量预控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事先尽可能地找出质量形成过程中所有阶段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对一项工程的质量预控,关键足质量计划,此外还应该包括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工程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它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规定的专门的质量措施,计划和活动顺序的文件,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已干过的工程项目可引用原有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工法等作业指导书。对新开工的工程项目编制的质量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1)需要达到的质量具体目标值;(2)施工各过程的步骤和部署;(3)不同阶段的职责、权限和资源分配;(4)适用的试验、检验、测量和审核大纲;(5)可能遇到的施工环境的保证措施;(6)样板开路和实验阶段。通过质量预控,尽量做到技术上的先进性、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管理上严密性、经济上合理性,确保质量体系的优化和工程质量的优良。
2.5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施工过程监理。要提高质量监督的覆盖率,必须把建筑工程项目都纳入政府质量监督范围。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壮大,只有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质量管理;现状;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造型更加美观、结构实现多样化、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高层建筑数量剧增,建筑行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但是不论怎么发展,建筑的质量都必须要放在首位,这不仅是对人民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1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1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1.1.1 影响因素多
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比较复杂的工作,从工程的设计、施工直到工程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的实施够要涉及到多个部门,拥有多个环节和步骤,一旦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影响其他环节,甚至是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1.1.2 质量具有隐蔽性
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工程、防水工程、以及预埋地下工程等,都是较为隐蔽的工程。这些工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从表面看根本不能发现内部存在的问题,这就给建筑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1.1.3 质量的波动性大
由于每个建筑的设计不同,没有固定的施工模式,这就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具有波动性。而且即便是相同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建筑施工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也各不相同,对建筑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1.1.4 竣工验收局限性大
建筑工程在竣工后,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样进行拆卸和分解来检测质量,只能对建筑的表面进行检查,这就导致难以发现内部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决定竣工验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2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2.1 人为因素
人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主体,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等的行为都会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特别是施工者的技术水平和采取的施工工艺直接作用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据统计,超过半数的建筑质量事故是由于认为因素引起的。
1.2.2 材料因素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用心,选择一些质量过硬的产品,确保工程的质量。
1.2.3 机械设备因素
机械设备是进行建筑施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在施工时必须要选用合适的型号,并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
1.2.4 环境因素
环境也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较的大影响,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质量管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因而,在建筑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加强预防。
2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 不能严格履行建设程序
有些工程在图纸没有审查合格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图纸有较大变动时不及时申请重申;有些工程项目缺乏正常的监管体系,工程质量存在风险;甚至有一些竣工的工程没有经过验收就开始使用,留下众多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饿发生。
2.2 企业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些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漏洞,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责任心较差,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敷衍了事。同时企业没有把质量管理的具体责任落实到个人,造成在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下,相关人员互相推诿。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认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2.3 技术力量不足,从业人员水平低
在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注册执业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资格范围外执业的情况较为普遍。同时有些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建筑工程理解不准、经验缺乏,给工程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2.4 部分地区执法薄弱,质量监管不严
当前,很多监理机构内部存在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等问题,导致监管力度不够。同时,部分监理人员的水平不足,责任心不强,对一些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监理工作不到位。
3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方法
3.1 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行的是依法治国,法律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建筑行业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规范,维护建筑行业的秩序。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要积极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制建设,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建筑单位要培养工程质量意识
建筑单位的领导者必须要强化对工程质量管理的认识,培养工程质量意识,然后向下级传达工程质量观念,使人人都提高认识,树立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的态度和决心。特别是要提高一线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认识,使他们尽力做到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高质量,确保工程的质量。
3.3 工程质量管理要科学
当前,很多建筑单位的施工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尽力做到工程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尽快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制定出比较合理的施工作业标准。与此同时,要积极运用新技术以及新工艺,努力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为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减轻负担。
3.4 提高工程人员素质
想要确保建筑工程的高质量,需要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等的共同努力,必须要提高所有参与工程建筑项目人员的素质。其中,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尤其重要。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技能,促进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施工水平,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3.5 营造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筑企业的所有人员都应该自觉地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去,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的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员工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培养质量意识,营造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3.6 加强工程质量监理
质量监理应该贯穿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始终,在工程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等,都需要监理人员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工程质量标准等,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理。在施工前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施工材料达到质量要求标准;在施工阶段,要对工程的各个工序进行监督,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改正;在工程竣工后,要对整体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于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地方及时进行整改。
4 总结: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一个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特别是建筑质量问题尤其突出。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因此必须要得到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重视,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玉辉.《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J]. 科技与企业. 2011(11).
[2]刘冬敏.《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科学之友. 2011(22).
[3]陈伟,施奇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