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新课程

化学新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新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新课程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学教育面临着重大变革,化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实践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从学生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救治病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化学课标》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化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去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述元素概念,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其内涵就是教师信任学生具有建构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由此教师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建构认知体系的能力,且觉察到学生的认识风格因人而异,从而做到施教有别。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实际出发,制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化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应当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化学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如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在空气组成的实验中,实事求是,不放过(减少的体积稍小于1/5)实际与理论的小小差距,诱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编写是有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粗心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这小小的差距,而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但又不敢说,我就启发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一说真话、实话。这无疑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做科学”的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应该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如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等等。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

三、改革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的评价方法。正如《化学课标》中提出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2篇

比较粒状大理石、碳酸钙粉末分别与0.5mol/L盐酸、1mol/L盐酸在常温下、冰水或沸水中的反应情况.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总结归纳出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物的浓度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感悟了“规律”“原理”等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化学实验,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的呈现凸显科学方法.例如,鲁科版教材必修一在刚开始学习高中化学时,就研究金属钠和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专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又如,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设置“有机合成”课题.一方面是将学过的典型有机化合物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和应用;另一方面以这些知识为载体,总结出有机合成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为此设计了如下探究性教学实验.

再如:设计以乙烯为基础原料,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学生动手利用球棍模型模拟:由乙烯生成卤代烃,再转化为乙二醇、乙二酸等中间产物,最终合成目标产物乙二酸乙二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正向合成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的任务,让学生讨论:要合成乙二酸乙二酯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有哪些中间产物?基础原料是什么?经过知识迁移,通过演绎推理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这个实例,又让学生体验到了“逆向合成法”.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这两个合成的实例,分析在实现有机物的转化时,主要关键是增长或缩短了分子中的碳骨架,或者是引入、转化了官能团.随后采用逆向合成法推断合成苯甲酸苯甲酯的原料和中间产物.由此再引出如何优选反应路线的问题,总结出有机合成的原则.

在上面结合实例分析和总结有机合成的方法和原则时,多次运用了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及模型法等多种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鲁科版《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作为课程标准向教学实施转化的媒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有机合成任务,对有机反应有更为深入的认识,教材在“有机合成的关键———碳骨架的建构和官能团的引入”这一部分专门设计了“交流研讨”“观察思考”“迁移应用”等活动栏目,帮助学生树立和归纳在前面所学的各种具体的有机化学反应,从而为学生能够顺利学习“有机合成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

对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

在上述探究性教学实验中,以实验素材为载体,将相关知识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问题,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不断思考,唤起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自发进行探究性学习.

2.倡导交流与合作,深化实验探究.

为了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契机,应该从多角度构建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拓展课堂实验的功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品质,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流畅有序、生动活泼,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改革.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新课程;创新实验;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性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教学潜在的教育功能,也正是要求应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以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为主的老式实验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手段,以实践创新为目标,对化学实验教学做出大胆且合理的改革和突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精心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3]

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先导,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更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探究,强调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1)增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对学习充满渴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吸收所学的知识。为此,针对学生在求学中的这种特点,适当增设一些趣味实验,并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形成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高层次兴趣。创设趣味实验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所采用的实验应符合简单易做、带有启发性的要求,充分发挥它的设疑、激发、探究的科学性和示范性的教育功能。

(2)创新演示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演示实验对象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早已被人们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知识。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更有效更容易掌握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思考,拓宽探索的思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从而跳出框架,活跃思维。

(3)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目的之一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现象不够明显,操作复杂,比较费时,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的实验进行改造,完善实验的同时,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遇到上述情况的课堂演示实验,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

2.注重学生实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实验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是要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体味到创新活动的乐趣。在教材所涉及的实验基础上,适当地增加和改进部分实验的内容,使实验更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在联系实际中,使学生更容易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不脱离生活。

(1)改变演示实验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规律,却并不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但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加强探究的深度

验证性实验只是单纯的限于模仿、重复已经被验证过的现象,只是对一个已知的实验事实的单纯再现,将知识强加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获得对化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多思考、多实践、多积累等方式,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民主平等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3)动手设计实验,掌握探究的方法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锻炼思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的过程。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很精准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设计的能力,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此设计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且锻炼了学生多方思考,大胆假设,独立验证的能力。但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实验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设计的实验加以审定,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3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将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复习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脉络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去体验并适应这种自我摸索出的创新能力。可以利用家庭小实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让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总之,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慧珠,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4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实践能力。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发展。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密切相关。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让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做到“以人为本”。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充分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处处围绕这个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和学协同发挥最佳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转变。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化学课改提供了有利条件,展现出新的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及其反应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教学民主是对“教师中心说”的否定,是对“学生主体说”的肯定。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用尽量少的时间把知识要点讲明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激励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肥沃土壤”,要在“导”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

教师要经常采用讨论、争论、辩论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使学生不满足于相同结论,不拘泥于常规方法。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新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设教案;动态生成;知识整合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化学教学的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的探讨,形成全新的教学设计的能力素质,对全面落实新课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或使新课改的实施发生偏差,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极其重大。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教案的充分预设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

如,氯气性质的教学,如果预设的教学过程为:由新闻报道氯气泄漏事件引出课题,学生从画面上看到带着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员,

会自然联想到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从工作人员向空气中喷洒液

体,槽罐浸泡在液体中,很容易想到这是在处理有毒物质,那么这种向空中喷洒的液体是什么?槽罐又浸泡在什么液体中?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究竟是何物质?学生第一反应可能是水,真的是水吗?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中,学生发现氯气不能被水很好地吸收,很快明确液体不是水,这时氯水的性质研究成为自然,结合氯水呈酸性,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试剂吸收氯气,并利用实验验证,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当然,课的最后还可请学生谈谈今后遇到该情况时的应急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实践,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方式,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不断被强化,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知识”,从而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以上的预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一个“导”字,落脚于学生的“学”字,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潜在的探求心理和积极因素,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把自学的方法及能力交给学生。

二、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依据学生学习问题展开教学,从而获得成功。

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时代的呼唤,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

中倡导的新理念,它要求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教学不再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它鼓励师生在教学过程

中对知识进行再创造,拥有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知识的整合

整合是以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目的的,不是课程间的简单拼凑,其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整合的内容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1.基础性

基础性指要精心选择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作为教学整合的主

要内容。教学中只有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才能引申出众多的迁移性知识,才能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的落实,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发展性

“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人的发展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即通过知识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

3.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和要求:一是问题开放不封闭。二是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三是答案的多样性,不唯一性。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新型的师生关系。

4.综合性

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

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互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

学观。

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

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