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颂教师的散文

歌颂教师的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歌颂教师的散文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蓄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56-02

散文是主情的文学样式,它强调作者独特情志的抒写,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冰心在《关于散文》中亦云:“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既有这样的特质,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导学生的情感必然是散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充分的蓄情,能有效点燃散文教学的情感火焰。

蓄情,就是创设情境。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很重要,它使有关教学的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灵沟通,思想撞击,从而共同进入文本的境界。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参与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激活点,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情境就是教师用各种方法营造出情感的磁场,为学生和作者、编者心灵的沟通铺平道路,架设桥梁。

一、充分蓄情,导入新课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语言导入创设故事情境,用音乐导入创设审美情境,用画面导入创设直观情境,用实物导入创设真实情境,用表演导入创设活动情境,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用三维动画导入创设虚拟情境等。当然,这些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可能兼用好几种方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多媒体更成为课堂的宠儿,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学习《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先播放《懂你》MTV,稍作停顿,然后深情地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喜欢这首歌吗?知道它为什么会响遍大江南北吗?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谁不是为人儿女?谁又没有沐浴过母爱的光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这里,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弦律,有母亲辛勤劳作的画面,有如泣如诉的歌词和导语,它们交织成一个令人感动、心酸,感觉真诚的情境,形成了歌颂母亲的审美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母亲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进而理解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充分蓄情,朗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散文这种意蕴特别深厚的文体来说,读显得十分重要。散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朗读是不二选择。如教学《济南的冬天》,除用张瞳的演读渲染气氛,引学生入境外,还可以多采用读的方式,创设情境。在感受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这一段,让学生合上书本,听老师的范读,我们老师朗读虽无名家之范,但至少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学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慈善、舒适的特点,为体味语句打下基础。在体会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时,可用配乐朗诵的手段,轻快的曲调,定下了赞美、惊叹的感情基调,再加上几遍的读,水的特点、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

再如品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唤起感情的共鸣。

三、充分蓄情,展开联想

有人说,联想是散文的神经,没有联想就没有散文。读《济南的冬天》,我们都有深刻的感受,老舍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下面,却给我们营造出了许多美丽的意境。要感受这些意境,我们不妨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坐着摇椅,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眯缝着双眼。或想象冬天某个阳光朗照的午后,我们躺在草地上、黄草山上,晒着阳光的情景。 又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的中介,进行联想和想象:一幅光影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受出景物中寄寓着一种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景情中触发了我们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想象,仿佛隐约听到远处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声飘忽不定,也仿佛感觉到月光与荷叶也颤动起来,但颤动又不十分分明,此时此刻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在散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有助于他们将已有的情感经历,相似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从而进入文章的意境,并拓宽情境。

学生的散文学习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养成为最终结果。蓄情犹如交响乐中的序曲,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进行的是一个思维方向的引导,将各种各样的情绪调整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中,为引导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提供了帮助。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第2篇

关键字:中学语文 散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在概括生活深度和广度上更全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表达的情感方面更细腻,更真实,更丰富。因此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散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能唤起学生对美得追求,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激发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养成高效阅读和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学散文的教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体验教材所选的散文之美

教学美学论中谈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审美活动时说到:语文教学充满了鲜明的美。。那我们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抒情散文中处处有景,处处含情。自然环境给人以美妙的情感体验,作者将它们化成纸上的美,引领读者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春》中对花、草、山、水、雨种种春天景物的描绘,形成了一幅丰富而饱满的春景图,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海滨仲夏夜》中对海滨傍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夜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中,如沐海风,令人心驰神往。这些或温暖鲜明或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带给读者想象中视觉上的美,更带来思想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上的陶冶,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相似心灵感受的共鸣。就是心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2.让人体悟生活的哲理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体悟。一些富有哲理的对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的的散文,往往以清晰的条理和简明的道理让人顿悟。比如《荔枝蜜》一文,作者通过细致地介绍和丰富的联想,把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辛勤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贵品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赞扬了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囚绿记》中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赞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这种通过象征和联想构建的开放性哲理,让人们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⒊.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散文结构精巧,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转承启合间与文章主旨和谐统一。《故都的秋》一文中寓情于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特征,在开篇写下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的文眼,下文便逐一展开对“清”、“净”、“悲凉”的描绘,使文章通体紧密完整。《土地》一文中,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扩展,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人间天上,内容繁复,应有尽有,但却都由“土地”贯穿全文,表达出作者热爱土地、保卫土地的思想感情。

⒋.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散文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了,也是散文教学中的重点。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或华丽多姿,或朴实无常,但总能在摇曳生姿的组合中创造出流动美、音乐美、绘画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灵活,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饱满而富有张力。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质和文学功底,情节快慢的设计,情感起伏的表达,都在语言的安排和建构上,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特质。

二、选择教学法提升学生散文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散文的兴趣。可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讲授法。在散文教学中,讲授法主要运用在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中。例如高级教师程少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运用讲授法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等,还讲解了一些写作手法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通感,借景抒情如何运用等。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讨论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或物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而达成共识,形成与作者的感情的共鸣,或者个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例如程少堂老师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说到《采莲赋》一段曾经被删除过,就“该不该删除”这一问题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讨论。学生认为不应该删除,老师故弄玄虚说应该删除,于是学生就积极思考,找出证据劝服老师,说这段对采莲场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然后总结讨论结果: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3.郎读法。朗读分为很多种,有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有教师播放配音朗诵,有学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添加了对文章不同理解的个人色彩,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慢就能看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就应己当做朱自清,进入作者的内心,使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流淌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能够更加真切理解作者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法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必备方法。

4.自主学习法。在散文教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生活细节来练习写作,以达到亲情教育的目的;学习《春》和《荷塘月色》的通感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寻找这种修辞的运用,或者进行自我创作,以达到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学习《荔枝蜜》之后,让学生摹写它“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等等。

总之,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文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的组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注意调整散文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鉴赏美的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第3篇

如讲记叙文,就让学生体味到人情、人性的美,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爱护环境和周围人的意识;讲说明文,就让学生感觉出大千世界的博大精深和人类智慧的高超绝伦;讲议论文,就让学生会体验到逻辑思维的美,激起他们思维的成长。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今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这也是我们应用美进行文学教育最易成功的地方。

1、美读

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貌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也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艺术功底,需要较高的技巧。

例如朗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读出;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圣桑的《天鹅》最合适,音乐的旋律配上著名朗诵家的功力,就更感人至深了。《梁祝》、《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秋日的私语》、《蓝色多瑙河》等名曲应该成为我们的常客。

2、美赏

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氛围、诗歌的画面感,是需要通过老师加以渲染描绘并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入境,情感得到升华。

《我的空中楼阁》是篇美文。我们就要从绘画美、色彩美、动态美等角度加以揣摩。《雨中登泰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美在思想、美在结构、美在语言,自然的秀美、人文的奇美、思想的纯美、结构的精美、语言的优美给我们构成了一个美的世界。

3、美析

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其美学意味不是一目了然、唾手可得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挖掘、探索,“披文以入情”。

在分析课文时要做到语言美,有激情,有思想内涵。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原来如此!……”这个句子中,省略号里蕴涵的无穷意味:“我”是如此震惊、愤怒、悲哀……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的卑劣、凶残、暴虐……。所谓“哽咽不能语”,是先生此时此刻的情态;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这个省略号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是鲁迅先生在这个省略号里发出的惊雷似的呐喊!

当然传统教育经过上千年的历练也自有其长处,我们应在吸取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的直观、高效和美感做一些课件,发挥网络的优势,展示一些优秀的课件和播放一些有价值的影像资料,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另外一点也特别重要,那就是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教师作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既有内在美即学识和才能的欣赏,也有外在美的要求,而且内在美也是可以通过外在美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自觉地从这方面来塑造自己。教师的仪表要整洁、朴素、端庄、大方,高雅而又有时代感,严谨而又和蔼可亲;教师的言谈要规范、明快、睿智、幽默,其中幽默是最高层次的语言美,是智慧的闪光,灵魂的火花;教师的举止要庄重、潇洒、热情、随和,深思慎行而又机智果断,原则性强而又灵活变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听这样的老师的课,会如沐春风的,哪里还有厌烦之理?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第4篇

“讲”,不能和“灌”混为一谈,不能片面地理解成“注入式”。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讲要注重艺术性,尤其语文教学更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强的“讲”,就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较强鉴赏能力,充分发挥“讲”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由此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艺术弱的“讲”,把讲变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时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也食而不化,学生听起来更是吃力;有时隔靴搔痒,正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讲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讲的不多,所以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是那么回事。还有的是八股式的说教、标签式的分析,这样学生只能昏昏欲睡。可见讲究艺术的语文教学太重要了。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讲”的艺术性呢?艺术,境界很高,“艺海无涯”,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它总是激励人们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生最大的创造性。但任何艺术创造又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讲”的艺术也必须受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教师必须把这些客观的东西融会于中,经过头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字逐句地翻译,把文言译成白话,把白话译成另外一种白话,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话启迪了我们语文教学把握艺术性的方向和思维。

把知、情、义更好地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中进行比较讲解也是讲究艺术性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比较讲解,学生就能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这对他们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游记散文。《岳阳楼记》借景抒情,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通篇都是写景叙宴游之乐,表面看与政治无关,但处处都是写太守与民同乐,和谐融洽,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自己政绩的自得之情。两篇文章,教师讲解时要通过比较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就会深刻领悟,从而提高讲的效率,起到点睛之作用。

讲的艺术性太广泛了,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题讲究艺术,吸引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造成悬念;部分妙语连珠,落地有声,引人入胜;结尾部分回味无穷,意蕴悠长,留下悬念。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多实践、多吸收、多学习、多探索,努力提高讲的艺术,教学就会收到事倍功半之效果。

歌颂教师的散文范文第5篇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