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亮的诗歌

月亮的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月亮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月亮的诗歌

月亮的诗歌范文第1篇

可几天前接连发生的几起神秘盗窃案却在坏着“最好的”名声。恋情物业接到住户的关于物品丢失投诉有好几件了,这让搞安全管理的何经理头痛不已。上头明跟他说了,要是不能配合公安部门尽快解决这些投诉,就不要在这儿干了。从老总办公室走出来,他仰天长叹:每个月几万块的工资真不好拿啊。

话上说是配合公安部门,可派出所的同志告诉何经理,这是特殊时期,警力不够,你们这点事,几个保安就能解决掉。没办法,只得他亲自率队出马了。在物业安全领域里也混了好几年,他想这点事也不会难倒他。

何经理调来了保卫科的工作记录,查看业主们的投诉。第一天,F区1单元1楼的黄大妈家里丢了件皮夹克。第二天,A区3单元1楼的李大爷家里掉了件高档西裤。第三天,G区4单元1楼的张大姨家里一双皮鞋不见了。看完之后,何经理心里有了数。

所有掉东西的住户都在一楼,所有东西都是放在阳台上的。凭经验,他猜测,小偷应该是借助了小区里的一根长棍子把东西偷走的。细心的他,在小区转了一圈,果然不出所料,在E区附近的绿地上,一根用于固定一棵大树的长木棍没有插在土里面,而是斜靠在树上,根部还带些泥土。他估测了下长度,完全能够到1楼上的物品。

何经理又去了监控室,查看所有小区摄像头的录像资料。整个小区有三十六个摄像头,他一个一个地查看了一遍,却没看到任何可疑人物的任何可疑动作。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按理来说,小区的摄像头覆盖了所有的角落,怎么就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

这天是正月十五,何经理把小区所有保安召集在一起说,按他推断,小偷肯定还要来一次!保安们好奇地想知道为什么,可他却闭口不谈。他分配了十五晚上的全部保安的巡逻任务,叫大家眼睛放亮点。他自己则跟业务过硬的保安小陈在小区门口附近巡逻。

十五晚,天气晴朗。八点刚过,万家灯火,通明。小区里的一些住户也开始在小区广场上燃放烟花,爆竹。看到那些绚丽的烟花消失在月亮下边,爆竹声轰响在耳畔,何经理突然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工作已经有七八年,还从来没正正经经跟全家人过过春节,更没有跟全家人一起在元宵节看过天上的月亮了。望着那轮皓月,他感叹道:今天的月亮可真圆啊。经理你干嘛啊?我们可有任务在身。小陈提醒何经理。你看我这人,还是年轻人敬业。何经理向小陈竖起大拇指。快到九点的时候,小区门口出现一个身影,不怎么高大,显得很是瘦弱。那个身影一直在小区门口转来转去,却不见进来的意思,也不见走开的味道。十几分钟后,他笑了一声:哈哈。把刚要从门口路过的何经理吓了一跳,他赶紧示意小陈先不要现身。

那个身影快步晃进了小区。何经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男的,上身套件皮夹克,下身一件西裤,脚上一双皮鞋。何经理心中大喜,这不正是登记的东西吗?他小声用对讲机跟小陈说,跟上,但不要打草惊蛇,看看他要做什么。

男人在小区里转啊转,从A区到J区,把小区转了个遍。何经理注意到,在B区5单元的一楼阳台下,男人停留了一段时间。男人回到E区的绿地,在大树下面动手取长木棍以前,扭头看了看四周。幸好何经理跟小陈跟得远,没被发现。

男人扛上那根撑树棍,径直向B区5单元走过去。看得出来,他有些慌张,用力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休息了一会,他又努力试了试。这一下,何经理看到有个东西掉了下来。就在男人丢掉长棍弯下腰去捡东西的这点时间里,小陈从他们隐藏的角落冲到了男人面前,一个扫荡腿,男人结结实实摔在地上。小陈左手反扣着男人的手腕,单腿压住男人。

经理,是个皮帽。小陈右手举着帽子向赶过来的何经理欢呼道。

把他带到保安室去。何经理把那根棍子放回了原处后,回到保安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在日光灯的帮助下,男人“凶相毕露”。爬满皱纹的脸上不怎么干净——胡子拉渣的,手上更不好看——黑不溜秋的。那岁数,再加上邋遢的样子,穿一身高档商品,显得有些滑稽。老人浑身上下都在颤抖。当小陈正惊讶老人一身穿戴怎么跟丢失的物品一致时,何经理开口道,你自己坦白吧,我们不为难你。

二十天前,我从Z市流浪到C市来。我一直住在你们小区对面的那个天桥下。十四天前,也就是大年初一,我在外面看了你们小区的几场水幕电影。我好久没看过电影了,也算过了一把瘾了。最后那场精彩的电影里有个家伙的穿着太有意思了,我就想啊,要是我能穿上那么一套衣服看看今年的月亮,死也值了。你们要知道,当时我就是想想而已。只是想想?那怎么又偷起来了?小陈声色俱厉道。

别打差,让他接着说。何经理说道。

你们以为我真想偷啊,我都快七十的人了。几天前的晚上,我出来散步,路过你们小区门口,看到门桩上的摄像头晃来晃去,并没对准门口,刚好你们的保安又换班。那个时候又没人,又没监控,我就想进来看看,有钱人都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时,只是想进来看看罢了。转了几大圈,才发现有钱人确实过得比我要好很多。我也没什么歹意的,知道有钱是什么样就行了。正当我准备“打道回府”时,看到了这件皮夹克。这衣服跟电影里很像,不是吗?我狠了下心,不如就找这些有钱人“借”上一套,过完十五看了月亮就还回来。四处找了会,就在草地上找了一根用于支撑大树的棍子,然后就“借”来了皮夹克。后面几天,还是那根棍子,凑齐了裤子跟鞋子。你们看,月亮都快升到半空了,可我还差一顶帽子,所以待到这些人都热闹的时候,也等到摄像头没对到门口路面的时候,我就想进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真遇到“贵人”了,可刚到手,还没戴头上,这小伙子就把我按到地上了,哎哟,我的手……

老人把袖子挽上去,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何经理瞪了一眼小陈,埋怨刚才下手太重。

我说,这可不能全怪我吧。是你们先出了问题,没人,又没监控,我才产生圆梦的想法。老人为自己辩解到,还说,能让我出去看看月亮吗?听说这个元宵节的月亮是好久以来最大最圆的月亮啊!老人颤巍巍地乞求着。

小陈面无表情地说,脱了这一身再出去,让你看个够。帽子,先给他带着,何经理站了起来,凝重地说道,带他去看看月亮,等他看够了,再带他去我那儿叫你婶子跟他找一身好衣服换下那些。他指了指老人那一身,接着说道,最后,带他出去,这不是他呆的地方,记得办完事向我汇报。

听完那话,老泪纵横的老人不停地跟何经理鞠躬。小陈带老人出去后,何经理思忖着,这小区保安换班的时间差是有点长了,可那些摄像头一直好好的,怎么会出问题呢?他走到小区门口,观察了下,没想到门桩上那个摄像头还真地在左右晃动着。他又查看了小区的其它几个离门口不远的摄像头,虽然没有动来动去,但明显都没有对着预定的“危险”位置。他拍了下脑袋,立即往监控室跑去。

监控室设在A区的底楼。到了监控室外面,没有听到什么动静,他用对讲机对所有保安说,监控室有情况,快来。他轻手轻脚地移向监控室的玻璃窗,眼睛凑近窗户底角,眼前出现的,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画面:

三十六个摄像头有二十四个拍到的不是“危险地点”,上面都只有一个东西——月亮。

那一幕,随后赶到的保安们都看到了。为了知道是哪个调皮鬼在这儿捣蛋,保安们都在等候何经理的命令。正当何经理要下命令时,一个小孩子朝监控室走了过来。

何经理示意保安保持警惕,等小孩子走近了,大家才看清,原来是家住何经理楼下的小男孩儿,才五岁大的月儿。月儿胸前抱着个瓶子。借着月光,大家都看清楚了,那是一瓶精装五粮液。何经理小声地问,月儿,怎么不去跟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来这儿干嘛啊?

爸爸妈妈不在,我想跟俞爷爷一起看月亮。俞爷爷喜欢喝酒,我刚才专门回家把别人送我爸爸的酒送他喝。月儿看着这一二十号人的队伍,围在监控室外面,好生奇怪。

月儿口中的俞爷爷,就是何经理常称呼的俞大爷。几年前,俞大爷由人介绍到小区来找工作。本来担心老人年纪太大做不了事,可老人家说他眼神可好了,看门的工作完全可以让他来干。当时,看门的工作都是年轻人干着的,哪能说让就让出来。由于介绍人跟上头有些关系,他只得想想法了。不久前,小区在一些关键位置装上了摄像头,还要找一个“看电视的”。那活儿,说轻松也轻松,只用“看”,说不轻松也不轻松,你得不停地“看”上十二个小时。白班已经有人了,是个小伙子,晚班还有个空缺。

何经理问他,做晚上的工作,受得了不?老人说年纪大了,没什么好睡的,能行。就这样,俞大爷在恋情家园开始了工作,头天晚上八点准时“看电视”,第二天早上八点回到职工宿舍小睡,醒了之后就在小区里和小区附近溜达。几年过去了,小区住户都认识他了,都知道他早些年没了深爱的女人,膝下更无子。见到他时都会尊称一声——俞大爷。因为性情比较好,小孩子也喜欢俞爷爷前俞爷爷后地围着他转。

月儿的父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工作也就特忙了。月儿满月后,差不多都由他们家聘请的保姆带着。保姆做完家里的清洁也常带上月儿去俞大爷那儿闲聊。一来二去,到月儿上学的时候,他喜欢上了这个俞爷爷。后来,出于信任,月儿父母辞退了保姆,让俞大爷在他们不在的时候,帮着看下月儿。俞大爷本来孤身一人,但自从有个小伴儿后,倒显年轻了不少。每当白天天气晴好,一老一少就会出现在小区的绿地上,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他们是爷孙俩儿。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月儿的父母都有应酬,跟俞大爷嘱咐了几句就出门了。

怎么不叫俞爷爷一起到广场上去看月亮啊?何经理问。

俞爷爷说,他要让我在这间屋子里看好多好多与众不同的月亮。月儿的小手指着监控室充满向往地说道。

何叔叔,你们也是来看月亮的吗?月儿眨了眨眼,问何经理。不是,你进去吧,可别跟俞爷爷说大哥哥们跟叔叔来过。何经理看着月儿推开监控室的门,月儿进去,门关上。门都关上了,这群当保安的年轻人却没离开的意思。何经理说,那我们听听他们都看到什么样的月亮了?听到这指示,一个个的脸上笑得都堆起了花。

哇,好多好多好漂亮的月亮啊。刚进屋的月儿跟外面那些人一样,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月亮出现在自己面前。

月儿,数得清有多少个吗?俞大爷和蔼地笑问。

一个,两个,三个,……,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四个月亮。

不对,你再数数。

一个,两个,三个,……,二十三,二十四。还是二十四个月亮啊。月儿疑惑的看着俞大爷。

月儿没有数错,因为何经理数得也数过了,那群年轻人也都在心里默数过了。二十四个月亮,有的在小草上,有的在树梢,有的挂在高楼边,一阵焰火出现在有月亮镜头里,然后又慢慢消失,又一阵焰火接上来。整个监控室,因为焰火变得五颜六色了。

怎么会是二十四呢?你不叫月儿吗?加上你多少了啊?

还要加上我啊?嗯,那算上我,就有二十五个月亮了。

这下就对了嘛。俞大爷乐呵呵地笑道。外面的人们心里也豁然开朗了。

月儿,来,我们爷儿俩干杯。月儿端起装有可口可乐的杯子跟俞大爷的酒杯轻轻地碰了下,抿了一小口,稚气地说道,好酒,果然是好酒。那语调没把在外面那群偷听偷看的小伙子笑翻,何经理赶紧招呼他们,嘘……

俞大爷从胸前掏出一张发黄的照片来,月儿凑上去,俞爷爷你旁边那个人,是谁啊?

月儿真厉害,那么年轻的我,你也能认出来。她啊,是你的俞奶奶啊,你不认识的。说完这后,俞大爷把那张黑白照片摆在一张椅子上,照片正对着监控画面。他转到椅子后面,蹲下去,眯着眼睛从照片的角度看了看那些月亮,稍微调整了一下椅子的位置。

二十五年了,你离开我已经二十五年了。记得你跟我说过,结了婚就跟我一起看元宵节的月亮。那时,你依偎在我的怀里,我们一起躺在草地的怀里,望着天上,看那个月亮。可为什么你就走得那么早呢?我在外面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能回去看你一眼。你不知道啊,每到元宵佳节,烟花飞舞时,我就忍不住地想起你。

俞爷爷,你哭了。月儿盯着俞大爷的眼睛。没呢。俞大爷抹了一把眼睛。

每天晚上,我只管呆在屋里,就不用到外面去看那月亮了。我是怕啊,怕那月亮跟你一样,跟你一样的温柔……外面有人抽泣,谁啊?何经理责问着,但没人回答。今天实在忍不住了,我就想,还是让我们一起看月亮吧。给你大大的惊喜哟,你知道这些月亮都在哪儿吗?悄悄地告诉你,他们没在天上,都在水里呢。嘿嘿,看那几个,是游泳池里的,再看这个,是小区的一个喷泉里的。

何经理伸头看了一眼,后面那个月亮还在晃动,应该是喷出的水重新落回到喷泉里,溅起波纹的效果。本来想让你看更多的月亮,可有几个摄像头照不到有水的地方,也就二十四个了,加上月儿,就是你离开我的日子。是不是很凑巧啊?

俞大爷蹲在地上,干枯的手指不止一次地划过照片上那女人始终微笑着的脸庞。

俞爷爷,你真的哭了,爷爷不哭,不哭嘛,来我们喝酒。月儿安慰着俞大爷。不一会儿,里面传出欢乐的笑声,这个时候也不知小区哪家住户“很没道德地”大声放着宋祖英的那首《望月》: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

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那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月亮抚慰/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月亮在天上/我在地上/就像你在海角/我在天涯/月亮升的再高也高不过天/你走的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一曲结束,外面的小伙子抽泣得一塌糊涂。何经理赶紧说,撤!小伙子们,今天晚上大家就加加班,看好一点,可别让我们的“上帝”发怒了。何经理把保安们召集到保卫室里,刚指示完,小陈走了进来,汇报了陪老人看月亮的经过,老人已经看够了,离开了小区,这是他那身衣服。何经理说,不错。今天晚上大家看月亮的时候,可别忘了给家人报个平安,同时也不要忘了小区的平安。

第二天,正月十六一大早,何经理专门到了小区对面的天桥下,他想去看看昨晚的那个老人。可到了那儿,他只看到一些破烂织物跟一堆灰烬,什么也没有了。愁眉不展之中,他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路过小区门口时,他完全能在摄像头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查看了一遍小区的其它摄像头,也全都回到了预定的“危险”位置上。

何经理把昨天老人穿过的衣物,拿到干洗店稍作处理,除臭加香(免不了的)之后还给了相应的住户。何经理跟他们说,小区里的孩子们把元宵节当美国的万圣节来过了,“借”了大人们的衣服去玩。因为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他们也没说什么,去派出所销了案。在那之前,何经理已经修改了每个保安的作息时间,保证每个地方再也不会出现没人值守的情况。

可是没想到,几天后,C市一家小报不知从那儿得到的消息,公开地批评恋情物业如何对住户不负责——居然把“上帝”的衣服随便“借”给流浪老头穿着看月亮。

月亮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乐记》 《美学》;优势互补;表情艺术;沟通感情的桥梁

两千多年的战国时代,我国就已经产生了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它集古代乐论之大成,是先秦时代音乐实践和音乐思想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发展。最为全面、集中地总结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音乐美学特色,是我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不仅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的音乐理论至今仍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是东方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

晚于《乐记》两千多年的黑格尔(1770一1831)是西方18-19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所具有的辩证思想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称赞,他的名著《美学》是西方里程碑式的美学著作,对音乐的论述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黑格尔也成了西方学术界的泰斗式人物。《美学》是黑格尔美学思想最集中、最全面的一部著作,有着重要的贡献。其中关于音乐问题的论述,对后世产生过显著的影响。

两个相距数千里的不同国度,相隔数千年的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由不同肤色人种写成的音乐著作,结论当然有异。由于两千多年间科学的巨大发展,东西方不同的学术传统和思维模式,决定了黑格尔对问题的论述比《乐记》会有许多高明的地方。但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找到他们的异同,不仅可以看到中西学术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殊途同归,优势互补,而且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音乐本质功能的理解。

《乐记》和《美学》论述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乐记》继承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宏大而坚实的天人合一哲学作基础。它依据儒家的观点,把音乐作为一种治国的手段,强调音乐与政治的相通,认为音乐是国家政治状况在情感上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1)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它把乐的比较对象确定为性质完全不同的礼,认为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把它们相提并论。但也清楚地看到了二者的区别:“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2)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乐由中出 ,礼由外作。”(3)各有各的功能。

黑格尔依据西方的学术传统从美学理论体系出发,把音乐作为理解美学定义的一种艺术样式来分析。他给美的定义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4)他论述的方式是把音乐与造型艺术做比较,强调音乐不同于造型艺术:音乐是“一种表现形式,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 (5),“音乐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让所表现出来的外形变成独立自由而且持久存在的,而是要把这外形的客观性否定掉,不许外在的东西作为外在的东西来和我们对立着,显得是一种固定的客观存在。”(6)所以“缺乏古典艺术所特有的那种内在意义与外在存在的统一。”(7)论述方法完全是对美的定义的阐释。结论是音乐的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没有造型艺术结合的完美,“声音和它所含蓄的内容并不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8)乐曲可以脱离歌词而独立。

二者的这些不同,不能以优劣论,只能是互补的。

不管区别多大,二者论述的是同一对象――音乐,许多看法都有相似之处,在音乐的本质和功能方面尤其相通。在此举例说明。

他们都对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都进行了论述

《乐记》认为:声音来自外物的刺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9)外物刺激而有声,声的组合,产生音,有音而后有乐。所以“不知声者,不可与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10)

黑格尔也认为, 音乐的材料是声音,声音是物质材料“回旋震颤的结果”:“感性材料放弃了他的静止的并列状态而转入运动,开始震颤起来,以至本来聚集在一起的物体中每一部分不仅更换了位置,而且还力求移到原来的情况。”黑格尔还对“情况”二字加了注解:“声音有空间面上的并列转化为时间上的运动或往复回旋。”(11)现代科学认为,声音是声波传递的结果,回旋震颤就是声波传递的状态。

二者的讲述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但从科学的角度讲,黑格尔的表述要比《乐记》科学得多,准确得多。他对音律、拍子、节奏、和声、旋律的论述,是《乐记》不曾涉及的。

他们都论述了音乐的表情性

《乐记》认为,音乐的产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2)“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把声的产生归因于“情”,“由人心生”,这就肯定了言乐的感情性。他发现,不同的感情产生不同的音乐:“其哀心感者,其声焦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13)(《乐记・乐本篇》)悲哀的感情,发出的声音忧郁而急促;快乐的感情由于感请,发出的声音宽舒而和缓;喜悦的感情由于感情,发出的声音开朗而自由;愤怒的情感,发出的声音粗暴而严厉;敬畏的感情,发出的声音正直而庄重;爱人的感情,发出的声音温和而柔美。这六种声不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而是人心感应外物,内在感情激动的结果。把心和声的关系论述得淋漓尽致。

黑格尔的论述大体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但却更具有理论性。黑格尔指出:“抽象的内心生活以情感为它和音乐发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14),所以,“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15)不仅如此,他还看到了音乐表情的丰富性:“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16)他在这里只提及情感的类型,而没有涉及音乐表现在声上的不同特点。但只要肯定了音乐的特殊领域及其程度深浅不同的表现,其在声上的表现特点就是不言而喻的,与《乐记》的上述说法异曲而同工。

还必须指出,强调音乐社会功效的《乐记》对声音表达的情感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提出了“唯乐不可以为伪。”(17)感情的表达必须真诚,一旦虚伪了,就失去了打动人的力量。二是提出了“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18)把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了一起。道德是人性情的发端,音乐则是道德的花朵,是显现道德的。这是儒家音乐论的特色,是从美学角度论述音乐的黑格尔所不及的。三,他们对音乐的功效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人们内心对于音乐的主观感受,必然要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感情,引导人弃恶扬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物化形式,包含着人的崇高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音乐通过他的艺术魅力使人陶醉在它展现的意境中,从现实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情感也被美的音乐净化,达到一种纯净的境界。

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所表现的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和情感。它是我们心灵深处情感的诉说。当我们心中感到悲伤的时候,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是急促而又低沉的声音;当我们心中产生喜悦、快乐的感情时,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是奔放而舒展的声音。这说明了音乐是人们心中对外物的反映,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的,是直接表现感情的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柏拉图语)黑格尔的《美学》继承了这一传统。他谈音乐的功效完全是从美学角度论述的:“通过音乐来打动的精神最深刻的就是主体内心生活”(19)音乐打动心灵的办法是共鸣。“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20)所谓“共鸣”就是不同个体间的感情沟通。共鸣的产生是因为音乐和人的感情有一个共同的物理基础,即两者有同样的构造形式:音乐的生命力体现在他的脉动――节拍,节奏上,加上音的高低变化,使它的情感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人的生理活动也全仗着有节律的心脏的支持,通过速度显示出兴奋的程度,通过情绪的张扬和低落表现出心里的活动。这些不仅是音乐与生命的共同点,而且两者还有对应的关系,节奏的加快显示激动,音调的下降表示趋向平静,等等。

《乐记》谈音乐功效则着眼于政治。他看到了:“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21)因此,必须有高尚的音乐来引导,强调:“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22)所谓“清庙之瑟”是指庙堂上的祭祀音乐,这是最高档次的音乐;“大飨之礼”是指王公贵族宴会上的音乐,是次一级档次的音乐。这些音乐都是服务于礼的,是音乐中的样板。他强调音乐不是为了娱乐人们的耳朵,而是“教民平好恶”、是返人道的手段。这种论述未免过于政治化,但他却看到了音乐的教化功能。对音乐诱导人的感情作用的强调是东方特有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的释放,使之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人们的心境被消极性情感控制时,欣赏音乐又可以使这种情感得到宣泄。音乐可以使心灵摆脱卑劣与残暴,趋向光明与善良,它帮人恢复情感的纯洁性,使人精神焕发,走向崇高。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乐记》关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礼”在区别贵贱,所以是异;“乐”在沟通感情,所以是同。《乐记》所谓的“同”,就是统一大家的感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23)能够把君臣、长幼、父子兄弟的感情统一到一个理想的轨道内,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用今天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贵贱长幼之间感情可以沟通,而且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沟通。因为音乐是靠声音而不是靠语言来表达感情的,就避免了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国家民族界限的局限,可以在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中交流。这一点也是黑格尔所赞同的。正因此,国际歌歌声的旋律才能把世界各国的无产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中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24)这就是音乐是音乐是沟通世界各民族情感的桥梁是铁证。

可见,两大音乐经典著作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对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各取所长,必将成为音乐事业发展的丰富营养和巨大动力。

无论是受希腊文明影响的西方各国,还是受黄河流域文化影响的东方各国,人们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都是相同。音乐是不分国度的、弃恶扬善的工具,使人们跨越鸿沟、沟通感情的桥梁。

参考文献

[1][2][3][9][10][12][13][17][18][21][22][23]《《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乐记》上,第59页、第60页、第60页、第59页、第59页、第65页、第59页、第65页、第65页、第63-64页、第60页、第67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4]《美学》第一卷第14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月亮的诗歌范文第3篇

“方法”

方法(approach)是卓越绩效模式评价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波奖的评价体系(A-D-L-I)中,方法位于组织成熟度最基础的位置,是区别正规组织与草台班子的标准。在欧洲质量奖的评价体系(R-A-D-A-R)中,“方法”被认为是实现组织结果(result)的首要因素,没有“方法”的组织只能靠守株待兔来收获成功。可见,“方法”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历看,很多质量奖评审员对“方法”的理解很不到位,不同的评审员之间理解差别很大,比如: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制度和流程;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规划和职责;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如SWOT分析之类的管理工具。总之,即使是评审员之间也很难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

质量奖评审尚且如此,那么组织卓越绩效导入就更加凌乱。有些卓越绩效咨询师,甚至是非常资深的咨询师,在给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时候都没办法把这个概念说明白。他们在与培训学员交流的时候,只知道不断重复“方法”的定义,却没办法告诉学员什么是“方法”。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甚至会陷入用“方法”来论证“方法”的循环证明中,让企业怀疑咨询师的水平。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翻译的问题。任何一门语言中,一个词汇都会代表一个固定的概念群。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概念群的交叉,用被翻译词汇去理解翻译词汇的概念就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甚至会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原先词汇的概念。

以本文中所说的方法为例:approach在英语中代表一个概念群A,“方法”在汉语中代表另一个概念群B。A和B两个概念群会产生交集,这时翻译者就会用“方法”一词来翻译approach。然而,中国人在学习“方法”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使用概念群B,而非概念群A去理解。这样就会导致认识的结果产生偏差。

因此,如果我们要准确理解卓越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方法”,就必须回到它的英语原意中去。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的释义,approach一词在英语中的解释是ideas or actions intended to deal with a problem or situ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处理问题或事情的想法或行动。按照这个解释,企业的制度、流程、规划、职能乃至管理工具都属于“方法”的范畴,但它们却不是方法的全部。一个企业哪怕没有上面的一切,但只要它有解决问题的套路,那就是有“方法”的。

那么对评审员而言,怎么去判断一个企业有没有“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古典管理学大师亨利・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理论来判断。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个单独职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他所在的时代正是人类从“经验管理”迈向“科学管理”的时代,类似于企业管理从没有方法到有方法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对我们认识“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应该包含五大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是指对某一工作开展的筹划或者安排;组织是指对某一工作匹配了专门的人、机构或职能;指挥是指某一工作牵头的部门或者人员;协调是指某一工作在开展的时候是否匹配了相应的资源;控制是指对某一工作实施结果有无反馈和反馈措施。

按照这个逻辑,评审员在翻阅报告和去现场的时候,要重点观察企业的某项工作有无工作规划、有无专人执行、有无主控人员、有无资源匹配措施、有无差错反馈机制。如果具备了这五点,就可以认定该项工作的开展是有方法的;如果没有或者残缺,则可以认为其方法不健全。

当然,企业实践千差万别,在具体工作中需要谨慎行事,比如:有的企业的某项具体措施可能包含了几个管理要素,而有的企业的很多项具体措施都是为了实现一个要素。这就需要评审员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和高超的判断技巧,并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展开”

与“方法”一样,“展开”也是许多质量奖评审员和卓越绩效咨询师理解困难的地方。卓越绩效模式(GB/T-19580: 2012)中,对“展开”这个要点的解释是:(1)方法是否持续应用;(2)方法是否在所有适用的部门应用。但是以上这个解释只能告诉我们,方法展开后是个什么样。至于这个方法能不能展开,或者f是怎么展开的,并没有回答。

因此,一部分审核员只要看到材料中说到企业的某个管理方式用了多少年,用了很多分子公司,就武断地认为企业做到了展开层面。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这样的所谓“方法”不过是一些形而上的原则、理念,根本不可能在广泛的层面去落地,甚至有的评审员把红头文件作为一种可以“展开”的方法,让人贻笑大方。

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理解“展开”呢?与理解“方法”一样,我们还是从它的英文解释入手。展开的英文单词是Deploy,它的英文解释是:to distribute systematically or strategically,翻译成中文就是:系统地、有策略地部署。动词“部署”的含义就是卓越绩效模式的解释,而副词“系统地”、“有策略地”则表明部署这个动作不是随性而为,而是依据一定的规律。

上述解释清楚地表明:一个方法是否能展开,在于它是否依据了一定的规律。换而言之,一个方法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真正“展开”。举个例子: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双归零”管理(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模式就是一个可以“展开”的方法,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理论,而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早已被证实。事实上,“双归零”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军工企业,并成为国际标准,完全满足了卓越绩效模式对“展开”的描述。

说完正面例子,再说一个反例。某企业老板出身金融行业,多年来一直坚持认为:员工西装革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后来该企业因业务需要收购了一家IT公司,该老板遂要求IT程序员上班穿西装。但程序员认为:西装革履太过于正式,影响了创作灵感。可老板对此坚决不让步。最后,公司程序员集体跳槽,该业务停摆。我们不否认员工西装革履可以彰显企业正规形象,但“员工西装革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观点却没有科学理论作依据。因此在这个案例中,“以西装革履改进管理水平”的方法尽管全公司一直都在用,但根本不是“展开”。

从方法论的哲学层面来说,一个方法能不能在广泛的层面上应用,取决于它究竟是科学还是经验的产物。科学代表了世界的普遍真理,只有科学的东西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经验只反映了特定条件下的状况,离开了这个条件则寸步难行。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的很多做法只是某些人物经验的延续,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背现代管理科学的。评审员对中国的这一现状要有充分认识,不能仅仅从标准来判断,更要用科学的眼光来鉴别一个方法到底是“展开”还是“铺开”。

那么对于评审员而言,有没有比较直观的方法可以判断“展开”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看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是依据了某一标准,比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是对成功做法的广泛总结,具备极高的科学性。现代社会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果企业在某领域的工作是按某一标准执行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该领域达到“展开”的水平。当然,贯标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精力去做。

结语

一般说来,企业创立之处全凭大伙的一腔热血,业务打到哪里算哪里,管理只凭个人经验。随着企业越做越大,精明的创始人会逐步总结验教训,形成一些管理企业的套路。这些“套路”是创始团队成功经验的固化,按照“套路”走企业就能平稳发展。这时,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也就进入所谓的“方法”层面。

然而,经验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具备普遍适用的可能。因此,只有将经验的做法变成科学的做法,才能让“套路”好使。

月亮的诗歌范文第4篇

一千克左右。以下是猫各阶段体重情况:

一天70到135克、一周110到125克、三周215到420克、四周250到500克、五周290到620克、六周315到700克、七周 400到900克;成年:平均2、5到5、5千克、怀孕期3、5到5、5千克、哺乳期3、5到5、5千克;如果是公猫,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基本上是一个月长一斤,月数与体重数基本相等,如两个月大的猫应为2斤左右,5个月应为5斤左右。有些公猫一岁时可能长到十斤以上。成年的母猫约为6到7斤左右,体型比公猫略小。

(来源:文章屋网 )

月亮的诗歌范文第5篇

1、碎肉:碎肉当中肥肉含量多对狗来说并不像对人那样有害,是狗食物中热量的主要来源。可以给狗狗做些碎肉粥、或者碎肉加点碎胡萝卜、豆角煮,碎肉放多,素菜要少。

2、面食:通心粉和面条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无味,因此常要另加些碎肉或者动物碎内脏。

3、动物心脏:心脏含大量的脂肪,其热量的含量是肾脏或其他内脏的两倍,因此在加喂心脏时要有一定的节制,一周吃一到两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