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光伏行业简介
光伏产业链由下到上,主要包括硅材料、硅棒、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等。现有的光伏行业公司以硅锭、硅片、电池和太阳能组件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光能行业发展迅猛,由于光能产品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因此得到了欧美诸多国家政府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太阳能产品的发展。为了可以更好地与世界新能源产业接轨,我国已迈进了光伏产业市场(主要涉及美、法、韩、印,澳等国家)。在其他国家太阳能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美国克林顿政府“百万太阳能屋顶”(MillionSolarRoofs)计划的启迪,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成长了一批以无锡尚德,常州天能为核心的光伏企业,
二、国内光伏行业分析
笔者以常州天合为例剖析一下他的发展。2004年秋是光伏行业形势比较好的年头,天合光能意识到了扩大运营规模的必要性并接着开始了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扩展规划。垂直一体化的第一步是启动组件生产,2005年初,天合光能筹建了一家组件生产厂。此后不久,2005年8月,天合光能开始向上游扩展,生产出首批单晶硅棒。同年10月,该硅棒厂全面投产。运营团队继续落实极具雄心的扩展计划,于2006年2月开始制造硅片,到该年末,产量已达28MW。天合光能在促进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公司积极主办了“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暨推广论坛”。除了主办这些活动之外,中国政府还将天合光能选为参与‘西部光明工程’的首家私营企业,这是一个向中国偏远地区输送电力的倡议。天合光能在安装了39座太阳能发电站,成功完成首个系统安装项目。这一成功是天合光能团队五年多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昭示着天合向太阳能光伏带到中国的愿景又迈进了一步。目前:天合光能不仅能生产多类型的单晶和多晶光伏组件,而且产品性能稳定,输出功率高(165W~230W)。与此同时,为了给为客户提供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我公司积极听取新老客户的意见,并且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数据,来调整产品和服务。2008年2月,天合光能新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这幢建筑外墙上安装着精心集成的玻璃光伏组件,它不但标志着天合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光伏能源应用的典范。由于光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它也在逐渐地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我公司秉承“扬弃”的精神,开拓进取,保证质量,追求平价,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太阳能发电系统价格仍比较昂贵,为常规发电的11~18倍,初始投资高,与传统产业竞争相比较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台家庭电器需200W的光伏系统,而价格却高达15000元,大大超出了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范围。要想发展与推广此行业,必须先降低成本,提高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加大管理力度,培养新兴产业人才。
三、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问题1想用太阳能?先大量烧煤
虽然光伏行业产品在市场销售颇受欢迎,但是背后纯在严重的能源消耗的问题,比方说目前大中城市太阳能路灯,看上去很实用,但是生产成本很高,一块太阳能电板需要很多煤炭进行烧治。同样的煤炭在发电的用途上可以产生多倍的电力。在其使用寿命的问题,目前太阳能电板的使用寿命大约为20年左右,这些成本很大对光伏产业公司也是一种冲击。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已对此现象加大了关注的力度,努力修改相应政策,并提出了警告:1,在太阳能利用上,虽然多晶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材料。2,在生产硅到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综合耗电量约为220万度电/兆瓦,应提高生产效率,改良生产设备。
(二)我国多晶硅产能超出了市场需求。
问题2“双反”调查在即
2012年7月国内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阿特斯)主要光伏企业联手公开发表声明,强烈呼吁欧盟立足长远,要以全球化经济,能源危机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慎重考虑对华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有关企业也在美国的“双反”调查之时,向欧盟提交了大量的事实依据,证明中国光伏并不存在任何所谓的非法补贴和倾销。同时也希望中国政府能积极采取外交政策,维护中国企业在外的合法权益。在持续的贸易战中,对国内相关企业的股价已造成不良影响,持续下降。
中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以来,在欧债和行业周期的影响下,欧洲的经济一直不景气,又加之,欧洲的一些光伏企业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在行业竞争中不断受挫,艰难生存。在这双重危机下,欧盟为了保障本地的产业的发展,便采取了这不公平的对外限制的政策。在这无硝烟的战争中,中国有关企业的股价持续低迷。从客观上看,自去年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调查后,我国光伏行业遇到了诸多阻碍,陷入了行业困境。因而对投资者的抉择造成了反面影响,光伏产业陷入了难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光伏发电行业现状
(一)全球光伏发电产业发展情况
1.现状。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且前景最为看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从2001年的1. 79GW增长到2013年的46. 9GW } 2013年,全球累计装机达123. 2GW。其中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分别新增装机11. 3GW ,6. 9GW ,4. 75GW和3. 3GW。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光伏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20年,欧洲国家的光伏装机容量将达4亿千瓦,美国达3亿千瓦。光伏发电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也将占据更加重要地位。
2.未来发展预测。根据欧洲光伏工业协叙EPIA)2013年的预测,20132017年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年均增长率12% ,2017达70GW。2020年,欧洲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将达12%,2050年约占30%;美国计划2020年提高到10%左右,2050年达25%。欧洲联合研究中,以JRC预测,2100年太阳能发电将提供全球能源需求的64%.未来市场空间巨头。
(二)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基本情况
我国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接受太阳能辐射量的大小,全国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一、二、三类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而积较大,约占全国总而积的2/ 3以上,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四、五类地区虽然太阳能资源条件较差,但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0-350这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雾雨多,在北纬300-400地区,太阳能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能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长。
二、项目风险分析
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山于项目的集中建设投资以及上游光伏组件价格大幅波动等影响,光伏发电行业存在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各方进行深入分析并引起足够重视。
(一)政策风险
1.光伏电站项目对政府补贴的严重依赖。根据统计,火力发电的成本约为0. 4元/度,水电的发电成本为0. 2-0. 3元/度,核电的发电成本为0. 3- 0. 4元/度,风电的发电成本为0. 6元/度,然而,光伏发电的成本却高达0. 8- 1. 0元/度。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光伏发电仍然严重依赖政府的补贴支持,还没有具备脱离补贴、独立参与电源市场竞争的能力。国家的鼓励扶持政策对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国家对分布式光伏等项目政策仍不够明晰。虽然国家明确表示要大力推动其发展,并已制定较为全而的扶持政策,但具体办法仍不够细化。如光伏企业在税收减免、备案流程、电网代付这些细节政策上均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导致现在分布式光伏备案、入网等手续依然烦琐。
(二)技术风险
1.光伏电站组件质量对项目运行产生大的影响。目前电站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电站系统角度,第二是电站设备角度,其中包括缺陷水平较高,串并联损失严重,质保不能得到保障,差异化质量问题等。根据杜邦公司调查结果,光伏组件衰减做得好的产品.每一年发电量的衰减可以做到0. 5%.而一些没有经过检验的产品,衰减竟超过5%。经测算,电站使用年限按照25年计算,所使用的组建功率衰减0. 50/}u衰减50/}目比,投资回报率相差9. 4%。
2.未来技术进步对项目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光伏电站投资具有一次投资,长期回报,后续运营维护成本低,收益稳定等特点。但山于光伏产业技术更新快,也使电站投资作为一项投资周期长达20年以上的项目面临着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发电效率、并购技术、设备维护更新等不确定性风险。
(三)运营风险
项目的运营依赖光伏发电系统的正常运转和配套的电网建设,一旦光伏发电系统出现故障或是不能正常接入电网,企业收入将会受到影响。光伏发电量易受机组运行效率、当地的太阳能资源影响,如果发电小时数达不到预期水平,将直接影响项目的销售收入和贷款偿债能力。另外,随着各地新建光伏发电项目的增多了弃光现象时有发生,都对项目运营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项目融资思考及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为支持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未来政府应继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机制,加大对太阳能资源测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标准制定及检测认证体系建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农村和牧区光伏发电应用以及无电地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严禁资金流向盲目扩张产能项目和落后产能项目建设
(二)明确重点合作项目,差异化支持企业发展
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央企发电集团、省属国有发电企业及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具有较强实力的其他新型投资者。同时对主营业务不突出、盈利能力较差的民营企业审慎支持。项目方面,大力发展技术成熟、设备稳定的并网光伏电站,结合水电、风电大型基地而建设的风光互补、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食市、区的18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区项目,以及其他开发建设条件已落实、运营有保障的项目给予重点关注
(三)加大项目技术风险分析,严把电站质量关
当前,光伏产业所面临的困境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周期调整,如果光伏企业能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技术、提高转换率、提升产品品质及调整产品结构,通过行业整合实现产业的调整升级,光伏产业在经历低潮之后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繁荣。
太阳能电池产量激增融资总额达历史最高
2006-2010年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热情的双重刺激下,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进入持续爆发增长期,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5年翻倍增长。据统计,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的50%,超越欧洲、日本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见图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料生产、硅片、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见图2)。光伏行业重点上市公司如表1所示。
据统计,2005年至今中国光伏行业共披露7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到21.21亿美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2791万美元。其中,2008年共披露16起VC/PE融资案例,融资总额达6.56亿美元,融资企业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已披露14起案例,融资总额达4.45亿美元。
资本市场方面,2005年至今,共有24家光伏行业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实现IPO,累计融资金额为39.68亿美元。从市场分布来看,其中7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另外17家则分布于以美国为主的境外资本市场。其中,2010年共有6家企业成功上市,融资总额为11.16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至今有3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总额达5.44亿美元(图3、见表2)。
回报方面,2005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7.21倍,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21.7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高睿创投在亚玛顿(002623.SZ)获得了151倍的超高账面回报,如果将其剔除,2011年至今光伏行业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为3.22倍(见图4)。
产能过剩业绩变脸光伏行业步入寒冬
几年前,光伏产业还是头项光环的新兴产业,由于高利润、高补贴等行业优势,光伏行业经历了一轮“疯长”。2008年,我国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至今已膨胀至500余家。许多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不断发力,尽可能的多融资做大规模,试图通过“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据统计,中国今年的光伏组件总产能将达到30GW,而全球今年装机量预计只有20@W,产能过剩的问题集中凸显,使光伏行业迅速步入寒冬。
光伏行业的寒意,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除大全新能源(DQ.NYSE)和晶科能源(JKSNYSE)外,其余9家企业三季度净利润全部报亏,累计亏损4.6亿美元,盈利的两家企业利润额同比也有大幅下降。其中尚德电力(STP.NYSE)第三季度亏损1.164亿美元,成为国内亏损最严重的光伏企业。同时,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第三季度业绩也出现显著下滑,向日葵(300111.SZ)、拓日新能(002218.SZ)第三季度均出现亏损(见表3)。
欧债危机、美国“双反”海外金融市场风雨欲来
过去几年间,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迅猛,2007-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连续4年居全球首位。产能过剩、市场萎缩、贸易壁垒,光伏行业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攒的“弊病”终于在今年集中爆发。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的畸形结构。
所谓“两头”,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原料生产,另一头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原料方面,尽管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硅原料出口国,但光伏行业所需的多晶硅的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原料供应,我国每年仅从美国就要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料。市场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以2010年为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而同期我国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仅为520兆瓦,其余7480兆瓦全部用于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4%。原料供应没有话语权,终端市场主要在外,使得我国光伏企业长期受制于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欧美经济、政策稍有风吹草动,光伏行业就大风大浪。
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见表4)。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的处境更加艰难。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10月中旬,Solar World等7家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联名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征收超过100%的高额惩罚性关税。11月9日,美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立案,展开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的首个“双反”调查,尚德,英利等14家国内光伏企业抱团应诉。12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就美对华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做出损害初裁,认定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如果“双反”最终成功,欧盟很可能也会效仿跟进调查,这将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行业整合、政策引导国内市场再造生机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市场竞争的加剧必然带来整个行业的整合,产能与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理念过时的企业将面临淘汰的风险。如果能以此次行业整合为契机,加强光伏行业资金、品牌及人才的集中度,促进整个产业的调整升级,长期来看有助于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光伏相关政策,加大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其朝着更加有序、健康方向发展的政策意图较为明显。其中,《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内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版)》首次将新能源作为单独门类列入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力推太阳能;《关于做好2011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上网标杆电价;《国家采取综合措施调控煤炭和电力价格》文件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提高了一倍。
2011年欧洲国家削减光伏补贴,海外市场需求波动,造成国内光伏行业进入低谷,市场在外的矛盾显得越发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开拓国内市场引起了越来越多光伏企业的重视。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系统新增装机16629兆瓦,我国为520兆瓦,仅为全球的3%。而同期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产能过剩、国内安装率低、出口依存度过高既是光伏行业当前面临的无奈困境,却也可以看作是未来我国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空间。尽快启动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市场,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寒冬中的朝阳细分领域存投资机会
我国光伏行业要度过寒冬,必须摆伏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创新技术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同时大力挖掘国内市场以吸收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将“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上调至1500万千瓦,是此前规划的500万千瓦的三倍之多,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由此前的900万千瓦上调至1400万千瓦。同时,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项目成果总结会上,国家能源局透露2012年初将形成并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光伏发电上网难瓶颈有望突破,可见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决心仍未改变。此外,全国统一上网电价的出台以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提高等一系列的政策动向也预示着国内光伏市场即将大规模启动。由此可见,光伏产业链的两端即多晶硅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存在一定的投资空间。
多晶硅方面,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11月份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保持在20万元/吨23万元/吨,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已得到好转并逐步实现理性回归,但目前的价位已跌破绝大部分企业成本线。因此,多晶硅要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相关企业须从技术创新入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溢价空间,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保利协鑫和洛阳中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技术辅助自主研发,率先开启冷氢法生产多晶硅,大幅降低了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此前,投资人也表示目前多晶硅成本过高,如果有新技术的突破,相信具有投资价值。
光伏发电方面,现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的寒冬,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可能催生光伏发电的春天。一方面,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降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正式提出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补贴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吸引了大批企业投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
一、近二年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以及2015年发展展望
(一)近二年光伏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从产量来看,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产量达40GW,同比增长9%,其中全球主要组件生产国如欧洲、日本和美国的组件产量分别为3.5 GW、2.8 GW和1.2GW,我国光伏组件产量约为26GW,同比增长13%,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从安装量来看,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最新数据,2013年全球太阳能安装量达37GW,其中:中国11.3GW、日本6.9GW、美国4.8GW、德国3.3GW、希腊1.04GW、意大利1.1-1.4GW、英国1-1.2GW、罗马尼亚1.1GW、法国613MW。
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将达到43GW,其中我国光伏组件产量有望超过28GW。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行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
2.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从安装量来看,国家能源局了2013年我国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根据其统计,2013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2.92GW(与上述数据比较有所差距,主要是以前年度开工在2013年度完工部分),其中:光伏电站12.12 GW,分布式光伏0.8 GW。这一数字是去年数据的几近3倍(201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4.5GW)。至此,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 GW,其中光伏电站16.32 GW,分布式光伏3.10 GW,2013年全年累计发电量90亿度。从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13年底,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分别达到4.32 GW、3.10 GW和2.57 GW,三省(区)之和超过全国光伏电站总量的60%。分布式光伏项目则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浙江、广东和河北省,并网容量分别达到0.16 GW、0.11 GW和0.07 GW。
国家能源局于年初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4年光伏发电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的通知》,自2014年起,光伏发电实行年度指导规模管理。2014年光伏装机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 GW,其中分布式8 GW,光伏电站6 GW。各地的指标分配为,浙江、江苏、山东2014年新增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均为1.2 GW,并列全国首位,其中分布式光伏规模均为1 GW。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今年光伏安装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是分布式光伏发电未有实质性发展;二是总体安装量完成年度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2015年光伏行业发展展望
从各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来看:欧洲市场热点转移,开始向英国、中东欧等国家转移,总体将保持稳定;北美市场预计将延续近二年良好发展态势;日本市场将在后续二年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全球总体安装量将可达到50GW。
二、光伏行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政策。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自国务院2013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各主管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稳定我国光伏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14年初,人民银行、银监会均明确提出促进银行支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2014年度国家工信部开始对光伏行业客户按《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进行名单制管理。
2.行业。如前所述,光伏行业目前进入弱增长周期阶段,国际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市场近二年快速增长。但前几年闲置产能有快速释放趋势,预计,随着光伏应用市场的逐步增长,新一轮“产能过剩”问题将在2015年后逐步显现,进而步入“行业波动期”(但不会如2012年的行业动荡期那么激烈),光伏行业从而进入“弱者被兼并重组,强者进一步集中产能且稳步发展”阶段。
3.外部市场。在经历了美国二次“双反”和欧盟的“价格承诺”后,国内光伏生产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且光伏应用市场从传统欧美市场开始向其他新兴市场转移,尤其是印度、澳大利亚、南非、南亚国家等市场发展较快。但上述国家(加上日本)均传出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的消息,以及目前美国出台的“二次双反”,为我国光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4、国内市场。如“政策”所述,内外政策均对光伏行业给予积极支持的政策,但在快速发展中,2014年国内市场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从宏观来看,光伏行业进入弱增长周期,但产能过剩(行业又进入又一轮扩产周期)、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由过度依赖欧洲转为过度依赖国内、并网难、分布式光伏发展瓶颈等问题仍需在后续较长时间逐渐消化。从微观来看,光伏生产企业虽然市场、盈利、资金等压力有所缓解,但还远没到实质性好转阶段。
5.技术。国内企业虽已掌握光伏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产业基础逐步牢固,但新工艺、新技术快速演进使原有投资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全球光伏产业技术发展目前进入平台期。但应注意:光伏行业从第一代的晶硅电池技术,到第二代的薄膜电池技术,再到将来的高效聚光、光热电池等第三代技术,目前我国90%以上的光伏企业均投资于第一代技术,但第二、第三代技术如有重大突破,尤其是第三代技术,则我国光伏企业投资和生存状态将面临较大问题;另外,我国多晶硅关键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晶硅电池生产用高档设备仍需进口,薄膜电池工艺及装备水平明显落后。
经过短暂的回调,国际石油价格重拾升势。截至3月1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价格达到本轮升势中创纪录的56.72美元/桶。除了新近进入工业大国行列的中国、印度强烈增长的能源需求打破了石油产品的供求平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国际主要产油国攫取石油美元的日子日益屈指可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办公室的报告显示,以现有速度,全世界的石油还可再开采大约45年,其他传统能源剩下的时间也不乐观:天然气大约61年,煤炭大约230年,铀矿石大约71年。
2000年,德国政府强力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法》的通过,这项法案规定,到201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应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并对光伏发电(即太阳能发电)给予0.506欧元/度的补贴。与此同时,欧洲各国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产业补贴政策相继出台。
国外太阳能电池片厂商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全球PPV(光伏产业股价指数)2004年上涨300%,远远好过石油公司。德国Solarworld一年上涨600%,由10多欧元上涨至100欧元。台湾茂迪股价由60多台币上涨至400台币。
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大规模启动,直接拉动了中国从事太阳能光伏行业公司的发展。目前中国新能源厂商都在努力扩大产能。经过扩产,天威保变(600550)一跃成为2005年国内产能最大的光伏厂家,达到70Mw硅片、50MW 电池片、100MW组件的生产能力,超过了2004年的行业霸主无锡尚德,并同原本规模相近的特变电工拉开了差距。
“如果讲未来,将是新能源的世界,市场需求是无限大的。”一位业内专家说,“这对中国厂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继忠告诉《新财经》,在国际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光伏产业处于中下端,地位比较弱小。该产业的上游和市场都在国外,只有中游和下游在国内;下游在中国发展最快,原因是门槛很低;而需要较高研发实力和大量资本的上游,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短板。“现在的繁荣是较低层次的、脆弱的。”他说。
仔细打量中国光伏产业的企业,目前惟有天威保变旗下的天威英利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靠近上游,这使得它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获得更上游的足够的硅原料。另一较大的厂商特变电工(600089)旗下的新疆新能源则只有下游的封装和系统集成,没有中游的电池片生产线。对那些更小的厂家来说,其产业链布局就更显被动了。
光伏产业的硅片封装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成型,中国各光伏业厂家却有着中国制造业普遍的处境:没有多少核心技术,生产设备从国外进口,市场也大部分在国外。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投入更多资金,谁进入更早,谁就能获得一定时期内的优势。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光伏产业各厂家之间恐怕就要打一场严酷的价格战。“苗头已经出现了”。有关研究部门提供的资料说,光伏产业链的最下游――电池片的封装技术相对简单,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资金投入量小,进入门槛不高,国内产能已经开始过剩。
面对2004年全球光伏产业的繁荣,很多国外厂商纷纷实施新的扩产计划。如果这些计划都得以实现,两年内国际市场光伏厂商的产能增加速度将会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供需缺口缩小甚至出现产能过剩。 “在2005年、2006年,国际市场的供需缺口达到最大,此后会逐步缓解乃至平衡。”彭继忠预计,“光伏产业高利润率的日子还能维持两年,快的话一年就可能降下来。”
寄望于国外市场的高速增长,不够支撑起一个真正繁荣的中国新能源工业。很多人将眼光投向国内市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吴达成指出,目前使用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远远高于其他方式,因此,光伏产业上规模必须依赖政府补贴。“从立法到各种具体措施的推出,都需要时间,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恐怕要等一段不短的时间。”他指出。还有人预测说,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至少要等到2007年以后。
能源界人士告诉《新财经》,从当前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风能的前景比太阳能更加广阔。目前风力发电价格已经降低了很多,每千瓦时风电的成本价已经降至0.5元以下,同火电的0.3元已贴近很多,而太阳能是4元左右,成本太高了。从经济成本的角度看,我国风力发电的产业化条件已经成熟。
但光大证券分析师韩玲指出,风力发电的发展,仍然迫切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目前,电价、关税、贷款、税收等方面,政府没有出台有助改善风电产业环境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到位,企业的投资周期过长,缺乏投资动力。
随着今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和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即将于2006年1月1日实施,能源界普遍产生一种预期:风能发展的政策瓶颈有望得到较快地解决。《新财经》记者了解到,除特变电工(600089)外,目前已有一批上市公司开始着手风能的项目。
天威保变开足马力
2004年,天威英利投产8个月,就有1.24亿元收入囊中,利润约1000万元。今年第一个月,利润已有448万元,“订单已经接到了2006年。”天威英利副总经理赵志恒对《新财经》说。
赵志恒信心满满:“现在根本不存在竞争,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因为二期工程投产最快也要到今年11月份,现在让我们挠头的是怎样想办法在现有条件下生产更多的产品。”
与国内同行相比,天威英利最大的特点是产业链比较完整:不仅有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而且也能生产电池片的上端――硅片。这样,产品利润率就保持在了较高水平。天威英利是国际上少数几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赵志恒一五一十地为《新财经》算了一笔账:“现在每瓦太阳能电池片售价是2.6~2.7美元,毛利大概是12元(人民币,下同);如果我们将多余的硅片卖给其他厂家,然后再回购电池片,这样,每瓦的毛利有5元;如果卖硅料,毛利是7元。”
显然,天威英利这惟一的一条生产线,无法满足海外市场强劲的需求。《新财经》了解到,天威英利的生产线上已经实施了工人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如果11月份二期扩产计划顺利完成,天威英利的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那时候的问题是,怎样获得更多用于生产硅片的硅材料。国内现在没有相应的技术,绝大部分硅原料需要进口。现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供不应求,同行们满世界寻找硅片,结果国际市场硅原料一下了短缺起来,价格不断上涨。
“虽然纯度高达7个9(99.99999%)的硅提炼技术牢牢地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但是国内有些专家研究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要求了。” 赵志恒说。天威英利正在参与推动国内多个在建或筹建的硅材料提纯工厂,希望以此扩大高纯度硅的来源。同时,他们也在考虑别的硅原料来源,“用于半导体级的硅的纯度要高于太阳能级,我们正在考虑从国外购买半导体级的硅废料,加以利用”。
天威英利引进的是以多晶硅为原料的生产线,与大多数厂家的单晶硅生产线相比,硅材料的转化率可以大幅提高,而且对硅材料的纯度要求也较低。在目前这种硅材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天威英利使用多晶硅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
天威英利对《新财经》说,目前厂方掌握的硅原料基本可以满足2005年生产的需要。
目前,天威英利保持上游产业链完整优势的关键在于,上游投入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而短期内国外硅片、电池片生产设备供应商自身的生产能力有限,这样,国内其他厂商短期内无法采购到设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就会被打破,利润率自然也会被摊薄。西北证券分析师张晶认为,天威保变抢先进入市场的时间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是容易被复制的。
天威保变总经理景崇友对《新财经》表示,“国际厂商都在扩大产能,今后两年我们也许会在国外市场遇到一些困难,其中包括欧洲有限制进口的可能性。” 天威保变的下一步思路是“把工厂做到欧洲去”。景崇友告诉记者,目前天威英利正与欧洲的厂商进行接触,以便设立一个封装工厂。
抢夺国内市场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开始。天威英利在四川成立了成都英利新能源公司,在也建立了开拓市场的根据地,并参股了一些国内新能源公司。景崇友表示:“我们将抓住时机加快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
“我们要努力做到最大,只有成为最大才能在获取原材料拥有优先权,才能在竞争国家的优惠政策、取得国家的优惠贷款、税收和国家扶持基金上取得优势。我们要靠规模来获取各种优势。” 景崇友说。
在天威保变的所有业务中,天威英利是增长最快的一块。据公司预测,2005年英利的销售收入大约8个亿,而2004年整个天威保变的总收入只有11亿元。
新能源是否将取代变压器业务,成为天威保变的主营业务?景崇友表现出相当的谨慎:“天威保变还是要立足于在变压器领域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稳定收入来源,但同时也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扩张布局。”
目前来看,天威保变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进一步突出主营业务,一些与变压器领域相关但不靠近的业务已被剥离出去。目前,天威保变正在合肥工业园区建立一个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千伏安的基地。天威保变还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具有向核电站提供变压器资格的国内厂商,国内核电建设进度的加快,公司也能分一杯羹。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继忠认为,天威保变的变压器业务仍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也有所增强。预计2005年可以完成4000万KVA,2006年在考虑到合肥厂的增量后,总产量有可能达到6000万~7000万KVA。
特变电工挤入上游
2004年下半年,新疆新能源找到了新的利润点――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片。“新疆新能源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利润数额相差不大,但有本质的变化:2003年以前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占总收入的80%;而2004年超过70%的收入来源于太阳能电池片的出口。”华夏证券分析师陈夷华指出。
新疆新能源公司是上市公司特变电工的一块新业务。这家子公司成立于2000年,地处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承担了 “光明工程”等政府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工程,在光伏产业的系统集成领域的优势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
但是,政府项目中多数是太阳能电池封装和系统集成,处于光伏产业链的最下游,技术含量和竞争壁垒都比较低。
面对着2004年底开始的国际市场太阳能电池的紧缺,新疆新能源面临着新的机遇。但同时,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更激烈了。
相比天威英利2005年销售收入8.07亿元、利润2亿元的预期,新疆新能源公司差了一大截: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2500万元。两家公司产品的毛利率有天壤之别。
按照华夏证券分析师陈夷华的估算,新疆新能源的毛利率估计是11%~12%,而天威英利等厂家则有20%以上。陈夷华对《新财经》说,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疆新能源的电池采用的是单晶硅,而天威英利是生产多晶硅,单晶硅对于原材料纯度和技术的要求会比多晶硅要高,造成成本的提高,毛利率偏低。
特变电工证券事务代表焦海华表示,新疆新能源今后将在硅片项目上下大力气,年内就将投产。一方面可以解决自身原材料紧缺的问题,同时,生产上游的硅片可以提高毛利率。
去年早些时候,焦海华曾对外界表示,公司的合作伙伴BP公司将在硅原料采购、技术支持和太阳能产品的销售方面向新疆新能源提供帮助。
新疆新能源硅片生产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20MW,二期50MW,三期100WM。乐观预期,2005年下半年一期工程可以投产。项目整个需要投入5个亿。公司表示,资金可能是通过母公司特变电工融资,新能源公司自身也有意上市。
在新能源行业,特变电工是为数不多涉及风能行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12月12日,公司投资2500万元发起设立沈阳工大风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首个能生产兆瓦级风电设备的厂商。焦海华表示,风能1MW的风机正在组装,由于技术成熟度、装备配套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批量生产还需要一定时间。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彭继忠认为,特变电工的风能项目规模短期内不会太大,近期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也不会太大。特变电工则预测2005年风能项目可以达到盈亏平衡,2006 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实现利润175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