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业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业市场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略营销战略

综观国内外银行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强化市场营销这一理念.通过我国商业银行的流程构造与市场营销的战略制定来实现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的飞跃。

一银行流程再造是我国银行业推进营销发展的基本策略

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振兴银行.已经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在严峻的挑战下.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模式——银行流程再造应运而生。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组,把市场营销部门推到最前台.充分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银行流程再造产生的结果是客户的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进.激发了银行的营销文化的重构.管理层与客户也变得更加接近。

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银行也不例外。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银行与银行的差别实际源于各自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

1.依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传统上.由于金融管制和特许经营.银行多采用关系定价.即把一揽子服务打包定价.对许多服务项目给予价格优惠.甚至免费.以此来吸引客户与其保持业务关系.消费其他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交叉补贴。在这金融竞争不激烈.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的情况下是可行的。金融自由化使银行的客户面临着极大的选择余地.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分离消费——向每一家金融机构购买其最廉价.最优质的服务,这使关系定价失去了意义。面对竞争,银行又转向了竞争定价.即随市场定价。但竞争定价并不能真实反映自己向客户创造的价值与自己的成本.这往往使银行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却失去了利润。银行流程再造是主张银行要根据对客户的价值定价.从而改变过去在定价中所处的被动地位.增加银行在定价中的主动权。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借此可以提高客户对银行产品及服务的满足程度.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制定更高的价格.并尽可能减少免费服务。再造之后的银行应该有多种定价方式.更多地根据客户的价值定价。

2.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是要商业银行有效运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将一般性的业务交给外部服务公司去做。通常,保存下来的业务最能体现银行的竞争优势.具有高附加值而外包则往往是具有低附加值的后勤、人事以及不再体现领先优势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标准化的业务处理。银行的核心能力主要是银行的融资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独树一帜的服务手段等等。

3.整合业务流程

首先.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对一个银行来讲任何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没有贡献的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j对一个业务流程来讲.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其次.业务流程的设计不应限于原有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式加以灵活调整.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减少活动的传递与重复.提高流程的效率。

4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往往无法满足客户在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银行流程再造强调银行在业务处理上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种风险类别的流程小组。经过初步的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加以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等程序处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二、银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银行市场营销计划是组织、指导、监督银行开展营销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是银行战略的最终体现。市场营销计划明确了计划期内的经营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预先测算成本和费用开支;规定了计划期内的具体经营策略可以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责任和工作方法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有助于协调和沟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由于市场营销计划预测未来市场环境要素的各种变化事先为银行提出应变对策能有效防止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编制市场营销计划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分析现状

包括对市场形势、产品形势、竞争形势、渠道形势、宏观环境,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市场形势主要分析以往数年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看法和购买行为等方面的资料。顾客的行为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外部因素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影响、相关群体、家庭等;内部因素涉及到顾客思维过程即一方面是心理影响心理影响因素由动机、感觉、态度和信念组成另一方面是每一个顾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所处的生命周期、年龄、职业状况、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个性等。产品形势分析以往数年内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价格和净利润;竞争形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经营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营销策略等;渠道形势主要分析各主要渠道的销售量、变化等情况宏观环境主要分析对产品今后的销售会产生影响的人El、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趋势。

2.确定目标

营销计划中需要确定的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类是市场目标.即营销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是银行选定的并参与经营以达到经营目标的特定市场。它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各细分市场的容量、产品特征开发潜力.结合银行技术特点及经济实力确定的经营目标对象。通过细分市场.银行会发现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金融需求.会发现市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市场机会都能被利用.只有与银行经营目标、资源条件相一致.并且比竞争者有更大优势的市场机会才能被利用。第二类是销售目标.包括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第三类是财务收益主要是投资收益。

3.制定策略

明确了营销目标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确立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营销策略.主要有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及营销组合:

(1)产品策略:对银行来说,其产品策略更多的应关注新产品的开发。金融新产品是指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与现有金融产品相比有显著差异的产品.新产品并不一定是新发明的产品而是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创新、变革或变异。

(2)价格策略:价格策略是指对开发的金融产品确定一个有竞争性的价格。价格策略是银行市场营销组合中的因素之一,是营销组合中惟一代表收益的因素它决定了银行盈利率的高低。银行业的价格主要包括利率、汇率和手续费三类。

(3)分销策略是指开发的金融产品通过什么

样的渠道向客户推销。分销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同时又是被经常忽视的营销领域。银行业的分销渠道是指任何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和便利性,从而增加客户使用率或从使用中增力1银行收入的手段。银行分销渠道主要有:分支机构、银行卡、店内分行、电脑服务、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在多种分销渠道中,分支机构是最重要的分销渠道。选择分支机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长期的大笔财务开支。

(4)促销策略:是指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向客户进行宣传,促使客户了解并使用该产品。促销是为了促进产品服务的销售而采取的一种刺激行为,有广告宣传销售促进、派员推销、公共宣传等多种形式银行的广告使潜在的顾客意识到银行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将有助于达到顾客所期望的目标。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帮助银行吸引消费者。它的基本作用是传播信息,同时也要起到劝说的作用。它使未来的用户认识到银行提供的某一产品或服务有助于实现他的个人目标。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2篇

1、概念介绍。银行监管的市场约束(Market Discipline,又称市场纪律)是指利益相关者,如银行的存款人、债权人、股东等,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在不同程度上关注银行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并根据其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定的措施,影响与该银行有关的利率和资产价格,从而通过金融市场对该银行的经营产生约束作用,最终把管理落后或不稳健的银行逐出市场来迫使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过程(Berger,1991;Demirgüc-Kunt、Huizinga,1999)。它作为市场这种外部力量对银行机构的制约,其本质是由银行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来约束其行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自我监管并列为有效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完善,政府监管能力有待提高,金融市场安全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分析银行是否能对市场约束做出有效反应,对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安全体系设计,尤其是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理论综述。目前理论界对于市场约束效应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银行风险的变化是否能够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利益相关者通过自身力量直接影响银行投融资决策,又被称为直接市场约束。另一方面是看银行从事风险业务使自身风险变大时,投资者会对银行的初级或者是次级债券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从而影响银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又被称为间接市场约束。其中的直接市场约束的研究又分为两个方向:

(1)基于资金价格的分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否支付了较高的利息成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eeley(1990)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值的资本资产比率较高的银行支付的CDs利率较低,银行资本资产比率每增加1%,CDs利率降低14%。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2001)运用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危机前后的历史数据考察了银行风险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三个国家均发现,具有较高资本资产比率和现金资产比率的银行对存款支付了较低的利率,具有较高不良贷款比率的银行支付了较高的利率。Denu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否支付了更高的利率和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情况作了分析,发现银行实际利率与银行风险的滞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基于资金可获得性的分析,研究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更少的存款。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Kane(1986)的研究表明,当美国俄亥俄州存款保险基金出现危机时,存款人仅从受其保险的俄亥俄州金融机构提取存款。Gorton和Pennacchi(1990)研究了纽约银行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对银行存款的约束为什么会通过存款数量调整来实现。Calomiris和Wilson(1998)提供了更为确实的证据:存款者通过银行风险来识别银行。Park(1995)以及Park和Peristiani(1998)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风险较高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存款增长缓慢,并且存款的增长与储贷协会的违约概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Martinez Peria和Schmukler(1998)对危机前后的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进行检验后发现,各国银行存款与用会计指标测算的滞后风险变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emirgüc?Kunt和Huizinga(1999,2004)从高风险的银行是否吸收了较少的存款量方面对几十个国家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情况作了分析,对这些国家银行的风险变量与存款增长之间的关系却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国内研究集中在市场约束的理论部分。张强、佘桂荣(2006)从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直接约束与间接约束两方面对市场约束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实证方面张正平、何广文(2006)采用了14家银行1994-2003年的面板数据,从高风险银行是否自负了更高的利息成本方面研究,发现银行的实际利率对银行风险变量的变化没有做出预期反应,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约束非常微弱,且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承受的市场约束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

二、实证研究

1、模型设定。我们采用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模型来分析。估计方程:GROWi,t=α1βRISKi,t-1+γMACROt=εi,t,其中εi,t~N(0,δ2,方程中个变量的含义为:GROWi,t代表银行i在时期t的存款增长率。RISKi,t-1代表银行i在t时期银行风险滞后一阶变量。MACROt代表宏观经济控制变量。

由于我们是看存款对银行风险变化的反应,所以我们取银行存款增长率(GROW)作为因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反映银行风险的指标我们综合以上文献,取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管理质量。同时我们加入一个表示宏观经济变量表示系统风险,考虑到公众获取银行信息的滞后性,我们对所有银行风险变量去滞后一阶。从一般意义上讲,盈利能力、流动性、资本充足率越大,代表银行风险越小,从而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来吸收存款,所以我们期望对这四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管理质量指标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非利息费用越高,可以理解为提供的服务质量越高,从而可以计较低利率吸收存款,但同时,非利息费用越高,又代表银行效率较低,从而风险较大,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产质量值越小,代表银行风险越小,存款增长速度越快,其回归系数应为负。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银行风险越低,从而可以以低利率吸收较多存款,我们期望回归结果为正,宏观经济变量用存款实际利率表示,回归结果应为正。

我们取的样本为12家银行2000-200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样本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数据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一致,但从整体上来看,本文使用的数据仍然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2、结果分析。我们用Eviews5.0对样本银行作固定影响可变截距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在设定(1)中,我们用全部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比较显著置信水平下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表明较高的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会带来较高的存款增长率。而且这个结果的拟合性,F统计量及多重共线性也很显著,显示这个结果的可信度较高。而对管理质量、盈利性以及宏观变量利率指标则不能得出明显的结果。

在设定(2)(3)中,我们分别对四家国有银行和剩余的银行样本进行回归,以便比较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是否受同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率的影响不明显,而非国有银行的统计指标对存款增长又明显的影响。那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市场约束对非国有银行的效应是明显的,而对国有银行的效应则是非明显的。对国有银行市场约束效应的非明显性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国家对所有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而(2)(3)的回归结果恰恰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在设定(2)中,我们对所有国有银行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指标对存款增长率都不能获得显著的印证,只有流动性指标在可以勉强说对存款增长率获得了预期的正系数。而对其余的四个指标,都不能得到明显的显著性,资本充足率指标甚至得到了与预期相反的负值,但非常不显著。

在设定(3)中,我们对所有非国有银行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呈现与预期一致的显著的正相关,利率指标则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对剩余的两个指标,盈利性指标取得了预期的正系数,管理质量指标呈现出负相关,但都不显著。存款人对国有银行风险的变化不能做出反应,而对非国有银行的一些风险指标的变化则有显著的反应。对这种现象的一个合理解释就是国家对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的存款保险担保,而且这种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存款人心中是对全部存款者、全部存款的隐性担保,从而使存款人对国有银行的几乎所有风险指标都漠不关心。乃至对于宏观的存款利率都不能做出显著反应(当然,这可能和我国居民投资渠道有限有关)。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3篇

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金融担负着资金融通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的背景下在金融市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健康稳健的发展与全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过因为历史和体制等因素,在我国的银行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产品创新缺乏、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现象与我国急速运转的经济形势极不符合,因此银行必须要努力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从而使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随着我国银行业自身不断地改革和发展,银行业逐渐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对自己的产业机构进行调整。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

市场的竞争状态是由市场结构描述的,在分析时一般从进入(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份额这三个方面开始的。进入(退出)壁垒反映了银行业市场外部与内部的关系;而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则将相互竞争的公司在市场内规模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了,所以必须要从卖方以及买方这两个方面对他们进行分析。由于我国银行业当前处于卖方市场的时期,存在着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市场增量改革就成为了我国银行业进行改革的重点之一。

必须要以微观企业为基础进行银行业绩效的研究,以商业银行绩效的研究作为银行业绩效的基础。行业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其经营目标必然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绩效中一定将企业绩效的一般性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莹莹期间内但各银行所实现的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商业银行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企业,它的经营对象是货币,具有高复制经营的特点,所以其外部性很强,整个经济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风险的影响。所以银行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将风险因素考虑到,受到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的约束。综上所述,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必须要包括在商业银行绩效中。

市场结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在中国许多学者近年来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的运用,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呈现在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中,这是由于高度垄断的市场机构存在于我国银行业中才造成的。通过比较市场集中度以及资产收益率等相关经济指标,可以看出用来对银行绩效进行支撑的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低是导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低的资产收益率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国家严格管制我国的银行业造成了不断恶化的银行经营环境,最终造成银行效益的不断下滑。通过对在2004-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相对而言,其他的商业银行只占有较低的市场份额,所以中国银行市场集中度过高对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妨碍作用。

同时又有人表示过于分散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来说并不适合,必须要保持行业结构的相对集中,从而对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具有更好地促进作用。

实证分析银行市场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企业行为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而经济效益又是由企业行为决定的。效率只有在竞争中才会产生,从而实现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市场效率可能会受到任何市场势力的影响而导致偏离。市场绩效的实质是对市场运行效率的反映,这是以S-C-P分析范式为根据得到的结论。

在S-C-P分析范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利润的回报于集中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利润率的提高与市场竞争集中度互为因果。我国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在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并不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是我国银行业体制的特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在很弱的市场竞争体制下进行数量扩张的模式。所以在S-C-P分析范式中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不存在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当中,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过大造成的过高的管理成本,最终导致低下的银行整体运转效率。以上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在经济转轨中我国的银行业还要走比较长的路。在一定程度上,市场集中度是存在正相关的,在银行业中,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关于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的理论未必适用。

银行业产业机构改革建议

运行效率问题的改革。运行效率的问题应该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而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是其本质。在中国银行市场中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中银行业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过在现实的情况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以及资产收益率相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要低很多。导致这种效率底下的因素是比较多的,由于中央政府持有中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导致内在的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所以股份制改造应该是以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方向。

放松金融进入的管制。必须要放松金融进入方面的管制,对民营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予鼓励,将将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程度提高,从而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起到促进的作用。

首先我国的银行业属于国家高度的集中与高度行政垄断,然而效率却比较低,所以价额觉上述矛盾的关键就是将行业进入管制放松:其次我国非金融性企业的规模与银行的规模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与中国银行行业机构存在着冲突。所以中小型银行的发展滞后是中国银行业市场机构中必须要解决的弊端,金融资产过于集中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不利,因此,必须要将金融企业的进入机制放松。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存贷款利率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2011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划定范围、提供激励、加强自律的思路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现实选择,有利于突破金融抑制、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放松利率管制是金融自由化的实质,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变化、能够起到配置资源作用、能够刺激储蓄、为投资提供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最终提升金融市场效率。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降低一次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

一、我国金融自由化现状

合理的金融自由化路径应该是: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自由化。我国现处在从金融约束向金融自由化过度的阶段。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是适度和循序渐进的,较好的保护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安全平稳。我国实行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具体表现在:

(一)适度金融约束可以规避一次性放开利率管制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使利率失去作为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作用。银行的贷款回报,并不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增函数,这是因为,逆向选择是指那些积极的以较高利率从银行争取贷款的借款者可能是风险最高的,那些不愿意以较高的利率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潜在借款人可能是风险最低的,银行未必能从较高的贷款利率获得较高的收益。而道德风险是指如果借款者可以随时改变资金投向,当借款利率上升时,他们极有可能将资金投向那些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项目中去。因此,银行最大的预期回报是基于某个临界利率水平,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下,若银行根据借款人对利率的出价配置信贷资本,可能是非常危险的。通过适度控制利率等措施,借款者破产和违约的概率下降,银行体系更加安全。我国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管制,亦是部分基于此考虑。从结果来看,有管制的放开贷款利率并未显著冲击我国银行资产质量,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逐年下降,信用成本向低位企稳,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事件鲜有出现。

(二)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

适度金融约束还可以避免银行经营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大幅冲击,有助于银行提升盈利水平,进而扩大营业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好的集中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约束存款利率上限,推高银行业净息差,促使银行盈利逐年上行,为银行扩张客户规模、增加业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便利和保证。因此,金融约束通过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金融约束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实现“租金效应”,扩大社会可贷资金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机遇

首先,渐进式、市场化的改革使利率成为最主要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利率管制是国际上对金融领域进行管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各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存在利率管制措施,如美国制定了Q条例,日本制定了对银行存贷款、储蓄存款和政府债券的利率。各国放松利率管制的目的是使利率真正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金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同时也是为了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的产品创新,增强了银行的竞争能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当利率竞争基本趋于稳定以后,非价格竞争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形式。优质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议价的空间,他们往往会要求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资产收益下降,从而减少了银行的利差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依靠非利差收入的增长来弥补利差收入的下降,以维持利润的增长。要获取非利差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的理财产品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以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然后,利率市场化可以使银行的经营行为透明化。从各国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与个人、企业之间的交易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吸收存款能给出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益和综合实力;市场化的利率也使得贷款的价格公开化,贷款租金由以前的企业和银行个别集团占有变为集体性占有,有利于银企提高交易的效率。

最后,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据IMF和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统计表明,16个实施了利率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有1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上升,下降的只有2个国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利率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的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因为能增加储蓄,从而可投资数量增加,更主要的在于改进了投资质量。

(二)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产生危机的概率增大。直观显示,实际利率的变化与银行危机的发生是高度相关的,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和泰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这表明,在利率受管制的时代,银行自身的经营过于依赖利率管制红利,部分银行由于转变滞后导致破产倒闭,甚至引起全行业的危机。

其次,利率市场化会缩小银行的利差收入,使银行经营出现困难。利率市场化后,各国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纷纷向客户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同时会给予这些客户较高的存款利率,以稳定存款。因此,在商业银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会趋于下降,而存款利率则会上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窄,影响银行的利润水平。

然后,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危及银行的资产质量。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引起信贷规模的膨胀,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为了吸收存款,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为了获利,银行只能采取冒险的贷款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贷膨胀。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引致“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利率提高既会引致高风险的借款人,又会激化银行的冒险行为。为了追求高利润和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需要,银行会把资金发放到房地产和证券业等高风险行业,从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银行的不良资产必然大幅提高,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市场资金的“非中介化”,危及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供应者为了逐利的目的,会频繁地在银行机构间、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间、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不断调拨,导致了资金“非中介化”的出现,这样对于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因为银行要防备存款的随时变动而需要增加存款准备金;同时由于存款的不稳定,对于全社会的支付清算体系也会构成威胁。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展望

我国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贴现利率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只剩贷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而在贷款利率方面,面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方面,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在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在上浮,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或扩大下浮比例目前来看意义不大。因此,未来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将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在此期间,市场整体利率水平具有上升趋势,影响储蓄向消费转化,增加投资效率,并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盈利能力构成影响,驱动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完善基准利率形成,增加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展望,对于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设计,应该给予大额、长期存款更大的浮动范围,而对于活期存款可相对谨慎。当然,鉴于银行业竞争市场及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通过价格和准入政策,监管层可以继续使用适度的利差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从而给予金融机构调整其运行效率的时机。

参考文献:

[1]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创新.2010;2

[2]张蓓佳.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2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

银行业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略带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为数众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是具有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市场是否就趋于竞争,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商业银行1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

其中,CR4代表商业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银行业中第i位的企业的资产总额或存款、贷款、净利润,N代表全部银行数,代表n家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或净利润之和。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表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CR4的数值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4年和2006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按照贝恩在20世纪50年代划分的产业集中度的6个等级(如表2),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表2对照,可以看出,平均总资产市场集中率为82.2%,属于极高寡占型;存款和贷款市场集中率同样高,也属于极高寡占型;但净利润市场集中率平均水平较低,只占66.9%,这与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三个非常高的指标的现状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存款以及贷款的垄断程度高,但是高垄断并没有带来高利润。需要补充的是,2005年的高净利润集中度是建立在三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的基础上的,这都说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市场的赢利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表1看,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了市场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

表2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

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各类存款、各类贷款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所以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能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其需要的金融产品;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1985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后,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种状况是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趋于同一,商业银行业整体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日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银行在广告、促销、分支机构设置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也日渐扩大,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大致相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行业、大企业、优质客户,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银行集中于几项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从豪泰林(Hotelling)选址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产品差异与市场势力的关系:一是产品差异能够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产品差异越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企业(银行)就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二是产品差异能够缓和竞争强度。同类产品的相对差异化程度越高,消费者(银行客户)的主观偏好程度就越高,企业(银行)就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及资产专用性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规模经济壁垒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关于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施蒂格勒认为,银行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在最佳规模的区域之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取得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受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经营管理、金融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也不同。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中等规模银行的效率通常高于大型银行和小银行。

(2)资本充足率壁垒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核心资本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一级,是银行资本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核心资本占银行资本的比例至少要占银行资本基础的50%。附属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二级,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务和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其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在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要建立所需的资本基础,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4虽然我国不是协议的成员国,但央行已经认同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政策性壁垒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商业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等。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结构依据在资金融通中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可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首先,假如银行业结构趋于竞争,表明市场上有许多银行服务机构,这其中就有可能存在许多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银行。现今全球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美国1999年就有数据表明: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中96.7%是贷给中小企业的;规模在1亿至3亿美元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85%;3亿至10亿美元规模则降为63.2%;10亿至50亿美元资产的商业银行这个数字更低至37.8%;而大于500亿美元的就只有16.9%。5调查同样显示,我国亦有62%的中小企业认为,其发展的第一障碍是融资难问题。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材料表明,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这些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9%,他们可能从规模较小银行中贷款,这样一来,银行中介的作用就被提高了,而市场的融资作用相应降低了,金融体系就偏向银行主导型。

其次,如果银行业结构趋于集中,银行业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市场中少数几家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和存贷款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由之前的美国数据,我们发现规模大的银行机构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事实上,我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增加值占我国GDP59%的中小企业融资就不经过银行中介了,而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此,银行的中介作用下降了,市场的作用突出了,金融体系偏向市场主导型。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参看表1)都表明,银行业市场是一个极高寡占市场,这也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还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中介主导型。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还是银行主导金融系统更能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因为无论在市场主导的美国还是银行主导的德国,金融系统都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两国的人均GDP相当。不同的金融系统结构意味的是金融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手段。

2.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简单分析

随着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近年来逐步提高,银行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但中国银行业仍呈现以寡头垄断为主的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银行业中绝对优势地位,总资产和存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数仍高于75%,仍属于贝恩划分的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其市场结构的类型对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影响。但无论是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还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种银行市场结构的类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可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目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构成的寡头垄断为主要特征,并且这种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仅是低度相关关系。

三、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二,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第四,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推进有效的竞争;

第五,降低政策性壁垒,营造多元竞争主体;

第六,放宽严格的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琴刘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