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读书莫放拦路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合理规范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
1.细化落实,规范读音。吴方言中没有翘舌音。本地学生在学习zh、ch、shi以及r的读音时有些困难,发音不是非常到位准确。教师在课堂上应耐心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使每个音节都发音到位。
课堂教学统一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师的普通话是学生的示范,一旦发现学生发音没到位,就应及时进行提醒纠正。
严谨的教学要求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每个字词的掌握,也会潜移默化的养成严格说好每个字词的良好习惯。将此作为自己终身的习惯,甚至带动周围的大部分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传递方式吗?
讲授新课时,读通顺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要读通读顺文章,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个字都掌握的很好。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大都会比较认真的看清声母韵母和声调进行自主认读生字。课上老师就应抓好对生字认读的检验工作。及时强调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以及使用方法。形近字,音近字都要一一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区别,用自己的方法掌握文中的字词。决不能闹出就半个部首认读字的笑话。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是没有把握的字、似曾相识的字时,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踏踏实实的问老师问家长问字典。就像《读书莫放拦路虎》一课中所讲的,如果这一次你放掉了这个拦路虎,那么下一次它还会跑出来拦你的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时扫除这个拦路虎,日后在反复中巩固它,掌握它。
2.严谨务实,规范语言。规范的语言文字不仅是每个字的正确发音,更应该是每个词语的合理搭配,每个句子的正确表达。
很多学生在课后甚至课上的交流中常常出现方言式普通话。如常用的一个口头禅就是“啊”,尤其发问时“啊是这样做啊?”或“老师,我这样做啊对?”“啊好?”再有就是所谓的卡通话,自创语言。就是土生土长的昆山人,咋听也会一愣,好半晌才恍过神来。比如“笔直走”说成“一拔直走”;把东西“粘”起来,说成“得”起来。或者是语序的颠倒,词汇的混用……老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制止这样的表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合理表达,科学规范的进行沟通交流。
小学中年级开始常常有修改病句的练习,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训练机会。不要讲解词性或者语法知识,只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语感。语法哪里来?反复训练就可以。比如知道,“改变”、“改善”、“改正”等的不同用法,知道“强烈要求”,“热烈鼓掌”,“激烈战斗”……这一系列的近义词的区别所在要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感悟。我们可以进行病句修改,可以口答比赛,也可以设计几个句子让学生选词填空,还可以用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区别和掌握。总之,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进行训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学会如何正确规范的使用每个词语。
我们经常开展互评、交流、展示等活动,对优秀习作进行表扬和朗读,在交流中让学生慢慢了解怎样的遣词造句才会使文章更生动。对一些言词拖沓,表达不完整的,让大家一起发现其中的不足,共同修改。
此外,我们还要在书写规范、标点运用、行款格式准确等各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强调,以强化规范语言文字。
二、开辟课外新天地,有效规范语言文字
1.营造氛围,增强意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学生感悟生活、学习语言的活教材。校园文化建设中,语言文字规范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在校园里设置了造型别致的语言文字永久性宣传牌,与优雅的校园环境相衬相映,处处都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品位。为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正确使用普通话深入人心,中队在推普周期间出一期以推广普通话为专题的黑板报,并进行检查评比。同时还在高年级中进行手抄报比赛。在全校开展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错别字的活动。
学生们都积极参加。很多学生们表示,原来只知道要说普通话,通过查找资料,和同学进行资源共享才知道原来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也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自己的孩子现在意识到正确书写的重要,不会的字都会主动查字典了,再也不向从前那样乱写了。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离开校园太久,普通话日渐退化。电脑的普及使自己的错别字居然也多了起来。通过活动,他们意识到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一个单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更有实效。
2.开展活动,规范文字。语言文字规范化需要平时不断训练和积累。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会学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娱乐性。从而增强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意识和自觉性。
学校开展各种竞赛,注重学生的文字规范。在学生中开展“普通话朗读比赛” ,要求朗读时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开展“铅笔字、钢笔字比赛”,呼吁大家写规范字,字迹端正,纸面整洁;在挑选“培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和大队委时,把普通话作为主要条件之一,推动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是收获最多的是 “啄木鸟行动”。学生对校园里的各种用字,校徽、校牌、标语、各室各班标牌、印刷物用字等,以及红领巾橱窗、大中队板报,校刊、文体活动、各种会议的会标等等进行检查,凡有违反规定用字的,都立即报告老师,学校将及时予以改正。学生兴趣大增,课后也常常三五成群对着校园每个字指指点点,或者讨论交流争辩。在自觉的活动中,养成了写规范字以及及时查阅字典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应包括人文价值和习作价值,那么“主题单元”的主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相似的“内容和思想”,还应是“书写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共同体。
在实际的“单元主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只关注这个单元内几篇课文的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通过整合形成合力,将该主题发扬光大,往往忽视了为了表达“这一个”主题,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祖国各地”为主题,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这三篇文章主要以优美的语言、规整的结构、深远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祖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条主线,很多教师都注意到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我们容易忽略的是,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它们还具有很多相似点:(1)围绕景物的特征展开描写。《黄山奇松》始终抓住一个“奇”字来描写黄山松树;《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让游客流连忘返;《莫高窟》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2)情景交融。如果没有作者的情感融入,再美的景物描写也打动不了读者。《黄山奇松》的字里行间溢满赞美之辞;《黄果树瀑布》则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沉醉”;《莫高窟》把我们对祖国辉煌艺术成就的顶礼膜拜和对帝国主义强盗行径的深恶痛绝交织在一起。
不过,同样是写景,不同的写景顺序和表现手法却成就了三篇课文的独特之处:《黄山奇松》“点面结合”,“三大名松”让人称“奇”,但也离不开“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的装点;《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莫高窟》更是学生习作的绝佳范本,如“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巧妙的过渡句,首尾遥相呼应及二三两段整齐的句式。
如果在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中,学生没有通过这几篇课文来体会把握写景类文章的特点,那么,他们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如参加了某个旅行社,在老师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最后一无所得。
所以说,忽视几篇课文“习作价值”之间的关联,这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其次,“主题单元”不仅包括这一单元的几篇文本,还应统率着这一单元的练习。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因“百折不挠”的主题向我们介绍了探寻《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谈迁、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的《诺贝尔》、深受《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李时珍以及爱迪生、齐白石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其实,我们还不能冷落了练习6中有着同样“百折不挠”精神的“莱特兄弟”和“浪花”。只有当我们的学生清楚了莱特兄弟为了遨游蓝天经历了怎样的努力和考验,对“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永远是飞不高的”这句话的理解才会更加真切;小小的浪花能打败坚硬的礁石,不也是因为这“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最后,我们还要善待练习6中的“写好钢笔字”学生描红的这段话:“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是这一单元主题最核心的体现,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次普通的描红作业,那就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有时,单元练习中的一些练习是为了检阅学生从前面文本中习得的方法,同时还寄托了编者有关引领的期盼。以第九册第七单元为例,主题为“走进名著”,几篇文本涉及“明清小说”《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少年王冕》、“唐诗”《黄鹤楼送别》、“宋词”《清平乐・村居》。但编者明白,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单靠这几篇课文来呈现还远远不够,所以,编者在练习7中设计了让学生背“朝代歌”、填各个朝代的名人,引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所以说,忽视单元练习在“主题单元”中的地位,是“单元主题教学”不能承受的缺席。
最后,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包括在我们的“单元主题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某一“主题单元”过程前后了解单元的主题,知晓编者的意图。
中国当代学者范曾对艺术史三种人物进行分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一类,“不知其然而然”为第二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为第三类。其实,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因为教师处理教材的相异和选择教学法的不同,自然也分成了这三类。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都是天才,都有着天生的如“听到湿润,就觉得空气中用手都能捏出水来”一般的语言敏感,都能达到“不知其然而然”的境界。我们只有让他们在解读文本、解读主题单元时尽量和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编者平等地对话,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少一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多一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被称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典故《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伊索寓言》以及京剧故事《红灯记》。这一个单元意义非凡,成语故事、典故、神话故事等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滥觞,写尽世间百态,蕴藏智慧宝藏的《伊索寓言》是西方寓言的始祖。如果我们把这些告诉学生,他们就不会仅仅满足于猎奇故事情节,更不会只满足于这一单元的几则故事。祖国还有多少成语故事、典故和神话故事等待他们去阅读,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外国寓言作家的作品也等待着学生去阅读……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对编者在这一单元里设计那篇略读课文《读书莫放“拦路虎”》就拍案叫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