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标准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条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第三条企业标准是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第四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第二章企业标准的制定
第五条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部门统一管理。
第六条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三)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四)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五)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第七条制定企业标准的原则:
(一)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二)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三)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四)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五)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六)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七)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第八条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
第九条审查企业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条审批企业标准时,一般需备有以下材料:
(一)企业标准草案(报批稿);
(二)企业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包括对不同意见的处理情况等);
(三)必要的验证报告。
第十一条企业标准的编写和印刷,参照国家标准GB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企业产品标准的代号、编号方法如下:
*
企业代号可用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组成。
企业代号,按中央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分别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三条企业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实施后,应及时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
第三章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
第十四条企业产品标准,应在后三十日内办理备案。一般按企业的隶属关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企业的企业产品标准,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双重领导的企业,企业产品标准还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受理备案的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即予登记。当发现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申报备案的企业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
企业产品标准复审后,应及时向受理备案部门报告复审结果。修订的企业产品标准,重新备案。
第十六条报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材料有:备案申报文、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等。
具体备案办法,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办理。
第四章标准的实施
第十七条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的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出厂和销售。
推荐性标准,企业一经采用,应严格执行;企业已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也应严格执行。
第十八条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按标准进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
企业生产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企业产品标准,应当在产品或其说明书、包装物上标注所执行标准的代号、编号、名称。
第十九条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都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接受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标准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企业的标准化管理
第二十一条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设置的标准化工作机构,配备的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标准化工作。其任务是:
(一)贯彻国家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编制本企业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
(三)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四)对本企业实施标准的情况,负责监督检查;
(五)参与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中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做好标准化审查;
(六)做好标准化效果的评价与计算,总结标准化工作经验;
(七)统一归口管理各类标准,建立档案,搜集国内外标准化情报资料;
(八)对本企业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宣传教育,对本企业有关部门的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
(九)承担上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标准化工作任务。
一、保险业发展现状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2015 年的全国保费收入达到约2.4 万亿元,而2010 年只有1.3 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4%;总资产从2010 年的5 万亿元猛增到2015 年的12 万亿元;整个行业的利润则从2010 年的837 亿元大幅增长到2015 年的月2824 亿元,达到2.4倍的增幅。我国保险业对国际保险市场的增长贡献率为26%,全球排名则由第6 位上升至第3 位,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佼佼者。2015 年,我国保险业迎来历史上盈利最好的一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仍然表现抢眼。由于低息环境下的保险产品对客户的吸引力更大,可以预见,2016 年仍将为保险行业的景气高点。保险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经拓展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很多领域,在现代金融、农业保障、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等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时期,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以及经济驱动因素的转变期,服务行业将替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保险业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新常态下,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业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必然大有作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新的形势下,要实现保险业的发展目标,必须开创保险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新高度,从战略角度将行业发展与标准化结合起来,把握保险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探求中国特色的保险标准化之路。
二、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先进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随着保险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保险新业务、新产品、服务新领域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中外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业与其他金融领域、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易频率愈加频繁,交易规模日益膨胀,市场中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依存程度不断增强,数据交换和数据管理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使得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增强,保险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保险技术、产品、业务、管理和服务标准。企业标准化能够将企业的生产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规范企业各项工作和管理活动,使之达到科学化和程序化,打造生产和经营的最佳秩序,是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
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许
多保险企业习惯于用制度进行管理,忽略标准的应用,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长期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高度,很难上升到现代化管理的水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殊不知,制定制度是在垒墙,而标准化管理就像是在修路。如规章制度定性多、定量少,大多缺少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工作要求,不便操作和考核。而管理标准运用5W1H(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方法编写,有定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值和具体要求,容易操作和考核。所以标准的应用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让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保险企业科学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与保险业先进企业快速缩小差距,有利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接轨,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二)降低企业成本保险企业的成本
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业务支出、营业费用以及各类准备金提转差。其中,业务支出所占的比例最高,主要包括赔款及手续费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出保费等。企业标准化是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或者复杂的工作细分成比较小的步骤或者环节,然后按照企业标准进行操作规范的设计,达到工作步骤少、完成时间少、成本低等效果。以保险理赔为例,在理赔数据采集和客户服务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保证采集的赔案信息格式统一,增加准确性和可用性,实现精准理赔,同时能在缩短客户理赔时效、减少客户理赔成本、控制公司赔付风险方面发挥有益作用。通过实施企业标准化管理,保险企业可以对成本加强控制,使得企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WTO/TBT 协议)中规定,当需要制定技术法规并且已有相应国际标准或者其相应部分即将时,各成员须使用这些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这就是说,谁主导了国际标准,谁就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拥有了该领域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就在国际经济竞争和发展中获得了较大优势,就能在市场及资源的分配中抢占先机。保险企业加强自身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推动企业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转化,使标准化建设工作水平走在国内前列,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分有益。
三、保险标准化亟待改革
标准作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文件。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标准化事业飞跃发展,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标准化研制水平持续提升,全社会标准化意识普遍提高,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是标准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标准化事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以及改革创新的攻坚期。2015 年12 月17 日,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标准化专项规划。此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出了全面的工作部署。此规划的贯彻实施,势必有效地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水平。全面开展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入推进保险业标准化改革,是保险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
做好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保险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助推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信息化水平。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保标委2015 年工作会议上表示,虽然保险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属于初级发展水平,现行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标准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数量仍然偏少,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大,落地实施情况仍不尽理想。十三五是加快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关键时期,也是保险业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保险业标准化尤其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根据构建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要求,适应十三五保险市场发展需要,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在促进保险业提质增效升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保险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保险企业在推行、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及贯彻标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制约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保险企业标准化从业经验,总体来说,保险企业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多还都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尤其是一些小的保险实体,标准化建设工作基本是缺失的,导致行业标准化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笔者认为,每个保险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某个或者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
组织机构在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企业所认知,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推行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关键。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组织都是信息技术部门的某个处室(科室),甚至没有组织,只有标准化管理岗或者兼岗的员工。无组织、临时组织或者小型的虚拟组织,是导致保险企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很难发挥标准化积极作用的主要原因。标准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大多也经历了由无组织向临时组织、由临时组织向实体与虚拟结合的组织、最终发展到专业的实体组织的历程。保险企业建立和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应根据内部的组织结构设置、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成立由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共同参与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成立由企业高层领导直接管理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夯实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有效增强标准落地实施的能力,不断提高标准的执行力。
(二)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完善
制度不明,流程不畅,是影响保险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一大问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联系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桥梁及纽带。保险企业的产品线、渠道管理、技术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能使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由制订标准、推广实施标准、监督反馈、修订标准等系列活动构成,如此反复循环,螺旋式上升。先进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一个组织中各项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得到监督,这是保险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有效发挥标准的效益,必须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标准化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对不容易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很多保险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人员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影响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影响了标准化管理的水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保险企业应将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纳入发展的战略高度和范畴。在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立成熟的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导,重视岗位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与标准化团体或单位以及高校合作,帮助和促进员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管理专家团队,由内外部标准化专家组成,负责接受咨询、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组织学习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企业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综合效应,树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意识。
(四)企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除了管理、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保险企业缺少标准化体系的全面规划也是导致标准化管理基础不扎实的重要原因。根据笔者的了解,保险企业往往不重视标准的体系化,偏重信息化标准的研制,忽略产品、业务、服务等相关标准的建设。企业要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必须着眼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合并为管理标准亦可),按照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科学编制标准化体系表,做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同时做好企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础。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标准化协会赴美企业标准化考察团一行18人,于2005年9月1日至2005年9月16日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等城市,对美国企业标准化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考察学习。
一、考察主要内容:
1.参加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的"美国标准化管理"的研讨讲座,涉及内容有:
(1) 美国的标准化管理
(2) 美国的企业标准化现状
(3) 美国联邦和州有关标准化的法规
(4) 美国有关标准化的政府机构
2.参观、访问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
3.参观、访问旧金山硅谷英特尔公司
二、主要收获:
1.对美国目前标准化体系和未来发展有了概括的了解和认识概括为:推荐性标准越来越多的取代政府的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标准有关的各利益方均积极加入和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过程;标准程序不断改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标准化制修订速度;美国标准将越来越多的成为国际标准;
2.对美国目前的推荐性标准体系有了初步了解,推荐性标准的特点是:公开性、利益平衡性、工作目标的一致性。
3.美国认证机构和标准化程序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美国UL认证机构的介绍了解到,美国认证机构是属于非赢利性的,认证的核心内容是对产品及生产过程的认证和标准化程序的建立。同时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监督。
4.美国量管理有了大致了解
美国当前实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顾客需要,市场调查,产品设计,物质供应,营销服务等。
三、几点启发
1.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调整改善我国目前国家标准的属性机构,达到绝大部分国家标准为推荐行这一目标。目前我国先行的2万项国家标准中有3000项为强制性,比率仍过高。
2.我国目前的认证机构属于经营性,以赢利为目的,这使其认证的公证性大打折扣。
3.我国目前的标准制修订周期长,速度慢,不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应尽快通过改革先行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体制、机制和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
四、感 触
1.美国社会的法制较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守法首规的自觉性强以市内交通为例交通违章少,礼让行人因此,每年的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比我国低得多。
2.政府和国民都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美国得法律、法规对环境问题规定都极为严格,国民自觉遵守环保意识强,公共场所都遵守各项规定,城市和海滨蓝天白云,空气清洁,草地和树木覆盖率高。
3.立法、管理和监督以人为本。美国社会重视人文思想和人的权益,以政府对产品的监督为例,重点是看是否对人身健康和人身安全有害。
4.在美国的十几天里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讲文明、讲礼貌、遵法守规守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一致,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企业行为;嘉陵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业标准化实施中四川省嘉陵区企业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普遍展开,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竞争时,没有实行标准化的农产品势必被认为是“劣等品”,即使是一些高质量的农产品也会被大打折扣甚至被禁入,所以研究标准化实施中企业行为迫切需要。
二、企业行为调查与分析
1、数据来源。本文调查范围在四川省嘉陵区。调查了15家农业企业,涉及的企业包括单纯种植业、乳制品加工业、作物加工业。调查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2、认知意识分析。各企业与所融入的产业链上游生产者构成了标准化生产模式,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对企业相当重要。当前,我国的标准化生产的模式比较自由,对于此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4.5%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27.2%的企业选择了“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有18.2%的企业选择“企业+基地”的模式,最后有10.1%的企业选择“企业+合作社”的生产模式。
农业标准化生产涉及多方面,各个企业所重视的方面也不一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00%的企业认为技术标准化是最重要的,并且均以实施;其次是管理标准化,实施率为62.5%;企业员工队伍与基础设施标准化的实施率近似相等,均为37.5%;最后是服务的标准化,实施率为25.0%。调查结果表明,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实施率比较高,均远高于50%,而企业员工队伍、基础设施、服务的标准化实施率较低。这就证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我国农业企业中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企业普遍偏重于技术和管理,对其他的标准认识不够。
3、成本效益分析。在调查问卷中,从产品检测、有关文字材料、员工培训、传递信息管理、供应链协调、销售等六个方面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企业给每一个方面进行评分,虽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成本支出上各不相同,并且有些方面是增加的,但实行标准化之前的综合评分为6.8分,之后的综合评分为5.7分,总的成本是减少的。在效益方面,从产品售价提高、产品销量增加、获得财政补贴、市场份额扩大、更好生存空间、召回成本降低、供应链管理效率提高、食品安全事故费用减少、留住现有客户能力增强、吸引新顾客能力增强、进入海外市场能力增强、产品差异化品牌化效益等十二个方面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在实施标准化之前其综合评分为5.4分,之后其综合评分为7分。从总的效果来看,企业在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后,收益是增加的。
4、与合作社、农户协作度分析。合作社越来越多的向企业方向转化,而企业愿意直接绕过合作社,自身完成合作社的职能,与农户直接联系,所以企业与合作社协作较少。
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相比之下比较紧密。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视野的局限,造成了他们对农业标准体系了解很少,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如何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在我们针对与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农户的调查中,发现89.3%的农户希望企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10.7%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自己具有经验。而作为企业来说,要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技术就一定要统一,产品才能具有质量保证。在调查中,100%的企业认为很有必要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指导,但由于企业规模、人力资源等原因的限制,只有92.3%的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指导。在产品收购上,对于农户来说,相当于进行的是订单农业生产,企业全额收购,所以农户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均表示可以接受。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按照统一收购价格支付给农户,为节约成本,尽量压价,而农户为满足自身利益,希望提高收购价格,双方存在博弈。在对企业的调查中,61.5%企业认为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得很好,30.8%的企业认为关系处理得一般,7.7%的企业认为关系处理得不太理想。在对农户的调查中,88.2%农户对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比较满意,只有11.8%的农户认为一般。以上结果说明,大多数农户希望并满意企业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上,绝大多数农户感觉比较满意。这就证明企业与农户的生产关系比较好,协作度比较高。
5、销售行为分析。如何将农业标准化产品卖出去,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重视产品质量,在定价上,企业定价策略是多样的,多数采用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包括系列产品定价策略、互补产品定价策略和成套产品定价策略。在实际看产品定价,有73%的企业实行差别定价,27%的企业实行市场定价。销售渠道方面,大部分是通过经销商,零售商传递给消费者,很少有生产企业直接传递。促销方面,农业标准化逐步成了一种食品安全认证的标志,企业在推广、广告上,都突出了农业标准化的内容。主要促销手段是向市场投放广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广告提品的更多信息;二是通过广告对消费者进行劝说。但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广告较少,这也就导致企业的促销效果影响范围受限。
6、对政府的依赖分析。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较短的背景下,政府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调查中,发现100%的企业认为政府在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下企业发展中应担任重要角色,其中46.2%的企业甚至将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引导相并重,这表明企业对政府产生较重的依赖性。统计表明企业对政府的依赖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六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助、金融担保、协调各方关系、技术支持、产品促销。
三、结论
1、农业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晚,致使农产品行业发展时间短,农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基地规模小,竞争力弱。导致农业企业融资困难,致使企业建设资金短缺。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认知缺陷。企业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还不够,对农业标准化的知识了解比较薄弱。实施标准化单一,偏向技术层面,管理水平低,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才。标准过多,企业使用标准混乱,这难以代表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标准定性太多,定量不够,强制性标准太少,推荐性标准太多,难以实行质量标准监督。
3、成本控制、品牌建设不足。农业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成本,会使企业的利润升高,但是由于企业成本形式比较单一,故而成本降低带来的利润升高程度不够大。农业企业所拥有的品牌数量很多,但是知名品牌较少,而农业企业的利润幅度直接决定企业对品牌的建设投入不足。
4、对政府依赖性强。由于农产品行业地位特殊,发展滞后,政府的影响非常重要,而部分地方政府在此方面做得还不够,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个大体系,仅仅凭任何一方独自的努力是没有办法改进的,所以要促进农业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政府和企业这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必须共同努力。
第一,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程序化活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农业企业的特点并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促进企业形成配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应能基本上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以及销售等环节。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重点拓展或压缩相应的子体系,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第二,提高管理者对标准化作用的认识,加强企业标准化制度建设。首先,从企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协调一致入手,明确企业标准化目标;然后,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找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密切结合点,充分认识企业标准化取得的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在占领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控制成本,增加投入。农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直接制约其发展,必须吸收新的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寻求资金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同时,管理者必须树立严控成本的理念,将资金适度转移至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企业应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科研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研发一批技术先进、社会经济效益佳的产品,通过新产品的投入弥补市场空白,抢占市场份额;通过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四,完善各项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发展。政府制定标准应结合实际情况,不应盲目效仿先进地区,照搬他人的标准。加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引导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和品牌建设。在政策上,加大该产业的扶持力度,从原料生产到产成品销售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在金融方面,鼓励企业融资扩大生产,帮助其寻找融资渠道,易于融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红金,何乐琴等.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7.7.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标准化;企业发展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标准要求下,企业管理标准化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且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满足企业现代管理要求,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剧,使得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巨大挑战,也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保证企业发展,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鉴于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一、企业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
(一)完善企业管理秩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各方面的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约束,避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盲目性,降低因盲目生产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明确企业职权,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
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保证[1]。随着企业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此多数企业开始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内容多涉及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如企业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考核制度等,这即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标准。将企业管理标准以标准化方式呈现给企业职工,可以帮助企业职工明确自身的职责范围,并按照相关职责权限要求自己,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以严格的管理标准为基础的,如不能按照严格的管理标准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必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损失的是企业的信誉[2-3]。在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企业产品的数量、种类均有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且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以企业管理标准化为基础,这样才能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有效实施。由于管理标准化如此重要,国内外企业均重视管理标准化的实施,以麦当劳为例。随着管理标准化的实施,麦当劳制定了自己的管理标准化准则,如原料标准、时间和保存标准、关爱标准等。以原料标准为例,如鲜奶送货时温度>4℃,必须退货;生鲜蔬菜从出库到配料台时间为两个小时,如超过这个权限,必须更换新菜。再以保存标准为例,三明治保存时期为10min,炸薯条时间为7min,等等。再说关爱标准,所有麦当劳服务柜台高度均保持一致,为92cm,可以保证顾客掏钱时拥有良好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标准化方法,使得麦当劳成为全球最大餐饮连锁企业,其店面分布在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单个店面平均年收入270万美元。由此可见管理标准化可以实现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力,也为当前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全面审查
全面审查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审查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实施力度。企业职工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主体,因此需将企业管理标准化与企业职工的工作相结合,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技能,便于企业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方法,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二,扩展资源获取渠道,创造一定的条件,保证企业管理标准与企业职工的结合,例如可以通过公示方式帮助企业职工了解企业管理标准化的相关内容,进而帮助企业职工调整自身的行为,满足工作的需要。第三、进行网络化建设,网络建设不但可以提供大量实时信息,还有助于企业职工之间的沟通。企业在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时,可以安装一定的管理标准化审查软件,通过培训帮助企业职工掌握一定的标准化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标准化体系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系统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为保证各系统之间的有机结合,需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各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最终落实企业管理标准化,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为此,企业应当加紧标准化体系的研究,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质量。如加强技术研究,为企业管理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更新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在已有的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制定各个岗位的管理标准,以便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三)提高企业职工标准化的认知程度
为充分发挥企业管理标准化效果,需要企业职工明确管理标准化积极作用,树立管理标准化概念。现实生活中标准化随处可见,但标准化的作用却因人而异,为保证其效果的有效实施,需转变传统观念,拓展并推广标准化的内涵,提高企业职工对标准化的认知程度,提高企业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企业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普遍采取培训方式提高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鉴于此,企业可以大范围地开展相应的普及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职工标准化认知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将标准化深深印入每一位企业职工心中,最终保证企业管理标准化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在不断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则是企业现代化改革。根据企业现代化改革需求,结合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现状,企业开始实施管理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的实践活动也证实,企业现代化改革需要以管理标准化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自身改革的有效实施,提高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晋蓉.企业管理中标准化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10(19):65-69.
[2]史文娟.浅谈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5,9(27):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