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医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医学模式 医学职业人格 人文素质教育

一些国内外专家指出21世纪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强调政治立场坚定、职业理想远大、价值取向健康、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健全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医学生教育必须将人格教育渗透到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中。

1.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职业人格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1.1正确的职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是医学职业人格的核心,它对医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以自己是一名“白衣天使”而感到自豪;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和职业价值观,能够抵得住金钱和其它利益的诱惑;有利于医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工作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因此,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观念教育,使医学生坚定专业理想,明确职业权利和职业义务,形成正确的医学职业观念[1]。

1.2 过硬的职业技能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在与患者、患者家属和同事之间都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从事医学职业打下基础。

1.3良好的职业性格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另外,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因此,应重视医学生职业性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断分析、评估自己的性格,找出自身与医学专业不相适应的性格缺陷,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形成与医学职业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性格[2]。

1.4 稳定的职业心理

稳定的医学职业心理是要求医学生对医学工作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热爱,能够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医学生功利主义、自我中心思想相对较强,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能力相对缺乏,有的甚至行为孤僻,个别医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稳定医学职业心理的形成。因此,应重视加强对医学生稳定职业心理的培养,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应对能力,具有健康的医学职业心理。

2.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途径

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对医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在医学生职业人格的教育培养上,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医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品格的形成,培养健全的职业人格。

2.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职业教育全过程,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和职业荣誉观,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校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大讨论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等,这些讨论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思想和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2.2 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

学校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培养医学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十分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其次提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医学专业基础课阶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医护劳动、提高临床见习效果,让学生广泛接触医院和病人;再者开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医学生开展医学生三下乡、参与社会调查、义务健康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医学生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分锻炼自己,培养过硬的职业技能。

2.3 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

医学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针对医学生人文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组织开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系列活动,如“名家名作欣赏”活动,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讨论,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学校围绕医学专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社团和协会,开展各种思想性、专业性、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职业性格。

2.4 培养健全的职业心理

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未来工作的状态,因此强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学校举办了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每年新生入校,学校将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电子档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将对全校的普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将资料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对于心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会有专业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5.25是全国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组织同学们积极参与心理知识抢答、心理测试等活动,并与资深心理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学校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新医学模式范文第2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些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持续升温。积极心理学以开放、正向的角度,探讨人心理中美好、积极的元素。这一概念首先是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以《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诞生标志。积极心理学主要是通过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这几个方面来寻找到人类有效地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中注重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完善人积极的性格特质,提升人的幸福感都是通过积极乐观的层面来探讨人的心理,发挥人自身正向能量的过程。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引导,可以触发人积极地对待困难和处理困扰,以乐观幸福心态感受生活,让积极心理学成为人生的调节与缓冲器。

二、积极心理学对医患关系的现实意义。

在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下,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时刻面临着医疗纠纷、医闹等负性事件,使心身一直处于高紧张和应激状态。原本一个高尚的职业,用自己的辛苦及专业知识换来他人的健康及生命,现在因为种种外界因素及不可控制的因素,让医生的付出不被承认,遭受言语攻击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生命威胁,让整个群体缺乏安全感。医生自我保护下的悬壶济世,患者的不信任与猜疑造就了医患之间精神壁垒难以跨越,而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因此,医生群体接受积极心理学的职业培训,探讨医生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以及培养其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树立乐观生活态度,使其成为具有责任感积极正向的妙手仁心,而这一系列性格特质的完善对打破医患隔阂,调节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医患之间不再是单纯的医学知识交流,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互动,仁心与善良的表达。医生是托付生命和健康的人,也是患者对抗疾病勇气的来源,不论是实事求是的说明病情,还是耐心细致的交代医嘱,都是医生用自身知识与病人共同对抗疾病,积极发挥正能量的过程。

新医学模式范文第3篇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展。

    【正文】

    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1]。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联系,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联系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所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时,既要重视生理因素,又不要忽视反映社会因素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生命活力的本质,探明人类和疾病作斗争的规律性[2]。

    一.生理因素方面

    现代医学的特点是科学知识很发达,而各种科学性的检查及治疗方法都是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与发达。

    在药理方面,胰岛素应用于临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药物,对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尤其危重症的抢救亦极为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体内最重要的促合成激素,胰岛素不仅仅能降低高血糖,而且能改善代谢失调、炎症应答、免疫功能及出凝血状态,并促进创面愈合等。胰岛素在外科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例如危重病、创伤外科、感染外科等等[3]。

    在医技中,磁共振成像可提供病变组织在形态学改变和生理功能方面的信息,已成为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亦是介入技术导引的手段。由于MRI具有无创性和信息容量多等点,使其能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内作深入的研究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由于其良好的图像分辨率,能更为精确地分辨粥样斑块的细节特征,成为识别易损斑块,判断支架贴壁情况及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一种新手段,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指导治疗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5]。

    对疾病认识,传统观念认为,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近年,随着对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有些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由于造血干细胞质异常所致[6]。1型糖尿病除了位于人白细胞抗原基因区的IDDM1和位于人胰岛素基因区的IDDM2被公认为是T1DM的主效基因外,不断有新的潜在致病基因被发现。几个参与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的编码基因如维生素D受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B、PTPN22、SUMO4以及Tbet相继在一些人群研究中被发现与T1DM相关[7]。

    以上这些只是临床上众多突破中的凤毛麟角,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创新,临床的各种检查及治疗方法也都是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与发达,为人类的健康做着贡献。但在这个多因素的社会里,健康的影响因素纵横交错,要想达到人人享有健康,我们医务工作人员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除了疾病本身的治疗外,我们还要做好“上工治未病”,努力控制心理、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方面

    中医学里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其致病的特点:⑴直接伤及内脏:心、肝、脾功能失调为多见;⑵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⑶影响病情转归[8]。

    藏医学中《四部医典》指出:“常显憔悴不安心烦躁”,“伤于寒凉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忧心语叨叨”。即是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势必造成人体七情内伤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均强烈地作用于免疫系统[9]。

    在医学科学知识,各种科学性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日新月异地改变与发达的情况下,很容易过分地只注重躯体层次的检查与治疗,而忽略病人的心理与感觉的层次,包括家属的心情与人际关系上的反应。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是,病人与家属是整体性的存在,当一个人患了病时,不单是要考虑有病变的器官或部位,还得考虑一个整体的人在躯体与心理各方面是如何去反应、接受和面对。再者,不仅是生病的患者个人本身,还得注意有关联的家属是如何一起来面对与应付疾病。因此,是要全体性的,全盘性的考虑。

    心与身是整体的两面,随时都是双双发生反应,无法分开。不能给予不同程度的看法来对待。哪种疾患都要依心身的观点去处理与医疗,并没有哪些疾患是特别要考虑心理的层次,而有些疾患就都不需要考虑。所有的疾病都牵涉到躯体与心理的两个层次,需时时加以注意,并且从两个方向同时去着手进行处理。许多医疗工作要靠精神科与专于躯体治疗的别的科联合一起而来医护病人,以便能发挥各个的特长而做适当的贡献 [10]。

    三.社会因素方面

    人们逐渐认识到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还与社会变革、经济增长、饮食起居等变化有关。人类疾病的构成由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对付疾病的三大法宝: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到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环境医学。

    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可见疾病不单纯是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而且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类发现引起这些疾病的因素是复杂多样。例如,吸烟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终因肺原性心脏病而死亡;吸烟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种癌症,还可增加高血压病、胃溃疡等病的风险,这称为单因多果;同样,肺癌可因吸烟引起,可因工厂、汽车废气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镍蒸气、氢气(有放射性)引起,这概称多因单果。而且这些因素常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紧密联系。

    在19世纪,一批社会医学的倡导者目睹了工业化过程给人类带来与传染病、职业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幼卫生等有关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开始认识到医学、健康和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要靠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协作行动才能成功,这包括给人们提供体育锻炼和休息场所,丰富的业余生活,积极的休息和低胆固醇、低盐、低糖的食品。日本采取行为医学措施,20年内使胃癌死亡率下降30%。全球每年有1400万15岁以下儿童(绝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死于六种可预防的传染病。这些地区的人不是不懂预防措施,而是社会因素妨碍预防措施的实施。故国际医学界公认:社会突破是决定性的,只有政府承担卫生保健责任、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健全基层保健网发展经济、制定立法和开展健康教育,才能解决防治这些传染病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证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愈益明显,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11]。

新医学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8-0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很多知名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这为我国未来康复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康复医学方面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服务模式,为人们提供康复信息的相关需求,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我国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用户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多。目前康复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对康复医学的相关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要实现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跨越就要结合人们的需求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应通过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这个方案中的专业性知识给人们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对信息服务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外,提供的信息还要系统、新颖、及时、能切实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所以说这是未来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建立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更加灵活。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都是在固定的时间与固定的场所进行,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信息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低,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外沟通、交流的途径也不断加强,原有的服务模式也不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所以说,为方面用户对信息的随时查找应开设网络服务渠道,也就是说,信息服务模式要从传统的物理空间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通过计算机体现的虚拟的网络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但可以方便用户的查找,还不受服务时间的限制,但是,服务人员面对的用户资源变得更加复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1.3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内容也更加复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所以说康复医学提供的信息服务也要进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与创新。首先,传统的康复医学信息已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康复医学的信息需求逐渐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的外部特征转变为专业性康复知识的重组与整合型服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大多还存留在为人们提供基础信息的层面上,还未对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进行挖掘以及重组,所以说,建立未来符合用户需求的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一定要注重对专业性康复医学知识内涵的挖掘与整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未来的发展动向

2.1根据用户需求建立动态服务体系。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尤其是医学行业,它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的,所以说,要发展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模式除了要进行专业性知识的挖掘,还要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所以说,康复医学建立信息服务模式之前应通过网上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用户反馈等途径切实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然后通过跟踪服务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使康复医学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具灵活性以及动态性。

2.2加大康复医学信息服务的科研力度。康复医学的科研人员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收集到的康复医学方面的新书介绍、会议线索、最新进展以及发展动态等专业性信息进行及时的整体与分析,并通过专业性的信息检索服务对原有的服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满足用户对康复医学信息的了解需求。还有就是,康复医学信息科研人员要通过读者培训以及座谈会等形式向用户介绍新型康复医学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使用方法,以便用户更好地利用各种康复医学相关信息。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同时也方便科研人员把最新康复医学服务信息传达给用户,科研人员要注意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与维护,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3要不断挖掘开发康复医学馆藏文献,使之得到更好的运用。现代人们对康复医学专业性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基础康复医学信息服务应逐渐向深层次内涵性的服务方向转变。我国在康复医学方面有很多的馆藏文献,其中有许多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但是,由于开发馆藏文献需要得到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所以很多馆藏文献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满足人们阅读需求的唯一途径,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把馆藏图书通过电子数据信息的形式传达给用户,通过手机发送或者电子信箱的形式把康复医学的相关文献知识定期传达给用户,使其通过信息查找的方式对最新的专业性馆藏文献中的康复医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方便用户掌握最新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有效督促康复医学相关科研部门积极加大研发力度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快我国康复医学的研究步伐。

3结语

康复医学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信息服务向人们传达专业性的康复医学知识,使人们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对康复医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应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就必须要加大科研力度以便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施琪嘉.康复医学新型服务模式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0)

[2]李宁,丁晶宏,孙启良.欧洲康复医学的发展对我国健康保健工作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2)

[3]周士枋.关键在于人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01)

新医学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4-02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1]。在人类死亡谱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提高等多种动因作用下,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学科中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

随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生也普遍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大班教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授课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本课程授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大班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健康促进,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考查课),课时数通常在36学时之内[2,3],因为课时有限,很难兼顾心理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医学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医学生课程繁重,课堂学习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院校学生。所以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重视考试课,很多学生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医学心理学是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公选课,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而传统的大班教学从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极易被忽视,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较差,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不相识,容易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没有被教师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参与非常少[4]。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显示[5],大班授课中,学生对师生、生生互动很不满意,“差”项选择都在80%以上,对课堂纪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

在课程考核中,大班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很难保证评价的恰当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紧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医学心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所以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具体方法探索如下:(1)大班上课: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内容。(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案例、病人异常心理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的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再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小论文撰写,个人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询实践等形式。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时,可向小组成员求助或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4)基于特朗普制教学的考核评价:①大班上课内容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50%,以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20%,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有一定比例知识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6]。

1.创建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如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病人过度焦虑的干预方法等,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7],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心,在基于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和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特朗普教学的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选择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的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于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讨论提纲或要点应具有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讨论思路,避免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并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大班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课背景下,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张建.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景德针高专学报,2011,26(1):91-92.

[3]杨炳丽.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4):20-21.

[4]吴艳.大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1-114.

[5]李可.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