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监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概念
笔者认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棉花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种监管方式。它的主要内容是: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把棉花加工、检验、销售等相关数据上传到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建立辖区内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核查比对,综合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将分析得出的结论及时反馈给相关企业,让企业按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要求加工经营棉花,从而实现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的全程监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技术性。是运用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中非正常现象,克服常规的棉花现场巡回检查方法的不足之处,其监管手段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性。
(2)系统综合性。它的数据来源较广,包括加工企业的加工流水线数据和棉花销售数据以及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公证检验数据。在数据分析上采取加工数据、检验数据、销售数据的纵向比对以及三组数据之间的横向比对,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单一问题系统化,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服务指导性。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后,找出数据的非正常现象,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对这些非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核查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指导企业进行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经营,提高企业棉花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监管及时性。企业把数据上传到指定的计算机网络后,计算机能自动快速进行分析,及时反映问题,缩减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空间、时间差距,弥补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在质量监管方面因人力、物力、财力带来的不足,提高为企业服务的及时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必要性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棉花质量水平的需要。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推行了四年,为防止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曾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特别是在2008年度国家实施棉花收储过程中,显现出了一些棉花质量问题。如伪造条形码、调换样品、货证不符、人为降低回潮率、人为改变重量、编造质量信息、改包回包、虚高等级、以次充好、异性纤维含量严重超标,还有棉包重量超过标准要求、回潮率超过标准限度、人为降低毛重及虚高净重等等。这些质量问题多数可从加工、检验、销售数据信息中表现出来。如果这些信息数据企业能及时上传到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计算机网络,那么,这些质量问题就能被及早发现,及早提醒,及早制止,就可以避免质量问题连续发生。这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能提高棉花质量的总体水平。
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的广泛开展,客观上要求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要有一套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这个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应当是: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棉花现场巡回检查+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建立配套的完整的棉花质量监管体系,才能实现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棉花质量的有效监控,才能让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的结果落到实处,才能让纺织用棉企业真正享受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结果带来的益处。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是扩大宣传力度,提升企业质量意识的需要。研发的棉花质量监管信息系统软件载有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通报、通知、公告等内容。专业纤维检验机构通过这些信息的,更加有力地加大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推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棉花质量信息化是缩减时空差距,及时服务指导企业的需要。传统的棉花质量巡回检查工作是每个企业一年检查二至三次,这种工作模式对于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指正,往往是事后发现,事后处罚。虽然这种做法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得到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企业是被动地接受这种监督管理模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差距引起的。如果采取了质量信息化的监管,那么,就能缩减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与企业之间时间和空间的差距,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一旦发现企业上传的数据有不合理的非正常现象,就能及时告知企业,提醒企业,指导企业按照国家标准加工经营棉花,就可以避免事态的继续发展,从而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棉花质量监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可行性
有完善的设施条件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基础。一是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已建好的棉花加工条形码信息系统完整地记载了棉花加工流水线情况和每包棉花的公证检验质量情况;二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大多数都配备了局计算机网络,只要把局计算机网络和棉花加工条形码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并配备新开发的棉花质量监管软件,就能形成棉花质量监管信息系统。
有企业坚强的信心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后盾。笔者到加工企业调查摸底了解得知,绝大多数企业希望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建立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形成一个既有利于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质量监管,又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质量管理的网络体系。
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监管职能作为棉花质量监管信息化的保障。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的职能就是检验、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加强管理是专业纤维检验机构依法行使职能。对不服从管理,不积极参与棉花质量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专业纤维检验机构可认定为不接受棉花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可采取一定的行政管理措施,从而迫使企业积极参加到此项质量管理的系统工程中。
另外,此项质量监管信息系统投资少见效快。笔者曾咨询了有关软件开发公司,此项质量监管信息系统投资2万元左右,开发时间约30天。
突出问题
从监管主体来看,多头实施,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目前就某一项资金而言,地方上的人大、政府、纪检监察机关以及财政、审计等部门要监管,条线上的主管部门也要监管,既容易造成多头管理、重复检查,也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盲区”。从我市情况看,受时间和精力等因素制约,以前每年仅能选择一两个资金流量较大的项目进行重点监督检查,几个检查组在一个“热点”部门“撞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那些资金规模小、流向分散、监管难度较大的项目,则往往无暇顾及。
从监管手段来看,传统手段方式陈旧,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以前对民生资金通常采用静态监管的方法,相关监管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走访、翻阅账册、查对票据等方式,对资金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分析对比。受人力和技术手段制约,往往只能了解某个统计节点上资金的即时情况。传统手段效率低下,不仅使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同时也给被检查单位和基层增加了负担。
从监管渠道来看,信息不公开、运行不透明,社会监督难以实施。目前社会公众获取和反馈民生资金信息的渠道较少,且受制于相关部门的和受理情况。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作为外部监管主体的群众对资金的类别、数额、拨付、运行等情况难以掌握,群众监督只能流于表面。同时,在新闻媒体实施监督时,一些责任部门常常以各种借口逃避甚至阻挠舆论监督。
从监管力量来看,素质不高,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监管效果。传统监管方式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而专业或专职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监管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监管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对电子单证数据以及繁多的财务账册进行审核,监管工作“程式化”、“形式化”;同时,与面广量大的资金总量、艰巨繁重的监管任务相比,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实践探索
第一,注重整体推进,构建科学完善的公开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将财政、发改、农业等20个部门、13大类86个资金项目全部纳入平台,对各类民生资金实施集中、动态、统一监管。建成“泰州市民生资金公开网”,设置百姓查询、工作动态、公示公告、办事流程、政策法规等10多个版块,将各类直接发放到群众手中民生资金的发放政策依据、对象、标准、渠道、名册等,以及各类民生项目的立项批文、申报程序、投资计划、资金来源、建设时限、竣工验收、资金拨付等情况,全部在网上实时公开;同时辅以报纸、电视、公示栏等载体随时公开动态信息,确保应公开尽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第二,强化科技运用,构建制约有效的监督体系。按照“科学规范、阳光运行、透明监管”的要求,将科技手段融入民生资金监管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流程之中。一方面,构建“民生资金业务操作系统”和“民生资金监管分析系统”两个内部监督平台,在监管系统中设置4级6类70个预警点,增设系统智能报警和劣迹留痕功能,对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从初始立项到资金拨付、使用、发放等实施全程、动态、实时监管,有效防范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廉政风险。另一方面,依托“民生资金公开网”打造外部监督平台,群众可随时查看民生资金的补贴政策、额度及分配使用情况,并可通过留言、在线投诉等方式进行监督。依靠内、外两个平台形成了组织监督、部门自我监督、系统实时监督以及群众外部监督的“四位一体”监控网,实现了每一分民生资金、每一个民生项目、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安全可控,彰显了科技防腐的刚性力量。
第三,突出制度建设,构建运转规范的保障体系。纪检监察机关牵头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组建“民生资金监控中心”,实施对民生资金监管平台运行的日常管理、监督监察和绩效考核。市、县两级涉民资金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本部门系统平台的运行维护、数据录入、信息更新、预警处置等工作。健全管理机制,出台《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民生资金信息化监管平台投诉举报管理办法》、《发放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从机构设置、项目管理、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监控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强化考核奖惩,将民生资金监控平台建设、管理和使用情况纳入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效能建设考核,考核结果与“人民满意机关”评选和绩效奖惩相挂钩。
监管成效
一是实现了民生资金的公开透明。监管平台推进民生项目和资金的信息公开,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举报投诉,消除了拉关系、跑资金、凭人情定项目等权力“寻租”空间,保障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了民生资金的阳光透明运行。目前平台公开信息472条、工程类民生项目95个、发放类民生资金项目75个,公开发放名册32937份,涉及群众324万人次,涉及民生资金262亿元;共有5.67万人次进行网上查询,受理群众咨询投诉325件(次)。
二是提升了民生资金的监管效率。监管平台将民生资金各个监管部门连接成神经网络式结构体系,在资源高度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解决了监管效率低下、重复检查等问题。同时,促进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向绩效监管转变,在加强对民生资金运行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管之外,更加重视对公共资源分配使用效益性的监管。
在血站工作中的“粮草”往往指血站开展正常业务工作中所用到的各种试剂、耗材等一系列的库存材料。借鉴设备信息化管理技术,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RFID)对部分耗材进行出、入库的管理便能了解和掌握该耗材从申购、报批、到货验收、确认、入库、出库、使用、清点、盘库、报废等各项环节工作用信息,便于统筹管理。“粮草”在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怎么样既科学又合理地保证库存容量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历史数据对不同试剂、耗材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量将仓库库存与各科室之间建立起一个动态数学模型,初步搭起申购定货送货使用供应链,在各个关键控制点严把质量关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二、利用GPS定位及GPRS数据远程传输技术为送血车及时提供有效的路况信息,以确保血液的冷链安全
后勤服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血液运输,不管是血站的日常业务还是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血液安全运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成立血液安全运输领导小组,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团结合作,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原则,采取指挥协调,职责明确,果断决策、建立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利用多种血液运输方式、加强血液运输期间的冷链管理并建立血液运输车队的应急预案,做到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应急状况下如何保证血液的安全运输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讯应急组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必要时与社会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应急组在加强采供血机构内部协调,如全省各血站紧急用血调配,加强和当地用血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库存和临床用血情况必要时获得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建立多部门的联合机动;运输应急组在出发前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血液应急运输的关键问题是血液的冷链控制,利用GPS定位及GPRS数据远程传输技术能为送血车及时提供有效地路况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便捷地送血路径同时实时对血液温度进行监测保证血液的冷链安全。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对提升血站后勤工作效率和质量是显著的。通过对条码技术的利用对现有库存、设备管理体系进行全新地改革,摆脱以往使用人工的方法,使得出入库、设备运行效率有明显提高,降低失误率。在车辆应急运输过程中利用GPS定位及GPRS数据远程传输技术能为送血车及时提供有效地路况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便捷地送血路径同时实时对血液温度进行监测保证血液的冷链安全。
三、结语
一、周密规则,合理构建系统功能
市场食品准入监管的核心是经营主体资格准入管理和食品质量准入管理。市场食品准入监管系统共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生产管理、市场管理、监管中心、系统管理、信息。这五个子系统构成了市场食品准入监管系统的核心业务系统。
(一)生产管理子系统是为食品生产厂家按照市场食品准入制度的要求录入和管理食品生产信息的平台。该子系统主要有生产计划、票据管理、生产统计等功能模块,包括委托生产计划单的录入、计划单预订调入、查询、统计汇总等业务操作,通过与其他市场主体登记系统的关联,实现对市场、批发商、零售商资料的动态锁定管理,同时提供票据控制程序,所录入的生产计划单在食品出厂时均按批次生成带唯一随机防伪编码的票据。
(二)市场管理子系统是为市场开办单位对场内食品流通信息进行监控的平台。该子系统主要有准入管理、预警中心、票据核查、价格报送、信息公示、台账备案等功能模块。市场开办单位对食品的准入进行把关,通过网络进入系统开展索证索票检查,核查入场的食品进货单据,执行食品质量检测,建立电子台账等准入管理工作。
(三)监管中心管理子系统是工商人员利用信息对食品经营主体实施监控和管理的平台。该子系统主要有准入管理、预警中心、预警统计、票据核查、台账查询、农药残留查询等功能模块。监管人员根据系统分配的管理权限,按照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进货票据信息、主体资格准入等信息,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巡查,对市场出现的违规行为实施精确打击,并及时向系统反馈处理情况,完成信息化监管流程。
(四)系统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生产销售机构管理、工商监管机构管理、市场及档位信息管理等。对外是对销售机构、生产机构、供应机构实施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完成对市场信息、档位信息、批发商信息、生产厂商信息进行集中化管理和规范化登记;对内是实施对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系统人员的权限进行分配和管理,确保在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中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五)信息子系统主要是根据系统提供的准入监管信息向社会公开,保证市民对食品安全信息享有知情权。
二、突出不同食品特点。实施信息化分类监管
(一)鲜肉的监管
在生产管理流程中,各定点屠宰场以认证用户的身份进入生产环节,将委托方(含肉类批发行、市场肉贩等)的委托加工计划单录入系统信息库,每一笔计划单中包括食品名称、类别、销售时间、销售去向(指市场及档位、超市、酒楼等)、数量等信息。在生产线屠宰完成后打印票据交给委托方作为销售凭证,票据实行“一个委托单位一票”,有统一的标准及明显的防伪码,由电脑自动生成。
通过本系统可以查看全市各市场及摊档鲜肉销售量和货源,及时了解掌握市场每天肉类的销售情况和市场肉档经营情况,为市场巡查中查处私宰肉提供依据。为提高系统监管有效性,我们对各个市场及档位、超市等鲜肉日均销量,根据以往的销售情况确定一个“预定销量”并录入监管系统,如果没有达到预定的销量就产生预警,监管中心即指令辖区工商所对其进行重点核查处理。监管中心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系统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全市屠宰出厂总量、销售总量、开票总数等,并将信息到网站上,方便领导、执法人员和市民上网查询。
(二)豆制品的监管
豆制品的监管与肉食品的监管相同,由生产企业将产品流通去向录入信息库,基层工商所依据系统预警信息实施有目标巡查。要求经营者必须从正规的豆制品生产厂家进货,凭生产厂家出具的电脑票――《深圳市豆制品送货单》进场销售,从源头上把好市场豆制品的质量关。
(三)米面制品、熟食品等食品的监管
对米面制品、熟食品等食品的信息化监管主要按照市场食品准入制度的要求,对进场的食品采取建立电子台账、备案登记等方式,进行信息化监管,确保上述食品凭合法有效的证明文件进场销售。市场开办单位完成食品来源信息录入或备案后,我们利用网络对有关信息进行整理比较分析,对市场店档未能按规定提供合法有效准入证明进场销售的食品,监管执法人员及时进行核查和处理。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安全监管;监测监控;机电设备;应急救援
1 引言
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对于煤矿的生产运行状况、安全水平、灾害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以某市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为例,平台共有以下子系统:企业档案、监测监控、执法文书、隐患排查、机电设备运行监测、变电所电力监测、短信管理、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
2 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功能
近年来通过逐步建设与发展,平台已能集成各监控、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做到对生产现场的监测控制、数据共享和系统联动,实现实时监管、告警处理、隐患闭合管理等功能。平台可实现该市煤矿企业的瓦斯监控,可依据不同的管理要求及数据特性生成分级告警信息,可对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追踪、监管,可对企业相关信息分类建档管理,可对发生的数据告警、以短信方式发送给相关责任人。
3 监测监控
监测监控中告警处理和信息查询功能尤为重要。以某矿事故为例,事故调查组通过查询信息化平台相关数据和报警记录,结合现场人员描述,还原了整个事故过程。该矿凌晨1点30分左右,井下1705采面区域停电,局部通风机停风导致瓦斯超限告警,监控员未及时调度并消除告警,电工违规送电,导致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图1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日常告警
4 隐患排查
针对检查存在的隐患录入平台后,各有关人员可以在平台终端进行实时查询,了解隐患整改情况,整改时限到期未整改的会及时告警,达到有效地进行追踪、监管的效果。
5 主要机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实现对主要机电设备参数、运行情况、电机的轴承温度、电机振动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与传输,并在平台实现数据管理、报表管理、性能测试、远程通讯等功能。
6 变电所电力监测系统
可实时显示被监测线路的开关分合闸状态、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压、零序电流、有功功率、绝缘电阻等电量数据;能记录电流、电压曲线,统计电能、日报表、月报表;实时掌握开关和保护行为的信息,更好地把握设备的安全运行控制、事故处理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提高供电质量。
7 总结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亟待完善,通过大力建设,我们坚信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平台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宏昌,陈国华.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探讨[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03)
[2]孙明义. 江苏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 信息化建设.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