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爱记叙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记人记叙文: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品性美
记人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记叙文中的人,大多是人类的精英,是为人的表率。我在教学写人记叙文时,力图把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曼谷的小象》,写阿玲不过是个拉车、洗车,看来是小事,可是展现出来的心灵美,却是光彩照人的。在教这一课时,不在事情的过程上花时间,而是把精力放在揭示阿玲的心灵美上。拉车,是司机所冀求的,但没有等司机提出要求帮助,她就主动指挥小象拉车了:主动、自觉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心灵上已经够美的了。但更美的是表现在洗车上,司机只求把车从泥坑里拉出,可是阿玲想到了司机没有想,也不敢想的地方,为了让车干干净净开走,就指挥小象洗车。汽车漂亮了,阿玲的美的心灵也更光灿灿的了。
为了更具体,更真实地展示人物有心灵美,还必须抓住描写人物的词语。如《春蚕》的结尾有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对于“银丝”,我不仅仅停留在要学生明白就是“白发”上,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母亲爱家,爱她的儿女,有一颗伟大的母爱之心。她为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这“银丝”不仅是操劳的印记,也是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的表现。学生也就感受到母亲之爱,作者之情了。
2. 叙事记叙文: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生活美。
写人的记叙文,人美:叙事的记叙文,事美。这是小学语文课文的显著特点。凡是写事的文章,都是要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点,表现了人们是在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里生活着,教叙事的记叙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人有灵魂,事有内核。如《放风筝》,以前,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风筝是什么样子,怎样放风筝的,为了昭示课文中的美育因素,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放风筝的情趣上,通过放风筝体味到孩子的生活美。例如第三小节,我不仅要学生明白“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而且着力使学生感知“放”的情趣:“端端正正”表现了“我”一心在放风筝,“飞快地”跑,是放开来跑,是开心地跑;“赶紧”松手,是为了风筝快点上天。这样做,为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无限乐趣。
3. 写景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自然山河美。
写景的记叙文,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山河姿态。而这一幅幅景色,就像一支“出墙的红杏”,透过它可以看到“满园的春色”。即大自然的多带多姿,山河的清秀壮丽。如《五彩池》写出了池美,水美。第二自然段是写池的,为了使学生知其形,而又感其美,因文定法,我就抓住了一些比喻句来进行教学。如:一个个水池怎么形成了一颗颗宝石呢?大小相同,深浅不一,在你眼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池边又美在哪里?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好好体味池形的美,又知又感,学生也就受到审美教育了。
4. 状物记叙文: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环境美
状物记叙文的基本内容是“物”。作者笔下出现的“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或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或增添我们生活的情趣,或启示我们的人生。状物记叙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所状之物的特点,二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以,教状物记叙文就是要展现物美、情美。如《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在奇特中显示了美,而蟋蟀建造住宅本领,不是想我们展现了创造美吗?如果状物记叙文就“物”讲物,把很强的美育因素丢弃一边,这是很可惜的。
引导学生写出极富个性的佳作,教师应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作文中多一些“亮”点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创新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有必要且重要。
一、题好文半篇
“题好文半篇”,拟好标题,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
作文应合时而发,因此,文题也应符合时代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拟题应独具匠心,拟出新颖别致、含义丰富的文题。如写妈妈的爱的文章,避免《我的妈妈》的老套,不如拟为《享受唠叨》;写环境保护的作文,少一些“记一次环保活动”的作文,拟定为《我与飘飞的塑料袋》;写家人、老师、朋友与“我”之间的误会,拟题为《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或者直接引用歌词而拟定为《明明白白我的心》;写《我的爸爸》的作文,看似朴实,但如果题目改为《世上不仅仅妈妈好》,或者《世上只有爸爸“坏”》……这些文题,给人一看,比较新颖,使人眼前一亮,吸引读者读下去。
二、凤头豹尾
1.把好开头关
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凤头”,众所周知,小巧、玲珑、靓丽、引人注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开门见山。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开篇就进入主题;对比法。对比法就是一正一反进行对比,一般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抒发感情。对于写人记事的文章,抒发感情是揭示文章主题的主要方法,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抒情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文章的开头抒情,可以使读者直接融入真情中。如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可以这样开头:如果我是一艘小船,妈妈就是我的港湾;我是一棵种子,妈妈就是一方热土;我是白云,妈妈就是万里长空……母爱,在我心中永驻。这样的开头,排比的巧妙运用,饱含浓情蜜意的抒情,深深吸引读者的眼球。直入情节。如写《一场家庭风波》时,开头直入主题: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心里结了个疙瘩,上课一直魂不守舍,好不容易等到了放学,我要和妈妈长谈一下了……这样的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使读者有好奇心而探究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2.注重结尾
照应开头。文章结尾如果能照应开头,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篇末点题。对于抒情类的记叙文,如果文章的开头不以抒情开篇,那么, 在文章的结尾处画龙点睛,或议论或抒情,将文章推向。
三、突出主题
学生习作中人物描写方面欠缺、叙述欠生动、表达方式单调。 尤其是在表达方面,学生在叙述事件的经过时,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在叙述时,不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细节的描述等,致使文章的主题部分,空洞无物、言之无序。因此,对于文章的关键部分――“猪肚”,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填好“猪肚”,有了“凤头”和“豹尾”,再加上大肚翩翩的“猪肚”,文章便自然和谐,亮点颇多。
1.抓住中间为文章增加亮点
记叙文关键在于中间部分的过程,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不能像记流水账,应重点突出。
选取的事例要小,从生活中截取一个甚至某一片段做详尽的描绘。记叙过程要少评论、少议论,对所记的人或事不评判,文章主题的揭示,应通过事例体现,不是凭空的主题的强加。抒情时,应融于所记叙的人或事中,否则,所抒之情也没法感动读者,会有空穴来风之感。
2.语言亮起来
注重语言翻新。《我和妈妈》的片段:妈妈是古典派,我是现代派,郑板桥的字画是她的心肝,墙上的明星相片是我的宝贝……“古典派”、“现代派”的对比,“心肝”和“宝贝”的引用,我和妈妈的代沟凸显在读者面前。
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会给文章的语言平添几分姿色。
大词小用。学生在《小豆豆》中这样描写:要去掉小豆豆,要靠“内功”……我只保留了“约法三章”……镜子中,我脸上的小豆豆“大势已去”,只剩下三两个“残兵败将”还“坚守阵地”,与之道声“再见”为期不远了。这段对“小豆豆”的描写,所用的词语,显然是大词小用,但贴切、形象,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享受快乐
要求:(1)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2)不少于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作文导写】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的总体特点是:从审题来看,不设置审题障碍,题目简单易懂;从内容来看,关注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关注成长中的感悟体会,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品德的修养及心理健康,树立乐观、勇敢、自信、开朗的性格;从文体形式来看,大多转向于命题作文。
策略一:细节放大法——细腻传神,纤毫毕现。
记叙文中的素材如果少了细节描写,只有作者的一味概述,会让人觉得空洞而不真实,少了细腻的情感,只有理性的判断,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细节描写能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此,作品方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染人心的作用。
门外响起极轻微的奏乐声。父母亲每天总是会把声音压到最低,尽管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清脆,轻轻的流水,轻轻的搅拌,轻轻的切菜声,轻轻的折柴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弄出太大的声响,尽管我在房内已经醒来。
门外开始发出细微的交谈声。“去把她叫起来吧。”父亲使劲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摇了头,或摆了手。这我无从知道。于是门外又恢复了开始的沉寂。
过了大约五六分钟,父亲又一次对母亲说:“叫她起来吧。”母亲终于会说出从起来到现在为数不多的话。“再让她睡一会儿吧,昨晚学到这么晚,再让她这么早起来的话,白天上课该累了。”也许是母亲的话说服了父亲,父亲不再作声。低着头,轻轻地折着柴火,发出叭叭的响声。
锅里的水开始不停地要求出来,发出轻微的反抗声。这时母亲总会把锅开一个小口,让他们自由。因为母亲怕它们的反抗声会耽误我几分钟的睡觉时间。
门外的交谈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之后,会再次响起。这次是这么的清晰,也许他们就站在门口。“把她叫起来吧。”“好,叫她吧。”“好,叫她吧!”门被轻轻地打开,饭菜的香味瞬间充满了屋子,母亲轻轻地推推我说:“起来吧。”我“嗯”了一声,母亲会稍微停留。我也会像赖床似的躺上一会儿,因为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
母亲出去了,对父亲说“起来了”。于是门外的声音会变得稍微大一些……
(选自满分作文《生活让我感动》)
技法解读
善于运用,不亚独创
——记叙文灵活运用素材的策略指津
朱小东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文体美感首先在于呈现素材的质感,灵活地处理选用的各类素材,可以使鲜亮的生活訇然洞开,如开闸之水纵横冲决,在你的文章中编织出流水的美丽经纬。
策略一:细节放大法——细腻传神,纤毫毕现。
记叙文中的素材如果少了细节描写,只有作者的一味概述,会让人觉得空洞而不真实,少了细腻的情感,只有理性的判断,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细节描写能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此,作品方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染人心的作用。
门外响起极轻微的奏乐声。父母亲每天总是会把声音压到最低,尽管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清脆,轻轻的流水,轻轻的搅拌,轻轻的切菜声,轻轻的折柴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弄出太大的声响,尽管我在房内已经醒来。
门外开始发出细微的交谈声。“去把她叫起来吧。”父亲使劲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摇了头,或摆了手。这我无从知道。于是门外又恢复了开始的沉寂。
过了大约五六分钟,父亲又一次对母亲说:“叫她起来吧。”母亲终于会说出从起来到现在为数不多的话。“再让她睡一会儿吧,昨晚学到这么晚,再让她这么早起来的话,白天上课该累了。”也许是母亲的话说服了父亲,父亲不再作声。低着头,轻轻地折着柴火,发出叭叭的响声。
锅里的水开始不停地要求出来,发出轻微的反抗声。这时母亲总会把锅开一个小口,让他们自由。因为母亲怕它们的反抗声会耽误我几分钟的睡觉时间。
门外的交谈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之后,会再次响起。这次是这么的清晰,也许他们就站在门口。“把她叫起来吧。”“好,叫她吧。”“好,叫她吧!”门被轻轻地打开,饭菜的香味瞬间充满了屋子,母亲轻轻地推推我说:“起来吧。”我“嗯”了一声,母亲会稍微停留。我也会像赖床似的躺上一会儿,因为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
母亲出去了,对父亲说“起来了”。于是门外的声音会变得稍微大一些……
(选自满分作文《生活让我感动》)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哪怕细化成一声问候,一个动作,一种眼神……它们都能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感之水,打动读者的心,从而产生共鸣。
父爱、母爱是初中生感受最真切的一种情感,但要想真正把这类话题写好也并非易事。写亲情,最容易“泛泛而谈”,或者内容俗套、低幼化。而本文从细节的动情点入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于细微的生活素材中将真情自然而真切地抒发出来,读来动人。特别是细腻而动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将自己的感受和父母那“细节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将对亲人爱的感激推向。
策略二:人物素描法——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先看《母亲的月台》中出色的细节描写:
车票是预先买好了的,如果误了车,就等于废了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没指望的时候我们上了车,一路上看着车停站、等红灯、让人、让车,人几乎要疯。谢天谢地,到了火车站。一下公交车,抬上竹篓,母亲就飞快地跑起来。她在前,我在后,跑了几步,我就感觉到母亲的步子乱了,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终于跑不起来。就那样挣扎着进了站,发现还要翻过一个高高的天桥。我坐的那趟车,预告的汽笛忽然响了。母亲真的像疯了一样弯下腰往天桥的台阶上爬。上了桥,过了一段平路,就是下台阶了。我在后面紧紧地抓住竹篓,不使它压上前面几乎已经缩成一团的母亲。
离最后下天桥还有几个台阶了,已经看得清正在吹哨子、摇动小红旗的列车员的脸了,母亲忽然腿一软,栽倒了,瘫坐在地上:“快,儿呀!就几步了!”我抽掉那截竹篙,扯起竹篓,拖到车门下边,那个男列车员一面发脾气说我们带着这么多,这么重的东西,为什么不赶早,一面帮我把竹篓弄到了车上。我冲进车厢,在第一个车窗的小桌板上俯下去,顾不得腰上背上随辱骂一起落下的拍击甚至捶打,猛力掀开车窗。
母亲已经站起,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站在那里。列车刮起的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失神地站在那里。
读了《母亲的月台》,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先生的文章写父爱,该文则是一曲母爱的赞歌。文章由家庭境遇述说开来,借助车站送行的场景,凸显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形象。该文精当的细节描写可圈可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者是如何写好细节的呢?
一、捕捉细微神态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要善于捕捉、凸显人物形象的细微之处,做到以最少的语言收到表意最大化的效果。如《母亲的月台》中,写家庭的困境时,凸显母亲“干枯憔悴的”脸;写“我”看到母亲准备的一竹篓东西而惊讶时,母亲的回答“淡淡地”;简单的词语胜过一大堆语言,但却鲜明地展现出母亲的人物形象。再比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讲述阿毛的故事时“直着眼”,求问灵魂有无的问题时“瞪着眼”。不同时期的眼神描写细微而传神,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表现出她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二、摄取典型动作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动作是人物情感、性格的自然显露。以典型的动作细节展现人物,最容易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上文中,写母亲到车站为“我”送行,“步子乱了”“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挣扎着”“像疯了一样弯下腰”“忽然腿一软”等一系列动作细节,一位担心“我”赶不上车而内心焦急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三、凸显生动造型
生动造型使人物犹如一尊雕塑,把所写人物定格在读者面前,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如上文中,写“我”冲进车厢后,俯身透过车窗看母亲:母亲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失神地站在那里,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这里有“抱”“站”的动作描写,有“失神”“破旧的衣服”“花白的稀疏的头发”的神态外貌描写,还有风“卷起”的动态描写,这些典型的细节绾合在一起,把母亲定格在月台上的站牌柱旁。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收到了立体化展现人物的效果,使母亲形象更为丰满。
四、巧妙运用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