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娱乐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升,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众对娱乐信息的关注也就成为娱乐新闻节目出台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用新闻的手法操作娱乐节目,催生了一大批电视娱乐资讯节目。2003年,全国性娱乐资讯节目制作进入爆发期,同期在播栏目超过10家,既有电视台自制节目,也有社会机构制作节目;既有老牌节目,也有新近推出的节目,争夺着中国电视晚间第一收视高峰。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观众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在黄金时间,大多数娱乐资讯节目丧失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另外,资讯严重同质化,没有市场区隔。在这种情势下,播出时间、内容特色、知名品牌成为娱乐资讯节目竞争胜出的三大法宝。光线旗下的娱乐资讯节目在王牌节目《娱乐现场》、《海外娱乐现场》成熟时,推出了《娱乐中心》,三档节目分别播出内地、港台、海外三大类娱乐内容,细分化节目、规模化供应、品牌化经营,再加上黄金时间播出,使其稳居中国娱乐资讯节目王牌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很多名牌娱乐资讯节目主要的优势在于全面、快捷以及品牌优势所积累的人气。北京台的娱乐资讯节目《每日文化播报》打出的口号是“资讯节目日常化”;娱乐大鳄湖南卫视则制作了独具特色的《娱乐无极限》。虽然这些节目得到了很多受众的认可,但这些娱乐资讯节目还仅仅停留在就娱乐说娱乐的层面,在借用新闻节目手法的同时,并没有达到对娱乐的进一步审视和分析。而且,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急速发展,全面、快捷的电视娱乐资讯报道的优越性已大大削弱。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娱乐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思考将成为未来娱乐资讯的发展方向,也就是笔者提出的“娱乐新闻化”。
“娱乐新闻化”,重要的不是娱乐资讯本身,而是对这些资讯的整合以及对它们的评论。只有这样,才能穿透娱乐新闻本身的肤浅和流俗,引领这类信息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跳出盲目克隆的怪圈,增加娱乐节目的文化含量和智慧因素仍然是电视人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成立五周年之际,大胆创新,抓住省内娱乐资讯类节目的空白,依据自己频道特色的定位,推出了一档娱乐资讯节目《豫乐报报团》。这档节目不以全面、快捷作为有效手段,而是极力整合娱乐资源,加强观点阐述,进行深入报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作为一档新兴的娱乐资讯节目,《豫乐报报团》要想发展成为娱乐节目中的佼佼者,要想增强其娱乐新闻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娱人”而不是“愚人”,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它的游戏功能、娱乐功能固然很重要,然而它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仍占据主体地位。“娱乐不应该成为电视文化的唯一功能;除了经济效益外,电视组织还需要注意媒介伦理以及相应的社会效益。”
目前娱乐资讯节目中存在某些不良的倾向。例如:为了挖新闻不择手段,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去迎合某些低级趣味人的品位,资讯内容低级无聊,主持人搞怪耍宝,愚己又愚人。因为内容的低俗化,近年来娱乐新闻一直是颇受诟病的新闻品类之一。就此现象,作为电视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节目品位,创作出以娱乐性为基础,同时具有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集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游戏功能、娱乐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的节目。
需要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调查结果表明,收看娱乐资讯节目的观众认为节目的内容和内容的信息量是最重要的。这就给制作单位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目前的《豫乐报报团》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资讯来源的不足,这样直接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如果有了一个完善的资讯网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无限潜能,节约人力物力,同时发挥资讯节目信息容量大的特点。
求新求变,形式多样。电视这个新兴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娱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娱乐正成为当前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属性。娱乐性是多方面的,应该拓宽视野,从多个方面求新求变。娱乐节目的受众主体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一族,要适应他们的口味,就要求节目时尚、新颖、多变。要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应该从节目的形式上求新求变,使节目本身就具有可看性。再加入综艺节目的元素,把主持人的个人表演、游戏活动、观众互动等形式结合起来,从而把观众单一集中在资讯内容上的视觉焦点扩大到节目形式的各个方面。各种视觉亮点相互呼应,必然能够大大增添节目的娱乐性、可看性,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达到了“娱怀取乐”的目的。
整合资源,提炼观点,由点带面,深入挖掘。在目前资讯来源不足的客观条件制约下,资源的整合利用就变得尤为关键。每天的名人轶事、演绎焦点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到受众的生活中,造成大量的娱乐事件信息的涌入,给很多受众带来了困扰,如精力不够、时间不足、不能一一消化等。这时的电视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一点一点的信息重新整合,以点带面,创作出信息量大、涵盖全、有深度、有观点的娱乐新闻。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继“综艺热”、“访谈热”之后兴起的“娱乐热”现在已经处于强弩之末的尴尬状况。古人云:“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娱乐节目的播出形式如果再不进行行之有效的创新变革,盲目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了。就《豫乐报报团》而言,娱乐资讯节目新闻化,加强娱乐资讯节目的个性点评和信息整合是娱乐节目走社会化创作之路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真实性; 新闻娱乐化
指导老师:杨铮
前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特别是电子媒介(如电视)和互动媒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多地打上“娱乐”的烙印。娱乐已经不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闲暇,它已经渗透到大众传媒时代的每一个角落。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不仅表现在新闻节目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元素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1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1 内容上的娱乐化——硬新闻软化或是偏重软新闻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要求传播的内容都是务实的,有些内容并不真实,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等现象表明娱乐已成为时下电视媒体中的一种时尚。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民生新闻节目或部分硬新闻等的传播形式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使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政治新闻或重大事件中,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进行娱乐化的处理,这种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实不可取。
1.2 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
1.2.1 新闻采写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山东电视台的《新聊斋》、《新闻女生组》、《新故事客栈》、《快书故事》等等,主持人用一些真实新闻加上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新闻节目使得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2.2 传媒技术的多样化
电视的视听双通道极富感染力的优势,多样化的电视符号和表现理念的更新,为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可行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现场同期声、真实电影、特技和真实再现等。它们突破了电视表现力的局限,克服了它很难表现过去时态和抽象内容的缺点,将视觉感染力发挥到极致,为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但是,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却使广大受众迷失在新闻的“本真真实”与“再现真实”之间。
1.2.3 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选择节目内容,用一种普通平民的视角去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尽可能用朴实化的语言去报道平新闻。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就是使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2 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
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电视新闻节目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传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3 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
3.1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在电视新闻媒介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确保电视新闻工作者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3.2 电视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电视新闻日益被娱乐化,电视新闻从业者要提高自己素质,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不仅要“他律”而且要“自律”,双管齐下把新闻娱乐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3.3 电视新闻观众进行有效的监督
电视新闻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决策、参考的重大依据,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到受众的利益。所以,电视新闻观众具有监督新闻媒体及其内部成员行为的权利,实现电视媒体的良性发展。
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娱乐化正在渐渐蚕食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泯灭掉新闻工作者的自律与良知。在未来一段时间,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上演,尽管新闻娱乐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发展需要,但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
参考文献
[1] 波兹曼. 娱乐至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99-121.
[2] 林晖.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3] 施拉姆、波特. 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1984.
【关键词】民生新闻;娱乐化;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91-01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以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生新闻的平民化风格一直以来都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收视率以及广告销售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民生新闻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新奇的元素,叙述方式也新颖独特,无形中带有较多的娱乐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应大众文化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娱乐性也存在有一些问题。
一、地方民生新闻的娱乐构成
(一)标题的娱乐化
目前,许多民生新闻在播出一些新闻事件时,往往先会给它起一个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名字,像“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耍耍”、“该怎么孝顺你?我的母亲”等等。这些名字让观众一看就会感觉到有趣,同时也为民生新闻添加了一些娱乐成分。民生新闻主要关注的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因此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标题的娱乐化对吸引观众的眼球以及提高收视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持人与播出方式的娱乐化
民生新闻的播报不同于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往往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里,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进行播报,新闻的严肃性比较强。而民生新闻的播报就不同与此,首先主持人是站着播报的,而且在使用语言时有的采用的是方言,并非全部是普通话。像山东电视台的《百姓百事》中的两位主持人,他们在播报节目时穿的是长袍马褂,整个播报过程跟说相声似的,引来了观众的喜爱。还有《民生直通车》中的主持人孙亮也特别独特,他在讲解民生新闻时显得特别随和,跟拉家常似的,一改新闻播报的那种严肃性、古板性。
二、民生新闻娱乐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如今,播报民生类新闻的节目越来越多,因此节目不可避免的会受一些低俗文化的影响。这种低俗文化集中表现在有些节目为了迎合一些群众有时会费尽心思的去寻找一些低俗事件以满足观众一时看热闹的心理。要不就是所播报的内容偏离了社会伦理观念,过于趋于庸俗化。整体看来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的问题并不是娱乐化,而是娱乐的低劣化。民生新闻类节目在播报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娱乐的方向以及娱乐的程度是当前民生新闻类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地方民生新闻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地方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新闻关注的多是街头巷道中百姓的日常事件,包括反应社会论理性的现象、市民的好人好事以及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市民在民生新闻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渐渐的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市民对地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也在不断地凝聚着社会人际。
地方民生新闻是一种本土化的新闻媒介,本身就具有接近性,且为构建和谐的地域文化发挥着巨大功效。民生新闻往往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不同地域的文化结合起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渐渐地产生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地域文化是连接人们之间的纽带。新闻媒体的工作者往往会在他们所构建的“媒体社区”中,进一步强化本区域中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而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目的。以地域文化作为根基,在塑造地域差异同时,为民生节目赢得地域优势,进而提升民生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
可以说主持人是新闻栏目的代言人,他的表现能力以及受观众喜爱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因此,节目的主持人必须与他人有所不同,必须凸显自己以及节目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赢得观众的喜爱。毫无疑问,民生新闻带有地域文化的特色,集中体现在语言上。浓厚的地方特色往往更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进而会更加关注这类型节目。因此,有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定会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主持人就是节目的“脸面”,一方面他们能让所播出的节目树立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为节目增加一些人际传播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节目的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也会成为新闻权威性以及风格化的标志。民生类节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感彩,一个节目的金牌主持人会将节目中所体现的喜怒哀乐通过他们自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一方面扮演节目的串联者,另一方面又是节目内容的体现者与表达者。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讲,培养有能力的节目主持人,打造“金子招牌”是保持节目长久发展的关键之举。
一、过度娱乐化的电视新闻造成不利影响
电视新闻娱乐化是指在电视新闻中采用娱乐化的方法和表现方式,将原本客观、严肃的新闻信息转化为娱乐性强新闻形式,是将“硬”新闻采用“软”表达的方式。电视新闻娱乐扩大化是指电视媒体不区分新闻类型和内容将新闻通过娱乐化语言、画面、音乐等等方式进行娱乐化处理从而提高公众关注度的新闻处理方法。在电视新闻娱乐语境中,娱乐是形式和载体,新闻是内容和主题。
(一)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侵蚀人们对新闻主题关注度
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造成新闻受众主体关注度从新闻本身转向新闻表现手法,造成关注“工具”而忽视“主题”,形成本末倒置,新闻传递新闻功能大打折扣。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闻传播方式出现,新闻传播方式出现了重大变革,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不断对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进行变革,传播方式和展现手法也是新闻创新方式之一。但是,过度娱乐化会造成电视媒体渠道播出新闻与娱乐节目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使电视新闻发展偏离正常轨道,造成电视新闻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受众对新闻主题关注度。电视新闻的首要职能是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是严肃性和正规性,诙谐的、小众化和网络媒体的表现方式极大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和正规性。受众主体会因为表现方式娱乐化而偏离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关注,并造成娱乐性成为新闻的价值取向之一。
(二)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误导受众主体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
电视新闻是社会公众产品,受众主体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要求新闻应当与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公众尝试相一致。新闻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倾向是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所导致的。新闻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注重次要的新闻题材、花边新闻、不确定性事件作为,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将新闻戏剧化人为制造悬疑或增加煽情刺激情节,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新闻内容本身引开,而流于表达低俗化。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信息输入都会对人的意识活动造成影响,而且还改变了受众的态度,并且最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受众的行为。人们模仿电视新闻的中的作法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对缺乏基本判断力的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更大。
(三)过度娱乐化电视新闻造成电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
从电视新闻信息传导方式看,电视媒体具有强制性和单向性,电视媒体决定新闻内容,观众无法直接、主动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但是,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和传统媒体具有极强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是电视媒体作为媒体形式由国家确定和主导,因此电视媒体承担着比其他媒体更多社会责任。英国新闻学者托斯塔尔简明扼要地将媒介组织的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收益目标与非经济收益目标,认为电视更应当是非经济收益目标的媒体。从设立程序和运作方式上,电视媒体是稀缺资源,是公众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受托人,电视台是事业性法人,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过度娱乐化导致人们扭曲了对于电视社会责任关注,降低了人们对于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体播出信息的信任度,进而降低公信力。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严肃、庄重的事物更真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重大事项必然有庄重的仪式,必然远离娱乐化。
二、电视新闻应当远离娱乐化扩大化侵袭路径
(一)加强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外部监管
防止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外部监管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法律监管,二是行业监管。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针对于新闻监管的专项立法,通过法律限制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趋势。政府主管部门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电视媒体也知道娱乐化的边界,受众也能清晰电视媒体的行为界限,通过三方联动将电视新闻变成清新、求真、求实的电视节目。行业监管是指成立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限制这个行业将新闻过度娱乐化限制在必要的限度之内。政府合理规范面对电视新闻过渡娱乐化趋势,在大众传媒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整指导作用,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产生和发展。
(二)电视媒体应当坚守承担社会责任的底线
应当从电视媒体价值取向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两方面实现电视媒体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目标。任何电视媒体都应当根据国家新闻舆论指导和政策要求,确定自身新闻媒体应当遵守的真实、客观和严肃的电视新闻价值追求,并将这些价值追求具体化到具体规章制度中,在面对收视率和商业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住底线,这不仅有利于电视媒体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加新闻媒体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提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从根本上净化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氛围。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过度娱乐化给电视新闻造成的损害,给行业从业人员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形成电视新闻朝着真实、客观、严肃的方向健康发展局面。
新闻评论为何要拒绝“娱乐化”
根据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而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②
关于娱乐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学者的表述并不统一,笔者以为,所谓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是指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忽视理性思辨,过于夸大新闻中软性的部分,过于讲求趣味性、刺激性,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受众眼球。
虽然说,新闻评论不应该排斥多元化的表达,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新闻评论是以理性思考社会问题为生命的,对于新闻评论边缘性、变异性的探索或尝试,不能突破这一点。新闻评论从业者(主要是指作者与编辑)倘若利用市民文化批评能力较弱,利用当下浮躁的社会文化心态,以“贴近民众”为借口而哗众取宠,将娱乐化“化”得越来越离谱,置刚刚重新起步的新闻评论发展方向于不顾,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之举。
新闻评论因何难以拒绝“娱乐化”
凡是写过或者做过评论的人,都会感慨做评论之“难”:既要最大程度发挥评论以思考、分析、批评等方式,通过思想“干预”社会的功能,又要考虑到转型时期复杂敏感的社会环境,还要琢磨受众是否乐于阅读,是否能够接受。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媒体无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观点、新视角,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诸多麻烦,便主动地逃避监督批评,开始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并在撰写形式上强调“五花八门”,越来越多地开始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就不是十分难以理解了。此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由于转型社会必然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令人愤恨的事情的确很多,于是,一些文章空以一腔道德义愤,夸张地放纵嘲讽。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没有追问,只有简单的言语霸道。这似乎很“解气”,也在短时间里能够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情绪情感的共鸣,却因为没有思辨而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造成了评论娱乐化取向的扭曲。比如,在今年争论较多的打破水、电等行业垄断的问题上,业内人士提出“行业内也有差异、要区别对待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的说法,这原本没有错,但说这话的官员却被套上了个人道德有问题的大帽子,甚至有的评论文章对其做出了人格上的污辱,迎合了一些读者的不满情绪,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在毫无建设性的基础上,放大了社会对立情绪。
原因之三,新闻评论理论支撑的缺乏。坦率地讲,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时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间,稍有尝试、谨慎探索未尝不可。但坚守的底线在哪里?“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样的探索才不会背离评论的本质?在这些问题上,都缺乏业务理论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
原因之四,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因为当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泛起一股强劲的娱乐化倾向。反映到媒体上,文娱娱乐化、体育娱乐化、社会新闻娱乐化、国际新闻娱乐化,甚至时政新闻也有了这种倾向。这些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操作思维。
新闻评论娱乐化倾向的社会对策
1、 首先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这股“娱乐化”潮流发展的终极方向
对于这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很多人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这股势头将“不可逆转”,笔者倒不这样认为。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总是以庸俗化、肤浅化来迎合受众,最终也会被受众所唾弃,这是必然的走向。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读者不喜欢严肃的东西,看不进去理性的思考,这是严重的偏见。以《华商报》的“华商时评”栏目为例,自从开办以来,不少人曾提出疑问,“没有视觉冲击的大图片,“没有醒目的大标题,干巴巴的全是紧凑的文字,你们再不迎合读者情绪,经常跳出来‘骂一骂’,会有读者吗?”尽管没有固定的版位安排、没有固定的版面大小,版面忽大忽小,忽前忽后,但操作一段时间以后,报社的各项数据调查表明,阅读率、精度率都“出人意料”地高,读者的反馈、来电来稿来信也很多。这让很多人意外,却也表明读者并非都是爱看娱乐化的东西,随着思辨能力的提高,他们具有强烈的“消费观点”的需求。整天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议论,读者是会厌倦、逆反的。这也是这股来势凶猛的“评论娱乐化”之风最终必将归于沉寂的群众基础――用葛优的台词来说,“要相信群众”。
2、必须从观念上无条件地坚持四大基本规律
近来的新闻评论有一些非常错误的倾向:对于没有明确的新闻作义正言辞的批评,当新闻明确了之后却又沉默不语;评论文章常常建构在“假想观点”的批驳之上,以某个网民某句及其特例的话为靶子;只要有人爱听,不讲逻辑起点、推理方式……这些都是损害新闻评论生命的行为。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必须无条件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在泛滥的新闻娱乐化大潮中,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方式,哪一种类型的娱乐化取向,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这四大基本规律。
3、加强新闻评论理论的实务研究
对于新闻评论的理论问题,学院派研究过多地注重评论的结构、写作的方式等表象化的东西,常常缺乏对现实操作的个案研究。廓清必要的概念界限,为评论的整体操作设置好“沦落”的底线,这是新闻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一名新闻评论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下面这些议题似乎需要做出明确的理论回答: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有哪些分类?哪些是可以做的探讨、哪些是绝对的误区?最近兴起的电视读报对于报纸的评论文章有哪些引导与误导?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无法做到的同质化有哪些?时事评论与杂文的相通之处与最大界限又在哪里?等等问题都有待理论界作出更加明确的应答。
4、传媒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律
面对新闻娱乐化与评论娱乐化,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找好准确的方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以娱乐的笔法游走时,不能忘记道义的重担。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