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的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第2篇

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在古诗教学中,应遵循诗意,用诗的情怀去感召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情感得到更好地洗礼。在小学语文的诗文教学中,我喜欢陪着学生一起去漫步诗意的世界,体会诗意语文的动情和优美。

一、位卑不敢忘忧国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除了对于国家的爱,许多诗文还对于家乡有着浓烈的爱和思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又吹绿了江南,我该何时才能回自己的家乡呢。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也许是第一次把尚未离家的孩子带入了思念的世界。尽管不能切身体会,但是相信他们幼小的心灵一定会有所触动。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亲情是人生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只要活着,便会享受着亲情的温暖。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理解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以及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因为离别,因为相隔万里。同样,孟郊的《游子吟》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正是母亲对孩子那殷殷的叮咛和满腹的关怀。通过这些诗句,激发学生去感受亲情的珍贵。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孩子在读了这样的诗句后,一定会在身边给自己找几个好朋友,然后骄傲地告诉老师:老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

三、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阵阵花香,春天的一切都变得生意盎然。这是美丽的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充满了鸟语花香。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如果生活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能时时出现,每一个学生一定都会是个出色的小诗人。除了鸟语花香,还有无数花草树木也透着诗意。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是把身边的美景凝聚于笔端。让后人慢慢地观赏,品尝余韵。古时的诗人们不但喜欢留心身边的景物,更是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千年前,诗人们在山间漫步,在瀑布前驻足,以自然为友,与山水为师。千年后,我们通过文字去漫步山水,在每一句动人心灵的诗句中斟酌诗人的情怀。

四、只流清气满乾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常常能发现,杰出诗人多磨难。脍炙人口的诗句,往往都是诗人于患难之中而自然流于纸上。尽管际遇不佳,但这些伟大的诗人们,留给后人的确是这样一种精神: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有众多的不如意,诗人们也会高诵“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我和学生一起读这些诗句,直觉朗朗乾坤,心中只有熊熊火焰,任千磨万击,志气依旧。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第3篇

一、以诗句为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情感的浓缩和凝聚。好的题目,语言简洁,典雅含蓄,耐人寻味,光彩夺目。引用古诗文作标题,正好符合这方面的要求。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天地一沙鸥》、《孔雀东南飞》、《感时花溅泪》、《归去来兮》、《一蓑烟雨任平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这些标题均是借用古诗文来拟定的,不仅精妙、恰当,而且给人口有余香、赏心悦目之感。

二、以诗句作题记

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文中巧妙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揭示文章内容,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恰当引用古诗文作题记,不仅使文章立意深刻隽永,而且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语言修养。

一学生写《化蝶》,把自己比喻为一只毛毛虫,盼望着有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他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题记,直接说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出作者的挚爱与不懈的追求,让读者在未阅读正文之前就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张力。

三、以诗句作开头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在文章开头引用古诗文佳词丽句作全文的总领,不仅使文章有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而且还能先声夺人,使读者产生极强的阅读期待效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是王勃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涵。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我们有一种亘古不变的声音呼唤:“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这是《选择》一文的片断。作者引用古诗文作开头,不仅简洁地说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气势。

四、以诗句作结尾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好的文章结尾,不是文章的终结,而是全文内容的归纳和深化。它应余味无穷,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如《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结尾:

诚信,又回来了……不再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希望你不再离去,永远留在这温暖如春的世界!

作者巧妙地借用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用三言两语表达了对诚信的呼唤,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

五、以诗句喻人

借物喻人是古代诗人常用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借用古诗文的意象比喻身边的人,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位学生在《春雨》中这样写道:

面对无声而降的春雨,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啊,我们辛勤的老师,不正像春雨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终于换来了桃李满天下。

其实,这样的比喻还很多,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等,均可用来刻画人物,如能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应用,便可点石成金,妙笔生花。

六、以诗句绘意境

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面,就蕴含着一片深情。借诗入文,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诗情画意,而且能给人美的享受。一考生在《把美带给人间》一文中这样写道:

雨后的山乡,宁静祥和。我踏着蜿蜒的小路,缓步徐行。

月亮升起来了,银白色的月光泻下一地的柔美,不甘寂寞的溪流在青石上淙淙流淌,丁丁,哗哗,当当,水珠敲击石板,弹奏着迷人的乐章。

“回家喽!”一群洗衣女嬉闹着回家去,银铃般的笑声在竹林中回荡,一只只渔舟悄悄驶向湖面,乃的桨声和着满湖月色……

我陶醉在这迷人的月夜中,王维的诗句从心窝中飞了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考生借用古人诗句,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诗意盎然,文笔清新,让人耳目一新。

七、以诗句说理

作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文叙事说理、传道解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看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断:

早晨一进教室,我看到语文老师正在聚精会神地背诵英语单词,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便跑过去,问道:“老师,您是教语文的,怎么还背英语单词呢?”老师笑着对我说:“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也得不断充实自己呀!趁现在年轻,得多学点知识嘛!”我接着又问:“那记单词有什么窍门吗?”老师说:“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是读书的好方法,也是背书的好方法……”

瞧,一件小事,用上一两句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八、以诗句抒情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灵活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我爱梅花》,有位学生是这样抒情的:“我爱梅花,爱它‘一树寒梅白玉条’的纯洁,爱它‘凌寒独自开’的坚韧,爱它‘隔墙分送一枝香’的襟怀,爱它‘为春传信息,不怕雪埋藏’的高洁,爱它‘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韵致,爱它‘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谦逊……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的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活用了古诗词中咏梅的名句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赞美之情。特别是引用《卜算子・咏梅》中的句子,以梅言志,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此外,利用与古诗文相关的历史人物或故事进行故事新编(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借用古诗文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第4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赞美老师的诗句古诗范文第5篇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尾段的提问方式:

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目的)?

变式提问方式:

(1)为什么要写××段内容?

(2)删去××段可以吗?为什么?

(3)从某一角度提问(从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答题格式:

内容(写了什么内容,)+结构(包括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抒发什么感情,有什么社会意义)。

结尾作用:

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照应题目,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照应前文(前后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解题思路:

(1)结构方面:结尾段与开头、标题、前文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呼应前文(前后照应)。

(2)手法方面:想象、联想、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反问、比喻、引用诗句等修辞手法。

(3)内容方面: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结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经典例题:

结构照应类

阳关古道苍凉美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问: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第二问: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表现手法类

内容情感类

哲学草谢文

有一天,学生问我:“老师,知道它的名字吗?”“哲学草。”“不对,迎春花。”“迎春花?这就是迎春花!”――华夏皆生,而以冀州为盛。原来,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

问:我的哲学草不仅仅是一位布道者,还是一位普济天下之苍生者。有什么作用

答:(1)深化作者钦敬赞美之情。(2)点明主旨,哲学草能昭示给人儒家、道家与佛家的精神;它又能作草药,有救治病人之功效。(3)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水车郭远辉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问: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1)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2分)(2)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2分)(3)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