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四诗歌

五四诗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四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四诗歌

五四诗歌范文第1篇

今后定要以此为目标,努力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素养与能力,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是新时代青年用热忱和希望点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一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

xx年的历史沉淀

今天的青年怀念起

那民主,科学的萌动

那爱国,进步的呐喊

五四的火焰

是中国的火焰

是新时代青年用热忱和希望点燃

作揖打千的之乎者在火焰中灭亡

由此产生的新文化

把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五四的火焰

星火燃烧在青年人的心间

又燃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赵家楼被烧毁灭——

连同列强的屈辱和涂炭

五四的火焰,是青春的火焰

我们奋斗,我们求索

我们吹奏着时代的号角向前

向前只为着

谱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明天

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二

青春似水

留下我们奋进的脚步;

青春如烟

留下我们美好的'记忆;

青春如画

记载我们动人的笑容;

青春如歌

唱出我们波动的心弦;

青春如光

映射我们无穷的魅力;

青春如风

催动我们自由的飞翔;

青春的思绪

牵出我们缠绵的情窦;

青春的誓言

谱写我们无悔的进取;

青春的激情

让我们尽情的放飞;

青春的脚步

映证我们的理想和奋斗

让我们用青春

谱写一曲生命的乐章!

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三

1919年,也是像这样平常的一天

历史却描绘了一幅无比壮烈的画面

三千多名莘莘学子

满怀天下河山,在神州大地

吼出了一声回响天地的呐喊

"外争主权,内除国 贼,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那仿佛还依然激荡的声音

沁入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田

如一粒饱含着希望的种子

萌芽着,为了祖国不惧艰险的信念

我知道——这坚定不移的信念

曾经化做过一股飓风

将战火弥漫的硝烟驱散

这一刻,我紧紧按住时间的脉动

感慨万千——啊!

那三千多名东方的骄子

那三千多名华夏的子孙

那三千多名龙的传人

那三千多名铁骨铮铮的巾帼,儿男

我们为你们而骄傲

我们因你们而自豪

今天,当和平的鸽子

在蓝天上快乐地飞翔

当幸福的歌声

像风一样地在春天的指间流淌

我们站在五月的阳光里

站在高高的纪念碑下

默默地想象着

你们青春的面孔与模糊的背影……

虽然我已经说不出他们的名字

但是大浪淘沙,不论多少年光阴荏苒

历史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大无畏的中华儿女更不会忘记

你们的灵魂不朽

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奔流

你们

有着共同的名字——

五四青年

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四

青春有几时?

这里问同龄。

欢聚“五四”佳节

举杯抒豪情。

高举先烈旗帜,

投身经济建设,

迈步新。

迎着风浪走,

潮头展雄风。

搞改革、

奔“四化”

伟业红。

强国富民,

亿万青年是精英。

莫怕征途险恶,

别惧道路曲折,

有志事竟成。

携手共奋进,

未来不是梦。

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诗歌朗诵素材五

“五四”

是历史

是符号

是记忆

是美好

因为我们年轻过

曾经

热血沸腾

曾经

慷慨激昂

曾经

激情满怀

因为

我们

年轻过

如今

我们

仍有一颗

燃烧的心

“五四”

让我们

懂得了

民主

与科学

“五四”

让我们

燃起了

青春的火焰

一个老态的中国

五四诗歌范文第2篇

一、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一)产生条件

1919年爆发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重大革命。正是在这种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艺术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才引导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出现。在此之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可以算得上中国艺术歌曲的最早雏形。五四期间,许多学校开始普开乐歌课,强调用音乐来加强学生的“美的教育”,这种音乐教育使得艺术歌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上的需求,成为艺术歌曲产生的条件之一;其二,中所大力倡导的“白话文”“新诗”“国语”使得许多优秀的新体诗接踵而至,这也为艺术歌曲的形成在歌词方面提供了准备;其三,最重要的还是在五四前后出现的一批优秀音乐人才的有力推动。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青主等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音乐人纷纷回国,带回了西方古典、浪漫派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术,并将其同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品。

(二)发展梗概

“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雏形,大多学堂乐歌选用日本或欧美现成曲调来填词,也有少部分是选用中国传统民歌曲调或音乐家自己创作的,代表性的音乐家及歌曲有沈心工的《竹马》《春游》,李叔同的《送别》《西湖》,曾志忞的《练兵》《游春》等。20世纪20—30年代,一大批作曲家用音乐的武器担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带着对祖国、民族的极大热情投入到了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来许多反映时代特征、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忧虑及对中国劳苦大众深表同情的不同题材和形式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二、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一)题材选用上的民族性

艺术歌曲在欧洲时表现在题材选用上,多用名人名诗来谱曲创作或填词创作,以此来表达诗歌意境的灵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没能脱离这一贯的规律和特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分别采用了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以及徐志摩、、等近现代诗人的新体诗为基础进行创作,以此使中国诗词的意境、意蕴通过作曲家创作的灵感迸发出来,涌现出了一首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二)创作技法上的融合性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在音乐创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在形式上高度吸收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并将其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且不失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一,在曲式结构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灵活采用单一、单二、单三部曲式创作手法。如采用单一乐段曲式写作的歌曲有《花非花》《枫桥夜泊》等,这一处理使得作品一气呵成,结构严谨,形象鲜明,寥寥几笔便将诗词的思想感情刻画得入木三分。采用单二段曲式写作的歌曲如《南飞之雁语》《南乡子》《大江东去》,与单一段曲式相比,不管是在诗词内涵上,还是在音乐形象上都要复杂深邃得多。采用三段部曲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如夏之秋的《思乡曲》,以A+B+A的形式,展示了对比和重复的逻辑结构,使得诗词和音乐的情感在经历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后回归原位。其二,在调式调性方面,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中有关调式调性布局转换的方式和观念。例如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作。全曲由四个相互连接的基本乐段组成,曲作者巧妙地运用调式调性的交替转换手法,深化了歌词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全曲四段都建立在以E大调为主调的基础之上,但在不同的段落又恰当地运用了合理的调性转换,如第二段开始从E大调出发,但结束在其属调B大调上,经过钢琴的间奏又转回了主调;第三段从E大调出发,转到同主音的e小调上,结束在G大调上;第四段则从同主音小调e小调出发,结束在其同主音E大调上,从而实现了主调的统一回归,形成了一个以主调为基础,多种调性相配合的调性布局。其三,在伴奏和声方面,吸收借鉴欧洲艺术歌曲中伴奏和声的选择与运用方面的经验,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中去。譬如运用构思巧妙的音型织体来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的艺术歌曲《卖布谣》《听雨》等。在赵元任的《卖布谣》中,双手琶音和弦的伴奏贯穿全曲,宛如一台不停歇的织布永动机。在《听雨》中,钢琴伴奏用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来贯穿全曲,宛如绵绵细雨声,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气氛。但是,作曲家并非一味地效仿欧洲,他们还旨在突出中国元素,在伴奏的行进中,巧妙又不失艺术性地使用四五度叠置和弦来装饰伴奏效果。

(三)旋律继承上的同根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都不得不对历史加以参照,否则难以生根。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理所当然地遵循了这条规律,即旋律上须在扬弃中完成质的飞跃,在确保同根同源的基础上实现旋律的多样性。因此,土洋结合的中国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那个时代不断出现。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以京剧西皮流水的音调为元素创作而成。《听雨》的旋律则是选用了常州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充写作而成。《卖布谣》则是根据无锡的方言创作的。这些作品形成了民族特色独有的旋律之美,这取决于作者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

三、对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特色把握

在歌曲的二度创作(演唱)中,艺术歌曲有别于歌剧、民歌等其他音乐体裁,有着其体裁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要求。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多半是西洋作曲技法加上传统中国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其风格及时代特点都表明不能完全运用欧洲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单纯地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须在两种唱法间寻求一个平衡加以灵活运用。

(一)咬字吐字的灵活性要求

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西方的美声唱法是在西洋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既要追求嗓音的完美也要强调吐字清晰,它主要的要求是“声音轻松自由,音域发展宽广,有共鸣且表情细腻”。中国的民族唱法则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嗓音的甜脆、洪亮为主要的特征,以字行腔为特色,其中情、声、字皆要融合为一体。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字、腔、声、情、味”这五个方面上。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演唱既不能单一地运用西洋的美声唱法,也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民族唱法,必须是在两者之间借鉴、吸收其中好的方法,形成适应中国新型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其为了音调与汉语、字音、声韵达成一致,演唱时要字音清晰、声韵准确。唱的时候,根据歌曲的情感要求来进行字头的快咬、慢咬、深咬、松咬等和字尾的全收、半收、缓收、急收等。从这些歌曲的特点来看,它们比较强调汉语语音的吐字、咬字及传统的润腔方法,使之既有好的声音,又可以突出我们民族性的语音特点,达到叙事性极强的演唱效果。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作品旋律中运用的中国五声调式和每段的前三句在唱法上借鉴京剧西皮原板的腔调就可以体现出其独有的“味”来。在演唱时,要有细腻动人的情感和抓住中国传统唱腔中的“以字行腔”的特点,演唱时带上一点吟诗的味道。歌曲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加上一点点滑音的处理,即在字头前很快地加上一个小滑音,把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吐得更清晰、更准确,如“我”“发”“想”“慢”“爱”等字就属此列。

(二)呼吸气息的连贯性要求

艺术歌曲以抒情细腻见长,在音域与音高上都不是特别宽广,但是它能够细致地表达人民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因此艺术歌曲的演唱都会比较精巧一些。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呼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要自然流畅,也要热情洋溢,而且还得含蓄、内在,把握好演唱的分寸感。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是西洋艺术歌曲与民族艺术歌曲的一个融合。在演唱上,传统的民族唱法与西洋的美声唱法在呼吸与气息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一时期的演唱风格,既继承与发展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法,也加入了传统民族唱法中的气息技巧,所以说,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演唱在呼吸气息上要强调深气息、高位置、胸腹式联合呼吸,以保证歌曲演唱的连续性与情绪的有利控制。如:易韦斋词,萧友梅作曲的《问》中,全曲是一个单一的乐段结构,旋律起伏、流畅、情绪上都比较平稳。在演唱时就要注意气息的流动,也要注意情绪的平稳,即便是内心情感似大海般汹涌澎湃,但在表现上却要平稳舒缓地演唱,在后面两个三连音的旋律进行上,注意气息要渐强,以此来表示情绪上的激动。但还是要平稳、流畅,在结尾处的“垂、吹、对、脆”都是采用前强后弱的,保持气息的连贯性,并且最后一个字都要极弱,声音落到气上,把这首歌无奈的感叹透彻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总结在“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规模地冲向古代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时候,两个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开始大范围地接触,外国先进音乐体系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的音乐家们开始发展中国的新音乐,同时中国的本土音乐,被激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力击垮,不但没有残破,反而审时度势、痛定思痛、兼收并蓄,其结构更趋合理健康了。它在吸收、借鉴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欧洲音乐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现状,而且开始注意到对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实践,以便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成了中国新音乐的代表,并且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张吕秋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52—298.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28—59.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216—218.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7—43.

[5]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

[6]李岩.朔月起时弄月潮[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6.

[7]包德述.中国音乐简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8]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

[9]陈绚.五四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爱国主义情绪[J].四川戏剧,2007(06).

[10]唐瑰卿.简论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及其演唱[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02).

[11]金卫国.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01).

五四诗歌范文第3篇

时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在这里的暑期实践工作也过了一个月了,从月至月日,这整整的一个月里,我比较顺利的完成我的工作。也让我感受体验甚深,有所收获,更值得我欣慰的是基本上达到了我暑期实践的目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如下几何点可以体现,也可以说是心得吧!

首先,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也加深了我对社会实现的认识。大学校园里面是一个很单纯、和谐和特殊的社会环境,对现实的社会的真正体验就相差更远了。因此,我们学生的思想上太过于理想化,见识上存在着局限性。这次我到这里来打暑期工,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出乎我意料的,像工厂的形式状况、工厂管理、员工的工作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人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体验,想到过的。因此,在这段时间我尝试并努力的去了解和挖掘这些,改进我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完善我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其次,让我亲身体会到公司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设计和安排,以及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以前这些我只在书本上看到或学到过,但不具体,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因此也导致书本上的有些知识或概念与实际情况上有点相脱轨。所以只有将教程知识与社会实际相接合,相融合,才是我们作为学生应该要学的,应该要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拿亚力盛公司的5S管理制度来说,5S管理我上大一时,在教科书上就学到过,但那些都是文字,不形象,过于空洞,想不到这次我真正的体验到5S,并照着那样去做了,从而加深了我对5S管理的认识。还有,一个产品它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在到制成成品这整个流程,以及从接订单到做订单在到完成订单入库这整程序都让我体会甚深。在结合自己在书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从而也加深了我的理解。再者,就是亚力盛公司的企业文化,其实每个公司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企化文化的好坏也将决定着这家公司的发展状况,是壮大还是衰落,汰淘。而就我这段时间的观察和体会了解到,每天以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早会,早会期间员工的口号,公司的标语,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涉外活动,公司领导到基层的巡视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亚力盛公司的企业文化。我认为这样的企业文化都能够被真正的,有效的落实到实处的话,应该是非常好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些其他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安排和不同团体间的配合与协作,也是我这次实践所收获的东西。

最后,认真,仔细,端正工作态度,负有工作责任感,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和事情,以及强烈的集体主队认识。不论我们做什么事都好,一定要摆正好做事的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不管这份工作是多么小,多么低极,只要你用心去做,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你总会有所收获的。在工作上,确实有部分同事做不够用心,也没有端正心态,更缺乏一点责任心。因此他们心里想着的是怎么才能让自己更轻松,更舒服,却没有想到这也将会加重其他同事的担子,让他们感到更累,更辛苦。你于心何忍啊。你在这样做时,有没有想到这将会给这个集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工作,而是个集体在工作,当你在违反规章,不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时何不想一想这些呢?公司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奖罚制度等等这些都任何一家公司不可少的东西。这也包括了具体到每个团体,每个小组中的各种制度和要求。我们的有些同事可能会害怕,厌烦这些规则制度,认为它们束缚着自己,让自己感到不自由,不舒服。

其实很必要这么想,为什么呢?这各种的制度只不过是由一些形式上的文字构成的。只要我们没有违反它,它根本就不存在。再则说来,它的制定和实施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只要我们照着那样去做了,我们会受益终身的。它会规范我们言行举止,改正我们不良习惯,提高我们的素质,那怕我们没有深厚知识,高的学历,但也不能代表我们就没有文化,而这些就可以帮助我们建设我们的文化。只要我们照着这些去做了,把它转化成一种自己的东西,从而也可以提高我们今后的生活品味。接下来说的是,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在为公司工作,可更是在我们自己在工作呀。只要是你要做的事,一定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做,这样才可能会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这份工作,这件事情。工作上也一定要有集体主义精神,把集体的荣誉放在第一位。当然,在这段工作的时间里,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好,还有一些地方需用去改进。

五四诗歌范文第4篇

2、《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朝代】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译文

五四诗歌范文第5篇

误区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几乎不上实验课,一支粉笔“画实验”,两片嘴皮“讲实验”,直接说出实验方法,报出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提醒学生什么地方易考,什么地方易错.然后弄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要点很快正确地完成了习题.教师觉得学生又好又快又省时间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种学生“喜悦”教师“高兴”的应试教学方法恰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主动的探究过程变成了被动的生拉硬拽的机械记忆过程,要想记住没有探究体验的知识,只能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死记硬背.表面上节约了时间,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增加,遗忘和相近知识的干扰,就会使学生变得一知半解.即使教师在复习时一遍又一遍的做这样的题目,永远也达不到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的效果.这样严重的伤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缺少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纸上实验绝对不能代替亲身实验.

误区二照方抓药不可以,按图索骥要不得

“照方抓药、按图索骥”要不得.有些老师在上实验课前,担心学生会完不成实验.因此,这些老师基本是指定实验器材,或者在课前准备好并不多不少的放在实验台上.并且再三要求学生要预习教材,知道什么样的才是正确的结果.甚至在实验课上还要利用几分钟时间讲一下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误区,如何避免犯错误.更有甚者,把实验分解成许多实验步骤,一步一步的写到黑板上.确保学生一步一步照上做,又快又准“直捣黄龙”,觅得满意的实验结果,找出数据中规律.实验时,学生完全按照老师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教师巡视各组学生,发现学生未按规定操作,没有对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刨根问底的追问,只忙于告诉学生怎么做.希望学生能“按方抓药”的得到数据,“按图索骥”地觅得“正确的”结论.然而,就是这样的过程,许多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甚至到实验取得“圆满的成功”后,对实验方案,研究方法,实验的数据分析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不久之后,这个实验就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没有给学生留下主动的动手体验.就不可能会有实验创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这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教育理念相背离了.鉴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弄清实验原理,主动地查找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的相互配合中发扬合作精神,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包办.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对实验全过程有更深的认识,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表面上是多花了一些时间,实际上给学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养成,学习激情的提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主体意识.

误区三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物理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结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在一些课堂上,一少部分老教师习惯于以往的老教材,希望一本教材直接告诉学生所有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全部在教科书上用白纸黑字加粗的标注出来.痛恨现在的到处“空荡荡”、“欲言又止,点到为止”的探究教材.于是他们很认真很详细地把实验探究上的留白部分给补充起来,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又井井有条地又重新排列到了他和学生的课本上.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学生只需要想办法与书上的数据和结果吻合了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骨子里养成,唯参考书、教科书是从的“迷信权威”的不具有怀疑精神,不具创新精神的人.这种伤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一些新教师,他们擅长于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Flash实验,利用学校的机房,变学生的动手实验为网络实验,学生在电脑上将器材点点,线连一连,鼠标拖一拖,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全部显示到屏幕上的表格里,感受了实验的过程.实际上,网络实验里的参数都是按照课本里的正确结论而设置好的,学生用这样的实验去验证课本里的结论只是比动手操作更快一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差一些而已.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教人发现真理”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制定计划与实验,得出数据并分析结论,改变以往“按方抓药”、不求甚解的作法.从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等层面上来,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的习惯、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有时,部分学生会“异想天开”.此时,教师应加倍十分珍惜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课题时,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进行对比讨论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解释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然后让学生在光具座上模拟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位置,再让学生根据成像位置讨论如何解决近视和远视的方法.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联想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焦距、激光削薄或增厚眼角膜不同位置的厚度来变焦、制造智能睫状肌来调焦、配戴眼镜改变光路、像移动光屏一样去移动视网膜的位置等方法来提高视力.学生的这些提法,不正是我们医学上已经应用和正在研究的一些技术吗?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只需要紧紧围绕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主题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就可以了吗?对学生合理的设想进行肯定,找出不合理的原因.这样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实验的验证者,而是创新实验的推动者.学生在融入到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误区四器材不够用,做不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