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药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药治疗范文第1篇

中医认为产生不寐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对不寐病症,中医分为实证和虚证,有以下特点:

一、临床上不寐以虚症为多,虚证又分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和心胆气虚。

1.阴虚火旺 其症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治疗则采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对此症常用方剂有黄连阿胶汤或p砂安神丸,根椐不同症状进行加减。此两方均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功。

2.心脾两虚 其证表现为多梦易醒 ,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面色无华,不欲饮食,舌淡苔薄,脉细等症。治疗则采用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常用方剂以归脾汤为主进行加减。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健脾;远志、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当归滋阴养血;木香行气舒脾,使之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养血以宁心神,健脾以资化源。根椐临床症状不同可随症加减,如心血不足,可加熟地、白芍、阿胶以养心血;如失眠较重者,可加合欢花、夜交藤、龙骨、柏子仁、五味子等,镇静安神。此型还可用养心汤,养心汤与归脾汤功效作用相似。

3.心胆气虚 此型其症状表现为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等。在临床上常用方剂有安神定志丸,方中人参益气;龙齿镇静安神。配以茯苓、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如有血虚阳浮、虚烦不寐者,则宜用酸枣仁汤。对于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者,面色皓白,易疲倦属气血虚者,则宜用归脾汤养血安神。

二、临床上实证较少,主要有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二型。

1.肝郁化火 其症状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采用疏肝泻热,佐以安神。临床上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进行治疗。方中主要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肝经湿热;当归、生地养血和肝;柴胡疏肝胆之气;甘草和中。根椐不同症状可进行加减。不寐重者可加茯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胸闷胁胀,善叹息者,加郁金、香附之类的药疏肝开郁。

2.痰热内扰 此型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采用化痰清热,和中安神。常常使用温胆汤加黄连、山栀一类清利湿热的药物。方中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理气化痰,和胃降逆;黄连、山栀清心降火;茯苓宁心安神。还可随症加减,如心悸易惊惕不安者,再加珍珠一类镇惊定志的药物。胃中不和食滞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在治疗不寐的方法上,除了采用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外,中医还有很多治疗不寐的方法。比如用敷贴的方法,亦有很好效果。举一隅:夜交藤、合欢皮、远志、何首乌、女贞子、黄连各4克,研成细末用蜂蜜调匀,置于水凝胶上,分别敷贴在三阴交、照海、涌泉、内关等穴位上,一般贴24小时,通过经络传导,调理气血,使阴阳相交,有一定效果。还可采用中药包置于枕头下,最简单的方法,如用鲜橘皮或是洋葱包好放于枕头下,有良好促进睡眠的作用。当然还可以用一些促进睡眠的芳香药物研成细末做成香包放于床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用针灸治疗不寐症也可以一试。

另外,治疗不寐的中成药,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关键问题是要辨证清楚,方可使用。如阴虚火旺引起的不寐,可用成药p砂安神丸、六味地黄丸;心胆气虚型的可用安神定志丸、养心宁神丸、柴胡安神颗粒;心脾两虚型可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等,都有一定效果。

三、为了充分发挥中药治疗不寐的效果,又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精神剌激,去除各种思想压力,树立健康心理;

2.戒烟戒酒,服药期间不要喝咖啡、浓茶和兴奋大脑神经的药物;

3.在饮食上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要吃油腻和不易消化、剌激性食物,晚餐不宜吃得过饱,胃不和卧不安;

4.注意调整好自已的生物钟,按时就,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白天适当运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抵抗能力;

6.对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发现有过敏现象者,应立即停用,使用其它治疗失眠的方法;

7.就之后,注意防止噪音干扰,关好窗户,做好避光措施,以免对睡眠造成影响;

8.儿童不宜使用中药治疗睡眠不足症。

中药治疗范文第2篇

糖尿病是指体内胰岛素相对和绝对不足所致。是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患。约80%~85%为非依赖性胰岛素缺乏所致的2型糖尿病,15%~20%为依赖型胰岛素缺乏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3%~5%。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各种肿瘤,有死亡三大杀手之称谓。我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口老龄化逐年增大,饮食结构不断改变和环境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有向年轻化、高发病率发展的趋势,如何治疗糖尿病是非常严峻的形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畏惧用西药,担心用药量大,药费偏高,毒副作用大,并发症多,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而感到非常困惑。因此,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祖国医药治消渴病(糖尿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的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理、法、方、药系统完整。如“饮一斗、小便一斗”,“消谷善饥”等三消之证,具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其治疗消渴病的名方《肾气丸》至今仍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精方。唐代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经典记载,并发症记载有“节病、雀盲、耳聋”等,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从前贤方书中记载治疗消渴病的名方举不胜举。祖国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成内热;或情志化火,元阳亏耗,耗伤肺、胃、肾之阴液,导致阴阳失调。或由于肾阴不足,元气虚弱;或肾阳亏耗,命门火衰等导致消渴病的发生。从脏论治,多从肺、胃、肾三脏论治,从阴阳论治,多从滋阴为主。正如《医学心悟·三消》篇所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也。”笔者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二十多年中,除遵从前贤所言之外,在遣方用药中,重用经过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具有降糖作用的单味中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略举二、三。

1 人参

1.1 降糖作用 人参含有人参多糖、人参多肽、人参皂苷等,具有降糖作用。(1)人参提取物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值,减少酮体,促进糖吸收的作用。(2)人参多肽降血糖作用除了具有促进糖原分解或抑制乳酸合成肝糖原外,主要由于刺激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CD)的活性,使糖的有氧氧化作用增加。(3)人参多糖亦可使丙酮酸含量增加,并抑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使乳酸减少。另外,人参多糖还可增强SDH和CCD的活性。

1.2 临床应用 (1)人参对轻度糖尿病患者可以显著减少血糖,使血糖降低45~50 mg%,停药后,可持续两周以上。(2)中、重症患者,需要与胰岛素合用,配合人参后,可减少单独使用胰岛素制剂的用药量,延长降血糖的时间。(3)人参配干地黄合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精神与体能状况。(4)建议使用人参粉剂、胶囊剂型。

2 黄连

2.1 降糖作用 黄连、小檗碱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黄连水煎剂可降低小白鼠的血糖,小檗碱可以对抗正常小白鼠皮下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也可以抑制饥饿小白鼠腹腔内注射丙氨酸后血糖异常所致的血糖升高。其降糖作用兼有磺酰尿类和双胍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其降糖机制为抑制肝糖原异生及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酵解作用,同时具有抗血糖激素的作用。

2.2 临床应用 (1)治疗2型糖尿病30例,除控制饮食外,口服黄连素0.4 g/d,1~3个月为一个疗程,用药后4例患者一周内血糖下降;7例2周内血糖下降;14例3周内血糖下降;5例疗效不明显。(2)建议用黄连粉剂、胶囊剂、片剂。

3 苦瓜

中药治疗范文第3篇

很多人的肛肠并没有明显的病变,但就是长期便秘,医学界称之为功能性便秘。近年来医学界已将功能性便秘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对待[1],从而大大促进了功能性便秘的研究、治疗进展和疗效提高。

1功能性便秘的分类[2]

以“老年性便秘”、“女性便秘”、“儿童便秘”等都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都必须在找到明确病因的前提下才对治疗有指导意义。从病因上对功能性便秘进行分类。

1.1慢传输型便秘(又称结肠型便秘)粪便在结肠中通过缓慢,水分被肠黏膜大量回收,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原因有:一是结肠无力性便秘,见于老年体弱者,表现为肠鸣音减少,便次减少和粪量少;二是排便动力缺乏性便秘,见于膈肌衰弱如慢性肺气肿者,腹肌衰弱如多次妊娠、肥胖、急剧消瘦者,提肛肌衰弱如经产妇;三是肠壁刺激匮乏性便秘,多因饮食中食物渣滓、纤维素、活动量太少导致,见于人为抑制便意、环境改变、精神抑郁、精神病、神经性厌食等;四是肠蠕动抑制性便秘,如长期应用泻剂、铁剂、肌肉松弛剂、抗抑郁剂等抑制肠蠕动,导致弛缓性便秘。

1.2出口阻塞型便秘(又称直肠型便秘)由于直肠附近的组织或器官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其因:一是直肠无力性便秘(或称弛缓性便秘),指直肠及盆底非解剖原因、非器质性变化、生理机能退行性改变引起的出口阻塞性便秘,可见于分娩产伤、不合理饮食结构、久蹲强努排便、营养不良、中气不足者;二是盆底肌功能不良性便秘(或称失弛缓性便秘),其因盆底肌痉挛亢进导致顽固性便秘,常见于长期忽视便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尤其多发于75岁以上、常服泻剂以协助排便者,其排便动力存在严重不足;三是直肠外梗阻性便秘,因直肠毗邻组织器官压迫或阻塞直肠所致,常见子宫后倾位压迫直肠前壁、盆底疝等。

2功能性便秘的中药施治

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1999年5月潍坊会议的规定: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帮助排便,在不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

中药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风/中药疗法;便秘/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便秘是卒中(中风)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尤见于中风急性期。对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度过急性期但仍需卧床的患者,便秘也很常见。Robain G等[1] 对152 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结果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为60 %,并表明便秘可加重卒中患者脑部损害, 降低患者的活动能力。国内有医学统计, 脑卒中患者的死亡诱因10% 为便秘[2 ]。黄小波等[3] 的观察发现, 大便秘结时, 排便用力过度可以增高颅内压, 导致卒中病情加重; 庄礼兴等[4]认为,便秘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是一个不良信号,会使血压上升,诱发再次出血。为防止卒中后便秘,西药常选用硫酸镁、酚酞或液体石蜡等,操作简单但易导致腹泻、大便失禁。范一宏等[5]报道通过长期应用刺激性泻剂酚酞和大黄可建立“ 泻剂结肠”大鼠模型,在用药过程中发现大鼠对酚酞和大黄逐渐产生耐受性,酚酞和大黄的泻下作用越来越差,致使用药剂量不断加大,这与临床上慢性便秘患者长期服用泻剂,效果减低,用药剂量逐渐加大的过程非常相似。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将卒中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根据卒中后便秘发生机制的不同,运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少。

1卒中后急性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后急性期指发病6h至2周。此期患者病情重、变化多,风、火、痰、瘀相互交织,《内经》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此期以实证为主,阳热亢盛,炼液成痰,阳明热结,腑热上蒸。患者常见神昏、高热、肢瘫、喉中痰鸣、腹胀、便秘、舌苔黄燥、口气臭秽等。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通腑泻热是中风急性期治疗的关键。选用承气汤类为主方并随证加减,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痰多者加法半夏、陈皮、竹茹;血瘀明显者加赤芍、当归、桃仁;气血虚弱者加太子参、当归、甘草;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肠燥津亏者加火麻仁、杏仁。方中大黄、芒硝一可借通降阳明胃腑之势,使实热邪浊随大便而去;二可借泻下阳明之力,上病下取,使血气下行,痰热消散,气血谓顺,元神之府自然清净;三则借通导腑气之力祛痰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使痰热有其出路而达开窍醒脑、神明复用之目的;四则急下存阴,使欲竭之真阴得以保存,邪去正安。中草药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便秘有效,但亦有人认为,为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需禁止灌肠,但可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选择使用[6]。何静[7]将68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口服果导片,隔天1次,睡前服用;治疗组服中药汤剂小承气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 ,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张福珍[8]将所选的9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以通腑化痰法为主(星蒌承气汤加减)结合西药降压、降糖及降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32例)单服西药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腑泻热可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但需中病即止,应用时需注意掌握时机,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黄厚腻苔渐去或虚证表现明显者不宜再用。病案举例:巫某,女,69岁,2008年6月17日晚餐后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口舌歪斜,左侧肢体乏力,随后出现神昏。于晚7点入院经西药处理后,查体见口眼歪斜,左侧肢体肌力:上肢Ⅰ级,下肢0~Ⅰ级;反应稍迟钝,言语不清,意识清楚,定向力、记忆力可。第2天查头颅CT示:右侧大脑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塞。患者入院4d未解大便,自觉腹胀,口气臭秽,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腑气通,精神好转。后继予中药口服维持,未再出现便秘。住院治疗1个月后,患者步行出院。

2卒中后恢复期便秘的中药治疗 

卒中的恢复期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度过急性期,大多数患者病情稳定,风阳渐平,急性期所见舌红苔黄、口气臭秽、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逐渐消退,而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于经络为标,或由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多静少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而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或腑实肠燥,肠道津亏,加之各种通便药应用不当,耗伤津液;或中风后久卧伤气,脾胃虚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停滞,肠道传导失常而便秘等等。正如清·王清任云:“既得半身不遂之后,无力使足动……,如何有气到下部推大恭下行?大恭在大肠,日久不行,自干燥也”。治疗应标本兼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缓下通便,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麻子仁丸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 润下之中兼能泻热, 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 跌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坚, 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 方中大黄、芒硝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滋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随症加减: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等;气行则血行,加用黄芪、党参等补益肺脾之气,木香、乌药、沉香等顺气理气。郭二霞[9]将8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口服酚酞片01g,每天1次, 睡前服用;治疗组42例口服自拟新加黄龙麻仁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6190%、9524% ,对照组分别为1707% 、561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病案举例:张某,女,78岁,患者于2008年3月8日凌晨上厕所时自觉头晕头痛,遂又回床休息,第2天晨起时突然跌倒在地,神志昏迷5h,在外院查头颅CT示:(1)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25mL;(2)脑萎缩。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遗留左侧肢体乏力,不能行走。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于2008年5月来我院住院,诉中风后一直大便秘结,自觉腹胀、纳差。查体: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察其舌质淡红,苔稍黄腻,脉细数。因患者久病卧床,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导致腑气郁滞,肠道失润,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便秘。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20g,芍药15g,厚朴15g,黄芪30g,陈皮20g,白术12g,杏仁12g,大黄6g,蜂蜜15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2d后患者自述解羊屎状大便数枚。

中药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干眼症 中药 泪然滴眼液

干眼症指的是不论何种原因所导致的泪膜病理改变,致使角膜和结膜不能得到正常的湿润,进而出现眼睛干涩不适、刺痛、磨砂感、烧灼感、视疲劳及畏光等一系列的眼部症状,已成为眼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在美国65~84岁人群中的发病率14.6%[1]。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本研究采用中药治疗干眼症患者,并与西药对比分析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干眼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泪然组)。治疗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27~59岁,平均43.4±9.7岁;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28~58岁,平均44.1±9.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泪然滴眼液(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1~2滴/次,4次/日,滴眼,8周1个疗程。②治疗组:给予中药(20g,麦冬20g,枸杞子20g,黄芪20g,熟地15g,桑叶15g、茯苓15g)日1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8周1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症状消失,角膜的染色减少,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15mm/5分钟;②有效:患者症状减轻,角膜的染色减少,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5~15mm/5分钟;③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角膜的染色无变化或增多,经多次泪液分泌试验测定

统计学处理: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 论

干眼症在国际上多分为蒸发过强型和泪液生成不足型[2],而国内主要分为脂质异常型、水液缺乏型、泪液动力学异常型、黏蛋白缺乏型以及混合型[3]。目前对于干眼症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补充人工泪液的方式进行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中药治疗干眼症,取得较好疗效。

干眼症属于祖国医学“白涩症”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干眼症的病机主要是肝肾不足,津液亏虚[4]。本研究中的中药以养阴生津、滋补肝肾为治法,麦冬与黄芪合用以生津润肺,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熟地、桑叶与茯苓相配伍以养肝滋肾,与枸杞相配伍以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生津润目之功效,有利于患者病变角膜的修复,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药用于治疗干眼症即可改善患者干眼的症状,又可提高其机体的免疫力,并对患者全身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本研究为中药治疗干眼症提供了可靠地临床资料。

参考文献

1 金明,王晓娟,宋海姣,等.中药及熏灸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6,16(2):71-73.

2 Lemp MA.New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ry-eye states[J].Cornea,1999,18(6):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