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姑娘

冬姑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姑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姑娘

冬姑娘范文第1篇

时间老人的脚步真快,一转眼的时间美丽的秋姑娘踏着落花走了,冬姑娘披着一身银装开始上班了。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礼物——雪。

冬姑娘吧礼带打开,许许多多的小雪人乘着小小降落伞飘悠悠落在地上,我的手上,我刚要和它说话,他却从嘴里吐初一个水珠逃了,这个小淘气!有的落在我的脸上,好像在和我贴脸。冬姑娘吹来一口气好像在说:“怎么样?”可爱吧?你喜欢吗?他们非常淘气的呦。我刚说了一个字,就钻进了鼻子里,钻的我痒痒,一个劲的打喷嚏……

突然,冬姑娘合上了礼盒,一些小人落下来,地下的雪生了白地毯。田野里的雪成了“白被”,大树成了小雪树,小山上不满皑皑白雪,车变成了白色的奶油蛋糕,一切全变白成了变色。我和姐姐出来玩,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我滚了好几下,我成了一个小雪团,姐姐上楼告诉我妈妈,妈妈下楼一看,“扑哧”一下子笑了……

冬姑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冰心 《冬儿姑娘》 叙事角度

《冬儿姑娘》是冰心一九三三年写作,原载于《文学季刊》一九三四年一月创刊号。本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母亲及其女儿的生活经历,丈夫抛妻弃子,母女俩相依为命。婚姻失败,母亲独自抚养女儿长大;生活艰苦,女儿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作品从多层面多角度落墨,勾勒冬儿姑娘的人际关系,刻画其性格心理,赋予其身份定位,使人物丰满立体、充满张力。作为一个‘活的真实的人’,冬儿是冰心笔下最有光彩、最富人性的人物之一。”[1]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是其叙事角度的选用和蕴含在其中的浓浓的爱意。

我们通常见到的作品,大都以第三人称或者第二人称为叙事角度,而《冬儿姑娘》则是从冬儿妈妈的角度,以冬儿妈妈的独白来叙事的。这样的独白不同于冰心的《致小读者》,虽然都是在形式上的创新,一个是书信体,一个是独白式,但是,《致小读者》的作者“我”就是书信中的“我”,而在《冬儿姑娘》中,“我”却成了隐含作者,小说中的“我”是冬儿的妈妈。因此,这篇作品在视角上给人以独树一帜的感觉,作为读者的笔者像是无障碍听话,笔者就是“第三者”,就在冬儿妈妈和太太身边。

冬儿妈妈算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因此她的话语里有着浓浓的北京味。“庆王爷出殡”“海淀大街上看热闹”“内务府当差”“圆明园里那些大柱子”……这些事、物、景全是北京所特有的,用当下最时髦的话说“真接地气”。而在之前冰心的作品中,我们是很难看到这些接地气的话语的,她“出于良好的动机写出宣扬‘爱的哲学’的心理问题小说……但得到的是一个幻美的结局。她的心理问题小说比她的社会问题小说脱离现实更远一些”[2]。《冬儿姑娘》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的北京,人们仅仅是为了生存就要费尽心机。而从冬儿妈妈的叙述中我们看到,冬儿就是这真实的典范。妈妈对冬儿的描述是“傻大黑粗的,眼梢有点往上吊着”,这哪像一个女孩子?更不像一般母亲惯常的描述,冬儿不美更不像一朵花。我们再看看冬儿的成长过程:“四五岁的时候,就满街上和人抓子儿、押牌、耍钱”;“八九岁就会卖鸡子……不卖鸡子的时候,她就卖柿子、花生”;十二三岁的时候跟着张宗昌部队的后头唱歌,“哪一天不吃着他们那大笼屉里蒸的大窝窝头”;十六岁那年闯下祸,拉了大兵的草料却没有请人家喝酒,躲到姨妈家;十八岁砸了香头家神仙的牌位。然而这么多的事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件是欢欢乐乐的,爸爸离家出走,妈妈虽然每天陪伴在冬儿身边,但是妈妈几乎没有参与冬儿的成长,反而是冬儿在充当着保护妈妈的角色。有一次,冬儿家后院的几颗老玉米刚成熟就被人拔了去,“冬儿回来知道了,就不答应说:‘我不在家,你们就欺负我妈了’,她直骂了一下午”。冬儿无疑是爱妈妈的,妈妈也深爱着冬儿,但是她们都没有向对方裸的表达过。十八年来,都是在磕磕绊绊中爱与被爱。

冰心的小说以爱著称,“母亲爱、儿童爱、自然爱是冰心哲学之‘鼎’中的三只脚”,“她夸大母爱是一种浓郁、沉挚的能开天辟地的感情。竭力鼓吹爱世上所有的母亲,所有的儿子,总之,不分阶级地爱一切人,她甚至视这种超阶级的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3]而这篇小说与冰心其他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致小读者》爱的细腻而真切,也不像《超人》中爱的突然而虚假。它没有了大而空的说教,不像冰心以往的作品处处充满爱,冬儿妈妈和太太是雇主关系,太太觉得她可怜赏她几个钱;冬儿和爸爸本是父女关系,可是说抛弃也就抛弃了;冬儿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这是爱情懵懂的年纪,可她对待自己婚姻却是“命头硬,克丈母娘,那可是不行的”。一部缺爱的小说,这可不像是冰心的作品,可它确确实实就是冰心写的。笔者想,用缺失的爱唤回爱才是冰心最终的目的吧!

笔者一直都以为,中国式隐藏着的爱才是最深最浓烈的,其实不然。人与人之间也许更需要的是把爱大胆地说出来,更顺畅的被接受。冬儿和妈妈之间就是,爱本是深厚的,但是在长时间的挤压、变形中,爱渐渐褪色,像一幅铅笔画,再美也是灰色的。

冬儿与妈妈之间微妙的爱就是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叙事角度,即叙述人、叙述对象及叙述时间的选择上体现出来的。冬儿妈妈在冬儿即将出嫁的时候,向自己的雇主讲述冬儿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冬儿妈妈的独白使得小说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性。但是这与《致小读者》不同,后者是一种直接的对话,“我”说给“你”听,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在“我”的说话中被拉近了。这种真实感来自于,冰心向小读者叙述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瞎编乱造的,言语也完全情真意切。但是《冬儿姑娘》的真实性则来自于,它是讲述冬儿的故事,却又不是作者“我”直接叙述,转而是由另一个人,即我们都不认识的冬儿妈妈讲述,这就使小说平添了许多客观因素。我们认识作者,但是冬儿妈妈是谁我们都不认识,这样看上去整个故事是冬儿妈妈在讲,但其实作者才是背后的主控者。作者将讲述的线索设定好,选用冬儿妈妈代替自己讲述,嘴长在冬儿妈妈身上,于是在其讲述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意念便不再左右她,更不会强加给我们。由此,这爱便只是冬儿妈妈在爱着冬儿,而不是作者让她爱的。

这种唠嗑式的讲述同样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很容易就获得了多方的同情,如小说中太太的同情,要不然到最后太太怎么会给她那么多钱?她也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如冬儿爸爸扔下她们母女离家出走,冬儿妈妈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年幼的冬儿扔在家中,自己去圆明园砸大柱子挣点钱,“一边砸着石头,一边流眼泪”。回到家,“冬儿自己爬在炕上玩,有时从炕上掉了下来,就躺在地上哭。看见我,她哭,我也哭,我那时哪一天不是眼泪拌着饭吃的?”看到这一天两场眼泪,我们不禁心生同情,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过活,真真儿的不容易。

笔者觉得冰心仍是按自己之前宣扬爱的写作路子走的,只是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像是刮鱼鳞,从侧面把爱的本质掀给我们看。虽然很疼,但更真实,更容易唤起人们对爱的重视与表达。

注释:

[1]赵慧芳:《“活的真实的人”——冬儿姑娘形象探析》,王炳根:《冰心论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冬姑娘范文第3篇

主产于吉林、河北、新疆、山东等地。

菇茑又叫菠萝果、 纸皮灯笼,姑娘,学名酸浆,超市中标写叫做“美国珍珠果”,多野生分布于东北地区。外有灯笼状外皮包裹,果实分红黄二色,多籽。黄菇茑为茄科植物多年草本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生长较多。

尤以齐齐哈尔最好,夏秋季节上市,存储时间长。成熟果实为明黄色,内包有若干直径毫米状小颗粒种子,外形如葡萄,薄膜带眼,果味清甜,营养丰富。未成熟果实为青绿色,在不破坏果眼的情况下,从果眼挤出种子,薄膜可吹出声音。

(来源:文章屋网 )

冬姑娘范文第4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哈尔滨冰雪节传统民俗节上,惊喜看见了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模拟的情景,赢得了很多南方人和年轻人的好奇,纷纷拍照留念,我的思绪也踏着逆向的时光遂道找寻那遥远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看见过祖辈人的人,大多都抽大烟袋,也看见过没有过门的大姑娘叼大烟袋。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每家的炕上,都有两个纸做的“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头线脑笸箩”,另一个就是装旱烟的“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活一样,是每家妇女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件事。客人来串门,女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客人推到炕头上坐,然后,给你装上一袋烟,送到你的嘴边,你抽她也抽,烟雾撩绕,边抽边唠嗑。抽好叶子烟,是待客最高贵的礼俗。烟袋也显示出家庭的富裕程度,最讲究的烟袋嘴和烟袋杆,有铜的,有玉石,有玛瑙的,烟袋杆也分很多种,每个家庭都以有好烟袋为荣。按理说,待嫁的大姑娘,是最文静娴雅的,可是,由于她们从生下来就受家庭“烟熏火燎”环境和风俗影响,天长日久也就慢慢地学会“故捣”烟了,很快就加入了“烟民”之列,叼上了大烟袋。外地人看见了感觉出奇,就总结出这一怪:大姑娘叼烟袋。可见当时东北吸烟风习之盛。

据考,大姑娘叼烟袋始于满族建立的清朝。东北是满族旗人的聚集地,旗人当时是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优裕,特别是未出阁姑娘们在当时都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外族人尊重。她们平日不操持家务,整天闺锁家门,寂寞无聊,就开始抽烟解闷。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叼个大烟袋”的形象。满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妆。这样,这种习惯和风俗就传下来了。旧时满族家庭的“规矩大”,伺候公婆的儿媳,晚上回自己房间休息之前,要给公婆装一袋烟并点着后才走。第二天早上在给公婆“请安”时,第一件事也是装烟和点烟,可见满族姑娘叼烟袋的功夫在结婚以后派上用场了。就是现在,在东北农村婚礼上,还有一项“装烟礼”,新娘子在拜完天地之后,在拜见婆家亲友长辈,要为其点上一只烟,接受烟者的长辈还要给一定“装烟钱”做为见面礼。

大姑娘叼烟袋也是特殊环境因素的产物。东北地处酷寒地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男女老少都要上山打猎、下水捕鱼,在地里种田,在草原上养畜,由于蟒蛇等经常出没在森林,田野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咬”“瞎艋”蚊子等飞虫,它们基本都害怕烟和烟袋油子味,用烟防蛇及飞虫,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

冬姑娘范文第5篇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就是我们老乡啦),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林副特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