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祖国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一切使我陶醉,使我痴迷。我爱古诗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江河的诗,用简洁的语言详细的描述了长江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文人墨客,讴歌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翻开厚厚的古诗集,我们一起见证,壮丽的山河,优美的诗篇,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昭示着属于它的辉煌,让我们一路走来,沿途欣赏吧!
看宋朝,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地回春,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桃花盛开,鸭子悠闲地在水中感受着春的气息,春天是美妙的!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和煦的风儿已经将江南两岸点绿了,风儿带着一丝丝对家乡的眷恋,对美景的赞叹。有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再高,也无从抵挡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奔腾的长江犹如中国人的顽强意志!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山水水之间的小村庄,柳暗花明,一处接一处若有若无的小村庄,引得诗人连连称奇啊!
观唐朝,有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长江两岸峻峰峭立,川流不息的长江中,一条小船从天际漂来,真是奇妙的感觉!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火红的枫林中,独自一人享受着成熟的魅力,我喜欢这种感觉!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站在辽阔的高原上,滚滚黄河向西流去,似乎是向白云中间流淌而去的;一座座孤城,一座座山峰巍峨的矗立在祖国边疆,像一位位守卫边陲的勇士。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中的烟尘直向苍天,长河向西缓缓流去,红红的落日在与地平线交际的那一线上,其实,黄昏也依旧很美丽!
视元朝,有张养浩的“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山有云衬托,朦胧之美;山无云衬托,如画之美;云与山共同媲美。有赵子昂的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表达出了对西湖的怜爱之心,水光山色或许也有忧愁,可再愁无法与我我心中的悲哀相比啊!
瞧清朝,有康有为的“凄凉白马市中萧,梦入西湖数六桥。”我感受到了西湖对他的影响与流连忘返的意境。有黄任的“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秀措与茵铺。”美妙的景色,令诗人如置身于画卷一般,楼台秀丽,绿茵成片,使我心驰神往,这真是一幅多姿多色的画卷,我真想亲眼见见啊!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我国的山水文学比较发达,吟咏祖国山川美景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例如苏轼的就是一首有名的写景诗,描写出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有魅力的美景,杜牧的《山行》,就描写了深秋季节山中枫叶一片火红,顺着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停步不前,是因为留恋着这美丽的枫林景色,画面鲜明优美;杨万里的《小池》一诗,就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具有无限生命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情趣的生动画面。诗人描摹物态时也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我们要从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他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庐山香炉峰的峭拔雄伟,在阳光下的紫气蒸腾、烟雾缭绕、气势壮观的景象以及瀑布从山顶直泻而下、一落千丈的磅大气势,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读者眼前。贺知章的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多么新颖,想象多么奇特!“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赞美了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从送别诗中体会朋友情
珍视朋友亲情,是我国传统思想里的一种认识。古诗中所反映的浓郁的友情,乃是一份可贵的精神财富。关于友情的抒写,多为送别之作。但同为送别诗,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却有微妙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去领悟。例如,高适的《别董大》一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风吹雁,长云暗日”,在高适的眼里似乎没有半点离愁之感,他反而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赏识像你这样的优秀人物呢?既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意,也是他对朋友品格才能的高度赞赏,对友人的未来的衷心祝福!还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细雨霏霏,杨柳依依,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劝好友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识的知心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呢?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祝愿好友,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多多保重,一切平安。教学时,品味这两首诗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就领悟到了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边塞诗中体会爱国情
诗人忠于祖国的一腔爱国之情往往在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中流露出来。这在一些边塞诗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曹植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祖国,在沙场上这种英勇战斗,不惜献身的爱国之情溢于诗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我们要抓住“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场面描写,让学生领悟.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的战斗,敌人的矛戈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还有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前两句描写了皎洁的明月,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戍边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些正体现了将士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四、从言志诗中体会人格情
一、初读知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如:自读、对读、群读,又可默读、出声读等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 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朝”“舍”都是多音字,我先引导学生读,在读的基础上想“朝雨”“客舍”的意思,学生明白后,自然就知道读音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就能选择正确的读音了。
二、精读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理解,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开始学生会比较慢,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悟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