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返乡创业潮中的三个开县弄潮儿
开县是重庆闻名全国的“打工第一县”,全县170万人口中,近70万人常年在外打工。“十二五”期间,开县每年都有超过1万多名打工仔、打工妹返乡创事业,创办的经济实体已超过2.7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75亿元。
谢世洪:“成都小吃”店主玩转新科技
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京城800多家“成都小吃”,90%都是重庆市开县人开的。这些开县人中,相当比例是――或曾经是――农民工。今年46岁的谢世洪,就曾是“成都小吃”店主中的风云人物。而今,他早已鸟枪换炮,试图在高科技领域分得一杯羹。他和合作者创办的重庆开县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航空特殊动力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获得了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应用等50多项发明、130余项外观设计、22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他们开发的双转子回转式容积泵,目前正在申请国际专利。
1986年,初中毕业的谢世洪成为开县赵家镇长安村第一批“打工仔”之一。他一边为师傅放牛一边学中医,然后去建筑工地拉板车,再返乡结婚――刚步入社会的谢世洪,重复着与其他打工仔大同小异的故事。
看见别人当厨师能“半年前穿补丁衣服出去,半年后打领带回来”,新婚的谢世洪也去镇上学厨师,然后辗转漂泊10多个省打工。在成都锦江宾馆,经过一些类似于电影中“偷师学艺”桥段后,他成了大师的徒弟,成了厨师长,终于可以“打领带回来”了。
有一次,谢世洪出差到西安,走进一家小吃店吃午饭。他看着别人吃几元钱的小吃,而自己吃几十元的炒菜,还喝着酒,心里不免有点优越感。但小吃店老板却不高兴地埋怨:“你坐在这里慢悠悠地吃炒菜,起码让这张桌子少进账好几百元。”谢世洪有些生气,认为炒菜比小吃贵得多。但是老板却说:“这张桌子本来可以坐5个人,吃小吃都吃了几轮了。”谢世洪惊讶地了解到,这家小投入的路边小店,其实比很多大酒楼的利润高得多。
受到震撼的谢世洪,成为最早一批去北京开小吃店的开县人。
2002年,开县人陈代利在北京第一个以“成都小吃”开店并赚了钱,这让在北京的开县人备受鼓舞。谢世洪也向亲戚朋友借了20万元,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家近100平方米的“成都小吃”。生意好的时候,每天流水有1万多元。
这一时期开“成都小吃”的开县人,80%都赚了钱,买房买车的都有。谢世洪却决定把钱用来开分店。他一边在北大进修MBA,一边管理着7家店――最大的店有700多平方米。
2007年8月,在京的800多个开县小吃店老板,加入新成立的开县商会。邓文忠任会长,谢世洪等任副会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谢世洪在一次接待中结识了程中云,两人在“做飞机项目”上一拍即合。他们合开的公司开发出世界首款超轻型、可折叠的水上动力冲浪板,已获得数十项专利和CE等多项专业认证。
:打工仔创办的鞋厂产品销到了国外
42岁的,这名曾经的开县“打工仔”,如今在家乡开县拥有一家鞋业公司的一半股权,而该公司的资产超过1亿元。
1991年,19岁的离开家乡,去福建晋江鞋厂打工,靠勤奋好学做到了销售经理,每月能有两三万元收入。他由此挣得第一桶金。在那个年代,七八十万元的积蓄已经足以为更大的梦想搭上起跑器。1998年,外出7年的回到家乡,希望从正在推进的三峡迁建中找到机会。他承包了开县橡塑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在企业整体改制时,他和志同道合的下海青年杨勇一起,买下整个公司,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成立了勇华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老家,人脉、政策都有一定优势,比如有三峡后期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其中一些政策在沿海地区是无法享受的,土地价格也更低。”说,“这让我们能做一些自己的事情。”
“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都是自己做。” 说,每年12月6日至次年1月6日,邀请销售商来公司开会,将来年需要的品种和数量确定下来,支付定金后,公司按计划生产,“经营风险也不大”。产品定位于中低端,每双鞋带来的利润很低,但积少成多,仍能累加出极其可观的数额。
几年发展下来,公司日渐壮大,现有资产1.0157亿元。去年生产了800多万双鞋,其中有一部分出售到西亚和东南亚国家。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84亿元,纳税200多万元。
更大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公司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公司现有员工686人,在农闲时的用工最高峰期间,有1029名工人在这里挣钱,其中以四五十岁的妇女为主。在开县,在鞋厂工作所得到的薪酬,足以让员工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还能兼顾家庭。
曾汉宇:水里养的除了鱼,还有谋求上市的梦想
40岁的开县人曾汉宇,已跻身于重庆水产行业的最前沿方阵。
出生于开县厚坝镇大坝村8组的曾汉宇,1997年从合川水产学校淡水鱼专业毕业后,去师兄创办的通威集团打工。懂技术、头脑活络的他进步神速,很年轻就成为片区经理,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当绝大多数人只能骑自行车时,这个农家子弟就开上了汽车。
曾汉宇发现,高温天气时,鱼的损耗非常大,侵蚀了很大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说,如果能减少运输中转,仅仅是节省下来的损耗,就是非常可观的收入。“鱼场必须有规模,但也不能太集中,要靠近市场终端,假如有自己的鱼场就好了。”一个念头在曾汉宇心中腾起。
2009年,开县举办首届乡情会,出台了返乡创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曾汉宇听到这个好消息返回家乡,注册成立了重庆市飞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将厚坝镇闲置的3000亩山坪塘进行改造升级,让“死鱼塘”成了“聚宝盆”,还被授予“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在湖南,他也有2000亩养鱼基地。
“仅靠能吃苦还不够,科学养殖才是王道。”曾汉宇推行轮捕轮放的养鱼模式,每次放养的鱼种、大小、品类都很有讲究,实现了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成品鱼销售。
2011年,曾汉宇又进行了“水上种蔬菜”的尝试,套养了珍珠蚌,提升了效益。
2012年,一场大洪水让曾汉宇的鱼跑光了。渡过难关后,他再一次加强了对基地的改造,2014年,他又投入七八百万元进行“小改大”“浅改深”的改造,“往后,还会提升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喝着茶就能知道鱼是否缺氧”。
曾汉宇说,他在重庆的基地已经形成了年产量近千万斤的规模,去年的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虽然投入大,但利润也不少。”踌躇满志的曾汉宇说,重庆的水产品每年的市场总量在50万吨左右,而重庆的自产能力不到30万吨。“这是一个直接连结到老百姓菜篮子的行业,有很好的前景。”
曾汉宇的企业吸引了风投的关注,注资额以千万元计。而今,曾汉宇正积极筹备公司上市事宜。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连锁效应
过去,农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业界口中的“做乘法”。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块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在重庆,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庆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9万人,“转移就业率超过95%,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黎勇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全市每年返乡的30万农民工中,有近5万人在返乡创业企业就业。”他说,比如开县兴泰电子有限公司,450名员工中,从广东返乡的占80%以上。
“这些人创办的企业,为留守务农的农民而言,也带来了价值。”黎勇说,很多农业产业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劳动力,既发展了农业,反哺了农村,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创收,推动了精准脱贫。如云阳县红霖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1000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养殖回收合同,仅养殖一项每年每户农民就能增收1.5万元。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黎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如合川区农民工李万明创办的“石丫”鸡蛋品牌,产品远销西南各地,其蛋鸡饲料需求,带动了周边300农户发展种植玉米、蔬菜等饲料类配套产业。
忠县、奉节、秀山等地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陆续打造了新型“淘宝村”,构建起云智网商城,将个人网商和数百家企业组织起来,在线下建立实体展示店,打造出覆盖县城、辐射乡镇的24小时物流配送体系。目前,这3个地方约有1万余名农户在家当起了供货商,形成了产业发展集群。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处处长张德祥介绍,出身农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并非一窝蜂地盯着农业领域创业。他们创办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承接了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有的是整厂迁移,有的是部分产品生产基地迁移,有的是产销链条的一个环节迁移。“尤其是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小五金等制造行业居多,形成了市内建厂、市外销售的互补发展模式。”而且农民工创业,“并非都是‘大老粗’,有相当部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张德祥说,比如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有博士14名,汇聚了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成果。可见,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推动力量。
“除了这些经济方面的效应外,我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助于缓解农村社会问题。”黎勇说,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据测算,全市约有9万留守儿童、11万空巢老人问题,因农民工返乡得到了有效缓解,“社会效益非常突出”。
开县厚坝镇大坝村主任李远林说,村里的年轻人,70%倾向于留在本县打工,“这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重庆开全国先河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早在2008年,重庆就开全国先河,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此后,13个省市先后前来学习经验。
为了让农民工创业扶持落到实处,重庆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政策上进行了细化。引人关注的是,微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三权抵押”等多项“干货”政策向农民工开放。农民工开办个体工商户,除经营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其余均可享受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前几年,只有女性农民工才有资格享受小额担保贷款。重庆突破这一点,在2015年将贷款对象扩大到所有农民工。在贷款额度上,从2008年前的3万元逐步统一提高到15万元。
对于很多返乡创业农民工而言,工业园区门槛高、要求严、入驻难,他们只能望而却步。重庆则另辟蹊径,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返乡创业园区(创业街)。在园区,推出了很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吸纳农民工100人及以上就业一年以上的,可享受贷款利息补贴,最高可补贴60万元。近4年来,全市累计为156户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5500万元。
重庆还组建市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全市累计为8.9万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73.9亿元。
重庆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参训人员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近年来累计对7.5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创业培训。
市、区县两级组建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有300余名企业家、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在返乡创业园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有人力社保、税务、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进驻,为创业者提供行政代办、综合审批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如巫山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标准化厂房第一年免收租金,第二年、第三年减半收费的优惠政策。征收的所得税,属于地方留存部分,实行先征后返。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政府搭建平台;维护合法权益;人力资源
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民工荒”的激烈上演,全国五大农民工集散地之一的安徽省阜阳市,约有10%的外出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标志着阜阳市劳务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个缩影,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长期以来“孔雀东南飞”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前不久,阜阳市隆重表彰了全市首届优秀农民工和返乡创业之星,着力营造全社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扶持帮助农民工的浓厚氛围。一大批外出农民工返乡,政府应为他们就业创业搭建宽广平台。
一、大力弘扬农民工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庞大的新型产业大军,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市每年有26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约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1%,足迹遍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新疆等地区乃至国外,这支“劳务大军”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强不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建功立业。农民工走南闯北,历经工业化的“实习”、城镇化的“融入”、市场化的“洗礼”,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城市文明的熏陶下,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提高了素质,积累了财富,已经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奔走在大江南北、城镇乡村的广大农民工在服务经济建设、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长期打拼、艰苦创业过程中锻炼塑造着自己,他们独具特质的精神和品行历经多年的萃取与磨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这就是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奋力拼搏的“农民工精神”,它已经成为阜阳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宝贵财富,成为新时期激发阜阳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这种宝贵精神财富,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二、着力完善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阜阳市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日益增多。当务之急,要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切实解决好影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各种问题,在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形成促进劳务输出与回流就业创业良性互动局面,培育和造就一批想创业、能创业、创大业的明星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目前,阜阳市的返乡就业创业工作才刚刚开始,伴随着产业加速、生产力要素的重新布局,将有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搭建宽广平台。一是加大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力度,努力使其成为撒播创业种子、孵化创业项目、扶持创业人才、培育创业群体的有效载体。二是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重点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工商登记、创业培训、人员招聘、土地使用、社会保障等方面给返乡创业农民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大力扶持块状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引导返乡农民工根据本地经济基础,发展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块状产业,使就业创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减少创业风险和成本。四是鼓励返乡农民工就近创业,通过举办大型农民工招聘洽谈会、优秀返乡创业人员表彰会和务工能人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帮助本地企业缓解用工矛盾,吸引具备一定技术的农民工在家乡就业。五是搭建好信息联动平台,为返乡农民工牵线搭桥,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及早就业、成功创业。六是搭建好技能培训平台,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本领和技能。
三、不断优化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富民工程、和谐工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成为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引导者、服务者和保护者。一要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全面创新,为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创业者开辟更广阔空间。三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创业成果展示及项目推介会,建立创业项目与创业者对接的平台,积极发展各类创业中介服务机构,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民工就业创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切实使农民工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不断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识,提振创业信心,促使他们把创业意愿变为实际行动,努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鼓励创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切实维护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创业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35-02
当前,支持中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对于“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增长速度骤降,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中西部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 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 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在外出务工的14 041万农民工中,中、西部占70.3%。截至春节前,返乡农民工为7 000万人左右,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春节后,在返乡的7 000万农民工中,大约80%以上已经进城务工,其中,有4 500万已经找到工作,1 100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态;近20%就地就业或创业或寻找工作。
破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重在“开源”,利用危机倒逼机制主动引导新一轮的创业浪潮,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创业者。返乡农民工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且能够带动其他农村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新空间。据统计,一名返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平均可带动7~8个人就业,初步估计全国近500万返乡创业人员,能够安排约3 000多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5 000元左右。
返乡农民工创业是农民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从主观愿望上来说,大多数农民工也想留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生活,然而东部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和教育费用是一般农民工无法支付的。因此,绝大多数农民工就只有选择返乡生活,但返乡农民工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工根本不愿意居住在乡村,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在家乡附近的城镇居住。进入城镇的农民要想真正融入城镇过上城市生活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经济地位,就有必要在打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创立自己的产业,筑就牢固的经济基础。返乡农民工创业是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返乡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选择了农业中的规模化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业。他们不仅将农业技术带回了家乡,而且还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残缺不全的缺陷。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是欠发达地区低成本的小城镇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返乡农民工为家乡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服务,对完善城镇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返乡创业一般都在集镇和县城,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产业支撑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返乡创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家乡的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够极大地增强当地经济活力,在集镇和县城办厂、开店,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特别是扩大了地方税源,提升了当地城镇的发展能力。
返乡创业是外出劳动力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投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创业的动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外出的农民工中,不少人认识到,外出打工只能解决温饱,只有实现创业才能实现致富。农民工在外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和创业资本,学到了从商和经营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渠道,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是比较熟悉的,认为返乡创业的成功机会已经到来。其次,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劳动力外出的社会成本、心理成本增加的制度因素。输入地收入下降和失业风险增加,而输出地投资环境的改善、夫妻分离、子女教育、照料老人等也形成了外出劳动力返乡的拉力。输出地投资环境的变化,从而加大了劳动力外出的机会成本,其具体表现形式是输出地市场规模的扩大,交通、通讯等创业条件的改善,输出地政府对返乡创业的重视和为其提供的优惠条件。再次,成功的返乡创业者的示范效应。返乡创业者在行业选择上与其外出就业的行业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适宜于个体和私营企业经营的商品零售业、服务业或小规模加工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1.自有资金普遍缺乏,阻碍了创业的进程。据有关部门测算,在农民工总量中,只有7%~10%的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办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的能力,而大多数农民工则心有余却力不足,特别是创办生产性经营企业。如果资金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多数返乡农民工就只能空有一腔创业的热情而很难实现创业梦想。在现有的不少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中,也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虽然产品销售旺和经济效益较好,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资金缺乏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创业的步伐。
2.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创业能力有待提高。返乡的农民工大部分人只有初中甚至是小学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小,“先天”不足导致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农民工创业者普遍存在着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应对创业的考验。一些业已存在的企业,往往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3.社会环境的制约。有些地方返乡农民工创业已经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但舆论导向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广播或报刊等媒体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报道仍比较少,并未营造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力支持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回报家乡有功的社会舆论氛围。在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有些相关单位不仅不提供应该的服务和优质服务,甚至还故意设障碍。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目前,中西部地区在大力招商引资和“招大商”的形势下,返乡农民工创业似乎无足轻重,再加上欠发达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从人数和比例上与东部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并未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扶持,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十分困难。企业从开户申请到正式投产运转,中间“审批部门多、办证时间长、收费项目多”,导致返乡农民工创业初期成本过高。不少农民工创业者的感受是“业未创、身先疲、心已死”。
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对待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实行各种鼓励和优惠政策。
第一,建立一套有利于中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有效机制。根据各地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和创业优势,统筹规划创业园区的建设,形成各具特色且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和创业园。产业规划要考虑到农民工的具体情况,留出一定的空间让返乡农民工创业。要把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纳入县、乡镇领导的考核体系。调动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财政支农资金要有一定的比例支持中西部返乡农民工创业。
第二,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力度,设立农民工创业培训的专项基金。要以县和乡镇为主,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筹集专项基金和财政专项拨款,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能力和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培训的力度。让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能够接受法律法规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尽快具备办企业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能力。鼓励各类服务和培训机构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使创业者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组织交流活动和科技讲座,使创业者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让返乡创业人员能够及时筹集到发展企业的资金。政府应积极协调银行与返乡创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创新农村金融新机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要求的农民工创业者从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促使农村金融机构对返乡农民工创办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要充分运用财政、扶贫、支农等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财政用于扶持开发区、创业基地建设、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和扶持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和农民工创业担保专项资金,结合返乡创业者在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小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对农民工创业的项目给予支持。支持和引导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互助合作,寻找民间融资新途径。
关键词: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
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重要农民工输出地区,返乡农民工数量庞大。近年来,黔东南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为更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重点抓好“雁归兴黔”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黔东南州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给予创业补贴和场租补贴,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尽管当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但创业难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
1.返乡农民创业意愿分析
部分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创业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创业风险,从而打击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这部分人创业意愿不强。另一部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时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拥有创业条件,愿意从小企业入手,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2.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亲朋借款。其中自筹资金所占比例最大,但自筹资金往往无法满足创业需求。创业启动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具有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创业的意愿,想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但由于资金限制,无法拿出资金作为前期投资。针对这个问题黔东南出台相关政策如:黔东南州创业农民工前期资金不足,可用食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出资。黔东南州为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以帮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如:丹寨县对缺少创业资金的返乡农民工采取小额贷款贴息的方式给予5%的利息贴息贷款。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返乡民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申请资金,如何获得政策支持了解不够充分。
3.创业行业
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后主要从事建筑、服务、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较低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餐饮、建筑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电子装配业、商贸服务业等劳动环境较好的行业,同时更偏爱科技含量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
4.农民工培训状况
近年来,黔东南州对返乡农民工十分重视,投入资金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拓宽返乡农民工创业渠道。尽管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培训采取了很多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对很多困难,单靠政府部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通过调查得知,当地参加政府及其他机构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人数较少,培训人数相对实际需求比重小。部分参与培训的农民工认为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培训内容在实际当中很难使用,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方面,农民工不能自行选择培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困难
1.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黔东南州地处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长期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返乡农民工就业起点低,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除了学历,他们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政策知识、法律常识都较为缺乏。
2.大多数农民工对政府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有一定了解,但是具体细则及如何实施不清楚。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得到的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极少,农民工创业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亲朋借款,资金不足时也会依靠民间贷款,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不多。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银行、工商、劳动、土地、财政等多个部门,系统的配套扶持措施还不够完善,申请条件十分严格,缺乏必要的宣传,可操作性差。
3.虽然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目前黔东南州还没有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培训机构,也未能提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工培训项目。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机构、专业教师、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进行。大部分培训机构师资条件较差,就业培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很难获得他们急需的技能。
4.返乡农民工缺乏创业热情。部分返乡农民工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创业动力不足。许多农民工宁愿替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主创业,对政府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和技能培训毫无兴趣。其主要因素是担心创业失败,使家庭陷入困境。缺乏创业热情,已经成为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及建议
1.受教育程度低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学生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减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等政策,对农村家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系统正规的学习专业技术,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政府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提供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多配备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农民工的需要,设置操作性强、适合当地农民工特点和需要的培训课程。并设置不同周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满足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要求。
3.加强政策宣传,放宽创业贷款发放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创业热情。部分农民工了解相关政策,但不知如何办理。政府应相应减免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程序。重点加强对金融政策、创业贷款申请程序、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宣传,介绍推出的惠农政策,确保返乡农民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及服务。同时,还要改进宣传方式,除了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方式宣传外,还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到返乡农民工家中进行宣传。增加返乡农民工的政策知晓率,满足其创业需要。
4.积极引导,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一些返乡农民工缺乏创业意识,资金的利用率较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提供当地市场信息,结合本地特色开展调研,帮助创业农民工理性认识市场,降低创业风险。并向返乡农民工推荐各种优质投资项目,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有前景的优势产业。(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14ZC02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春文 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8.
[2] 王丽慧 万柯.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0(01):70-71.
[3] 胡豹.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156-15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返乡创业 解决方案
一、前言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即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进城务工农村的人群。在目前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前提下,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变成进城劳务群体的中坚力量,并且在思维意识、个人观念和行为习惯上都和以往的外来劳务人群有着些许差别。而且因为目前城乡体制的差异,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很难在城镇落户扎根。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进程务工几年之后都会大都会选择回乡就业,但是在此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展开自主创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背景探究
(一)城乡体制差异是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根本原因
因为城乡体制的差异,我们国家的新生代农民工准备在城市落户的同时常常会碰到关于户口、教育、医疗等体制的阻碍。所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看不到扎根城市的希望,此时他们就会选择回乡就业或者进行自主创业。所以说,虽然城乡体制的差异在部分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阻碍并且使社会资源的分配失去平衡,但是这项体质差异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回乡进行自主创业的根本原因。
(二)城市融入障碍是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社会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为现代化城市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中坚力量,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城市,歧视农民工的情况却屡见不鲜,大部分外来劳务人员因为在思维意识、个人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部分都和城市群众有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和城市的生活相融合是比较难的。除此之外,外来务工人员也很难负担城市物价水平的持续升高。所以,回乡进行自主创业必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三)传统思想观念是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思想动力
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在农村出生和成长,即使他们已经在具备一定的学历并且在城市里工作了很多年,却依然没有办法完全跳脱出传统的思想观念,家庭群居方式、养老意识等传统思想都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乡就业或者进行自主创业。
三、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的困难
(一)经营管理能力不强
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创业的主要因素就是具备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通常都有着经营能力不强的弱点。第一,虽然大多数回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工都在城市的工作里获取了部分关于创业的技巧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可是这些技巧和经验大部分都是零零散散地获取的,他们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创业培训;第二,回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因为汲取的关于自主创业的专业知识比较少,这就容易致使他们在自主创业时就会无法避免发生“空有抱负、能力不强”的问题,从而降低自主创业的质量。第三,回乡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长期的城市务工生活里,可能会产生出“失去抱负、得过且过”的心态,从而致使创业信心减弱,后续发展不强劲。
(二)创业期间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在回乡自主创的时候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想进行一定规模的创业,资金支持更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从目前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实经验来看,第一,因为回乡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工作的时间不长,资金累积不足,通常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大都依附的是外部投资;第二,因为回乡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年龄比较小并且长时间不在家乡,那么他们在家乡的人脉结构通常都不强壮,这就致使他们展开的融资大多数都是从非常亲近的亲戚老友之间获得,这不但约束了融资范围,也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融资数额;第三,因为目前正规的金融组织所给予的低利息无抵押创业贷款都要求有很多对应的证明,比如学历认证、SYB培训证明等,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因为学历程度的局限,通常都没有办法拿出这些证明,只能变成申请需要抵押的创业基金,这就提升了融资的难度。
(三)创业生态环境需要改善
创业生态环境不良对为回乡自主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造成一定的困难。第一,治安管理需要提升。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家乡大多都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的区域,这些区域因为受到很多原因的影响,治安管理和发达区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在创业期间可能会遇到不良社会青年挑衅生事、滋扰正常的生产次序,这很不利于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成功开展。第二,各部分配套设备不完善。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地区大都经济落后,本地的各项配套设备依然很不健全,运输、通讯、供电等极不完善,这就会为新生代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打来极大的挑战。第三,各项批核程序依然比较复杂。在目前简政放权的条件下,我国自主创业的环境已经较为显著放宽并且各项批核方式也已经较为简单,但是依然留存大量繁杂的批核过程,这不但会提高农民工自主创业的经济负担,同样会打击他们的创业激情。
四、新生代农名工返乡创业出现困难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培训
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透过创办技术培训班等方式来对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创业讯息吸取、创业技术运作等部分展开有效地培训。总的来说,首先,政府可以和各个科学研究院和高等院校相联结、对进行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展开专业化的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其次,政府也能够定时定期地邀请专家们到基层中去,当面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工作,为他们解答疑惑,助使他们进行自主创业。
(二)提高金融支持新生代返乡创业农民工力度
我国政府和金融组织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用现实行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所碰到的融资问题。首先,政府能够透过财务专款,对回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商品开发、企业进步等部分提供一些资金支撑;其次,政府需要依据自主创业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变革创业贷款类型,提供适合创业需要的贷款类型;最后,金融组织在讲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社会利益,具有针对性地展开适合回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工需要的贷款,并且派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讲解,帮助他们办理手续。
(三)逐步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
针对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回乡自主创业的时候遇到的创业环境不优良的困难,我国的各个政府机构需要展开积极的行动来解决此项问题。第一,提升治安管理。第二,完善各项社会措施。第三,政府应该持续简化各项批核程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要想解决新生代农名工返乡创业难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其关于返乡创业的培训、提升金融支持力度并且逐步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