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荷花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圆明园公园。一进大门,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清香的气味,随着阵阵香气我们来到了荷花池。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朵朵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长出了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非常漂亮。
小鱼儿在水下愉快的游来游去,还不时地吐出一串串小泡泡,真是可爱极了。小蜻蜓像一架小飞机飞来飞去,看,还有一只落在荷叶的茎上,真想把它拿在手里阿!池塘边站满观赏荷花的游人,人们都在赞美着美丽的荷花。蝴蝶姑娘也在荷花间翩翩起舞,多像一朵飞舞的花朵阿!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人都是这样的喜爱荷花,并且用如此优美的诗句来描写荷花,看来喜爱荷花的人还是有很多的。记得还有一句诗是赞美荷花的品格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啊,荷花虽然生长在乌黑的泥土之中,却开出灿烂纯净的花朵,看她的品行是多高尚啊。
美丽的荷花给了我好心情,我用歌声给荷花带来欢乐。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
昨天,听姨爹说镇安有一个荷花池,那里的荷花开得非常美丽,尤其是早晨的荷花最美。于是我们决定第二早晨去赏荷花。
第二天早晨,我和妈妈早早地起了床,前往哥哥那边,一起骑车到荷花池去。来到荷花池,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只见那一片片荷叶密密麻麻的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边,在晨风的吹动下,荷叶轻轻地摇摆着,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荡起层层波浪。我连忙走近池塘边,只见有的荷叶上面布满了一层小小的露珠,使荷叶看起来就像在牛奶中洗过一般。有的荷叶上面是一颗大大的水珠,晶莹透亮,像一颗美丽的珍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芒。露珠在荷叶的摇摆下越积越大,最后叮咚一声掉进水里,惊醒了晨睡的小鱼,吓得它向远处逃去。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样的景色我终于看见了。那才露出尖尖角的荷花,就像一位腼腆的小姑娘,不肯向人们露出笑脸。一只红红的蜻蜓立在它上面,好像在安慰它,叫它不要害羞;那半开着的荷花,就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就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那样娇艳,那样迷人,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我现在终于知道古代诗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荷花、赞美荷花了。
中午,我们就要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有关赞美荷花的诗句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今天终于欣赏到了这样的美景。
我有很多喜欢的植物,比如,荷花,小草,玫瑰。。。。。。但我最喜欢的植物是梅花。有一句赞美梅花的诗句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写梅花坚强的毅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所有的花都凋谢了,但梅花还顽强地开着。它告诉我们:生命只有经过许多磨难和风吹雨打,才会见到彩虹。
梅花是一种很普通的花,每年冬天都可以见到它。但我却不觉得他普通,因为它坚强的毅力可以胜过许多花。梅花的颜色有很多种,比如:黄色,白色,粉色,红色。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色的梅花,因为它纯洁的像雪一样。到了冬天,梅花开得特别茂盛。就像是雪堆积成的花朵一样。到了春天,雪都融化了,路人往远一看,看到了白色的梅花就像没融化的大雪一样。
看,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植物, 梅花。我爱它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爱它纯洁的像雪的心灵。
我国栽培荷花的历史悠久。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6000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莲子;而云冈、龙门、敦煌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像中常有“莲花化生”之形象。古时还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生日”。而荷花在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典籍中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彼泽之彼,有蒲与荷”的诗句。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更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唐代诗人王昌龄又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吟咏荷花。
千百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黎民百姓,都对荷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人们讴歌荷花,与荷花产生了解不开的文化情缘。
唐代诗人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作诗《折荷有赠》云:“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荷花还被赋予了许多神话色彩。因而,在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是描写仙女手持芙蓉,脚踏祥云。李白《古风》诗云:“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就是描写仙女手中拿着荷花,凌空虚步,飞升太空,虹霓般的衣裳拖着宽逸的飘带,反映出了诗人对荷花的美好情感。
民间百姓则从荷花的“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群芳谱》)中悟出生命力之所在,那就是要“通”,通则畅。莲花中有并蒂莲,故常见有描绘两朵莲花生于一藕的吉祥图案,象征夫妻灵犀相通。如喜联: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又因荷花的荷与“和”谐音,所以画荷花与盒子的纹图,就表示“和合”。“和”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中一贯重视天人合一,内外统一。“和”既是和睦、融洽的环境,又是人内在修身养性的需要。
赏荷,又让许多文人品出一种道德的完善,精神的高洁,那就是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出淤泥而不染。其流传之久远与影响之广泛当数周敦颐爱莲的故事:
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北宋中叶,曾为朝廷命官。他办案公平,不畏权贵,深得民心。有一囚犯罪不当死,但酷吏王逵却欲深治。王逵凶悍一时,众人莫敢与争。这时,恰逢周敦颐到任,他独身前往,与王逵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大怒,摔掉手版,愤然说道:“如此尚可仕乎?”言罢,欲弃官归家。王逵见周敦颐态度坚决,只得重新判案。后来,周敦颐升任广东转运判官时不辞劳苦,四方巡行视察,亲自提典刑狱,纠正错案,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被广东百姓誉为清官。
周敦颐因为积劳成疾,晚年辞官归家,在庐山莲花峰下养病。他的住所四周塘泽相连,山青水秀。清澈的水面上,朵朵莲花,轩然昂首;片片荷叶,孤傲超然。周敦颐喜爱荷花的风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来表达自己秉直不阿的性格和宁折不屈的骨气。
周敦颐所赞美的莲花,正是他自己性格的写照。亦表达了其不甘于与污水同流,耿直正派的为人。“周敦颐爱莲”从此成为美谈。《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被人们誉为警句,流传后世。
莲花在佛教中更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如僧人居“莲房”,坐“莲台”,供“莲龛”,穿“莲花衣”,念“《莲经》”,甚至佛家境界可简称为“莲界”。由此我们便可窥见莲(荷)花与佛家结缘之深了。
中国是荷花的故乡。荷花的种子――莲子寿命之长是令人惊叹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辽宁省新金县泡子村曾发现古代莲子(或叫化石莲子),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运用C14(碳14)科学方法测定,在地下已埋藏大约950年。经播种发芽率仍然很高,所得植株被称为“古代莲”,其形态特征与现代荷花相似,经交换寄出国外,以其寿命之长曾引起国际植物学界的浓厚兴趣。
祖国医学认为,荷花性凉味苦甘,有活血、止血、祛湿除风之功,可用于治疗跌损呕血、水泡湿疮等病症,且其功用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称颂莲藕的文字,亦写得惟妙惟肖,读来韵味深长:
“莲立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浸。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盖莲之味甘气温而性啬,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我国人民何时开始食用荷花,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加以佐证,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荷花在慈禧的那个年代就已是宫廷中的“御用食品”了。因为慈禧身边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述:
“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爱吃的一种东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为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地放在油锅里炸透,做成一种极适口的小食。”
新教育倡导语文教学是诗意的,是带着诗意的目光审美的过程,应如诗如画了一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诗意阅读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必然。本文从诗意阅读应具备有语文基本能力,诗意阅读的素质培养,及在实际中的操作应用来探讨。
【关键词】
中年级 诗意阅读 语文素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哺育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语文阅读就是哺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在语言文字中,我们可以遨游于不同的世界,品味不同的人生,静听花开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升腾跌宕……所以语文素养的宝藏之门就是诗意阅读,通过诗词歌赋或者美妙的诗句来把语文的魅力传达给学生。
一、诗意阅读的基本能力
开展诗意阅读,要有一定的语文能力,才能走进文字,品味语言背后作者的用意。衡量一个人的诗意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整体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而又综合的能力。它主要指阅读时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概括、评价文本的能力。具体为,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大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概括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等。说到阅读速度,那就是跟看书时个人的理解和总结能力分不开了。如果一句子看过之后你理解不了什么意思,就会反复地去读,那就会影响到速度。看书要把所有的内容全部记住吗?不是的,合上一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那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如果一本书给不了我们任何值得记忆的东西,也只能说明这本书不适合我们看,或者这本书中没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二、诗意阅读的素质培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荡涤人的心灵,感受喜怒哀乐。就如席慕容的一首诗歌中所写:“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眼泪”。诗意阅读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素养,这种素质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不断培养教育。如三年级《荷花》一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在以下方向进行阅读引领,促进诗意阅读能力的生长。在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 ,要抓住“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来体会,荷叶的颜色、样子;抓住 “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体会白荷花的千姿百态,想象荷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抓住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感受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理清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这就是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同样的文字具有有不同的意义,将文字表现得更加的沁人心脾,使它可以在场景上的描绘更具有诗意。
另外,在《课标》中有明显的说明:“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所以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语文老师还要带领学生向课外延伸,品读经典,在了解了基础语文基本知识以后,老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模仿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提升阅读的方法展示给学生,或者学生可以根据平时学习的课文以及课外的读物来进行阅读,老师指导学生完成阅读。另外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生在完成了老师所问的问题之后,自行起立回答问题,老师对其进行纠正,最后总结学生们所需要提高阅读能力的地方,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讨论自己缺少的阅读能力,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老师也可以让他们在写作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模仿优秀作品中的语言方式、修辞手法等,巧妙的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将生硬的文字更加活灵活现,充满诗意。
三、诗意阅读的实际案例
中年级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那么,怎样让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呢?在阅读的时候,尽可能的达到“感受――品味――积累――运用”。如在学习《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时,首先可以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由于这篇文章是小剧本类型的,可以让同学们进行一个短小的表演,使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这样可以有效的使学生将情感带入课文,培养诗意阅读的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培养诗意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诗意阅读素质和语文基本知识能力上进行重点培养,具有较高的阅读素质,才可以品味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具有语文基本知识能力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文字更贴切地展示出来,让读者心领神会。中年级学生正是心理素质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合理地加大他们的阅读量,科学地引导他们的阅读品位,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还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更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思想境界,为他们今后步入更高层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和人文基础,更有甚者,一个优良的阅读习惯,会惠及学生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建敏.诗意的教育――对语文教学的一点研究【J】.文教资料,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