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问题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问题 教学 设置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要提高所设置问题的实效性,设置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兴趣,兴趣必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不能用不着边际的问题为难学生,要突出实效。
为了便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利弊,不妨把两位老师的板书问题展示如下。
《香菱学诗》所提问题: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门径时讲了哪些方面?4.黛玉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点?5.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香菱的三首诗有什么看法?
《窃读记》所提问题:1.文中的窃读怎么理解?“我”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尽办法窃读?怎么窃读的?2.窃读给了“我”怎样的感受和体验?3.如有机会面见作者、书店老板、店员,你想跟他们作怎样的交流?作者某天签名售书,她可能怎样寄语读者?
一、问题的设计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
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并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问题,是确保问题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香菱学诗》文章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庞杂,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选择必须非常集中。教师针对此课提出的几个问题:第一题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三题分别从学诗者和教诗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第四题则从小说教学的角度,归纳人物形象,同时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四个问题,五个角度,把这篇文章隐含的教学内容全面展开,在短短的一节课,学生无法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窃读记》课例的几个问题,以“窃读”一线贯穿,从理解作者窃读的过程到窃读的感受,然后跳出课文,用说话活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窃读”的感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设计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阅读时关注于一点,不断深入,利于学生保持阅读兴趣,对文章的理解更深透,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问题展开的方式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由谁提出。比较遗憾的是,这两堂课的问题都是由老师导入新课后直接提出。其实学生在看到文章标题,初步阅读课文后,他一定会有自己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作为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不断地从文中找到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形成新的期待视野,在这个不断轮回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得到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也在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第二,要关注问题的展开顺序。问题展开的顺序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要能不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与问题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展开顺序,吸引学生不断产生更高层次的阅读期待。《香菱学诗》课例的几个问题,平铺展开,问题指向繁多,而且合盘托出,因此学生阅读时很难有自主体验的机会,学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无法静下心来自我感悟。因此,在交流时,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总让听课人觉得学生和文章有隔膜。《窃读记》的几个问题,虽然第一个问题稍嫌琐碎,但多数是学生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顺序也层层深入,所以学生在阅读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兴趣盎然,回答问题时带着自己的读书体验和情感,融入文章之中,回答问题的质量较高。
二、教师在学生交流发言时的组织引导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首先,交流发言的组织方式要有层次,要丰富,要关注学生全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形成自己最初的阅读视野,但这仅仅是学生的自我视野,这时需要教师组织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尽可能打开教师和每个学生的视野,在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最初的自我视野进行整合,形成新的阅读视野,使全体学生得到提升。所以,交流发言的组织形式要丰富,关注全体学生,充分保障每个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这是采用“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高效的关键因素。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一段时间后,马上采用直接抽问的形式,教学对话多在老师和被抽问的学生之间展开,学生参与对话交流的人数有限。由于交流的组织形式单一,被抽问学生的回答不能唤起其他同学的共鸣与争鸣,其他学生也很难融合到老师和被抽问的同学之间的谈话中去,也就不能形成新的阅读视野。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后,首先组织了小组讨论,在学生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教学对话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进行,全体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氛围好,教学效率高。
其次,教师的引导要关注学生阅读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的目的,不应仅仅满足于塞给学生一个准备好的答案,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由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在阅读过程中有认识肤浅或错误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是由于文本本身的模糊性造成,也可能是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矛盾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但不管怎样,这恰恰是学生获得提升的最好契机。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加以引导,不着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新的探究过程中,不但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更从中领略到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执教《香菱学诗》的老师在抽问的学生回答不够正确时,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且不说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老师的答案,就算是懂了,也不过是获得对文章内容本身的理解,没有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流于肤浅。而执教《窃读记》的老师在学生发言后,发现学生的理解不够准确,于是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的关键词,插入作者的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空泛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文中事例来分析,并教会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提升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教学效果;情境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改变教师包办代替,克服“满堂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不少老师备课、上课时,在“问”字上下了不少功夫,结果虽有些收效,但不尽如人意。笔者曾听了一些课,发现有的课看上去热热闹闹,“满堂灌”改变成了“满堂问”.“填鸭式”成了“放鸭式”;有的课堂上,学生被教者突然发问弄得哑口无言、手足无措地站着,学生急得满脸通红,还不知从何下“口”,教者急得额头汗涔涔,得不到学生的满意答案,相对默然良久,僵持尬尬,结果教者心里埋怨学生低能,嘴上自找“下台”的路子;有的课堂上,教者的问题刚一出口,学生便能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有的课堂上.教者提出的问题缺乏连续性。……总之,形式主义的东西较多,事倍功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究其原因,缺乏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问”的学问不够。
问题教学法是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其特点是把教师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地探求知识,从而增强了教学中的启发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其步骤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其次,学生积极的独立活动。第三,教师把学生引导到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上。
其实问题教学法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上了一堂体现问题教学法特色的问题讨论课。《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孔子将弟子们召集在一起.在一种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引导学生就志向、理想问题各抒己见。孔子劝告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些受拘束就不说。)孔子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为下面提问垫底。接着又启发道:“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经孔子这一“解除”,一“启发”,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已造成,所以“子路卒尔而对日”,毫无顾忌地谈了自己的理想。古之为师者在“问”字上很讲究启发性,讲究情境和氛围的创设,在问题教学法方面为我们找到了成功的路子;今之为师者应在借鉴古人和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探讨研究“问”的艺术。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教学法的情境是提高问题教学法效果的首要一环。那么怎样为之创设良好的情境呢?
一、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师
生关系平等,是实施问题教学法.提高“问”的效果的重要前提。试想,教者在课堂上板着面孔.时时讲究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得师生之间关系变为主从关系.那么学生听课的心理定是紧张的,被教者喊起来回答问题时,往往“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怕回答错了挨批评,只好吱吱晤唔,敷衍了事。有的学生由于心理紧张,思路受阻,了然于心却不能诉之以口,急得面红耳赤,局促不安。这样教者不得不自圆其说,越俎代庖,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鉴此,教者应像孔子那样,与学生平等相处,不以年长或才高自居,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和颜悦包地走进课堂组织教学。每当要××同学回答问题时,不妨说声“请”字。在这样的关系中,老师再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双边活动也就和谐一致,必然会提高教学效果。
二、排除干扰学生回答问题的诸种因素
在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想回答的,但他们中一部分人又怕答错,被其他同学看不起,或因自尊心较强,没有十足把握,就不想站起来回答,不愿在众人面前现“丑”。基于这种心理,教者应鼓励学生,排除其忧虑.让他们勇敢地回答。譬如在提出某个问题之后,加上这样一类的说明:“这个问题较难,哪位同学试试看,答错了也没关系。”一旦哪位同学答对了,加以充分肯定和表扬。答对了部分的,哪怕答对一点点,也要肯定表扬。若答错了,暂不作否定,不使他尴尬难堪,影响气氛,暂不公布正确答案,教者可和蔼地请他坐下,然后再作说明:“刚才××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哪位同学还有更高明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这样,绝大多数同学对教者提出的问题能毫无颐忌地作分析回答。最后教者以婉转的口气,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三、深奥的问题浅显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关键词:问题 情境 模式
问题情境教学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以问题导入新课,又以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只有那些难度适中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既熟悉又陌生”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能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那么怎么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六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最容易引发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二、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课改后的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探讨物质燃烧的条件时,改掉过去用红磷和白磷的燃烧实验。而是设计了烧不坏的手绢;比较木条和木屑燃烧的难易程度;玻璃杯罩蜡烛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取材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也更能够说明问题。
三、利用古代文人咏物的诗词来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探讨石灰石的利用时,用于谦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用这首诗来设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换的问题情境。又如王安石有一首咏梅的诗:“墙头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可用于创设解释分子运动的问题情境。并且这些诗词语句优美,寓意深刻。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既可解决问题,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史充满艰辛曲折,留下了无数凝聚着智慧的成果。当年化学家们在发现探索过程中的一系列“疑问”,为今天的教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素材。如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初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都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等内容。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近代原子学说的两面性。类似这样的内容在新编的化学教材中也介绍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五、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练习或测验的错误中,总有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结果,往往因为学生自信而不假思索便予以认定。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知识尚不完备,同时也表明他们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这类错误自然也就转变为设置最佳问题情境的一种标志。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制氧气的过程中,实验结束时立即熄灭酒精灯,我当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他们观察接下来的倒吸现象,并以此情境为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这时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事实相悖时,“出乎意料”的惊讶感油然而生,他们强烈希望有充足的理由去否定自我,而此时恰好是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最佳时机。
六、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方法形成问题情境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英语阅读教学;自主;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呢?
一、在预习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英语阅读课程是自习性较强的学科,预习得法,对于学生的自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问题教学法来预习学习内容,主要有两种方法:
1、指导性预习,这种方法用于篇幅长,难以理解的文章。刘乃银主编的《英语泛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中的阅读文章新颖而有趣,且篇幅较长,阅读量明显加大,课文长度从第一册1200个词增加到第四册2000多个词,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3-5道引悟性的预习问题,用以指导学生明确开展该单元内容学习的主要思路。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一GeniusandtheCraftsman,在上这课书前,教师设计以下几个预习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1)Whydoesthewriterthinkitnecessarytothecreativefunction?
(2)Howisastoryconceived?
(3)Whatistheprincipleofastory’slife?
(4)Whatarethefunctionsofthecraftsman?
(5).What’stherelationbetweengeniusandcraftsmanship?
(6).Howtounderstandthesaying“Practicemakesperfect.”?
2、自主性预习。自主性预习是指不设计具体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通过自主预习,认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对文中的优美语句,重要语段,进行适当记录和摘抄,通过其它书籍或网上查阅初步了解作者作品,文章的背景;以及对篇章结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和领悟,用笔记本记下预习中的收获,把对预习内容的疑惑,自己整理成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和同学,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究,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整个课堂教学以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阅读文章后,总会对文章的某些方面有所感受,或者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文章的一些事实和内容进行补充。针对那些内涵丰富、有真知灼见、给人以启迪和联想的文章展开讨论,最能触发学生的精神世界,使阅读达到高层境界。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课堂交流、讨论问题。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以此了解和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启导提问几个学生,让他们主动讲述怎样进行预习,通过预习自学,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感受和乐趣等。学生的讲述交流是根据他们的学习实际情况而谈的,是开放的,不预设的。学生可以谈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语段分析,字词辨析与运用等。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述,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困难和问题提出来,互相讨论,在小组讨论中,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活动,各抒己见,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对于在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跨组讨论,也可以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在这个课堂讨论交流中,使学生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探索能力、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三、拓宽阅读、深化问题
创造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自由争论,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怀疑精神和发散思维,最终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逐步引向深入学习、思考与研究。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回顾反思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本节课或本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性的简要总结,归纳所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提高的能力。接着由本单元内容延伸、联带,设计更深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外的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积极感悟作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展自我,使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例如:《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课文SevenWaystoBeatShyness.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为害羞者提供的克服害羞的方法,问题如下:
(1)Whatisthemainideaofthearticle?
(2) Howmanykindsofshynessmentionedinthearticle?Whatarethey?
(3)Whichofsevenwaysisthemostworkabletoyou?
(4)Doyouthinkfemalesareshyerthanmales?
(5)Whatphysicalsymptomsthatashypersonwillshowwhenhe/shespeaksinpublic?
然后鼓励学生课后作进一步的相关阅读,探寻更多的方法来克服害羞,并列出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和阅读。这些书是:
PhilipZimbardo,Shyness:WhatItIs,WhattoDoAboutItChristopherMcCullough,AlwaysatEase:OvercomingAnxietyandShynessinEverySituationJonathanCheek,ConqueringShyness:APersonalizedApproachArthurWassmer,MakingContact:AGuidetoOvercomingShynessJonathanBerent,BeyondShyness:HowtoConquerSocialAnxieties
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克服害羞的方法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最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讨论:
Ifyouareashyperson,howwillyoudo?Doyouhaveanyothersuggestiononhowtoovercomeshyness?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发展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其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问题成为贯穿英语阅读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是教学的灵魂和精髓,而不是如平常一般教学中仅仅是教学的一根线索,一个引入点,或者仅仅是作为教学的辅的手段或形式。问题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机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影响而形成的惰性实践、线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启发学生、交流讨论、整合知识、解决问题,使师生双方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蔡梓权,《新课程新成果精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