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一、注重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正确与否,直接体现对文言文语感的把握。学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首先要以不读破句为准,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划分朗读停顿的方法。

二、重视积累

“树木的枝繁叶茂,在于它的根深蒂固”,同样学好文言文,基础一定要扎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结合字典及课文下面的注释先把课文翻译一遍。自己认为翻译得不通顺的句子在课本上做记号,以便在课堂上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融会贯通。

当然课后的巩固是后续的重点工作,学生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根据记忆的遗忘规律,不久,那些生疏的文言字词的用法在脑海中风过无痕,消失得一点印迹也没有。基于这一点,在早自习时,朗读课文之后,我要求同学连同课后的注释也读并引导学生整理一词多义、同义词等,有意识地识记文言字词,一些常用文言字词的用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善于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忙碌起来,都有事做,让每节课都是有效课堂。文言文教学中的引导尤其重要,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上《塞翁失马》这篇文章时,关于“父”的读音问题,在备课时,我就预感到学生对“其父”这个词中的“父”可能理解上会存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以灌输的方式来讲解,效果不会很好,可能用引导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那次授课是一节公开课,当翻译到“人皆吊之,其父曰”时候,学生都认为“其父”应翻译为“他的父亲”,“父”读“fù”,讲到这我不动声色,没有指出学生的e误,一直等到全文翻译完了以后,我请同学找出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的文言字词,同学们找到了“父”字,我引导说,文章的标题“塞翁”应怎样理解,学生认为是边塞上的老人。“那么‘其父’是指什么呢?”我问,学生这下对心中的那个答案有些疑惑,只有个别人还在小声回答“他的父亲”,我继续问:“他的父亲是塞翁的父亲?那么文章结尾说‘父子相保’既然写到祖孙三人,为何不称‘祖孙三人相保’?”,学生面面相觑,我顺势引导说,这样看来,前面的“其父”翻译为“他的父亲”还恰当吗?“其”可以翻译成什么?”“那个”有同学说道。学生豁然开朗立刻有同学说:“老师‘其父’,读‘其父(fǔ)’应翻译为‘那个老人’更恰当......”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2篇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体现汉语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它也姓“汉”。这是常识。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俄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地陌生、茫然。这是一个误区。

“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演变的“过程”,它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全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事半功倍、一箭双雕之效。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

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再如教学《赤壁之战》,讲到“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的“恶”,尽管课本注释中有注音,还是宜联系成语“好逸恶劳”的“恶”(wù),以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语汇论(中)》)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容易组合。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有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是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察今推古”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订、修长等现代词语,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巨身·修尾”(修长)。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3篇

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陶冶学生情操,传承民族文化。笔者发现,现在许多教师忘却了这一任务,他们正热心于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正醉心于“自学”的教学理念。试想,文言文是能自学的了得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各种新鲜玩意层出不穷,学生哪有兴趣刻苦自学文言文?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思想,现在的学生太陌生了,甚至无法想象。这就要靠教师,所以,文言文教学要靠教师,教师的讲解至关重要,教师讲透了,学生才能理解,教师讲精彩了,学生才能受感染,教师温文尔雅,学生才能谦谦君子,才有文化传承。所以,文言文教学的本质是:讲解与诵读并重,先有讲,再有学。

二、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一)讲词句%以教师“逐句讲解”为主,学生“自讲”为辅。这一时期,教师应指导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会学生识别常见的词法,如使动、意动等,句法,如判断句、被动句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二)讲语段%在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可以讲解语段了,要遵循以下步骤:①读,即将所讲的片断读一遍,目的在于订正读音,也使同学们再熟悉一下语段;②质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③译,将语段翻译一遍,尽量直译;④引导学生概括语段内容。

三、熟读成诵,理解记忆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我们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诵读,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是要想办法的。不可死讲!熟读成诵与理解记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其一,现代化教学文言文最大的问题就是强调了“熟读”,而忽视了“理解’,而理解光靠学生自己是不行的,教师必须要讲,并且讲透。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1.可以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如,温故知新、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2.也可以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3.更重要的是,把文言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引导并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汉字书写大赛”“书法展览”“诗歌朗诵”等等。

五、鼓励质疑,耐心解答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六、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4篇

一、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儿女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学是保持这种传承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1、要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传承。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我们知道,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也将成为我们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新编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数量较多的文言文,这些作品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这种认识、这种思想漫漫地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慢慢地学会欣赏它、感悟它。

2、要让学生发现,课文的内容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它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鼓舞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一代。

3、要让学生体会,教材里的不少文章具有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诵读这些优秀的篇章,可以时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产生对祖国山河、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

了解了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文言文原来有如此的魅力,从而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领略了文言文的魅力,不等于就能学好情文并茂的文言文,文言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文言文涉及的实词、虚词用法繁杂多变,考试考查的知识点也不单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

教无定法,这是人之常言,但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还是有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采用的。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尝试了一些做法。

1、朗读形式多样。

学习文言文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促进语感能力的不断发展。有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才能了解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对其产生清醒的认识,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和欣赏作品。所以,从初一开始我就针对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的特点,采用了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比赛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培养学生多诵读的习惯。学生把课文读熟悉了,才谈得上如何去理解他,欣赏他,感悟他。

2、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中学课本里所选课文,难度不同,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会分别采用预习、提问、启发、质疑、讨论、交流、合作等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些疑难字词少,内容容易理解的文章,我把学生分成组,每个人自己对照注释翻译一遍,然后再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共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遇到疑难字词多,内容难理解的课文,先让学生熟悉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最后通过教师引导,解决疑难问题。如此这般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的考试成绩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3、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解和文言课文有关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初中学生大多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学生每次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让每个学生课外寻找常用成语的出处,并将引文翻译出来,利用课前5到10分钟的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成语故事并翻译,全班轮流。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

三、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还得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比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呢?

1、要学会积累。

要学会积累,首先必须熟悉或者背过课文下面注释里的文言知识,它是我们初学文言文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大家都知道,如今的考试,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所考的文言文的内容,基本上或者说根本就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它考查的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验身。因此,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2、要学会归纳。

文言文的知识浩如烟海,就字词来说,就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就更不要说那复杂多变的虚词。要掌握好这些知识,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类。比如: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动词时,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

3、要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读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教师在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例如:课前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述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读”字当先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通过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且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的注释来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内涵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知,从中获取知识。文言文涉及知识广,学生掌握多,理解难,如果学生不深入体会,往往读得乏而无味,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文言文,与作者“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心的沟通,在心灵碰撞,交流中去体味作品的景、事、情。

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一些尝试: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首先展示投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营造了学习气氛,导引出学生从内心深处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渴望。

四、引导学生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为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词的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这些词时,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忆,才会掌握。

五、培养情感,增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学习语文,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这样,必须加强朗读、背诵,才能培养和增强感受能力,也只有通过朗读、背诵,才能把握整篇文章,弄清字、词、句、段、篇的用法、安排和布局,才能体味语言、语调和方式、方法,体味优秀文言文语言的简练、深刻和优美。

六、注重实践,实施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