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学与文化

民间文学与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文学与文化

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123-02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或文化的集合。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更多普通的人理解、喜爱并产生共鸣,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更适合于用在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合于幼儿园教育的民间文化内容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比较适合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第一,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第二,民间音乐,主要是一些民间的童谣、歌谣、民族歌曲等内容;第三,民间戏剧,包括一些民间戏剧、舞蹈、皮影戏等;第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泥塑、画画、折纸、剪纸、刺绣、编制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适合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知识面狭窄的刚刚进入学习生涯的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不可能像初高中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趣味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最直接的一种意义,即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民间技艺如折纸、画画、泥塑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幼儿园学生来说比一般的识字课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升华教学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对幼儿园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塑造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升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升到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只有从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才能够被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起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这种教育与文化的渗透能够让教学不仅意味着教授知识,更意味着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教学的最崇高理想。

3、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许多艺术文化形式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这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接触并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未来某一种民间文化的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下已经有所体现,例如,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就有许多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加入到戏曲学校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更有许多学生在国家举行的戏曲文化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让祖国的下一代充分了解国家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文化继承者,避免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失去继承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都依靠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首先就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训练。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师是刚刚毕业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首先可以安排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者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让教师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让教师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改变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民间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因此可以有效地在课程中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例如,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可以通过一小段的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比如说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将这些数字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很好地利用了民间文化艺术方法;或者是在学习某一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皮影戏形式向学生还原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观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更能够通过一种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专门教授学生一些不同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例如专门开设剪纸课程,从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讲起,逐步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剪纸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课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3、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开朗的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也离不开一个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一些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品,通过合理的环境结构创造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民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创造一块学生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展示区,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也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文化环境。

4、在交流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频繁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关心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导,教师在这些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争抢东西而吵架,老师必须要进行调解,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严厉的批评或者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孔融,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

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第2篇

一、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面临的窘境

通过对我县19所中学进行调查:将民族民间体育列入校本课程的学校为0所,教学计划中有的9所,列入运动会的4所,偶尔开展的4所,从未开展的6所;再通过对全县480名中学生进行了解与喜爱度调查,有427人有所了解,占88.95%,希望在教学中开展的339人,占70.63%,无所谓和不喜欢的141人,占29.3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模块教学中开设民族民间体育模块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诸多学校教学在这一领域还是一块处女地。

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相结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遍览世界各地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学,都是把自身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项目作为中学阶段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大部分是吸收国外的,颇具有鲜明的世界性特点。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我国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其不仅有利有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简单易学。但经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参与民间体育活动的人数和项目在递减。[1]虽然,教师对民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表示很支持,并肯定民族民间体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民间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但是师资、场地设备及民间体育资源还需进一步的整理与开发。

且目前能熟练掌握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师很少,也没有专门关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体育教材可以应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多不被重视,几乎不会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出现在学生的体育课程中,纵然有部分涉及,也不过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教学内容出现。

二、高中体育教学引入民间体育项目的方法与途径

民间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时要善于进行创新利用,在进入体育课程之前,教师应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学习研究,同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学生容易接受并喜爱。经过创新改造后的民间体育项目必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知识需求、情感态度、生活经验、可接受性、价值观和实用性及培养目标等各方面的情况。

同时,根据学校的环境条件、地域特点、学生情况等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要注意融入现代体育观念,合理地吸收与消化其他地区输送来的营养成分,使它符合时代性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从而使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获得更为强大的活力。[2]中西兼容的教学模式,既能传承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精神,也能取其精华吸收外国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培养新型的体育人才。

三、高中体育教学引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意义

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要获得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意识到体育教学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引入民间体育项目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因素,是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载体。通过民间体育项目在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简单易学的健身技能,养成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第3篇

一、山东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山东民间舞蹈以其悠久历史闻名,其中最著名和典型的舞蹈形式囊括了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以及鼓子秧歌等,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舞蹈艺术的根本特征表现为舞蹈的审美特性,综合分析山东民间的三大秧歌,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所包含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借助秧歌这种纯朴古老的艺术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将舞蹈中所富含的真谛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山东民间舞蹈最直接、最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山东人民以及山东地区人们的性格、气质特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存面貌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山东民间舞蹈在中国美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篇论文通过探索和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以发挥舞蹈教学这一文化载体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舞蹈教学是传承和发扬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实现统一,这种教学方式将舞蹈文化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由此,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舞蹈教学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最为关键,有助于更快的了解和认识舞蹈形态之后的文化内涵。以鼓子秧歌为例,在这种舞蹈形态之后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基于此,在民间舞蹈教学里,要不断的从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文化着手,通过分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山东民间舞蹈。

建立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上了解和认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而不是停留在肢?w语言的表达之上。通过增强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山东三大秧歌所富含的民间舞蹈的丰富内涵与意义,更快的掌握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精华,不仅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还清楚的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动作背后富含的寓意。

舞蹈教学通过让学生将技术与知识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舞蹈文化内涵支撑着山东民间舞蹈的形态,使其更具表现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因为有了灵魂更具感染力,从而在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点强调和促进文化的渗透发展。

在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两大舞蹈形式,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都体现了齐鲁文化,清晰的标示出了舞蹈中齐鲁文化的差异性。第一,鼓子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主要在鲁北平原流传,在东西地区,鼓子秧歌的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例如,东部地区鼓子秧歌以惠民县为代表,秧歌的特点表现为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有力,具有柔韧性;西部地区鼓子秧歌则以商河为代表,其的特点表现为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分明,具有刚健的特性。在东西两个地区,鼓子秧歌共同的特点表现为粗犷雄浑、气势豪迈,以及神、韧、稳的特性。第二,胶州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主要在鲁东半岛靠近胶州湾附近流传,在传统秧歌表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表演角色主要为女角。如,翠花演绎的为中年妇女,这一角色的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为,这一角色动作温柔贤淑,小曼儿扮演的为小女孩,这一角色的动作活泼俏丽。这几个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在动作上表现为拧、碾、神以及韧等特点,并且呈现出“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特点。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这两种山东民间舞蹈形式,它们在表演中呈现出的特点也对山东人民吃苦耐劳、憨厚纯朴、善良热情、宽容大度以及自强自立等性格和社会风貌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的选择中,需要特别注意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以及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动作,并对这些特色动作的动势与走势等进行重点训练。其次,选择“胶州秧歌”的教材内容,需要集中训练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曼儿步扭以及抱推扇等动作,不仅确保动作到位,而且还要确保每个动作的韵律美,体现出该舞蹈所富含的审美心理特征。

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果。

三、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一)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

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加工、创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实现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基本要素的充分体现。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强调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过程中,在保留传统优良精神文化精华的前提下,还要实现创新发展。

(二)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特别是对待山东民间舞蹈的传统问题时,往往只认为只有对齐鲁原生态进行传承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的山东民间舞蹈,反之则不是。但是站在舞蹈参与的角度分析,民间舞蹈是只有人民大众参与或者实现自娱自乐效果的舞蹈形式。通常持有这一观点立场的人,强调的是山东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但是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过于强调传统,属于片面的坚守传统。

这一观点,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方面,使得山东民间舞蹈教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了舞蹈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内容的丰富和舞蹈技艺的提高。因而,若促进和实现山东民间舞蹈走得更快更远,需要改变对山东民间舞蹈的认识,提高民间舞蹈技艺和民间舞蹈审美的发展。例如不管是海阳秧歌还是胶州秧歌,在看到山东大秧歌时可与清代《柳边记略》中描述的秧歌形式的源流相联系,同时为了避免出现随意性,所谓民间舞蹈应当具有特定的民族区域风格特色,山东民间舞蹈应当融合山东区域乡土风情,重现山东浓郁的风土人情,既展现传统魅力,又具有现代舞台时尚特色,最终让民间舞蹈成为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活化石。

基于上述分析,山东民间舞蹈形态不应该永远停留于原生态,例如胶州秧歌实现了舞蹈与戏的结合,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民间舞蹈的发展。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也不再只是表现对神崇拜敬仰的方式,在舞蹈形式背后的内涵中,山东民间舞蹈也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并且从根本上实现质的跨越。

山东民间舞蹈在继承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方式来实现,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变为群众集体创作,在娱乐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山东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第4篇

特色课程是特色学校的载体,课程结构决定了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质量,在建构新的学校课程体系中树立文化意识,将民族根文化内涵通过课程外显出来,才能有效地提升特色学校的文化品位。

民族根文化教育就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办学理念中去。因此,我们提炼了包括仁爱(谦逊礼让)的养成精神、行健(刚毅行健)的人格精神、责任(孝悌友爱)的伦理精神和(关怀)中庸的处世精神。这些从人生哲学、群体理念、参与的价值、辩证思维等维度,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我们将课程文化作为实施民族根文化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课程定位为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美学、体育与健康、德育与实践活动、心理与生涯规划)和两大类(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其中,共同基础类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兴趣拓展类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的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一、优化国家课程来突出普爱文化

高色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全面整合国家高中必修、选修课程方案,整合学校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制度化实施。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有意识地强调民族根文化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增强特色学校的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文化中的普爱文化强调的人是指社会的人,重视做人、以义为上、推己及人、学者为己等为人处世的传统美德,通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等,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引领选择课程内容、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让民族根文化从课程的边缘走到中心,在培养和铸就自身的文化品格中提升和完善课程的文化内涵,这是学校课程成熟与成功的重要标志。开发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套餐式、板块式的课程群。板块式或套餐式课程组合,以社会职业或学科领域为基础,设置若干板块。例如,按照艺术、人文、自然、经济等划分八个套餐或板块类别,每个套餐或板块设计一套课程,既包括基础性的必修课程,也包括适应特定板块需要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可以为未来升学、就业提供支持,以下是几个主题板块。

(一)爱自己

学校教师主编并出版了校本《弟子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制订出了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如:爱自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提高自身内在的修养。在诵读经典、研究经典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在政治学科的公民修养中可以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做人做事。在这些经典的熏陶下,学生就会从内到外地散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学习能力倍增。

(二)爱他人

践行孝道,爱在家庭,百善孝为先。学校开设“《孝》经典”校本课程,阐述为孝之道,号召全体学生“善待父母,动真情;善待亲人,动真心”、布置亲情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感受家庭的温暖、增强自己的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自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三)爱社会

开展中华文化、民俗文化、社区文化寻根等专题活动。这是我们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校本《古典诗词艺术欣赏》,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有利于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践行“博爱之为仁”,爱在社会。

(四)爱国家

地理学科中渗透乡土案例介绍,历史学科中结合连云港历史进行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渗透等,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意识。历来的爱国者都是把忧国与忧民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典型写照。爱国主义有着不可割裂的继承性和历史延续性,通过它,中华民族的精神实现了伟大的升华。正是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从而给世界以觉醒、自尊、凝聚、奋斗的崭新形象。

(五)爱动植物

生物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我校也是全省生物课程基地。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践,种值了约10亩的作物。为了使经典文化穿透几千年的时空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学校号召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活动。

二、挖掘校本课程内涵,拓展民族根文化

我校根据普爱的办学思想开发了多样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本校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宗旨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围绕传统经典文化,着眼于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培养其做一个“有根”的世界公民。

(一)核心是套餐课程

(1)创建为拔尖创新性人才打基础的高层次文理科实验班课程群――增加文科实验班经典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类课程、理科实验班竞赛选拔和实验动手类课程。

(2)创建满足基础全面、学科思维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需求的课程群――在学校选修Ⅱ时间段开足国家选修Ⅰ课程,丰富校本选修课程,增加民族根学科思维和辩证训练。

(3)创建适应国际化教育趋势、满足出国考试需求的课程群――提供高三学生国际课程、奥赛课程、面试课程、君子和淑女课程。

(4)创建满足学生特色需求的体育艺术特长培养课程群――增加传统的武术、体操特色课程。

(5)创建适应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需要的高三课程群――增加社会面试类、演讲类课程。

(二)基础是板块课程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课程设置兼顾多样性和选择性,同时增加必修、选修课程的层次性。常规课程结合学科民族根辩证思维培养,尝试单元研究性的教和学。实验班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民族根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各类课程群通过课程整合后,通过“民族根主题学习”实现研究性教和学。

(2)为理科学生开设了几何画板与数学史、化学与生活等选修课程;为喜爱艺术的文科学生开设了各种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古筝艺术、经典音乐鉴赏、京剧艺术欣赏、素描、版画写生、吉他演奏、摄影艺术欣赏等。

(三)亮点是地方课程

(1)开设《农耕文化》课程。我们开设了《农耕文化》校本系列课程,讲授传统农耕手段如何与现代科学实验相结合、传统农业知识和现代农业知识相对比,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体验传统农事和农家生活,接触现代农业技术,从而担负起继承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投巨资建设的占地30余亩的生态科技园,现成为首批15个江苏省课程基地之一。种植实践区建设面积约10亩,偏重于自然环境下的实践体验,无缝地对接了国标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锻炼学生田间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体验种田的乐趣;智能温室计划建设面积约10亩,着力提高基地的科技含量,结合生物课程及奥赛实验,展望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景观休闲区计划建设面积约10亩,有农耕文化体验馆,如水车模拟灌溉、传统灶台、农具、风箱等,闹中取静,动静结合,既可以成为实习教育园地,又仿佛一片亲近自然、放松心灵的绿洲,缓解了学生因繁重功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形成了田园课堂、生动课堂、实习工厂特色模式。

(2)开设为人处世课程。学校出版和讲授了《中学生〈弟子规〉导读》,融入了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感恩主题教育、团结友爱主题教育、严谨精神主题教育、诚实守信主题教育、仁爱精神主题教育、亲近良友主题教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主题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在提高道德认知觉悟、强化道德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为灵魂,外现为行动。

(3)开设汉字课程。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美学元素,汉字之美,源远流长。开设的课程有《汉字与书法艺术》《汉字的起源》《汉字与汉字结构》《汉字部首和古今字书》《汉字文化》《中国历代书法赏析》等。

(4)开设系列优秀课程。挖掘整理了学校80年成长历程的《从普爱到新海》,目前已开设《曾巩研究资料汇编》《古典诗词艺术欣赏》《中学生〈弟子规〉导读》《好作文,如何写――高中作文实用教程》《学生优秀作文选》《普爱满校园》《李震讲语文》《经典电影欣赏及影评写作》《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校本选修课程精粹》等系列校本课程。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接受古典诗词文化的哺育,能够改善他们的性格气质,培养理想责任,拓展思维想象能力,丰富情感世界。

定期出版《普爱报》,培养学生知礼、明智、勇敬的传统习惯和自我修养的价值理念。在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文化教育,尤其是经典文化教育、革命历史精神教育、区域史地教育。

三、开好综合性实践课程和民族根特色的技术类课程

综合性课程和技术类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但由于未纳入高考,不少学校把它当作了空无课程,但我校不但联系社会生活,开齐开好了这类课程,还赋予其学分,为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奠基。

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该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我们以问题为中心使基础课程综合化,开设了插花艺术、家政学、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课程以及服装设计技术、食品技术、生物资源技术、软件技术、社会服务技术等课程。

(一)研究性课程

开展了多项特色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构建主题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地方文化自主选择主题,主动探索,如吴承恩与《西游记》、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连云港境内吴文化遗存、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连云港两汉文物集珍、连云港地上的石刻、连云港博物馆馆藏书画、寻踪西游、徐福东渡之传说、古诗咏连云港、船山飞瀑桃花涧、秦皇东巡看秦山、羽山殛鲧千古恨、“东方天书”传古韵、与李鸿章的淮盐之争、《儒林外史》折射的盐商原型等。

(二)开设普爱讲座课程

民间文学与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云小学校园文化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小学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隅,是一所乡镇农村小学,始建于1954年,2008年迁入现址。学校占地近30亩,建筑面积7680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设施齐全,教育装备达省Ⅱ类标准,班班通网络,室室有多媒体。学校以“怀青云之志,做大气之人”为校训,确立了“让师生充满激情、让阳光浸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以“诚朴、进取”为校风,以“爱生、敬业”为教风,以“崇德、善思”为学风,积极探索和实践“情智教育”,通过打造儒雅校园,构建情智课堂,建设和谐团队,培育快乐儿童,努力实现“情智双馨,师生共赢”的办学目标。学校每学期开展“礼、爱、孝、诚”等主题教育,初步形成“主题班会”“快乐六一““雏鹰假日小队”等德育特色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学校通过举办阅读节、科技节、艺术节、数学节等情智文化节,开展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平台。

青云小学一直把“和合与共,多元共融”的人本民族思想深入到学校发展理念中来。学校现有1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情智”办学思路逐步完善。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根据此次《吴江区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文件精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为契机,全面系统地落实学校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合与共,多元共融”的人本民族思想在学校特色建设中传承与发展。

一、落实工作职责,建立民族团结创建活动长效管理机制

为加强和规范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两位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体班主任为小组组员。由学校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具体责任人,各负其责,将民族团结创建进学校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统一安排,制定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作为今年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机制加以保障,这样,在开展具体活动时才会有方向性、组织性、制度性,创建活动也才有管理思路。

二、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宣传营造民族团结创建氛围

专门开辟建设校园民族文化长廊,为全校师生营造民族团结创建氛围,加强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这一举措,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入,将充分加强全校师生对党的民族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的认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立足点,渲染熏陶民族团结教育氛围。以时间拓展空间,用文化养育心灵。以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为契机,落实具体文化建设措施,努力实现文化浸润到文化自觉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三、加强德育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积极利用学校德育活动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因此,学校主要具体开展活动如下。

(一)专题教育

1.上好晨会课。要求班主任每周进行三次“民族团结”“多民族融合发展”等主题宣传教育,班级是学校最基础的单位,以点到面,点面结合,逐步走思想表现行为。

2.充分利用好周一“国旗下讲话”,周五“红领巾广播”以及“小记者《吴江日报·教育版》简讯即时报道”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创建活动。把学校民族团结创建由校园内扩展辐射到校园外,把建设、活动推向社会、家庭,带动一群人到影响一批人。

(二)主题活动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的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教片,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讲座,开一次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队会,办一次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手抄报绘画比赛。“六个一”不是口号,是民族团结创建的内核,是要让全校师生真真切切去感受,去参与的。与此同时,“六个一”活动的目标,是向各校乃至整个吴江区推广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三)品牌活动:青荷秀舞台

1.充分利用学校品牌活动——青荷秀,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舞台上秀出自我,同时,把民族特色活动展现在青荷舞台上,让全校师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在文化沐浴中感受“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情感共鸣。

2.积极鼓励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登上青荷秀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感受来自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四、共助民族团结,和合与共探寻注解情智教育新义

2013年9月,在区教育局、桃源镇政府等各界领导的关爱与支持下,青云小学分部——蒲公英思源小学诞生了,思源小学作为吴江第一所吸纳民工子女上学的公办学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其人本而规范的管理,它的筹建与开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赞誉。到2014年9月,蒲公英思源小学独立办学,青云小学全面结对辅助办学,形成“和合一家亲”。蒲公英思源小学现有少数民族学生56名,长期以来,青云小学一直致力于共助民族团结,和合与共探寻注解情智教育新义。

其中,开展的活动如下。

1.开展青小学生与蒲公英思源小学学生共同庆祝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增进友谊,促进民族融合,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谊,“和合一家亲”的温暖。

2.“六一”儿童节联谊活动,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爱心书递”活动,把捐来的书送到蒲公英思源小学的学生手中。

3.定期开展学校骨干教师送教蒲公英思源小学,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五、携手家校合作,共谋学校内外多途径促进民族团结建设

在全校范围内统计少数民族家庭,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班主任定期走访关怀少数民族家庭,倾听他们的心声;邀请部分少数民族家长来校做民族团结讲座;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景区参观游览,并定期举行游览体验交流活动,师生与家长共同分享体会,既增进了交往交流,也促进了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日常教育中,结合专业和工作特点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堂,内容涉及历史、国防、安全和法制等,使学生多方位地接受国情和民族团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