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晓作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训练中的我们似乎在开一个玩笑,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来回的徘徊,时不时发出一阵笑声,可这种不用心的训练又有什么用呢?
在比赛当天的中午,我们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在训练跳绳,可谓是“临时抱佛脚”。在整个中午,每个人都对跳绳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就这样,我们通过对“技术的改进”,我们的成绩突破了二百五十个。笑容再次跳跃在我们的脸上。这样的成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鼓励啊!
下午,我们信心满满地走上了赛场。大家相互给予信任的眼神。周围的同学也在用掌声来为我们加油鼓劲。我深吸了一口气,心想:一定要加油啊!一定要让别人对三班刮目相待!
在跳的过程中,同学们在大声的喊着“加油”,不少同学在数数,看着大家紧张的表情,我相信,此时此刻,在场的许多同学都在为我们默默加油。时间一点点过去,当我们的成绩超过其他班级时,周围的同学们拍手叫好,从他们高兴地表情中,我能感受到他们此时此刻激动、骄傲的心情。我们也十分欣喜,但想起赛前老师的叮嘱,原本欢呼的我们也就立刻安静了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怎样,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戒骄戒躁!
看着老师手中的秒表停止了走动,随之而来的是大家的欢呼声,同学们的欢呼声,同学们互相拥抱。我们脸上的笑容在夕阳余晖的照映下,是那么的质朴,无邪!我们终于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换来了成功与荣誉。
一次小小的跳绳比赛的胜利使每个人高兴、快乐。是啊,青春就是这么简单,她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组成的!快乐如此简单!
梦做到这儿,便被惊醒。可怕的梦魇,让我十七岁的大脑神经簌簌发抖。我醒来时却早已记不得梦中的女孩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她好像我那即将逝去的青春一样。笑靥如花,宁静的接近残酷的观望着我的离开。没有一丝伤感,没有一丝悲凉。以至我无法分清那到底是不是我曾经渴望的青春,现在拥有却即将逝去的青春。
今年的五月,樱花便开始大把大把的往下落。仿佛离人那纷飞的眼泪,又仿佛在祭奠我那即将逝去的青春。粉红色的花瓣像极了祭奠时用的香撒下的香灰,充满绝望。忽然想起了儿时庭院里的那棵樱树。也正是这样的五月,这样的时节,我会故作深沉的静静地坐在树下,满脸落寞。只有那粉红色的樱花洋洋洒洒的撒下落在我的发梢,落在我的肩头。落在我那浅灰色的瞳仁之上,满怀惆怅。而好多年过去了。那棵盘根交错的的樱树早已不复存在,无迹可寻。我现在常常在想,我高中毕业后再回首眺望寻找那已逝去的青春也会不会无迹可寻了呢?
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八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相对整个生命而言只是短短的十分之一,但是对于整个青春来说那就是整个青春。整整一个青春啊!初读这段话只是觉得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郁的忧伤。浓郁到让人觉得压抑,让人觉得烦躁,后来就越读越觉得悲凉,觉得绝望。而我却依旧终日无所事事,面无表情的观望我那短短的只有八年寿命的青春缓缓离开。心里难过到崩溃,嘴角却慢慢上扬,拉扯成一个悲凉的弧度。没有焦点的双眼,却看见我那颓废的青春从我的身前轰轰烈烈地打马而过。一切荒芜……
关键词:《春晓》 情感 形象 风格
1. 引言
在中国翻译界中,严复所提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最有影响的。“信”、“达”、“雅”三个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都出现,但将这三个字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而提出,则始自严复。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又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1]他所谓的“信”是指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达”是指语句的通达顺畅,使译本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指在译作中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就“信达雅”三者的关系而言,“信”是主要的标准,舍弃“信”就不谓翻译。当然,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本文运用“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作为宏观参数,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来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译本评析
孟浩然是一个以白衣终其一生的诗人。他的一生除了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曾去长安应试外,其余时间都是在隐居田园和游历山水中度过的。他认为生活在繁盛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为社会做事而平居一生是可耻的,所以他以四十岁为界,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为应试和做官作准备。开元十六年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也曾产生过失望和怨恨情绪。但从长安回到故乡后,心境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安心在故乡隐居。《春晓》为五言绝句,韵脚优美,对仗整齐,节奏明快,是他的咏春佳作,语言平白如话,清新自然,而诗意隐约,情韵悠长。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写了春风春雨,春夜春晓,春花春鸟,描写的春景十分广泛。但诗人几乎全然不用视觉,而仅用听觉和想象来描写一个风雨交加的春夜和一个鸟语花香的春晨。下面将对此诗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
2.1情感方面
曾亦沙将“信”(忠实)的标准具体化为23种“意义参数”,情感意义属于其中的一种。本文就从情感这方面看三个译本在“信”上做得如何,看其是否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翁显良在他的《译诗管见》一文中指出:“诗言志,赋诗言己之志;译诗则言人之志,这就要求以作者之心为己心。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不能不了解古代中国,不能不体会古代中国文士的思想情感。倘若只看字面,依样画葫芦,但求形似,恐难产生与原作相似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翁先生对中诗英译的原则,即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章法句法字法。[2]从他对《春晓》的译本看,也的确没有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是极力将他理解的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他在《外国语》1981年第6期上说:“孟浩然写的虽则是一日之晨,却已到三春之暮,‘啼鸟’不是在唱歌而是在悲鸣……高卧松云的孟夫子,一朝梦觉,深感岁月蹉跎,功名未立,难免有迟暮之叹。”[3]所以他的译本中有伤春的情感,尤其是后面两句“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将他所理解的原诗作者的情绪或者说本意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他在传达情感方面也有缺憾,没能展现出本文前面所提的原诗的那种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其它两个译本没有将作者的本意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像原诗一样比较含蓄。
2.2形象方面
首先看一下在字词层面上三个译本是否保持了原诗的形象,先看《春晓》中“晓”字的翻译。“晓”在《辞海》中的定义为“晓,天亮”,并援引“春眠不觉晓”为例,可见其在原诗中是指天亮的时刻。[4]许渊冲和翁显良都把它译成了“morning”。在英语中“morning”指“early part of the day between dawn and noon or before the midday meal”。吴钧陶将“晓”译为“dawn”,意为“day-break”,这种译法比较贴切。原诗的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悠闲。诗人在酣睡中不知道天已经亮了。如果他有什么政务的话他不会睡过的,正因为诗人已归隐故乡,在自然界中找到慰藉和乐趣,没有什么要担忧的事情所以才能睡过。现在看一下“眠”的翻译。许渊冲的译本中没有直接翻译“眠”,而是译为“lying in bed”,如果不读第二行的“Not woke up”,人们可能会以为诗人一直躺在床上一夜未睡。吴钧陶将其译为“slumbering”,与“眠”的意思比较接近。翁显良、吴钧陶将其译为的译本中也没有直接翻译“眠”字,而是通过“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中的awake间接说明诗人睡过。所以在这一点上,吴钧陶翻译得比较好,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再看一下“不觉晓”的翻译。根据《辞海》,“晓”指“天亮”,那么“不觉晓”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知不觉天亮了”;另一个是“没察觉/不知道天亮了。”由于汉语中“不+动词”的结构多是否定的动词短语,如不期(而遇)、不堪、不讳、不寐等。所以原诗中“不觉”应分为“不+觉”两个词来理解,而不像现代汉语中将”不觉“理解为一个表示状态的副词。[4]原诗中的“不觉晓”应理解为“不知道天亮了”。许渊冲的译本中用“Not...till...”的结构来间接翻译,这种翻译会让英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悠闲,直到听到鸟叫才醒来,但从原诗来看应该是诗人醒后听到鸟叫。吴钧陶将其译为“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这一翻译与原诗“不觉晓”的意思比较接近,peeping传神地再现了“不觉晓”的形象。翁显良将其译为“Late!”正如前面所说的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直译,而是极力将他理解的原作的精神传递给英语读者。在这也是,诗人在这写不知道天亮了其实是想表达他醒来后意识到自己起晚了,所以翁显良将诗人的情感在译本中直接表现出来了,但是这样译过于直白了。现在再看一下“处处”的翻译。原诗中“处处”用来修饰“闻啼鸟”的,给读者一种百鸟争鸣的感觉。许渊冲的译本中没有将其翻译出来,虽然他用了“birds”来表现许多鸟,但是给读者的感受没有百鸟争鸣那么强烈。吴钧陶将其译为“everywhere”比较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形象。翁显良将其译为“All round me...”虽然也符合原诗的形象,但更像是对原诗的解释而不是翻译。再看一下“闻啼鸟”中“闻”的翻译。“闻”在古汉语中相当于现代的“听”的意思,而不是现在所指的嗅觉上的“闻”。许渊冲将其翻译为“hear”,与原诗比较接近。吴钧陶的译本中并没有译这个字,而把处处都是鸟叫作为一个客观事实翻译出来了,把诗人排除在外。翁显良也没有把这个字翻译出来,但与吴钧陶相比,他没有把诗人排除在外,而通过“All round me”间接说明了诗人听到鸟叫。接下来再看一下“闻啼鸟”中啼的翻译。在前面文章中也提到了诗的第二句描绘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百鸟图。诗人想通过鸟儿们表达他对春天的喜爱。许渊冲和翁显良都将其译为“crying”,这种翻译会让英文读者觉得有些伤感,认为鸟儿是在悲鸣,与原诗所要表现的百鸟争鸣图以及前面所分析的诗人喜春的情感不一致。吴钧陶将其译为“cheeping”,比较形象地传达了百鸟争鸣的意趣。再看一下“夜来风雨声”中“风雨”的翻译。翁显良将其译为“storm”,前面也提到过他极力想传达诗人的本意,他认为诗人诗中的“风雨”象征黑暗势力,“storm”在英语中也用来象征黑暗势力,所以他把“风雨”翻译为“storm”。但是由诗的第一句“不觉晓”可知“风雨声”并未惊起梦中人,这“风雨”注定不是急风暴雨,应该是和风细雨,所以他翻译为“storm”不符合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吴钧陶将其译为“rain....wind”比较笼统,许渊冲将其翻译为“wind and showers”就比较形象具体。再看一下“花落知多少”中“花”的翻译。吴钧陶将其译为“petals”,它的意思是“any of the delicate, coloured, leaf-like divisions of a flower.”也就是“花瓣”的意思,与原诗“花”的形象不符。许渊冲和翁显良都将其译为“flowers”与原诗相符。
下面看一下句子层面三个译本对原诗形象的把握,先看一下前两句的翻译。许渊冲将其翻译为“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只叙述了“诗人早晨躺在床上被鸟叫声吵醒”这样一个事实,并未体现出原诗“春眠沉酣不觉天已大亮,发现窗外早已是鸟声喧闹”的喜春的景象。吴钧陶将其译为“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他的译文让读者觉得处处的鸟叫声好像和诗人没有关系,只是在诗人“Slumbering”的时候鸟在叫,诗人并不一定听到,所以和原诗有差距。翁显良将其译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他的翻译将他所理解的诗人的感情明显化了,限制了读者们的想象。再看一下后两句的翻译。许渊冲将其翻译为“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第三句略显平淡,第四句只译出了“花落多少”,“知”却没有体现出来。吴钧陶将其译为“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第三句中的“I heard”似乎应该删去,它冲淡了后面的“风雨声”。第四句“...on the ground sleeping”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诗人惜春的情绪。翁显良将其译为“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他这两句中用了“fury”,“poor dear”将他理解的诗人的情感直接表露出来。读者通过他的翻译得到的伤春的景象和原文不太相符。
2.3风格方面
许先生主张翻译诗歌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他和翁先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较偏重于传达原诗的“音美”。他认为,“诗味”并不仅限于“意味”,还有几乎是同等重要的音韵、节奏、格调等“韵味”。[2]许先生在其译文中也体现了他的翻译主张,原诗的音美在译文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译文的每行基本都是四音步,而且还用“lying”对“crying”,“showers”对“flowers”,很好地传达了原诗韵美。许渊冲除了在音美方面做得很好外,在形美方面做得也很好,四句话基本长短一致,简洁明快,与原诗在风格上很相似。
吴钧陶的译文在韵律上采用的是严格的抑扬格,节奏感很慢,而且极有韵味,他的译本当中四句诗最后一个单词分别是“peeping”,“cheeping”,“weeping”,“sleeping”都押“ing”这个韵,一韵到底,全诗笔调轻快活泼,形式也比较工整,与原诗的风格也很相似。
在三个译本中,翁显良的译本显得特别独特,这是因为他对该诗的理解颇为独到,译诗方法也别具一格。本文在前面也提到过他的中诗英译的原则,即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强调传达原诗意象,而不是模仿原诗章法句法字法。他也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这首诗的翻译中,他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惜春、伤春的情怀。于是他力图摆脱原诗形式上的束缚,着力表现一种暮春已至、风雨摧花、鸟啼花落的景象和诗人对春光难驻的感慨。然而,原诗以言浅意深,清新婉约著称,他的译本首句中的一声叹息以及他的一些用词太过直白,诗人情感一览无遗,与原诗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符。此外为了达到充分表达原诗意象的目的,他没能兼顾原诗的章法韵律节奏等,没能成功地表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他的译本句子长短不一,原诗只有四句而译本中增至五句,有点像散文从而缺少了诗意。
3.总结
本文以“信达雅”作为宏观参数从情感、形象、风格三个微观系数入手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具体的评析。这三位译者在翻译时都有自己所遵循的标准:许渊冲和吴钧陶都属于押韵派,主张译诗应当押韵,尤其要使用脚韵,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诗中的音韵美。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看出他们两个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遵循了这一标准,所以他们在“雅”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而翁显良属于表意派,其基本观点是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不能因韵害义,指出译文应传达的首先是原诗的意境,而不必过分囿于原诗的韵律,他主张把诗译成散文体,在他的译本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翻译观点,所以他在传达原文的内容,即在“信”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所以综合比较而言,许渊冲和吴钧陶的译本相对而言比较好。
附:春晓的三种译本
1.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许渊冲 译)
2.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 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吴钧陶 译)
3.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I wonder,are fallen,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 译)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冬贵.从《春晓》两个译本看中诗英译的不可译成分[J].东南亚纵横,2002:52-54.
关键词:春晓桃;驻马店市;品种表现;丰产栽培
春晓桃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于1988年以春蕾作母本,雨花露作父本杂交育成。2003年11月通过山东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春晓桃,2007年引入驻马店栽培,经过5年的栽培观察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园基本情况
试验园设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乡杨寨村,面积为0.8hm2,园地为壤土,土壤pH值6.5~7.0,有机质含量0.96%,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当地平均气温14.8℃。平均年降水量806~1202mm,年无霜期215~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25小时,试验园行株距3m×2m,该品种花粉量多,不需栽植授粉树。
2 品种特性
2.1 物候期 在驻马店春晓桃3月上中旬叶芽萌动,3月13日始花,3月21日盛花,花期8天左右,6月5日果实成熟,11月中下旬落叶,年生育期220天左右。
2.2 生长结果特性 春晓桃长势中庸,萌芽率高,成枝力较强,新梢能抽生二次或三次枝。花芽着生节位低,结果枝的第1、2节即可形成花芽,且花芽为复花芽。各类果枝均能结果,其中长果枝、中果枝、短果枝,花束状果枝分别占8.6%、19.6%、53.2%、18.6%,在正常管理条件下,苗木定植当年成花株率100%,平均单株形成花芽120个,最多单株形成花芽326个。
2.3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椭圆或卵圆形,纵径6.5cm,横径6.35cm,平均单果重130g,最大果重160g。果面着鲜红色条纹,果皮光滑、薄,易剥离、离核,果核小,果肉浅黄色至白色,肉质细,致密,溶质,纤维少,汁液中多,香气浓郁,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为10.0%~12.1%,可溶性糖含量8.2%,可滴定酸含量0.2%。
2.4 产量和收益 春晓桃定植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收回全部建园投资,第5年进入盛果期。建园后2007~2011年每667m2产量分别为0、225.2kg、1724.8kg、2239.5kg、2442.2kg,5年累计产量6631.3kg,累计产值为247720.3元(2008~2011年售价分别为4.3元/kg、4.0元/kg、3.6元/kg、3.6元/kg),累计收益18785.5元,明显高于当地的常规生产园。
3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3.1 定植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的壤土建园,行株距3m×2m,栽前挖宽、深各80cm的定植沟,表层土与底层土分别堆放,按667m2施腐熟优质有机肥3500~4000kg和三元复合肥50kg与表土混合后填到定植沟内,再把挖底层土填入定植沟内,直到沟口填平后灌足水,使沟内土壤沉实。3月中旬,选留高1.5m左右、生长健壮、芽眼饱满、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的2年生苗定植,距地面70cm定干。
3.2 肥水管理 土壤解冻后、雨后、灌水后及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全年追肥3次,第1次在3月初株施腐熟的鸡粪30kg;第2次在5月下旬株施腐熟人粪尿液(人粪尿3000kg、过磷酸钙50kg兑水后发酵腐熟)15kg。第3次在7月下旬株施果树专用肥1.5kg。4月下旬、7月中旬各喷1次0.3%多效唑;秋冬季在行间开沟,将套种的紫花苜蓿压入沟中30cm厚作基肥。雨季开沟排水,旱季视旱情及时灌水。
3.3 整形修剪 树形采用纺锤形,成形后树高3m,干高50cm,具有9~11个小主枝,小主枝上直接着生结果枝组。定植当年在整形带内选3个分布均匀、生长势较强的新梢作主枝,整形带以下新梢全疏除。主枝长50cm时摘心,以促发分枝。冬剪时主干留70cm短截,主枝延长枝轻中截。第2年生长季节在主干继续选留主枝,主枝间距30cm交错排列,其余新梢长30cm时摘心或扭梢、拉枝,促其成花,同时疏除密挤枝,对9月中旬旺盛生长的新梢进行摘心处理。第3年修剪方法与第2年相同。盛果期冬剪时对有空间的内膛枝适度短截,疏除树冠中、上部的过密枝、交叉枝和重叠枝,增加树冠内膛光照。对连续几年结果而又表现极为衰弱的枝组,回缩到延长枝的基部或多年生枝部位,促使基部枝条萌生新枝,培育成新的结果枝组。
3.4 花果管理 花期喷0.2%硼砂+0.2%保果灵1号,并疏除细弱花枝,疏果分2次进行,第1次在幼果直径1cm时进行,第2次在2次生理落果后进行,疏去病虫果、畸形果、密生果、并生果,树冠中下部多留,上部及少留,徒长性旺果枝留5~6个果,长果枝留3~4个果,中果枝留2~3个果,短果枝留1个果,果间距约10cm。
2、诗词来源
《春晓》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